古籍中的鱼鳔简介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鳔拼音名YúBiào别名鲟鱼、七粒浮子、中华鲟、鳇鱼、鳝、苦腊子、鲔、黄鱼来源鲟形目鲟科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中华鲟AsinensisGray,以鳔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长江流域。功能主治滋补强壮。主治肾虚遗精,吐血,白带,恶性肿瘤。用法用量3~5钱。附方治白带:鱼鳔2钱,猪蹄1只,供放砂锅内,加适量水,慢火炖烂吃。治恶性肿瘤:鱼鳔3钱,(炒)伏龙肝4钱,共研细末,每次2钱,日服3次。备注鱼鳔的来源不一,鲟科鲟属Acipenser及鳇属Huso的鳔均做鱼鳔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鱼鳔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鳔,即诸鱼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鳔。可治为胶,亦名漩胶。诸鳔皆可为胶,而海渔多以石首鳔作之,名江鳔,谓江鱼之鳔也,粘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记籍多略之。拼音名YúBiào英文名AirbladderofLargeyellowcroaker,Airbladderof allyellowcroaker别名鱁鮧、鱁鳀、鱼白、鳔、鱼胶、白鳔、鱼脬、縼胶、鱼肚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的鱼鳔。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Nibeaalbiflora(Richardson)Miichthy iiuy(Basilewsky)AcipensersinensisGrayHusodauricus(Gei)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剖腹,取出鱼鳔,剖开,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净,压扁晒干或洗净鲜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冻胶,称为“鱼胶”。原形态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
详见百科词条:鱼鳔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9:56 共319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习俗💝💝
💝一、赛龙舟💝
龙舟,顾名思义,是形似龙的船。这艘船的船首像个高高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有不同的颜色。龙的大小不同,桨数也不同,有六对、十二对、十七对、五十二对。如参赛方式相同,则龙舟的尺寸必须相同。若为新船,则亦须举行祭礼。
赛龙舟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三、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还是北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其挂艾草、熏艾、菖蒲、药水浴等习俗内涵是相通的。
💝四、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五、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端午节习俗到处走,人们相互帮助温暖心。历史悠久,传承下来的习俗研究,每年端午节,市民们热闹无比,做起粽子糕饼,游山玩水撒豆秸,只为庆祝端午节,传承深博的优秀文化。端午节虽然来去匆忙,但是它所付出的,却是彼此相互温暖的心,书写着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光辉篇章!愿每年的这个端午节,有更加美好的回忆!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鲦鱼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鲦鱼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归经 29 功能主治 210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鲦鱼 1 拼音
tiáo yú
2 《辞典》:鲦鱼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Tiáo Yú
23 鲦鱼的别名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24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25 原形态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 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 。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26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27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28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29 功能主治《纲目》:"暖胃,止冷泻。"
210 摘录《辞典》
古籍中的鲦鱼 《本草求真》:[上编卷七食物]鲦鱼
(鱼)温胃止泄鲦鱼(专入肠胃心)。江湖小鱼耳。时珍曰。长仅数寸。形狭如扁。状似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
《寿世传真》:[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水族类〕开胃助脾,补肝明目。〔忌〕患疖毒人食之,发脓。鲦鱼性平。即鱼。〔宜〕暖胃,止冷泻。鲨鱼性平。味甘。
《饮食须知》:[卷六]鱼类多食发疮疥。此鱼大者四五寸,小时即有子。忌甘草。鲦鱼味甘性温。此鱼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性好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鱼)鲨鱼(鱼沙沟鱼吹沙沙)石斑鱼(石KT鱼高鱼)鲦鱼(白鱼鱼)黄鱼(黄骨鱼)鱼(姜公鱼铜鱼)残鱼(王
《本草求真》:[上编]卷七食物特效钓鱼秘方如下:
一、钓鱼百法百中法:将中药阿魏研末拌蚯蚓当鱼铒,鱼闻味争相抢食,引法无不上钩,百发百中。
二、特效钓鱼秘方一:人胎盘一只,焙干燥末加羊骨粉适量,以油调制成小丸,挂在钩上作诱饵。
三、特效钓鱼秘方二:丁香油混合蚯蚓法钓鱼,无论钓何种鱼类,都获得成功,鱼类上钓率95%以上,比单纯以蚯蚓作诱饵法提高6-8倍以上,用此法钓塘角鱼时,更会频频上钩,钓其他鱼类也会收到很好效果,是极好的钓鱼秘方。
若是鱼类大量活动寻食的时候,或是在捕捉的季节里,采用此方法钓鱼,效果更加理想。
丁香油混合蚯蚓的配方是:鲜蚯蚓五两(切成段约4-5公分长)丁香油二钱(如果三两鲜蚯蚓,则用丁香油一钱)。
用法:在放钩前将蚯蚓与丁香油混合拌匀(五两蚯蚓一般可钓100支钩),应在早晚之间不久进行陪药,不要把蚯蚓与丁香油混合时间过长,尤其不能过夜。
应随拌随用随钓如果时间过长,丁香油挥发会影响钓鱼效果,丁香油与蚯蚓混合随即钩在钩口上,放下江河或塘中开始钓鱼,当鱼闻到香味时,便迅速赶集到下竿处寻
食,鱼就会频频上钩。
四、药功钓鱼法:药方:公丁、每丁、甘松、小奈、细辛、辛夷、独活、冰片、白藏、乳香、牙皂、大茴、川各15克,巴豆8克、麝香05克,将上述16种中药卖齐为1付,晒干研成粉,装瓶备用,1付药可用10-15次。
用法:取细米糠半斤,炒至半熟,加菜籽饼粉3两和一付药粉的10%混合,然后用大粪水搅拌,搅拌的半干不湿,然后以此为诱饵投入下钩处水面,投的面积不宜过大, 数量不宜过多,一般在投饵后15分钟后即有鱼来,此时要保持周围环境恬静,以免惊吓鱼群。
钓钩上的诱饵一般用粪蛆,也可以用蚯蚓,如果用红蚯蚓干后用芝麻面粉拌上效果更好。要获得钓无空发的效果,一要药方配齐、二要掌握季节、时间,具备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十拿九稳。
若缺麝香,可用15克香精代替,效果稍差一些,但价格便宜,缺菜籽饼的地方,可用黄豆炒至半熟磨成粉代替。
处暑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的特点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所以处暑命名方式就是反映它这一特点的。
一、处暑的来历:
早在古籍里对于立冬名称来历有所记载,《孝经纬》:“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这句话翻译为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就是处暑时节,热气马上要消退,暑气潜伏藏起来,所以称为处暑。
总结起来就是“处”在古代是是终止,停止的意思,所以当天气开始不再炎热,温度下来的时候就是处暑。所以这也就是处暑名字的来历,它的命名方式就是古代人根据北斗星的方位确定的时间,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定的名字。
二、处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鹰乃祭鸟”这一候最难的就是理解什么是“祭鸟”,并不是和祭祖、祭山一样的意思,而是另一种意思。而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古人就已经给了答案,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是这样解释:“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尽食。”
通过古人的解释这句话就好理解了,鹰把鸟作为祭祀用品,把捕捉到的鸟先挂起来供奉以后再吃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储存起来。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和鸟类的动物习性有关系。处暑时要迁徙的鸟类都走了,剩下在当地越冬的需要在秋天多储存粮食,便都出来补食物。鹰也是留下的一份子所以也出来猎食,鹰又是肉食动物,其他出来储存粮食鸟类都是它的目标,就出现了鹰捕食鸟类。
既然是储存食物自然不能都吃掉,所以多余的食物就会被挂在树上,古人看到这一幕就联想起祭祀的场面便有了“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始肃”就比较好理解了,天地都开始安静,凋零。在古代的时后人少地多,动物也就多,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游的在春夏都很多,很热闹。而到了处暑时节,鸟儿很多要南迁过冬就少了很多,地上跑的也都储蓄了粮食躲起来,鱼儿也不活跃了,树木叶子也都看是凋零枯萎。所有的这些现象在古人眼中就是“肃”,也就出现了“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这一候里的“登”不是咱们理解的登高,登记里的意思,在古代“登”是成熟的意思,例如《淮南子·览冥》:“风雨时节,五谷登熟。”
而“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这样合起来意思就出来了地里的农作物开始成熟了,这一候也反映了古人对农作物的重视。
三、处暑时节的传统:
1、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所以也有“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的说法。
2、煎凉茶。
凉茶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小时候我在处暑时节,去药店买感冒药的时候,就能看到中药柜台那边摆了好多标着凉茶的的纸包,而且过了处暑那些纸包就没了。小时候还好奇过怎么只有那段时间有,长大了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候才知道有这样的习俗,虽然我们家没买过,但是这个习俗还了解了。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4、迎秋。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了解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特点,不仅仅能学到到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还能根据各节气的特点去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石首鱼鲞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石首鱼鲞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性味 27 归经 28 功能主治 29 附方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石首鱼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首鱼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首鱼鲞 1 拼音
shí shǒu yú xiǎng
2 《辞典》:石首鱼鲞21 出处
《食疗本草》
22 拼音名Shí Shǒu Yú Xiǎnɡ
23 石首鱼鲞的别名白鲞(《尔雅翼》),鲞鱼(《纲目》)。
24 来源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干制品。
25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石首鱼"条。
26 性味《本草汇言》:"味甘,气平,无毒。"
27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
28 功能主治开胃、消食,健脾,补虚。治食积腹胀,泻痢。
①《食疗本草》:"消宿食,主中恶。"
②《开宝本草》:"炙食之,主消瓜成水,亦主卒腹胀,食不消,暴下痢。"
③《随息居饮食谱》:"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
29 附方治蜈蚣咬伤:白鲞皮贴之。(《集成方》)
210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石首鱼鲞的方剂 石首鱼脑汤
1钱,荆芥5分,细辛5分,人参5分,桔梗2钱,石首鱼脑骨5钱(煅存性,为末)。主治:肺气虚寒,鼻流
温肺止流丹hǐliúdān处方:诃子3克甘草3克桔梗9克石首鱼脑骨15克(煅过存性,为末)荆芥15克细辛1
鱼石散middot;内景篇》卷四:方名:鱼石散组成:石首鱼脑骨5对(火煅,出火毒。即白鲞脑中骨也),滑石
通淋琥珀丸组成:琥珀3钱,鳖甲5钱,滑石8钱,黄连8钱,石首鱼脑骨3对(煅),牛膝8两(熬膏)。主治:砂石淋
珠珀救苦散sǎn《天花精言》卷六:方名:珠珀救苦散组成:石首鱼枕骨1钱(未经盐渍,鲜黄花鱼脑内白石2块,置水
更多用到中药石首鱼鲞的方剂用到中药石首鱼鲞的中成药 胃太平胶囊
次。规格:每粒装04g贮藏:密封。注:鱼鳔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
更多用到中药石首鱼鲞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石首鱼鲞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七第二十五门]治蕈毒欲死
史丞相方。用石首鱼头白水煮浓汁,灌之即愈,如无生者,鲞头亦得。《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
《女科秘旨》:[卷八产后淋]茅根汤桃胶人参(各一钱五分)滑石(一钱)紫贝(二个)石首鱼头(四个)灯心(一团)先将石首鱼头研末。药熟入
《验方新编》:[卷十七鼻部]鼻渊脑漏石首鱼脑骨二三十枚,火为末。每服五分,酒下,先用一二分吹鼻中,不数服,更不复发。又方∶百草霜研细,
《验方新编》:[卷十八乳部]专治乳痈乳疽乳中结核内外吹乳肿胀等症真乳症之至宝丹也,修合济人,功莫大焉。鲜石首鱼脊翅炙研净末五十两,小青皮晒脆磨末一百两。二味细末共
《续医说》:[卷九眼齿耳鼻]鼻渊分寒热古籍中的鱼鳔简介
本文2023-10-10 14:33: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