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热气疮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热气疮的病因病机 5 热气疮的症状 6 热气疮的诊断 7 需要与热气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蛇串疮 72 黄水疮 8 热气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肺胃热盛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风热外袭 813 肝胆湿热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14 阴虚内热 8141 症状 8142 辨证分析 8143 治法 814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9 热气疮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热气疮的穴位 2 治疗热气疮的方剂 3 治疗热气疮的中成药 4 热气疮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热气疮 1 拼音

rè qì chuāng

2 英文参考

heat so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erpes simplex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热气疮为病证名[1]。出《实用外科治疗学》。即热疮[1]。

热疮(heat sore;herpes simplex)为病名[2]。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热气疮,俗名燎疱[2]。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以皮肤黏膜交界处发生成簇水疱、糜烂、结痂、痒痛相兼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3]。为疱疹性皮肤病[2]。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于复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成年人为多。

《圣济总录》:“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

热气疮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3]。

4 热气疮的病因病机

热气疮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2]。

热气疮多为外感风热邪毒,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因肝胆湿热下注,阻于 而成;或由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受凉、日晒、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功能障碍等常能诱发本病的产生。

5 热气疮的症状

热气疮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也可发生在颜面[2]。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形如粟米,或如小豆,疱液澄清,渐变混浊,自觉瘙痒灼痛,约1周消退,愈后常可复发[2]。

6 热气疮的诊断

热气疮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处,若发生在口腔、咽部、眼结膜等处,称粘膜热疮;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称 热疮。皮损初为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数个或数十个针尖大小的、簇集成群的小丘疱疹或水疱,内含透明浆液,数日后疱破糜烂,轻度渗出,逐渐干燥,结淡黄或淡褐色痂,1—2周痂皮脱落而愈,但易复发。

发病前,局部有灼痒、紧张感,重者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发于外生殖器者,可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粘膜者,可引起颌下或颈部署核肿痛;发于孕妇则易引起早产、流产及新生儿热疮等。

7 需要与热气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蛇串疮

蛇串疮皮损沿外周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不超过正中线;为成簇的水疱,疱间皮肤正常,刺痛明显。

72 黄水疮

黄水疮好发于儿童的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多见于夏秋季节,皮损以脓疱、脓痂为主,呈散在分布,自觉瘙痒。

8 热气疮的治疗

热气疮治宜清热解毒[2]。内服黄连解毒汤,外涂黄连膏或金黄膏[2]。

81 辨证治疗 811 肺胃热盛

热疮·肺胃热盛证(heat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以水疱多发生于口唇面颊,灼热痒痛,可伴发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热疮证候[3]。

8111 症状

多发于颜面部,以口唇鼻侧多见,皮损为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伴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于,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8112 辨证分析

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肺胃热盛多发于面、鼻、唇。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则皮肤起小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则灼热;风盛则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肺胃热盛之象。

8113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

8114 方药治疗

辛夷清肺饮加减。

812 风热外袭

热疮·风热外袭证(heat sore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heat)是指风热外袭,以水疱多发生于口唇面颊,自觉灼热刺痒,轻度周身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为常见症的热疮证候[3]。

813 肝胆湿热 8131 症状

疱疹发于 ,易破溃糜烂,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于,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8132 辨证分析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 ,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蕴结,热盛皮腐,则易破溃糜烂;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于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8133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813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减。大便干者,加生大黄以泻下通腑。

814 阴虚内热

热疮·阴虚内热证(heat sore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internal heat)是指阴虚内热,以水疱间歇发作,口干唇燥,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热疮证候[3]。

8141 症状

病情反复发作;伴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8142 辨证分析

热毒久恋,耗伤朋液,致阴虚内热,阴虚则阴阳失调,故易为诱因引起发病;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8143 治法

养阴清热解毒。

8144 方药治疗

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等。

82 外治法

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

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偏重者,以马齿苋水洗剂外洗或湿敷;

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向愈时,以紫金锭磨水,或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搽。

9 热气疮患者日常保健

1.对反复发作者,应除去诱发因素。

2.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干燥结痂,防止染毒。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博、肥甘厚味。

4.杜绝不洁 。

10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蜘蛛疮的病因病机 4 蜘蛛疮的症状 5 蜘蛛疮的诊断 6 需要与蜘蛛疮相鉴别的疾病 61 热疮 62 漆疮、膏药风 7 蜘蛛疮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肝经郁热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3 气滞血瘀 7131 症状 7132 辨证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2 外治法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732 耳针 733 灸法 734 皮肤针 8 蜘蛛疮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蜘蛛疮的方剂 2 治疗蜘蛛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蜘蛛疮 1 拼音

zhī zhū chuāng

2 概述

蜘蛛疮为病名[1]。出《外科启玄》卷七。患处皮肤上起小水疱,淡红而痛,五七成群,状如蜘蛛,故名[1]。治疗参见缠腰火丹、蛇串疮[1]。

蛇串疮(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2])为病证名[3][4]。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蛇丹[4]、缠腰火丹、火带疮[5]、蛇缠虎带[3]、缠腰龙、[6]、蜘蛛疮。是指以集簇性水疱沿身体单侧,断续排列成带,宛如蛇形,四畔焮红,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6]。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2]。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7]。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蜘蛛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6]。

3 蜘蛛疮的病因病机

蜘蛛疮多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复感邪毒所致[5]。

蜘蛛疮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5]。

4 蜘蛛疮的症状

蛇串疮好发于腰胁间的一种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性疾患[5]。

《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7]。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5][7]。

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5][7]。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癍,继而患部出现簇集状水疱,绿豆或黄豆大小的,基底发红,密集成群,排列成柬带状,常伴较剧的灼痛或奇痒[7][5]。疱液初为透明,以后转为浑浊,约3周后干燥结痂而愈[5]。

发生在躯干或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7]。即带状疱疹[7]。

5 蜘蛛疮的诊断

蜘蛛疮患者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巖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 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蛇串疮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6 需要与蜘蛛疮相鉴别的疾病 61 热疮

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62 漆疮、膏药风

漆疮、膏药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7 蜘蛛疮的治疗

蜘蛛疮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去湿[7]。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7]。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7]。

71 辨证治疗 711 肝经郁热

蛇串疮·肝经郁热证(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郁热,以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7111 症状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711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7113 治法

清肝火解热毒。

711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7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蛇串疮·脾虚湿困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7121 症状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712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7123 治法

健脾利湿。

7124 方药治疗

除湿胃苓汤加减。

713 气滞血瘀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7131 症状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713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7133 治法

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713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7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73 针灸治疗

针灸有较好的止痛收敛作用,如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应配合相应处理[5]。此外,发病期应忌食辛辣、鱼虾等食物[5]。

731 体针

先沿疱疹周用粗针行局部围刺,微出血为宜[5]。然后取曲池、外关、血海、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等穴[5]。疱生头面者加合谷、内庭;疱生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疱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阴陵泉[5]。

732 耳针

取相应敏感点、神门、肺、肝、下屏尖、屏间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5]。

733 灸法

沿疱疹周用细艾绒行小米粒灸,或用熏灸器艾烟熏灸患处30分钟左右[5]。

734 皮肤针

沿疱疹四周中等叩刺[5]。

8 蜘蛛疮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缠腰火丹的病因病机 5 缠腰火丹的症状 6 缠腰火丹的诊断 7 需要与缠腰火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72 漆疮、膏药风 8 缠腰火丹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气滞血瘀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2 耳针 833 灸法 834 皮肤针 9 缠腰火丹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缠腰火丹的方剂 2 治疗缠腰火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缠腰火丹 1 拼音

chán yāo huǒ dān

2 英文参考

herpes zoster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nakelike sor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rpes zos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nakelike so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erpes zos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缠腰火丹为病名[1]。生于腰肋间的疱疹性皮肤病[1]。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又名蛇串疮、火带疮、蛇缠疮、蛇丹、蛇缠虎带[1]。相当于胸、腰部的带状疱疹[1]。

蛇串疮(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2])为病证名[3][4]。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蛇丹[4]、缠腰火丹、火带疮[5]、蛇缠虎带[3]、缠腰龙、[6]、蜘蛛疮。是指以集簇性水疱沿身体单侧,断续排列成带,宛如蛇形,四畔焮红,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6]。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2]。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7]。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缠腰火丹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6]。

4 缠腰火丹的病因病机

蛇串疮多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复感邪毒所致[5]。

蛇串疮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致[1]。

蛇串疮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5]。

5 缠腰火丹的症状

蛇串疮好发于腰胁间的一种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性疾患[5]。

《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7]。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5][7]。

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5][7]。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癍,继而患部出现簇集状水疱,绿豆或黄豆大小的,基底发红,密集成群,排列成柬带状,常伴较剧的灼痛或奇痒[7][5]。疱液初为透明,以后转为浑浊,约3周后干燥结痂而愈[5]。

发生在躯干或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7]。即带状疱疹[7]。

缠腰火丹起病突然、症见患部皮肤发红烧灼刺痛,红疹集簇,继而出现水疱,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疱液初呈透明,后转浑浊;或间有出血或坏死,累累如串珠,排列成束带状[1]。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1]。老年患者有时疼痛可持续1~2月,甚至更长时间[1]。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纳差等全身症状[1]。

6 缠腰火丹的诊断

蛇串疮患者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巖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 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蛇串疮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7 需要与缠腰火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72 漆疮、膏药风

漆疮、膏药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8 缠腰火丹的治疗

缠腰火丹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去湿[7]。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7]。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7]。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蛇串疮·肝经郁热证(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郁热,以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11 症状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811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8113 治法

清肝火解热毒。

811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蛇串疮·脾虚湿困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21 症状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812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8123 治法

健脾利湿。

8124 方药治疗

除湿胃苓汤加减。

813 气滞血瘀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31 症状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813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8133 治法

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813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8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83 针灸治疗

针灸有较好的止痛收敛作用,如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应配合相应处理[5]。此外,发病期应忌食辛辣、鱼虾等食物[5]。

831 体针

先沿疱疹周用粗针行局部围刺,微出血为宜[5]。然后取曲池、外关、血海、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等穴[5]。疱生头面者加合谷、内庭;疱生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疱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阴陵泉[5]。

832 耳针

取相应敏感点、神门、肺、肝、下屏尖、屏间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5]。

833 灸法

沿疱疹周用细艾绒行小米粒灸,或用熏灸器艾烟熏灸患处30分钟左右[5]。

834 皮肤针

沿疱疹四周中等叩刺[5]。

9 缠腰火丹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蛇丹的病因病机 5 蛇丹的症状 6 蛇丹的诊断 7 需要与蛇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72 漆疮、膏药风 8 蛇串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气滞血瘀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2 耳针 833 灸法 834 皮肤针 9 蛇丹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蛇丹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蛇丹 3 治疗蛇丹的中成药 1 拼音

shé dān

2 英文参考

herpes zoster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蛇丹为病名[1]。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中医大辞典》认为是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的带状疱疹[1]。《中国针灸学词典》等认为就是蛇串疮,未特指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2]。发病骤然,以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神经痛为特征。多见于胸背、面部和腰部,好发于春、秋两季。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2]。

蛇串疮(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3])为病证名[4][5]。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蛇丹[5]、缠腰火丹、火带疮[2]、蛇缠虎带[4]、缠腰龙、[6]、蜘蛛疮。是指以集簇性水疱沿身体单侧,断续排列成带,宛如蛇形,四畔焮红,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6]。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3]。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7]。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6]。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效果很好,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者须外科处理。

4 蛇丹的病因病机

蛇串疮多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复感邪毒所致[2]。

蛇串疮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2]。

5 蛇丹的症状

蛇串疮好发于腰胁间的一种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性疾患[2]。

《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7]。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2][7]。

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2][7]。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癍,继而患部出现簇集状水疱,绿豆或黄豆大小的,基底发红,密集成群,排列成柬带状,常伴较剧的灼痛或奇痒[7][2]。疱液初为透明,以后转为浑浊,约3周后干燥结痂而愈[2]。

发生在躯干或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7]。即带状疱疹[7]。

6 蛇丹的诊断

蛇串疮患者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巖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 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蛇串疮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7 需要与蛇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72 漆疮、膏药风

漆疮、膏药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8 蛇串疮的治疗

蛇串疮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去湿[7]。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7]。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7]。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蛇串疮·肝经郁热证(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郁热,以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11 症状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811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8113 治法

清肝火解热毒。

811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蛇串疮·脾虚湿困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21 症状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812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8123 治法

健脾利湿。

8124 方药治疗

除湿胃苓汤加减。

813 气滞血瘀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31 症状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813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8133 治法

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813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8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83 针灸治疗

针灸有较好的止痛收敛作用,如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应配合相应处理[2]。此外,发病期应忌食辛辣、鱼虾等食物[2]。

831 体针

先沿疱疹周用粗针行局部围刺,微出血为宜[2]。然后取曲池、外关、血海、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等穴[2]。疱生头面者加合谷、内庭;疱生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疱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阴陵泉[2]。

832 耳针

取相应敏感点、神门、肺、肝、下屏尖、屏间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2]。

833 灸法

沿疱疹周用细艾绒行小米粒灸,或用熏灸器艾烟熏灸患处30分钟左右[2]。

834 皮肤针

沿疱疹四周中等叩刺[2]。

9 蛇丹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热气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热气疮的病因病机 5 热气疮的症状 6 热气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