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书目记载了解书籍的流传散佚情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如何利用书目记载了解书籍的流传散佚情况,第1张

如何利用书目记载了解书籍的流传散佚情况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先秦时期,我国的历史文献已经有很多,如《墨子》中所引的《夏书》、《禹书》、《殷书》、《周书》和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在著作中也提到了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庄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记载,说明在秦以前我国的史书十分丰富。

但是以上所提到的史书都亡佚了,除了人为原因以外,保存介质的缺乏是很重要的原因。

散佚的意思是散失。

散佚拼音:sàn yì,详细解释:散sàn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分布,分给:散布。佚yì同“逸”。放荡:*佚。佚游。美:佚女。姓。佚dié古同“迭”,轮流,更替。

造句

1、这是从默塔藏品中发现的第二部“散佚”的**。

2、在林古度诗散佚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本文力图勾勒林古度诗歌创作的情状,并对林古度诗歌风貌及前后诗风的变化作整体的把握。

3、李绅的不少诗歌都散佚了,从仅有的作品中,可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4、然而,其作品散佚情况十分严重。

5、从陈垣的散佚文章和著作的部分早期版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表达、他的宗教经验及有关于“罪”的信仰告白等,这些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基督教信仰。

6、许多散佚的神话还活在少数民族的口头传说之中。

7、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

8、但越缦之著述散佚状况、爱情诗词、藏书校书等未有人做研究。

9、中国神话散佚很多,仅存的文献又很分散,难以寻查。

10、人们又是多么的渴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彻夜交心的人,像散佚的诗篇,矢志寻觅与自己押韵的诗行。

11、然而,一方面由于时代久远,贾仲明的许多作品均已散佚,再加上其“燕坻”文人的特殊身份,后人对贾仲明及其戏曲作品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的加深。

12、李白作品的大量散佚,自唐李阳冰始,至清人王琦及今人詹锳先生一直认为,原因在于安史之乱。

13、由于该篇在传抄过程中部分内容散佚,因此其补文、引文的真伪以及主旨的探求在“龙学”界颇有争议。

14、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佚失传了,残留下来的很少。

15、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简称辑佚。中国古代常用“钩沉”一词指代辑佚工作。辑佚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辑佚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书尚存,但有短缺,从其他记载中辑录补充;二是原书已佚,而在他书中尚有全书或片段保存,可据以钩沉重现或辑录复原。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天灾人祸以及书籍本身的内容质量、传播方式、载体性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散佚,或者全部亡佚。中国西汉所编《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书籍,用唐代所编《隋书·经籍志》加以核对,已经亡佚了百分之六、七十,以后各代书籍亡佚失传的情况与此相类,为了保存文献,充实史料,辑佚工作便应运而生。

中国较早从事辑佚工作的是宋代的黄伯思(~1118)和王应麟(1223~1296)。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及李善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出已佚的《相鹤经》。王应麟则有感于《易》学独传王弼,《尚书》只存《伪孔传》,便从群书中辑出有关郑玄《易注》、《书注》的资料编成《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他又感到四家之《诗》只有《毛传》流传,便从群书中采集有关其他三家诗说的资料,编成《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遍。”(章学诚《校雠通义·补郑》篇)南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写有一篇《 书有名亡实不亡说》,是最早提倡和研究辑佚理论与方法的文献,标志着辑佚学的发端。明代祁承㸁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补充了郑樵的观点。辑佚在清代最为兴盛,成为专门的学术事业。有专辑某学科著作的,如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30卷,辑存了唐代以前的群经训诂;有专辑某书注解的,如臧庸的《尔雅汉注》3卷,辑存了汉代各家注释《尔雅》的文字;有专辑某人著述的,如袁钧的《郑玄佚书》79卷,辑存了郑玄的一些著作。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经亡佚的古代典籍 385种,4946卷。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大规模辑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佚书的宏举,如马国翰辑成经部书444种,史部书8种,子部书 178种共630种,印成《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辑成“经解”86种,“道纬”56种,“子史钩沉”74种,印成《汉字堂丛书》 (又名《黄氏逸书考》)。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则广泛收集唐代以前的文章,共得3519名作者的文献746卷,分 15集印行。清代的辑佚实践大大丰富了古籍的品类和种数。尽管如此,辑佚工作仍需要开展,不仅原有的古籍可以继续作为辑佚的对象,古文献的不断出土和发现也为辑佚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

开展辑佚工作需要根据目录著作了解古书的存佚残缺,需要通过辨伪来考证辑录文献的真假是非,需要通过版本和校勘来审订所辑字句的异同多寡和是非得失。因此,辑佚工作需要运用目录学、辨伪学、版本学和校勘学多方面的知识。用以辑佚的资源很多,主要有类书、总集、方志、古注、金石以及新出土的古代文献等。刘咸炘在《辑佚书纠缪》中提出辑佚中“漏、滥、误、陋”四大弊端:辑录而不遍检全书称为漏;本非佚文而指鹿为马称为滥;不审时代,据误本、俗本称为误;不辨体例,不考源流称为陋。可见,辑佚工作需要有广博的古典文献的基础知识。

如何利用书目记载了解书籍的流传散佚情况

如何利用书目记载了解书籍的流传散佚情况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