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馄饨跟祖先有什么关系呢?
在南方有冬至日吃馄饨的习俗,这一习俗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
为什么冬至要吃馄饨呢?据说,这是为了祭祀祖先。
那么,为什么吃馄饨和祭祀祖先有关呢?这要从一个神话人物盘古说起。众所周知,盘古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宇宙就像一个鸡蛋,浑然一体,而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孕育,天和地逐渐形成了,盘古就处在中间,顶天立地。
随着天地之间距离越来越大,盘古也越长越大。终于有一天,盘古再也顶不住了,轰然倒下,而身体的各个部分转化成人间的各种事物——气息变成风云,声音变成雷霆,眼睛变为日月,四肢五体变成四极五岳,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地理,肌肉变成田土……
这个美丽的传说告诉我们,盘古是人类乃至于人间万物的共同祖先。
那么,是谁生了盘古?正是那个混混沌沌的未开辟的宇宙。显然,它是人类始祖的母体。而后世人们所吃的馄饨,正是对这个母体的一种形象再现。
馄饨由薄薄的面皮包着馅,煮熟了内外混着吃,正与宇宙母体相似。
另外,“馄饨”一词原来应为“浑沌”,后来才因为属于食物而改为馄饨。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生机,新的一个生命周期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吃馄饨,是以一种民俗的方式缅怀人类共同的母体,并迎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的到来。
总结:“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神话人物,传说太古时天地浑沌如同鸡蛋,盘古生于其中,而后他劈开浑沌,轻者上升成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由此天地分离。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
八戒被怪咬住,沙僧被象卷住,悟空纵筋斗云欲走,被鹏怪飞上抓住。三怪将师徒入入笼内蒸时,悟空脱身,救出唐僧等,却魔头察觉,又将唐僧等人捉回。悟空拜请如来,如来令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别收伏自己骑青狮和白象。如来使鹏怪落在自己头上,现了原身。
扩展资料
本回人物介绍:
青狮
《西游记》中的角色,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曾在南天门前变化法身,张开大口,似城门一般,用力吞将去,唬得众天兵不敢交锋,关了南天门,故此是一口曾吞十万兵。
他在狮驼岭为王,与白象、大鹏两个妖怪结拜,合力共捉唐僧,他是三魔王中的大哥。唐僧师徒经过狮驼岭时,与孙悟空与猪八戒赌斗,自作聪明将孙悟空吞入肚中,被孙悟空打闹肚子收服,之后与其白象、大鹏三番两次与孙悟空师兄弟打斗。最后,狮驼洞老妖被文殊菩萨收回。
白象
狮驼洞二怪本是峨眉山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手使一柄长枪,身高三丈,卧蚕眉,丹凤眼,美人声,匾担牙,鼻似蛟龙。若与人争斗,只消一鼻子卷去,就是铁背铜身,也就魂亡魄丧。二魔与八戒打斗中,七八回合打败八戒,伸开象鼻,轻轻一卷,捉住了八戒。
二魔卷住悟空,悟空用金箍棒往二魔鼻孔一捅,使二魔现出本象,答应护送唐僧师徒越过狮驼山。无奈三怪贼心不死,又经多次打斗,普贤菩萨奉如来佛祖之命,收回老象骑着回到峨眉山。实际为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
大鹏
狮驼洞三魔原是只大鹏金翅雕,名号云程万里鹏,手使画杆方天戟,又有阴阳二气瓶,心计狡诈。他的阴阳瓶若把人装了进去,一时三刻就会化为脓水。三魔捉住孙悟空放进阴阳瓶,谁知孙悟空有菩萨赐给的三根救命毫毛,变成金刚钻,泄放了阴阳之气。
孙悟空施展法术,逃出了魔掌,又几经缠斗,悟空双拳难敌四手,于是一个筋斗云来到西天佛祖面前,请佛祖收伏三魔。如来轻动佛指,便让三魔救了筋,不能远飞,被迫皈依成了佛祖护法。
-西游记
传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两人同归于尽。期间,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倒塌。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然后有了“女娲补天”。
《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 在《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等奇书上均有记载。
有文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然吾观古往今来,能通其道之圣人者可谓廖矣。盖天路漫漫,星月渺渺,凡人不可通也。
《左氏传》云:“陨石,星也”。陨石之与世上芸芸众生,无异于中原黄土之贱也。然其之与圣人,乃天外之来客,通天界之桥梁,达上帝之使者也。余倾毕生之财力物力,餐风露宿,跋山涉水,欲收集天下陨石于一屋。然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岁月之无穷,天下陨石非人力所能穷也。收藏虽少,却每每把玩,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呜呼!快哉,乐哉!岁月无情,廉颇毕竟老矣。乃将毕生之所闻、所见、所集记于此,以传后人: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论衡·谈天篇》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山海经·海外北经》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的作者是以人对神的充满敬畏和膜拜的视角来描写夸父的。
然而,《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同时,在《列子·汤问》中也认为“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可见也有许多人对夸父的评价是不自量力。 相传蚩尤被杀之后,东方各部落方国又陷于长期的内战之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负起统一东方各部族的历史使命。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记载。
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该九日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 出自屈原《九歌》中的篇名。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所描写的天神,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祭祀的最高神,主宰天空星辰。
《九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
有诗云:“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帝江:可参考词条十二祖巫。如《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九凤:中国古代神话中神鸟,它以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封神演义》中说道:“陆压乃是南明离火之精,后被封为大日如来光明佛。”(不过,在封神演义中没有明确的点明陆压是大日如来或者是三足金乌,只有明确点明陆压是火内之珍、离地之精、三昧之灵。三足金乌之说还是见于后世洪荒流小说中。)
《西游记》中,在降服猪八戒之后,乌巢禅师在山上整了孙悟空一次,照彻万物。乌巢禅师即是大日如来光明佛,而照彻万物的太阳正是金乌。
故,自《佛本是道》开辟“洪荒流”后,大日如来、陆压道人、乌巢禅师三者一体的说法被正式确立。
虽有主观猜测、妄加推断之嫌,但有依有据、自圆其说,非凭空捏造、肆意杜撰尔。
有人说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馄饨跟祖先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2023-10-10 14:48: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