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中的子时是几点到几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十二时辰中的子时是几点到几点,第1张

子时是23时至01时。

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即23时至1时,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在现代生活中,时间的记录单位是“时分秒”。但是在中国古代,时间的记录方法是十二地支。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晚24点以前为前一日,晚24点以后为次日。

丑时指的是凌晨的1点到凌晨2点59分,寅时指的是凌晨3点到凌晨4点59分,卯时指的是凌晨5点到凌晨的6点59分,辰时指的是早上的7点到8点59分,巳时指的是早上的9点到10点59分,午时指的是中午的11点到12点59分,未时指的是下午的1点到2点59分,申时指的是下午的3点到4点59分,酉时指的是下午5点到6点59分,戌时表示晚上的7点到8点59分,亥时是晚上的9点到10点59分。所以子时是晚上11点到0点59分。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料: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

时辰的划分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时辰的划分为:子时——睡觉保护阳气;丑时——肝经造血时间;寅时——号脉的最好时机;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酉时——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戌时——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亥时——准备休息。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

1、子时:夜半,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1时)。

2、丑时: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至3时)。

3、寅时:平旦,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3时至5时)。

4、卯时:日出,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时至7时)。

5、辰时:食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7时至9时)。

6、巳时: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15食至17时)。

10、酉时:日入,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是至19时)。

11、戌时:黄昏,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此时夜色已深,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时辰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扩展资料:

时辰的产生背景: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中的子时是几点到几点

子时是23时至01时。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即23时至1时,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