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和什么姓不能通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廖姓和什么姓不能通婚,第1张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句俗语,让廖姓成了众人熟知的姓氏。廖,是最早进入四川的姓氏之一。战国后期,巴蜀地区的賨人就已经有了廖姓。算到今天,廖姓在四川差不多有2300年的历史了。

三国时期,廖化、廖立曾是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对受三国文化影响十分深入的四川人来说,廖姓,是一个值得细细讲述的姓氏。

廖姓释义:从飂演化而来

廖姓在古代与飂(liù,用作象声词表示“风声”时读liáo,飂戾liáolì)、嫪(láo)等字通用。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廖姓是从飂演化而来的。

《说文解字》中说,飂的意思是“高风貌”,高风就是西风的意思,飂人以高风为氏族原始图腾。廖也通蓼(今读lio,古读lù)、鄝(li)。蓼是一种水草的名字,蓼人以水草蓼为图腾。

飂、蓼分别成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进而出现了飂地、蓼地和廖地等,后来发展为飂国、蓼国和廖国,最终形成了廖姓。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最新版《中国四百大姓》记载,廖姓人口现今大约有487万,在全国排名第58位。廖姓在四川人口众多,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1%。

廖姓起源:主要有3个源头

廖姓的起源,主要有3个。来源一,出自董姓。黄帝子昌意得己姓,传到颛顼的后裔惠连,惠连的儿子叔安,受封于飂国,因此被称为飂叔安。叔安儿子会驯养龙,讨得帝舜欢心,被赐姓董并赐封地,人称董父。古时,叫某父是指兄弟中的老二,等同于仲。

飂的故址在今河南唐河县,是夏商时代的侯国,后被周国吞并。飂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廖山山顶曾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廖山下有蓼阳河、廖阴河。飕国的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唐河县南部、湖北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

叔安的第37代伯高,把“飂”改成“廖”,以国为姓,形成了廖姓。董姓廖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来源二,出自偃姓。古籍《潜夫论》记载说,早在尧舜时期,有一个刑官叫皋陶(go yáo),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为偃姓。西周初期,皋陶的后代在蓼国(今河北固始东北蓼城岗)受封。蓼国在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皋陶后人以封地名为姓,遂为廖姓。偃姓廖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来源三,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立国后,封同父异母的弟弟廖为伯爵,就是伯廖,把被吞并的飂国分封给了他。古飂国后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伯廖子孙就以国名作

1《曾国藩》唐浩明 著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通俗,可读性强,艺术地再现了曾国藩平凡且辉煌的一生。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2《冰鉴》曾国藩 著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本书其实就是一本他个人对“面相学”的体会和研究报告。 

3《挺经》曾国藩 著

《挺经》讲的是如何做事,做人,不像现在的那些励志书籍讲的明明白白,书中给的故事和道理都需要自己的思考,自己领悟。 

由于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该书的部分内容、篇章散见在《曾国藩杂著》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现在读者手中的《挺经》,是经资深研究员吴樵子历时数载,从《经史百家杂钞》、《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全集》,以及曾国藩的僚属、弟子的文集、笔记等一百二十余种典籍中辑佚、整理出来的。

全书按李鸿章口述的“挺经十八法”,共分十八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篇。每篇以经为纲,以事为纬,包括经文、经文注译、事典、点评四个部分,事典是从“事”的角度对经文的阐释,绝大多数是曾国藩的所作所为;点评也从经文出发,对经文中出现的以及历史上相类的人物、事件的总结、概括和评析。

4《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著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为官鼎盛时期写给家里人的信的辑录,从中可看出曾国藩功高而不震主的秘密。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5《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清] 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6《曾文正公嘉言钞》[清] 曾国藩 著,梁启超 辑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曾文正公的文集非常之多,不适合一般人阅读,梁启超先生对他认为的精华部分做了摘录,非常方便阅读,白话文翻译也挺不错,此书适合经常翻阅。 

7《经史百家杂钞》[清] 曾国藩 著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着、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廖姓和什么姓不能通婚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句俗语,让廖姓成了众人熟知的姓氏。廖,是最早进入四川的姓氏之一。战国后期,巴蜀地区的賨人就已经有了廖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