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意思是:梦中饮酒的人,天亮了以后在哭泣。梦中哭泣的人,天亮了以后去畋猎。
出处:《庄子全译·齐物论》。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创作背景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
《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从《齐物论》的内容来看,确带有秦汉之间的时代思想特征,如对至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税利害之端乎?”又言圣人:“旁日月,挟宇宙,参万岁而一成纯。”秦始皇、汉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可以说是《齐物论》中至人、圣人的影响。
古时用鼻子喝酒的方法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这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1、习俗的流传
这种习俗至今也再流传,最为普遍的是在越南一带。越南康足一些老人至今也有着用鼻子饮酒的习惯。这一族有近4000人居住在顺州一带。他们在古时,会被叫做舍都冷。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用鼻子饮水喝酒的舍人。
在越南康足之中,男人们每次在劳作与活动之后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将早就腌制好的辣椒以及利用外气味呛人的调料放入水或酒中搅拌均匀后静置,等过一段时间他们沉淀至酒水底部,用早已清洗好的葫芦壳摇去水面清澈的部分。在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边吃桌上的菜品,一边用鼻子对着葫芦壳,让葫芦壳中的汁液充分倒入鼻子中。根据他们的说法,这样做可以缓解他们身体上的疲劳,使他们更加精神以便于恢复体力。
2、相应的怪谈
其实这种奇怪的是在古代的史书中也有相应的记载。类似的事也层出不穷,比这种事更离谱的也有。比如有的地方的人,他们的头可以在夜晚离开身体自由的飞行,而在清晨的时候又会回到自己的身体上,并且贴合完整不存在缝隙直说。而在这种传说中,会这种法术的人一般都为女性。所以当地的高层对这种妖术极为抵触,被下令凡是习俗的流传找到会这种妖术的女性都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3、要相信证据
但接在现在看来颇为奇特的事情是否为真却是不一定的,这需要人们加以考证才能将其信以为真。
现在的工艺和之前古老的工艺的不一样了,现在大部分用的机器取代人工,相对而言古代做的肯定会好点了。说到饮酒,不同于我们印象的是,商代的“爵”是一种礼器,并不用来饮酒。爵的“流”(前面伸出部分)很长,用来喝酒很不方便。实际上,爵是用来盛鬯酒敬神的《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在祭祀时。
执爵者要“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目的是“使酒味渗入渊泉以降神也”。此种灌地流之外,还有一派香味流,这一流派在爵的三足下燃火加温,用香气取悦神灵。至于古籍中讲君子饮酒数爵,正如东汉大儒郑玄所注“一升曰爵”,爵是量词一升,而非用爵饮酒。上古使用的酒器实为圆口深腹的觚,外形上和爵大相径庭,爵只是这类酒器的统称“爵者,觚、觯之通称”。
直到后世,方才将爵的长口流改为椭圆形,真正用于饮酒。但早已不再是先秦样式的爵。饮入口中的酒也并非是祭神时加热的酒,而是冷酒,《楚辞》中记饮酒为“清馨冻饮”,当时最高端的饮酒方式则是冷饮刚刚酿出的新酒,所谓“新酿冷饮”。两汉饮用的酒度数依然不高,故汉代史籍中常有能饮酒数石而不醉者。
汉代较有名的是“酝酒”,这种酒反复重酿而成,酿造时间较长,口感清冽,为世所珍重。汉人多用瓮存酒,饮酒时则常用三足盆形尊盛酒,狐朋狗友围尊而坐,用勺舀入杯中来喝。
魏晋时期,士人好服“五石散”,这种由多种化学物质构成的中古毒品需要冷服,但之后必须饮热酒,方才能够保命,所谓“此散宜寒食,冷水洗取寒。唯酒欲清热饮之,不尔,即百病盛焉。”西晋名士裴秀,正是在服用五石散后误饮冷酒而一命呜呼。
酒的起源来自我们古老的祖先,当还是猿猴的时候,以采集野果为生,并且擅长藏果,松鼠很像。蛮荒时代的古猿把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在洞穴和石头洼地里。久而久之,果实腐烂,含糖的野果被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产生酒精和酒浆。因此有“猿猴擅采百花酿酒”、“山石深处品猿猴酒”等传说。这在我国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这在我国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后来,经过人们对猿类酿酒行为的长期观察和总结,酿酒逐渐成为人类有意识、有意识的生产行为。
随着时间的演变,食物产品能量的提高,古人会把吃不完的食物封存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自发酿酒。这也是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就像杜康酿酒一样。我最喜欢的是酱香酒的起源馆,里面有酿造传说,白酒风味,白酒发酵类型,酒经,白酒曲等。听杨主任仔细讲解了当时五星毛酒的故事后,我闻到了窖藏几十年的白酒。因为一个契机把我带到了这里,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传承酱香型白酒文化。
让很多朋友了解酱香型白酒的历史、文化、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帮助他们选择优质的酱香型白酒,酒文化的核心是酒人文化。人们的饮酒行为更加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酒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近期的葡萄酒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比如生日宴、婚宴、丧宴等。,以及相关的葡萄酒习俗和葡萄酒仪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生活的内容。
但是,中国的白酒文化其实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中国人打交道,不管什么场合,真正的喝酒,甚至是喝酒的形式。酒,需要表达的,大多是精神内容。_ _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深情厚意:节日快乐,无酒不足以表喜悦与满足。意义;丧事纪念日,少不了让他伤心断肠的酒;浪费时间,没有酒不足以消除孤独和悲伤;繁华的春风,没有酒不足以表达豪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酒与茶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如果追根溯源,酒的酿造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到底是谁发明了它呢?
传说不一。有”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
不过,我最倾向于”杜康造酒“。主要是因为曹操的那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记得当时初次接触这首诗时,是在上中学,那时还未尝到酒的滋味,故而,对此很是费解。一是不明白这个杜康为什么搞了这个东西,二是它怎么能解忧呢?
我当时一直为学习发愁、忧闷,该记的东西记不住,能刷的题却是刷过就忘,真想也来一口。于是,就趁家里摆酒摊时,斗胆喝了一杯,却是辣得直淌眼泪,一口把还未咽下去的酒喷吐出去:什么玩艺儿?这能解忧?
有此经历,便一直认定这个杜康是造酒始祖。后来随着知识面的扩大,更证实了杜康是酒的始作蛹者。
古籍《酒诰》中记载: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它们在里面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阵阵传出,杜康很细心,三摆治两拨弄,便做成了酒。
由此我想,杜康生活的年代一定是物阜民丰,年年有余的。因为酒是粮食酿造的,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余粮,才让人们吃饱了瞎琢磨,制成了酒。要知道,酿造一吨的酒,那需要几倍于酒的重量的粮食。
有此心结,我一直对酒抱有很深的成见。后来又诵读了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时,又恍然大悟。原来,曹操用酒解忧,却更忧啊?让李白总结得淋漓尽致:愁更愁。
老曹怎么不愁?本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准备一举南下完成统一大业,却落了个被周喻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道,差点让关云长活捉的下场。这忧闷,端的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么,既解不了忧,千百年来,人们为何还对它视若珍宝呢?更有数不胜数的酒鬼时时刻刻离不了它呢?而因为嗜酒如命的人贻误战机,身死于酒,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春秋时期,楚国的楚恭王亲自带兵与晋国开战。然而,鄢陵一战,楚国大败,楚王也受了重伤。
他手下有一名大将子反,平日就嗜酒,因此,出征时楚王就告诫他不能贪杯误事。子反也很听话,就让自己的仆人把酒壶里灌上水,酒瘾上来,就拿酒壶喝,权当喝酒,以解难耐的酒瘾,有望梅止渴的意味。
谁知这个仆人看到子反连日作战很辛苦,就偷偷把酒壶里的水全换上了酒。恰逢楚王大败,子反回到营地也是精疲力尽,便让仆人拿酒壶来喝水。他喝下一口,顿时神清气爽。惊问仆人:”这水怎么变味了“?仆人答道:”可能时间长了,有些发酵,变成酵水了。不碍事的“。
子反大喜:”是是,是酵水,是酵水,难得你这么孝顺。竖子爱我,竖子爱我“。很久没喝酒,子反早就嘴里淡出鸟来,一鼓作气把整壶酒喝了个底朝气。酩酊大醉,躺在了床上。
楚王打败仗很生气,便想重振旗鼓对晋国进行反击。派人来召子反商量如何干。子反却是烂醉如泥,怎么也扶不起来。导致楚王错过了最佳反击的时机。楚王大怒,杀了子反,只得怏怏班师回朝。
像子反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但人们依然前赴后继英勇去喝。水浒中的绿林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更是助长了酒的威力,使得世上的人们大喝特喝而风风火火闯九州。
但在今天,人们又比水浒好汉们文雅得多了。说的不是那么粗鲁和直白,而是冠之以酒文化。文化这个名词,在以前是避之如蛇虎的。
因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因此,那时,你要说某某是个文化人,指不定要挨板砖。但后来,又悄然成了香饽饽。什么都在前面加上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甚至某地在搞公厕改造时,也称之以”厕所文化“,令人啼笑皆非。
那酒,人们对其如此喜爱,自然不落俗套,也称之为酒文化。这种文化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窥其一斑。
只要一摆宴席,那是必有酒。俗称无酒不成宴。喝时死命的喝。喝不下去时,便死命劝。还有劝酒词:
其一,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
其二,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其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大口喝;
其四,酒肉穿肠过,朋友心中留;
其五,酒壮英雄胆,不服老婆管;
其六,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只要心里有,茶水也当酒;
其七,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
还有许多。如果说,这也叫酒文化的话,那么,这种文化是有可能葬送人的一生的文化,着实剧毒无比。
扳扳手指头,可以数一数,且不说酒后狂言,说错了话,得罪了领导影响了仕途,单是那每年的酒驾,让多少人命丧黄泉。更让人尴尬的是,这叫着不得好死,很是难看——哪一个不是肢离破碎,血肉横飞?
从这个角度来说,喝酒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人生。既使你没有酒驾,那么,在不停的狂喝滥饮中,身体就被逐渐浸蚀,那粮食精就不是越喝越年轻,而是越喝越像孟婆汤了,它加速你走上奈何桥。
相比而言,人生的品茶,却要安全得多。
有时我想,上帝创造万世万物,仿佛非要人们去做出选择似的,总是把几样东西摆在你面前,任你挑选。你挑选上什么,就有可能决定你以后的人生。
有人选择了酒,但也有人选择了茶。查了查资料,茶的祖师是陆羽,号茶仙或茶圣。古书记载: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这就是说,陆大师写了一部《茶经》为后人传诵,又讲了如何采茶,如何制茶,如何泡茶,用什么样的茶具喝茶等等,详加介绍,开启了世人品茶的先河。一直传承到今。由此形成了茶文化,又称为茶道。
前些时间,一直在读《道德经》,与这个“道”天天见面,既使是现在,每天清晨必诵读几篇,清心润肺。道,到底是什么,谁也看不见摸不着 。而这个茶道,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尽管它”道可道,非常道“,但甭管它,你只要认为合适的,它就是现实的“道”。比如,泡一杯清茶,看着蜷缩的茶叶舒展开来,一片片嫩绿或立、或躺在杯底,心里就有种莫名的欢喜。
它是什么?它是浓缩的春天。人们常常感慨春天易逝,其实,它就藏在茶叶里。人生的品茶,只要养成习惯,其实天天就有春天陪伴着你。
我喜欢喝茶,并且以喝绿茶为主。每年的春天,专门搞了一个小冰柜,冷冻一些明前茶或雨前茶,足可喝上大半年。闲瑕之余,泡上一杯,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自有一番其乐融融的恬然惬意。
泡绿茶用透明的玻璃杯最佳,可以看到茶叶在沸水中的缓慢舒展,就如从冬天走来的春天,伸腿展腰,尽显青春风采。那种清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令人陶醉。
茶是一个人的狂欢,酒是一群人的寂寞。酒把人埋入滚滚红尘中不能自拔,而茶让人超脱于其上,自有一番潇脱傲然。
酒更代表着一种世俗的功名利䘵,往往与酒肉铜臭关联在一起。现代社会生活中,酒总是扮演着不是多么光彩的角色。
比如酒肉朋友,一块儿喝得起兴的时候,大话连篇,什么兄弟,这事儿好办,就教给我了,保证没问题,可酒后再问,便摸摸脑袋,有这事儿?对不起啊,那天喝大了,喝大时说的话不要当真啊!
所以,如果你见着有谁在酒桌上放豪言壮语,万万不可听他吹牛逼,只当看场滑稽相声。酒往往是用来吹牛和作挡箭牌使用的。还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是在酒桌上促成的。
而茶就不同了。它通向的是个人精神的修炼。酒喝多了容易醉人,从而搞出事来,甚至是惊天的大事。茶是越品越清醒。酒是乱性,茶是理性。喝大了,往往用茶来解酒。可谓一醉一醒。因此,茶几近于道,故称为茶道。
喝酒的人生,其姿式是狂舞乱吹,任性胡为。好好的一个人,只要喝多了,也会丑态百出,洋相出尽,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而人生的品茶,却是只有两种姿式:拿起,放下。它意味着,你的人生永远要拿得起,放得下。
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一个人在30岁以前,大多以喝酒为乐趣。品茶的不多。经常看到有喝得大晕的年青人,步履踉跄歪倒在大街上;
30岁以后,喝茶的才逐渐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及至五十岁以后,便常常看到一些人捧着个玻璃杯、保温杯喝茶,而且,时刻不离手。
我想,这与人的性格和酒与茶的质地有关系。大抵人的一生,就如长江的流程一样,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需要酒助英雄胆,需要酒去催生英雄出少年,因此,喝酒的多。
但到了将近入海口,到了人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此时,就需要茶来日日作陪,以茶道来修身养性了。正所谓”大隐隐于市,深隐隐于茶“。
但不管是喝酒的人生也好,或许是人生的品茶也罢,都得讲究一个”道“,而不是所谓的这文化,那文化。
其实,文化也不尽是一种褒义,你可以在前面冠以各类名词,比如垃圾文化,流氓文化,渣滓文化,狗屎文化等等。还是用”道“这个词来概括最好。比如酒道,茶道。
道,代表一种纯自然,是上帝的旨意。上帝以万物为刍狗,它创造万世万物,都是有利于人的生活的,掌握得好,认识到它的益处 ,就会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安全系数;反之,就是一地鸡毛了。喝酒的人生与人生的品茶,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人间文品 品人间美文,赏人间美景,让我们一起携手经营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愿您带着轻盈的行李、丰盛的自己,用心感受着美好人间。
欢迎投稿! 风无情五七 携全体编委会人员向您问好并期待您的加入。
首先,古人的酒没有现在的纯度高,所以多喝几杯和现在比,没有太大的伤害。其次,古人喝酒过量也是对身体有伤害的,并不是古人喝酒就治病了,这是个错误的观点。现在人如果饮酒适量也是没问题的,就怕饮酒过度。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本 名:陶渊明
别 称:陶潜
字:元亮
所处时代:东晋→南北朝
出生地: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出生时间:公元352(壬子年)或365年(乙丑年)
去世时间:公元427年(丁卯年)
主要作品:《陶渊明集》
主要成就: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职 业:诗人、辞赋家
私 谥:靖节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酿酒、饮酒?饮酒习俗与酒文化有哪些关联
“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可以果腹的粮食,大多数人一日三餐几乎都要与酒为伴。
他们的宗旨是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喝酒,众多“酒鬼”都将“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作为信念,以至于从古至今因酒误事者比比皆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民间俗语也有“酒能成事,亦能败事”的说法。“酒”作为一种承载了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载体,如果能够把握适度原则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正所谓“小酌怡情,大酌伤身”。
“酒”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极为浓郁的了文化色彩,以及符合古代人文气质的真挚情感。
可以说“酒”在古人的意识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寄托喜怒哀乐的载体。
古代社会中的“酒”仿佛可以幻化成万事万物,在不同人的口中所表达出来的形态也不一样。在帝王口中“酒”是雄才伟略、豪迈大气;在文人口中“酒”就是不朽的名篇佳作;在英雄口中“酒”却又变成了慷慨激昂的侠义之气。
酿酒、饮酒历史源于四千多年前
1杜康酿酒说
“酒”从问世伊始就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标志物,它不仅见证了古代先民的伟大智慧,同时也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亲历者。
关于“酒”的发明历史其实还有待后人考证,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都认为,杜康酿酒以及黄帝、尧帝造酒比较可靠。
按照古代社会的普遍说法可以得知,生活在公元前1972-1912年的夏朝国君杜康才是“酿酒始祖”。汉代《史记》、《说文解字》对此均有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这句古籍记载大意为杜康就是夏朝君主姒少康,同时他也被道教尊为先师。据史料记载杜康曾因夏朝政变,被迫逃亡至虞国并任庖正。
所谓“庖正”是古代的厨官,也就是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厨师。在此期间因偶然事件发明了传承后世的“酒”。
《说文解字·巾部》曾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段文字进一步证实了杜康酿酒的史实,“秫酒”即用秫酿制而成的酒。同时,这位夏朝君主还发明了簸箕与扫帚等生活用品。
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曾作四言诗《短歌行》,其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诗句
,从这四句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看,“酒”在三国时代变成了可以“解忧”的良药,而“唯有杜康”四字再一次证明了杜康酿酒的真实性。
因为杜康发明了酿酒方法并将奠定了古代“酒”文化的契机,所以后人将杜康称为“酒圣”或“酒神”。至此之后专司制酒的行业就将其奉为祖师爷,而且后世人也多以“杜康”代指“酒”。从此以后饮酒习俗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并且历经四千多年历史在现代社会达到顶峰。
2黄帝造酒说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与禅让制典范尧帝造酒的影响力,虽然无法与“杜康酿酒说”相提并论,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也得到了很多史料支持。《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曾记载了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或醪醴如何?岐伯对曰:必配以稻米或五谷,炊之谷薪。谷米者完,谷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得知“五谷汤液”或“醪醴”,其实就是上古时期的甘浊的酒,当然也可以泛指所有酒类。但是时人却并没有将其当做饮品而是用其治病,“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其实就从侧面证实了“醪醴”是药酒的说法。
“黄帝造酒”源于一次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战,相传黄帝为了统一各部曾与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
但由于炎帝蚩尤擅于使用奇门遁甲之术,在与黄帝作战时施法之后顷刻间弥天大雾滚滚而来。黄帝大军皆被困于迷雾之中伤亡惨重。
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士兵战斗力,黄帝命歧伯搜寻“五谷”并蒸熟,然后再放入陶罐之中静置三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陶罐中的熟米饭,居然因为发酵而变成了入口清冽、甘甜若醴的“酒”,这其实就是“黄帝造酒说”的渊源。
黄帝饮用之后顿觉神清气爽说道:“此物,甘美可口,玉液琼浆,天功造物,神妙之水,即可当药用之,亦可当醪醴饮之”。
大意为“酒”的味道甘甜可口,饮用之后也可以使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感,于是下令犒赏三军众人饮后皆生龙活虎。
3尧帝酿酒说
尧帝是中国上过时期的“五帝之一”,关于尧帝最著名的传说就是“禅让制”。作为 “禅让制”第一人他对古代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料对其记载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可以说尧帝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帝王。
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年仅二十岁就正式即位为帝并建立古唐朝。在“征讨四夷,统一中原”之后,在民间发现了大禹并派其治水。
尧帝在未第七十年时曾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在经过一段考察之后将帝位禅让于舜。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禅让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尧帝是一位胸怀宽广、心系天下之人。他在位期间曾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很多巨大贡献。
相传尧帝是由龙所化所以对灵气特别敏感,于是在滴水潭灵气的感召之下带领族民在此定居。
由于此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于是尧帝就号召族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至此尧帝统治期间百姓皆能安居乐业。
为了感谢上苍对尧帝一族的厚爱,同时也为了祈祷农业发展更加顺利。尧帝派人精选优质粮食投入滴水潭中浸泡,并经过发酵去除杂质淬取出祈福之水。这其实就是上古时期尧帝造就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尧帝将祈福之水命名为“华尧”。
至此之后古人酿酒、饮酒就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并且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流传几千年的“酒文化”。
从中国古代“酒”的发展历史来看,应该从杜康酿酒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饮酒,这样算起来中国“酒文化”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并且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现代社会达到了巅峰。虽然今人饮酒已经缺少了很多豪气与文化底蕴,但是对“酒”以及酒文化的青睐却一点也没有减弱。
古代“酒文化”之“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杜康作为中国古代酿酒、饮酒第一人,被后世人尊称为“酒圣”或“酒神”。
这其实是从酒的发源历史角度对杜康的极高赞誉,但如果从饮酒方面来讲其实后世也出现了很多,以“酒神”、“酒仙”、“酒圣”,以及“酒鬼”命名的历史名人。
“诗圣”杜甫曾创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他在这首诗歌中用诙谐幽默,以及极具文学色彩的诗文描绘了,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八位“酒仙”。通过精妙绝伦的语言特色刻画出了,每一位“酒仙”不同的酒中人生。
1《饮中八仙歌》中的古代酒文化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酒醉之后骑在马上摇摇晃晃,仿佛是乘坐一艘江中小舟一样左右摇摆。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唐玄宗侄子汝阳王李琎平时经常与酒为伴,又一次居然在痛饮之后才去朝见天子。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左丞相李适之因李林甫排挤而罢相,于是他每天都不惜花费万钱举办大型宴会,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宗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举杯饮酒时经常常仰望天空,这种姿态就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虽然是一个出家人每天在佛前斋戒吃素,但是一饮起酒来就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仙”李白每饮酒一斗就可以做一百首诗,他经常因为喝醉酒儿睡在长安的酒家之中。天子召唤他上船作诗但他却因醉酒而自称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大书法家张旭只需喝三杯酒就能写出绝世书法作品。他为人不拘小节经常在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焦遂五斗五酒下肚之后才会精神振奋,他经常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并语惊四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酒中忧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仙”李白又被世人称为“酒仙”,他在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酒后惆怅与失意,不仅给人一种非常浓郁的失落之感,而且还有一种“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酒”在李白的诗歌中幻化成了一种诗与酒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本文2023-10-10 16:47: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