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图书馆,地处校区心脏地带,位于校园礼仪大道北端,正对校区主入口,依山傍水,是仙林国际化校区的标志性工程,与周围的公共教学楼、基础实验 楼、国际学院、行政楼、综合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共同构成校园核心景观区。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图书馆占地近1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512238 平方米。外部造型独特,风格庄重典雅,局部又跳动着引人注目的“音符”;建筑共分五层,以阅览空间和书库为主,同时配套设置目录厅、出纳厅等设备和办公辅助用房,整体布局紧凑合理;采用人性化设计
的馆内水平和垂直通道将各类用房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安排编 、藏、阅之间的运行路线,使读者、工作人员、书刊运输路线便捷通畅、互不干扰,形成高效的整体,既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又凸显国际化校区图书馆多功能 、现代化、休闲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人文理念。设计馆藏300万册,建成后不仅将成为南大师生学习、研究的文献中心,也可为在宁高校、江苏乃至全国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对于提高整个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信息保障能力、加速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和南京大学国际化进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采访部132 室:文献出版信息收集、整理;读者需求与馆藏利用信息分析;各种载体文献的选择、采集、馆藏分配 ;采集方式与渠道的确定,各种文献的订购;国内外文献交换与赠送;馆藏文献剔除。
编目部122 室
1 分类编目组:负责中、西、日、俄文新书的查重、分类及主题标引、编目、校对、提交 CALIS 等工作。
2 典藏加工组:负责中外文新书的验收、分配、调拨,管理库藏和分系帐目,办理院系图书交接,以及加工卡片、书标、磁条等工作。
3 回溯建库组:负责旧书的书目数字化回溯工作,充分揭示大馆及院系的馆藏资源,方便读者OPAC检索,为实现校内通借通还提供数据库保障。
信息咨询部(工具书阅览室) 102 室
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设于本部门,是直接为读者提供高层次文献信息服务的部门。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咨询部以现代化手段为读者服务。信息咨询部暨查新站在情报检索和情报分析方面已有非常丰富的工作成果和实践经验。
多媒体阅览室401 室
电子阅览室提供两项服务:
有偿服务区:配有 90 台上网计算机供师生使用。采用有偿服务的方式,读者可自己在多媒体网站上操作,此外,为社团、协会提供多媒体资源鉴赏服务。
教学服务区:配有 70 台计算机,提供主页提供的各种数据库的学术信息检索。
流通阅览部
流通阅览部是图书馆主要公共服务部门,承担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等知识获取的重任,并为江苏省各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保障。下设中外文图书借阅室、期刊借阅室、外文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样本图书阅览室、期刊典藏室、证件管理处。
南京大学图书馆现当代地方文献特藏
样本图书阅览室 421 室
收藏了 30 余万种中文保留本图书,采用闭架室内阅览,读者填写索书单交工作人员索取图书;教师也可入库查阅图书。
外文阅览室(外国教材中心、文科信息中心) 215 室
由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外国教材中心和外文借书处合并而成,现藏有 4 万余册外文图书。
中文借阅室302 室
图书借阅室( 302 室) 是图书馆主要的图书借阅场所,提供普通中外文图书的外借与阅览,并与浦口分馆,各院、系、所实行联机联网操作。该室开架陈列的图书达 45 万余册,总书库中的 150 余万闭架藏书也在该室借书台办理借书手续。
期刊阅览室206 室
期刊阅览室( 206 室) 提供中外文现刊、报纸和过刊的阅览。开架陈列近 5 年的中文过刊,室内为 2002 年 -2006 年的过刊。同时陈列常用的 10 多种英文期刊和 11 种大报的合订本。
古籍特藏部古籍阅览室505 室
古籍阅览室收藏有 古籍线装书、大型影印古籍丛书、新修方志、文史资料、台湾乡邦文献、碑帖、字画、 1949 年以前金大中大论文、西文古籍、部分民国图书等共计 40 余万册件。
古籍特藏部港台书刊阅览室 406 室
收藏港台版社科类书籍 5 万多册 , 合订本期刊 1 万多册。其中现刊 288 种,过刊 300 余种,订阅港台报纸 9 种。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港台地区各主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期刊,也有比较完整的收藏。对研究生和教师开放。
古籍特藏部艺术图书阅览室414 室
该阅览室收藏艺术类图书近二万册,主要是南大法 L 类、中图法 J 类的图书,内容涉及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摄影、戏剧等方面,对师生开放。
数字化建设部423 室
成立于2003 年,负责在建馆藏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承担数字化项目的协调管理、资源选择、组织及制作任务。主要是通过对珍贵特藏、古籍文献、民国书刊、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南京大学文库的数字化建设,重点解决社会科学文献相对短缺问题的同时使图书馆珍贵文献得到保护,最终在校园网上提供全文服务。
技术部316 室
负责南京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保障整个系统(包括浦口分馆、各系分馆)的正常运作和数据安全。负责管理、保障各项信息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相关的硬件、机房设备、网络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财产管理。参与图书馆的网络建设规划。
CALIS/JALIS中心118 室
负责 CALIS 和 JALIS 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在本地区的实施与组织工作。负责 CALIS 、 JALIS 与各项工作的协调。保障 CALIS 、 JALIS 的各项服务工作(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的正常开展。组织有关的业务培训。
江苏省图工委秘书处228 室
在江苏省教育厅、全国高校图情工委的领导下,负责 其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在江苏地区的实施与组织工作。负责 与其他省、市高校图工委的协调与合作。通过所属专业委员会,推进全省高校图书馆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合作。
行政办公室229 室
办公室是图书馆的行政业务办公机构,协助馆领导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收集各种信息,协调内外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做好图书馆后勤保障,保证馆内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负责各种行政、业务文件的传递、归档保管及印章管理工作。
复印室 113 室 服务时间咨询复印室。
物业值班室
一楼大厅 上午7:00 - 晚22:00。
安全值班室 128 室 晚上 22:00 - 晨7:00。
消防值班室 101 室 24小时有人值守。 一、图书馆借阅处文明阅读须知
1.鼓楼校区图书馆三楼图书借阅处是读者办理图书借阅手续和室内阅读图书合二为一的场所,请读者自觉遵守室内公共秩序,文明阅读图书。请勿在阅览室内长时间讨论,保持室内安静,入室后,请将手机调至振动档,在阅览室内尽量不拨打或接听手机。
2.请勿将图书随意乱放、堆砌在书架上或塞在阅览桌的抽屉里。阅后请将图书自觉地摆放在书车上。
3.任何引起警报鸣叫的书籍请勿带入室内。请将贵重物品自行保管,以免丢失。
4.请勿用物件空占阅览座位。若座位只放物件而无人就座超过30分钟,其他读者可以使用该座位。图书馆对占位物品不负保管责任。
5.为了让大家拥有一个清洁卫生的良好阅览环境,请勿乱丢垃圾和随地吐痰。请勿携带食品、饮料等进入借阅处。
6.请自觉爱护图书馆公共图书和设施设备,请勿随意涂画和损坏。
7.注意安全,严禁在室内吸烟、用火;禁止携带易燃、易爆以及有腐蚀性化学物品入馆。
二、图书借阅违规的处理
1.逾期处理:外借图书超过借阅期限,又未及时办理续借手续,归还图书时须交纳逾期费,002元/天。(读者所借图书归还日期逢寒暑假,可顺延至新学期开学后办理归还手续)。
2.遗失赔偿:遗失赔偿:书刊遗失,请尽量购买原版图书抵还,或按图书馆相关规定予以赔偿。
3.损毁书刊:涂画、污损、撕毁图书,或遗失书后的条形码,均按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4.盗窃图书:读者离馆时,将未经办理借阅手续的馆藏图书藏于身上、书包或其他物品内,一经发现,即被视为盗窃图书,将根据图书馆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借阅规则
1、工具书、报刊、保留本图书及特藏书只阅不借,其他图书均可外借。
2、最大借书量:本科生8册(拔尖计划与匡亚明学院12册) ,研究生12册。期限为1个月。
3、所借图书可续借1次,期限1个月。过期图书未还、超期费未缴纳者不得续借。
4、读者可预约已被他人借去的图书,最多只能预约2册。
5、所借图书超期须支付超期费;所借图书遗失或损毁须赔偿:可买同样的图书(理科图书可以买新版本,文科图书必须购买原版本图书),或现金赔付。
6、异地借书,可携本人校园卡及检索到的该书信息(索书号及书名)去服务台办理委托借阅手续,最多可借2册。 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史上,曾有诸多名家学者主持过馆务工作。如国内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李小缘、施廷镛,国学大师胡小石, 知名英国文学专家范存忠等。他们都为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刘国钧,(1899-1980)
2 施廷镛,(1893-1983)
3洪有丰,(1893-1963)
4桂质柏,(1900-1979)
5 张江树,(1898-1989),1951年-1959年主持馆务,任馆长。
6胡小石,(1888-1962),1952年-,任馆长。
7 李小缘,(1897-1959),1952年-1959年主持馆务,任副馆长。
8 范存忠,(1903-1987),1977年起主持馆务,任馆长(副校长兼)。
9周伯埙,(1920-),1986年-1989年主持馆务,任馆长。
10包忠文,(1932-),1989年-1996年主持馆务,任馆长。
11张永桃,(1943-),1996年-1997年主持馆务,任馆长(副校长兼)。
12张异宾,(1956-),1997年-2003年主持馆务,任馆长(校长助理兼)。
13钱乘旦,(1949-),2003年-2006年主持馆务,任馆长。
14洪修平,(1954-),2006年起主持馆务,任馆长。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收录明代著作,《明史艺文志》据此书而成)
《明史艺文志》(张廷玉等)
尤侗《明艺文志》
《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该书修于乾隆时,嘉庆时又完成了续编。改正续编侧重于版本目录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又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提要》。全目共著录图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有401部无卷数,总计10254种,172860卷。[ii]
四部之下分为44类,类之下又有分子目者,合65子目。经部10类9目、史部15类26目、子部14类25目、集部5类5目。总序、小序共48篇
该书版本:1、陈乃乾校阅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书后附有阮元《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陈乃乾编的《四库书目索引》。该版中华书局1981年有重印本。2、中华书局1965年精装本,题为《四库全书总目》。
对该书的研究及补佚:
清阮元等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收录抄本、刻本等167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铅印傅氏重编本>)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24卷,涉及500种古籍。该书有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氏1940年去世后,由王欣夫接替采集整理。共60卷,补遗1卷,《未收书目提要补正》2卷,凡补正古籍2300余种。该书有中华书局1964年版。)
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印《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1932年2月(书分两册,上册书名引得,下册著者引得。引得所据原书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
杨家骆《四库全书学典》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
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古籍提要10070篇,尤重明人著作,及方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
刘新华编印《四库全书总目类叙注》台湾?1975年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新1版
邵懿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1979年新1版。该书重在著录各书版本
朱彝尊《经义考》
钱曾《读书敏求记》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记》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
张之洞《书目答问》(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年,收录古籍2200余种)
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1931年出版,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增补1200余种)
近代以来
孙殿起《贩书偶记》(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相当于四库提要的续编。按经史子集分部,部下分类。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由其外甥雷梦水整理,著录图书七千余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
东君编《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初稿),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62年
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遗稿),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4年第四集
上海中华书局编印《四部备要书目提要》1936年8月
孙毓修《四部丛刊书录》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上海古籍书店编印《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着《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基本介绍 书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 作者 :李焘 类别 :编年史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特点 :史料丰富,内容详实 书籍信息,概述,版本一,版本二,特点,记载,评价,作者简介, 书籍信息 概述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史料价值极高,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蒐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该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后历时四十年。 这是一部杰出的记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 版本一 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庞大,传写刊刻不易,自元以后,世鲜传本。至清代,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月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年)三月,以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版本二 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浙江书局刻本影印。 特点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南宋人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纪。自李焘作《续通鉴》(即指《续资治通鉴长编》)起建隆、尽靖康二年,而一代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清人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上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正是由于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着《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著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仍录出为考异;不然则从旧,更勿增改。”《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清人黄廷鉴以此评价很高,认为“其中分注考民划详引他书,而于神、哲之代尤多。 如《宋会要》、《政要》、历朝《实录》、《时政记》,王禹《建隆遗事》、蔡襄《直笔》、王拱辰《别录》、司马温公《日记》,王荆公《日记》、刘挚《日记》、吕大防《政目》、吕公著《掌记》、曾布《日录》、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论》、欧靖《圣宋掇遗》、邵氏《辨证》诸书,及诸家传碑铭,皆无一存者。即幸有传书,如《东斋记事》、《涑水记闻》、《东轩笔录》、《湘山野录》、《玉壶清话》,《邵氏闻见录》、《笔谈》、《挥尘录》之类,往往传写讹脱,亦足据以是正。则此编非特足以考定宋、辽二史之阙讹,而有宋一代杂史、小说家不存之书,亦可赖以传其一、二,诚温公《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也。” 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日记》等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特别是反映司马光政见且为宋神宗粉饰的《神宗实录》更是如此。相反,李焘对于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虽然李焘“耻读王氏(安石)书”,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正文和注文中也能不认私论害公议,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八月癸末对仓法的记述就体现了李焘的态度:“……曾布云,熙宁三年九月二十五河仓条贯。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仓法,旧纪书癸末诏诸仓给受概量者,临时多寡,并缘为奸,刻军食十当三四,其增诸仓役人禄,立勾取重法,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得不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纪削去,削去其谀辞可也,如立仓法安可不书。” 记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焘撰。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已着录。 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以当时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家自为说。 因踵司马光《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荟稡讨论,作为此书。以光修《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谦不敢言《续通鉴》,故但谓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献通考》载其《进书状》四篇。一在隆兴元年知荣州时,先以建隆迄开宝年事一十七卷上进;一在乾道四年为礼部郎时,以整齐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泸州时,以治平后至靖康凡二百八十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遂宁府时,重别写呈,并《举要》、《目录》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上进。 故周密《癸辛杂识》称,韩彦古盗写其书,至盈二厨。然《文献通考》所载,仅《长编》一百六十八卷、《举要》六十八卷,与《进状》多寡迥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逾三百,盖逐卷又分子卷,或至十余云云。则所称一千六十三卷者,乃统子卷而计之,故其数较多矣。 又据焘《进状》,其书实止于钦宗。而王明清《玉照新志》称绍兴元年胡彦修疏,在《长编》一百五十九卷注后,则似乎兼及高宗。或以事相连属,著其归宿,附于注末,如《左传》后经终事之例欤。 《癸辛杂识》又称“焘为《长编》,以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云云,则其用力之专且久,可概见矣,其书卷帙最多,当时艰于传写,书坊所刻本及蜀中旧本已有详略之不同。 又神、哲、徽、钦四朝之书,乾道中只降秘书省依《通鉴》纸样缮写一部,未经镂版,流播日稀。 自元以来,世鲜传本。本朝康熙初,昆山徐干学始获其本于泰兴季氏,凡一百七十五卷。尝具疏进之于朝。副帙流传,无不珍为秘乘。 然所载仅至英宗治平而止,神宗以后仍属阙如。检《永乐大典》宋字韵中,备录斯编,以与徐氏本相较,其前五朝虽大概相合,而分注考异,往往加详。至熙宁迄元符三十余年事迹,徐氏所阙而朱彝尊以为失传者,今皆粲然具存,首尾完善,实从来海内所未有。惟徽、钦二纪原本不载,又佚去熙宁、绍圣间七年之事,颇为可惜。然自哲宗以上,年经月纬,遂已详备无遗。 以数百年来名儒硕学所欲见而不得者,一旦顿还旧物,视现行诸本增多几四五倍。斯亦艺林之钜观矣。 昔明成化中诏商辂等续修《通鉴纲目》,时《永乐大典》庋藏内府,外庭无自而窥。 竟不知焘之旧文全载卷内,乃百方别购,迄不能得。论者以为遗憾。 今恭逢我皇上稽古右文,编摩四库,乃得复见于世。岂非显晦有时,待圣世而发其光哉? 焘原目无存,其所分千余卷之次第,已不可考。谨参互校正,量其文之繁简,别加厘析,定着为五百二十卷。 焘作此书,经四十载乃成。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野纪,无不递相稽审,质验异同。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互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 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祐二年三月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符,为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 然焘《进状》自称,宁失之繁,毋失之略,盖广蒐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评价 后人对《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评价颇不一般。清人朱彝尊认为:“宋儒史学以文简为第一,盖自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书成,犹有非之者,独文简(李焘)免于讥驳。”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提要》则认为为此书“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未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佑二年三月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符。为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尽管如此,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仍认为它“广搜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因为篇幅太大,故成书时就没有全刻,而只是由秘书省按《续资治通鉴》的规格抄写了一部藏于皇家秘室。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朝《永乐大典》里录出《续资治通鉴长编》入《四库全书》,但《四库全书》录入的不是全本,缺徽、钦两朝事迹等。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吾用活字排印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命黄以周等以《四库全书》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校爱日精庐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印成浙江书局本。中华书局出有由上海师范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整理的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 作者简介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李焘。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丹人(今四川丹)。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死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 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后代。绍兴八年(1138)李焘考中进士,任华阳主簿,调任雅州推官。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后任荣州知州,又改任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弹劾不法官员四人。乾道三年(1167年),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十年(1174)七月,久旱不雨,李焘上疏要求皇帝避正殿,减御膳,征求百官意见,孝宗皇帝很快采纳实行。淳熙十一年(1184)春天,李焘上书要求致仕,皇帝没有答应,数次派人看望病情,病愈后,任敷文阁学士,并以比致仕。诏命颁下时,李焘十分欣喜地说:“大事了结了。”口授遗表给皇帝说:“臣年已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径远以艺祖(赵匡胤)为师,用心以昭陵为则。”卒年七十岁。 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时,正是秦桧当政的时候,秦桧死后,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激昂。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李焘一生自奉甚俭,不事铺张,没有嗜好,也没有姬妾,也没什么家产。 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平生生死文学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这是南宋时期理学名臣张轼对李焘一生学术成果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李焘一生著述丰富,但留传至今的代表作是长达五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了撰写了这部巨著,李焘“网罗收拾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这部史著的规模很大,淳熙十年(1183年)任遂宁知府的李焘曾上书皇帝,“臣累次进所谓《续资治通鉴长编》,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册。其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为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学繁多,本末颇难立见,略存梗概,庶易捡寻,今创为建隆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 李焘编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是写一部信史,留给后人。他在隆元元年(1163年)第一次进书状中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吏,纷错难言,……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时间很长,他在任华阳县主簿时,即有心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准备材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前后,李焘在北宋司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础上,扩充增补,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间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为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了初步的准备工作。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第一次奏进十七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是太祖朝~太宗开宝十七年的史事。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修撰神宗至钦宗四朝国宋及徽宗实录,这一时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李焘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1174年),李焘第三资进书,是神宗至钦宗四朝。淳熙十年,最后一次进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 李焘对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十分推崇,不仅史学的观点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观点也十分接受。他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之一就是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衔接。在时间上,《资治通鉴》止于五代末年,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始于北宋初年,正好前后相接。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书名更是表达了李焘对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推崇和尊重。这部书原来定名《资治通鉴》,后来李焘认为自己的这部书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比,而司马光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又由助手刘恕等人先修丛目,再修长编,是后由司马光本人删节而成,所以李焘就把自己准备编撰的这部书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受到宋孝宗的高度重视,诏令依《资治通鉴》纸样及字样大小缮写《续通鉴长编》一部,将李焘衔位于卷首依司马光衔位书写,取得了与《资治通鉴》同等规格的待遇。
《古文字类编》是1980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明。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古文字类编 作者 :高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80年11月 内容简介,出版说明,目录,作者简介,丛书信息, 内容简介 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783页。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出版说明 随着近些年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资料的不断涌现,新识字渐增多,因此对1980年出版的《古文字类编》进行增订修缮已成当务之急。此次增订本依原本分为单体、合体和未识徽号文字三部分,其中第一编单体文字内容最多,所取单字皆按照甲骨、金文、其它文字,说文等四栏。 目录 序 凡例 第一编 古文字 第二编 合文 第三编 未识徽号文字 引书目录 引器目录 检字表 后记 作者简介 高明,1926年生,祖籍天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6年留校任教,协助唐兰先生的教学工作,并师从唐兰先生学习古文字。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著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书。并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涂白奎,1954年生,河南潢川县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系副教授。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师从高朋先生学习古文字。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在《中国史研究》、《考古典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丛书信息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共3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新密新砦》,《古礼足征》,《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光宅中原》等。
《太平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是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昉。
基本介绍 作者 :李昉 ISBN :9787532508495 定价 :4960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0年12月 装帧 :Unknown Binding 内容介绍 《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nbsp;等编纂。全书收录了上起先秦两汉,下逮北宋初年的小说作品约七千则,分类编次,是宋初以前古代小说总集,为我国古典文学之瑰宝。宋元话本杂剧,明清小说戏曲,多源出于此:鲁迅《唐宋传奇集》、汪辟疆《唐人小说》亦多取材于此。本书不仅保存了许多亡佚古书,而且还提供了不少史地、文博、医药、卜筮星相等百科资料。四库全书收录的谈恺本《太平广记》与目前通行的几种谈刻本比较,具有缺文少错字少等优点。现据四库本影印出版,并于书末附篇目及引书引得,供广大读者阅读与研究。
四库是书的分类,不是说四本书,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本文2023-08-04 15:19: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