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药水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光明眼药水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光明眼药水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光明眼药水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光明眼药水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光明眼药水 1 拼音

guāng míng yǎn yào shuǐ

2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光明眼药水

21 处方

乌梅1两,铜绿1两,归尾1两,甘石1两,苦参5钱,胆矾5钱,新针14个。

22 制法

开水泡之,水绿即可过滤澄清,兑冰片粉5钱,瓶装,重5钱。

23 功能主治

明目退翳,散风消肿。主暴发火眼,眼目红肿,云翳火蒙,眼边刺痒。

24 光明眼药水的用法用量

用药水点入眼内,日点3次。

25 摘录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3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 31 组成

胆矾1钱2分,青盐4钱,明矾7钱,乌梅7钱,川椒3钱,木贼草1钱5分,白丁香6分,冰片2分,绣花针3枚。

32 主治

风火时眼,及眼目昏花。

33 光明眼药水的用法用量

每日用新软毛笔蘸水,点入四眼角;将头抬起,少顷觉有热泪,任其流出,日45次。

34 制备方法

用清冷水浸药于碗中,隔水悬煮1炷香时取起,勿开看,放洁处,停35日开,看针化则水可用。验针法:其针于未煮时,用线穿好放入,将线头挂于碗外,验时只须将线拉起,看针有否便知。

古籍中的光明眼药水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咳喘不渴,此为肺胀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

《金匮要略浅注》:[卷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自薛立斋极赞其妙。而张景岳李士材和之。至今奉为水肿气肿等证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阴药中。杂以些少桂附。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四]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汗出恶风。表之虚也。身重。水客分肉也。防己疗风肿水肿。通腠理。黄温分肉。补卫虚。白术治皮风止汗。甘草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四·脾胃部]水胀通论

刺去其血络也。(水胀论石水,脐以下肿,其脉沉。)水肿(先自足肿,后腹大,为水。)〔《素》〕帝曰∶其有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五味香连丸 1 拼音

wǔ wèi xiāng lián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Wuwei Xianglian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110192

23 处方

木香 192g 黄连 576g 吴茱萸(甘草炙) 75g 白芍 96g 延胡索(醋炙) 192g

24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甜苦。

26 鉴别

(1)取本品 3g,研细,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 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 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中 2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溶液(6:3:15:15:0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 (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木香对照药材 1g,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鉴别

(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 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至紫蓝色斑点。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痛腹泻,红白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2~3 次。

210 规格

每 100粒重 3g。

211 贮藏

密闭,防潮。

古籍中的五味香连丸 《古今名医汇粹》:[卷七辑选薛立斋各证医案四十六条]脾肾亏损停食泄泻等证

术为君,山药、黄、肉果、姜、附为臣,茱萸。骨脂、五味、归、芩为佐,治十剂,俾以次服之。诸医皆曰此火病

《验方新编》:[卷二十妇科产后门]产后痢症

香,则善消恶露兼行痢疾,并行而不悖也。再服加味香连丸,以俟一二日后,病势稍减,可保无虞。若七日外,

《保婴撮要》:[卷七]诸痢

腹时痛,用香连丸而痊。后伤食复变痢,欲呕少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三分、黄连二分,吴茱萸一分,数剂而愈

《女科秘要》:[卷六]产后赤白痢

汤。去炮姜。加木香顺气。则并治而不悖。再服加味香连丸。以候一二日。视病势加减。可保无虞。若患褐色后

《时方歌括》:[卷下滑可去着]香连丸

  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4〕

光明眼药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光明眼药水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