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入门图解的编辑推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脉诊入门图解的编辑推荐,第1张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百年前凭手指感觉和想像,绘出那么多脉象,是世界脉学史上罕见的。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书名:《中医辩脉症治精编》

目录

总论(1)

各论(26)

第一章浮脉(26)

第二章沉脉(59)

第三章迟脉(104)

第四章数脉(119)

第五章滑脉(174)

第六章涩脉(199)

第七章虚脉(217)

第八章实脉(234)

第九章长脉(243)

第十章短脉(255)

第十一章洪脉(269)

第十二章微脉(284)

第十三章紧脉(295)

第十四章缓脉(308)

第十五章芤脉(329)

第十六章弦脉(343)

第十七章革脉(363)

第十八章牢脉(373)

第十九章濡脉(383)

第二十章弱脉(395)

第二十一章散脉(409)

第二十二章细脉(417)

第二十三章伏脉(428)

第二十四章 动脉(439)

第二十五章促脉(450)

第二十六章结脉(463)

第二十七章代脉(482)

第二十二章 望、闻、问、诊歌赋(496)

附篇(509)

一、针炙索引(533)

二、汤方索引(533)

跋、(533)

上编 跳出脉诊看脉诊 历史长河中的脉诊

一、脉诊创始人——扁鹊

二、脉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

三、辨证施治的开创人张仲景

四、第一本脉学专辑

五、形象直观的脉象图

六、推广普及脉法的李时珍 怎样进行诊脉

一、脉诊是怎样分部的

二、脉与脏腑有什么关系

三、医生是怎样诊脉的

四、怎样体察脉象 诊脉时注意什么

一、体内外因素对脉搏的影响

二、注意脉搏的胃、神、根

三、脉搏与疾病有什么关系 脉象与辨证有什么联系

一、脉诊在八纲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怎样通过脉象进行六经辨证

三、怎样用脉诊进行卫、气、营、血辨证

四、脉诊与三焦辨证有什么联系

下编 细学脉诊 脉搏部位的浅深

一、浮脉如水漂木

二、沉脉如石投水 脉搏至数的多少

一、迟脉一息三至

二、数脉一息六至 脉搏的强弱

一、虚脉松大无力

二、实脉坚实有力 脉幅的大小

一、…大脉脉幅宽大

二、…细脉如同丝线 脉搏搏动范围的长短

一、长脉如同端直长竿

二、短脉仿佛乌龟缩头 脉波形态的变化

一、滑脉如珠走盘

二、涩脉像轻刀刮竹

三、弦脉如按琴弦 脉搏节律的改变

一、促脉数中有止

二、结脉迟缓中时而一止复来

三、代脉迟中一止,良久复来 合并脉象知多少

一、缓脉从容和缓,一息四至

二、洪脉像发洪水的河流

三、微脉细弱,若有若无

四、紧脉绷急,如同绳索

五、濡脉浮软,像棉絮浮在水中

六、弱脉细小沉软

七、革脉外强中空,像鼓皮

八、牢脉沉实有力,实大弦长

九、动脉滑数如豆

十、伏脉接近筋骨

十一、散脉恰似杨花,漂浮无根

十二、芤脉浮大而软,如按葱管

附 28种脉象总结图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摸脉能知百病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摸脉能知道百病呢”我告诉他们,因为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渠道的,大多数人找医生是为了看病,除非他故意捉弄医生(或者病人是哑巴,一进来就把手伸出来让医生诊脉),否则至少会说一两句话,而这一两句话往往就是主症,也就是病人觉得最难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除非过去男女授受不亲,否则医生通过观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患者的神、色、形、态等信息,望诊就有了;无论是声音或是气味,医生都可以在与患者接触时通过听觉和嗅觉获取信息,闻诊也有了;再加上切诊。这样,我们已经拥有了望诊、闻诊、切诊和主诉等信息,说简单一点,在诊完脉之后,四诊已经有了“三诊半”,因此,具备了判断病证的基本条件。 所以,中医四诊是一个综合过程,一定要全面周到才能做到规范准确。正如《内经》所说:“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这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可能导致诊断失误。《红楼梦》中有贵妃(元春)看病的情节,虽然没有悬丝诊脉,但由于防范严密,太医不能深究病情,无法对症下药,最终导致元春壮年早逝。 临床观察必不可少 中医想做到“诊脉知道什么病”,必须要对脉诊内容和技术非常熟练。根据中医脉诊的理论,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属不同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左尺候肾,右尺候命门等,根据不同部位出现的脉象变化,加上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参考其他“二诊半”(望诊、问诊和主诉),这样做出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很重要,比如,左寸脉细,可能心血不足而见失眠、健忘、心悸;左关脉弦,可能肝气郁结,而见两胁闷胀、太息等。 此外,对临床表现的仔细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一个头晕的病人,他的头一般比较固定,不会随意转动或摇头,如果他手舞足蹈或摇头晃脑则说明头晕不严重;如果病人坐姿歪歪斜斜或表现为腰部紧张的样子,这种情况一般是腰有问题;如果病人眼眶发黑加上哈欠频作,再与左寸脉象符合,可能是睡眠不足;如果病人进来满脸通红,喘着粗气,或在一边叹气,诊脉时左关脉比较弦,可能是肝气郁结、肝郁化火。 诊脉和吹箫的原理一样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到医院见习,我的带教老师是一位老中医,老人家有几十年的行医经验,对脉诊尤为精通。一见面,老人家便出了一道题:“中医的二十八脉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主病是什么”要求我们当场回答。好在当年我们学习还算用功,能够比较顺利地把二十八脉写出来。写完之后,老师说:“这就好,如果你不知道二十八脉,临床诊脉就只能瞎猜。”接着,要求我们学习脉诊,先从持枕学起,平息、定关、布指、注意事项,一一过关。每次诊脉之后,要求分别写出左右两手的寸、关、尺三部举、寻、按的脉象特点,这样算起来,每诊一位患者需要写出十八个脉象,老师再逐一批改。 作为学生,我刚开始也不理解:“寸、关、尺都位于同一条桡动脉,脉搏也是由同一个心脏搏动产生的,怎么会有差别呢又怎么可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呢”老师认真地解释说:“这和吹箫的原理是一样的,吹箫的时候气从竹管的一端吹进去,各个手指按的是同一根竹管,但是按在不同位置的孔所吹出来的音调是不一样的。”这其中的寓意是很深刻的。因为要手把手地教学,所以每诊一个患者都需要半小时以上。当有些患者等得不耐烦向老师提意见时,老师总是很和气地解释:“同志,我还要教学!”如今,这样的老师恐怕也不好找了。所以,我有时候在想,现在的学生学到的还是不是脉诊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 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 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 太弱 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 太弱 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 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MOD}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脉诊入门图解的编辑推荐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