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4——络脉受损后的针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7收藏

读《黄帝内经》素问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4——络脉受损后的针刺,第1张

(原文)

(解读)

“ 邪气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 ”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 蹻 脉,可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 。

“ 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 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处的申脉穴,各刺一针。左病刺右边,右病刺左边。约过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痊愈。

“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 由于堕坠跌伤,人的淤血会停留在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等情况,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

“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 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阴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 。

“ 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 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如果病得不到缓解,再刺足大趾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可以得到缓解。左病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假如有悲伤或者惊恐的现象发生,刺法同上。

“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会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 。

“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 ” 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恢复听觉;如不见效,可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以听见声音。

“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 如果是完全丧失听力,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假如耳中有风声等鸣响,也可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 , 左病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今天学习了络脉受损后的针刺。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原文)

(解读)

“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它自己的法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 岐伯回答说:这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慢慢体会。

“ 帝曰:愿卒闻之。 ” 黄帝说:希望你详尽地说一下吧。

“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 ” 岐伯说:凡是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天气温和,月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滑润,而卫气浮于表;

“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 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畅,卫气开始畅行;

“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 月正圆的时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脉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

“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 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疑;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能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

“ 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 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方法。因天体运行有一定的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日影有长短,通过这些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

“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重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 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会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称为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此称为乱经。

“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邪乃起。 ” 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所以*邪就要乘之而起。

今天学习了用针的法则。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其强调「治神」是针刺的关键。这种治神为先的原则,是中医针灸疗法的特色之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疾病诊疗观中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以下从其产生、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论述。

产生

《内经》中「神」的概念十分丰富。《灵枢·天年》云:「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人之生源于父母之精,神在两精相合形成新生命体的同时也产生,即「形具而神生」。神是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其存在与产生以形体为基础,由精、血、气化生,又统驭著精、血、气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经络既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信息系统,还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途径,故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以通调经脉治疗疾病,凸显了以调经为主要治疗机理的各种疗法,强调了针灸等在临床治疗学中的地位。

古人在长时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针灸通过调动经气从而获取治病疗效,由此强调促使经气发挥调节效应者,为人之神。因此,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在针灸临床方面重神气思想的概括与总结。

精神实质

《内经》认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针灸疗法的精神实质包含两方面:一是医者自身知神治神,二是病者必须以神应之。

其一,治医者之神。医者是实施针刺的主体,医生之神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马莳注云:「盖人有是形,必有是神,吾当平日欲全此神,使神气既充,然后可用针以治人也。」吴昆注云:「专一精神,心无他务,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也。」笔者认为,二者宜合参。医生进针前,先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针上,细心体察疾病的虚实,把握最佳诊治时机。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并且需要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经脉之气的变化,及时调整针刺手法,即《素问·宝命全形论》所指出的「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经气应针后,当不失机宜。无论针刺深浅、穴位远近,皆应小心谨慎如临深渊,运针不释如手握虎,精神专一,贯注针下。同时,必须使病人神情安定,意守针感,进而取得《素问·保命全形》所云之「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的治疗效果。故在针灸临床中,医生必须先治其神,后调其气,使神气相随,手法形神合一,方能针刺得气取效。正如《灵枢·终始》云:「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其二,病人之应神。《素问·五脏别论》曾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强调了病人之神对于治疗的重要性。由此「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也提出了对病人的要求,务必使患者安神定志,医生须以病人为本,标本相得。《内经》强调患者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为此,治疗疾病要首先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使病人解除顾虑,稳定情绪,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如此心神安,血气和,经气易至,见效快捷。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的病人,应暂时避免刺灸,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当待其神志安宁时,方可施治,如《灵枢·终始》云:「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本神》亦云:「是故用针者,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也。」其次,制神导气,令气易至。《灵枢·行针》曰:「其神易动,其气易往。」施术过程中医生应当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及其对针灸的反应,通过控制病人精神的方法,使病人排除杂念,入静守神,引导经气直达病所。目为心神之使,通过医患眼神的交流,可达调整和控制病人神气,促进经气运行的目的。如《素问·针解》所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灵枢·官能》亦云:「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目前有用入静诱导法,诱发「气至病所」,即与此有关。

(原文)

(解读)

“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 凡刺疟疾,一定要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并先进行针刺。

“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 如最先的症状是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和两额、两眉间出血。如果先发的症状是项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

“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 如果先发的症状是腰脊痛的,那么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的症状是手臂痛的,就可以先刺手少阴、手阳明的十指间的孔穴。先发的症状是足胫酸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

“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腿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 风疟病发作时的症状是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酸痛剧烈而拒按的,名为胕髓病,可用针刺绝骨穴出血,痛就可以止住。

“ 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 如身体稍感疼痛,则可刺至阴穴 , 但应注意的是,凡刺诸阴经的井穴,都不可出血,并应隔日刺一次。

“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 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如口渴而间日发作的,可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可用“五十九刺”之法 (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穴。出自《黄帝内经   灵枢   热病篇》,此五十九穴,多分别表里阴阳,脏腑经络之热病所取之穴 ) 。

今天学习了疟疾怎么用针刺治疗。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原文)

(解读)

“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却不知道其意义,到底什么是缪刺呢?

“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 岐伯回答说:病邪侵袭人体时,一定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会进入孙脉;若再逗留不去,就会进入络脉;若还逗留不去,则会进入经脉,并向内廷及五脏延伸,流散到肠胃 , 这时表里就都会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损。

“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像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 如果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会逗留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进入经脉,于是就只能流溢于大络之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 邪气侵入大络之后,在左边的就会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会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能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到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 , 邪气流窜不定,也无法进入经脉腧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刺左,左痛刺右,才可能刺中邪气,这种刺法就称为“缪刺”。

今天学习了何为缪刺。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读《黄帝内经》素问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4——络脉受损后的针刺

(原文) (解读) “ 邪气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 ”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 蹻 脉,可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