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首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唐朝首都,第1张

唐朝首都是长安城,又叫京城、长安城。唐长安城初名京城,唐玄宗开元元年俗称长安城,亦曰京城,此外,唐长安城在唐代也被称为上京、天都 。

长安城历史悠久,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其营建制度规划布局的特点是规模空前、创设皇城、三城层环、六坡利用、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齐整、形制划一、渠水纵横、绿荫蔽城、郊环祀坛。

                                                                         

象天设都,依据天象星辰位置布局都城中宫城、皇城与郭城众坊里,体现着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而且唐长安城是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有2市108坊,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宫殿参差毗邻,唐朝诗人常称长安城有百万人口,显示出古代中国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1东市西市

唐长安城的商业区主要在东、西两市,就是隋代的“都会市”(东市)和“利人市”(西市)它们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位置东西对称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2三大宫 

唐代长安城有三大宫殿群,西内太极宫 东内大明宫 南内兴庆宫

太极宫(又称西内)隋称大兴宫,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在这时执政30多年主要宫殿有太极殿、两仪殿,是行政主要场所,另外有甘露殿、武德殿等大量建筑太极宫正门叫承天门,北门叫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

大明宫(又称东内)是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在宫城禁苑龙首原兴建,原名永安宫,第二年改为大明宫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扩建,由太极宫迁此居住,处理朝政此后的皇帝大多都居住在大明宫主要有含元、宣政、紫宸三个大殿含元殿是长安城最雄伟的建筑,实测基台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超过现存北京故宫三大殿的规模高宗李治在麟德年间又兴建了麟德殿,它是大明宫中最大的宫殿,是举行宴会的地方

兴庆宫(又称南内),位于长安城兴庆坊内,是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的旧居,本为离宫,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为兴庆宫,几经扩建,成为皇帝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北部是宫殿区,南部是园林区

如今含元殿遗志 和麟德殿遗志 兴庆公园可供观赏

3居民小区-里坊

唐长安城将外郭城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大的里坊四面开四个坊门,中辟十字街;小的里坊开东西二门,有一条横街这些纵横相交的街道形成一个交通网络,井然有序

4皇城及寺庙

皇城紧附宫城之南,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七条大街,东西五条街承天门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迥自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至于皇城内安上门街东和含光门街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完全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

现存的西安古城墙系明代初年将唐长安城的皇城和部分太极宫东扩建筑而成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长安城是全国宗教活动的中心,长安城宗教林立,不仅有本土的道教,还有自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南北朝至唐代从波斯传入的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以佛教、道教最为兴盛,其佛教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

唐代长安城,隋代又称大兴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当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大城市。下面就看看有什么依据吧。

1:长安是隋以前西魏北周乃至先秦、后秦的都城,是西汉高祖所建的长安城,隋唐时位于长安城西。杨代隋文帝登基北周后,隋文王认为利用汉朝旧都不足以突出新王朝的格局。此外,汉代古都建筑规划参差不齐,长期使用造成地下水污染。隋文帝决定建新都。隋文帝开帝两年。隋文帝命于文凯在龙首园北侧建都,新城址取名大兴城。郁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隋开国三年后,隋文帝迁都新都。大兴城的建筑理念源于《周易》,其中皇帝居住在北辰,故宫位于城的最北端。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设计将宫城置于城市的低洼地带,导致夏季积水。隋杨年间,有10万民工在宫城和皇城之外建造外郭城。

2:唐建立后,大兴城改为长安城,继续为首都。唐太宗在长安城西北角开始修建永安宫,作为李的居所。不幸的是,永安宫没有竣工,最高皇帝李去世,永安殿的建设立即停止。高宗李贽登基后,身体虚弱多病,地势低洼的太极宫不利于疗养。武则天在永安宫旧址上建大明宫,取代太极宫,成为皇帝朝廷、生活和管理政治的居所。大明宫的建成标志着唐代长安城建筑格局的总体完成。

3: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奇迹,历代都城都没有超过隋唐长安。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描写“百家争鸣,十二街种菜”,反映了唐代长安城的规划结构,所以唐朝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历史悠久,这是毋庸置疑的。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目前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华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

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

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

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

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

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

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宫殿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隋称大兴宫)、大明宫和兴庆宫,

称为“三大内”。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

方公里。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两仪

殿(隋称中华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

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

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每座坊的四

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

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亲城坊。

长安城中遍布着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兴善寺、玄都观等都占据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青龙寺等也都拥有大片地皮。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城内的许多隋唐窑藏,其中何家村(兴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银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

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

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

这些在百度或者维基上都能查到。唐长安城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城区、东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较大部分至于你说的现状,现有唐长安城遗址公园在现在的西安市高新区唐延路与新沣惠南路间的绿色带形区域间建成,公园南北长约38公里。  

现在西安地图对比你自己看吧

  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明都城

  明代都城先后有京都南京、北京开封、中都凤阳、京都北京几处。世宗时还曾以其父兴献王封地湖广安陆府为兴都。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四年在此称吴王,建百司官署。二十六年八月,拓应天府城,命刘基等在旧城东钟山之阳建吴王新宫。吴元年(1367)九月竣工。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自南台旧内迁入新宫。同年三月,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八月,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二年九月,朱元璋又以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建造一如京师之制。中都的设置受到大臣的反对,加上役银劳费,遂于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后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称京师,正式成为首都。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改京师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

  京都南京 南京城的修建历时达二十一年,洪武十九年始告完工。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和防卫的需要,南京城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城周号称九十六里,实测约六十七里。城垣高度一般为十四至二十一米,基宽十四米,顶宽四至九米,以石为基,上砌特制的大砖,垛口一万三千六百一十六个。开有十三个城门,以聚宝门最为宏伟,城墙内有藏兵洞二十三个,可供三千士兵驻守,二十二年又在都城外围建外郭城,号称长一百八十里,实际为一百二十里,大部依天然地形以土垒成,约四十里以砖砌成,开十八门。外郭城墙已于早年被毁,都城城墙则保留至1949年以后。皇城位于城东,平面呈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筑有大街,东侧为礼、户、吏、兵、工五部,西侧为五军都督府。宫城内依中轴线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是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及居住的场所。

  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在鸡笼山和聚宝山分别设有观象台。鼓楼东南的国子监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最盛时有贡生九千人,并有日本、高丽、琉球、暹罗等国留学生。迁都后称“南监”,也有贡生四五千人。玄武湖是存放明代全部黄册(见黄册制度)之处,湖心岛上建有库房,防守严密。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周围地区经济发达,南京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商业区主要在秦淮河两岸,经营粮食、竹木、薪炭、六畜、桐油、苎麻、茶叶、纸张等以及各种消费品,商贾云集,百货充盈。手工业以丝织、印刷、造船著称。织造业除官营外,还有大量民间机户和机匠,产品繁多,行销全国,并有颜料、印染等配套行业。秦淮河入长江口建有龙江宝船所,可以制造用于航海的大船,郑和航海即以此为基地(见郑和下西洋)。不少外国使臣、商人到南京出使或贸易,浡尼国王那惹加在访问南京时病逝,即葬于此地,陵墓至今尚存。

  永乐迁都后,南京成为“留都”,仍设有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政府机构,但大多是安置年老、失宠、贬斥官僚的闲职,并无实权。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次年,清军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取消南京称号,但民间一直沿称未改。

  北京开封和中都凤阳 开封于洪武元年定为北京,由于宋金的城墙已在元初拆毁,因而重筑内外城墙。内城依宋金内城故址,仅向西移过里许,砖砌,开五门,四周环以城壕。外城仅以土筑。由于漕运困难及周围地区民生凋敝,洪武十一年罢称北京,仍为开封府。

  中都凤阳建于洪武二年。所在地原为濠州,吴元年升为临濠府,洪武六年改称中立府,七年又改凤阳府。中都旧城完全按规划新建。平面呈长方形,城周六十一里,开九门、十八水关。城内有禁苑、皇城两道城墙。皇城建筑全仿南京,但规模更宏大,并同样建有中央政府机构的衙署。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但部分工程仍继续进行,多数已建成,后因长期闲置,宫殿、衙署陆续拆除或倾颓,又经多次战火,建筑已全部被毁,仅剩遗址。

  京都北京 洪武元年,明军攻下元大都,改其名为北平府。三年,以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由于城北部已大部空旷,九年,在原北墙之南五里处另筑城墙。十七年又将原南墙南移二里。朱棣夺取帝位后,由于北元仍对明朝构成威胁,遂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顺天府,建为北京,并积极筹备迁都。四年,开始营建北京,十八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于此。

  明京都平面呈“凸”字形,面积约二十五点四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宫城在内城中央,又名紫禁城,基本沿用元大内旧址,四周有护城河,即筒子河。宫城以午门——玄武门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前三殿:奉天殿(后改皇极殿)、华盖殿(后改中极殿)、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前者主要用于举行大典和重要朝会,后者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生活的场所。次要建筑配置在两侧,严格对称。宫城后以人工堆成万岁山(今景山),意在镇压前朝的“风水”,故又名镇山。宫城前方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宫城外筑皇城。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向南至大明门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东侧设礼、户、吏、兵、工五部等中央机构,西侧设五军都督府等衙署。大明门向南至大城的正阳门之间是商业中心,颇为繁华。还在南郊建筑了规模巨大的天坛和山川坛(后改名先农坛),又在东、西、北郊建日坛、月坛和地坛。皇城原是土墙,后逐步用砖包砌。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加强北京防卫,筑了包围南郊的外罗城,即所谓北京外城。七门名称也沿用至今。原计划四面均筑外罗城,因财力不济,仅南面筑成。

  自洪武初至永乐中,先后从山西、山东等地向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移民数十万,并徙南方富民充实京师,因而北京地区的人口大增,耕地扩大,农业有所发展。营建宫室

  过程中从全国征调的大批工匠后多附籍大兴、宛平二县,又使北京的手工业得到全面发展。为适应北京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需要,各种奢侈品、工艺品、文化用品的制造和输入也大量增加。但是北京地区的粮食不能自给,加上统治者的巨额消耗和军事需要,每年都需由南方输入大批粮食,困难很大。同时,由于北京处于明朝版图的北部,距离塞外蒙古统治区和后期勃兴的后金(清)政权很近。在军事力量衰退、政治腐败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北方入侵的威胁,明中期和后期更多次出现蒙古军、后金军兵临城下的局面。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四月二十撤出,五月清军入北京。九月,清世祖福临自沈阳迁都北京。清朝沿袭明朝的都城、宫殿建制,只作了局部的整修改建,增建的也很少,多数建筑连名称也未改。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兆伦铸钱遗址并入。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布局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宫殿

长乐宫在汉长安城的南隅,又称东宫,是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刘邦从栎阳城徙居此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中另外三座宫殿都是后妃们居住的宫室。桂宫位于未央宫北,靠近西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具体位置范围不明。其正殿遗址被后世的多种建筑叠压,因此泛称为楼阁台。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近年来在宫城内外进行的各种考古活动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石器、瓦当、骨签和货币等,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组巨大的宫廷御苑群,位于长安城西,秦代时即已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扩充和改建后,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长达100多公里。据《汉旧仪》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记载,苑内豢养百兽,“长安八水”也尽在其中。此外还有训练水军的昆明池,种植蔬菜的温室,铸钱场所“上林三官”等各种机构。东汉时,上林苑被废弃。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有飞阁相连。因为不受城墙的限制,所以宫城规模特别庞大,豪华程度也更甚于未央宫。宫墙周长10余公里,南面开正门阊阖门,门内有别凤阙。北门和东门外也分别有阙,名北阙和凤阙,后者的遗迹至今尚存。宫城由36座殿宇组成,号称“千门万户”。主要建筑有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广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楼等。此外,宫域北部还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并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西汉末年,王莽为建造宗庙,拆毁了此宫以及附近宫室多处。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此。

希望你能采纳!

唐朝首都

唐朝首都是长安城,又叫京城、长安城。唐长安城初名京城,唐玄宗开元元年俗称长安城,亦曰京城,此外,唐长安城在唐代也被称为上京、天都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