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一二)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宪问篇第十四(一二)翻译,第1张

译文(141):

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原文(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解读(141):

克,过分好胜;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骚抱怨;欲,私欲过强。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

译文(142):

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

原文(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解读(142):

孔子意在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不可以贪图安逸、满足安逸,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扩展资料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

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

原文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说:"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荡舟水上作战,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亲身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原文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没有小人是仁德的!"

解读这句话的理解存在着歧义,有人说君子也有不仁德时候,这样理解也有道理。我理解孔子是要说君子、小人与仁的关系。

原文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原文148子曰:"为命,裨谌(bì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布政策法令,裨谌起草,世叔研究提供修改意见,外交官子羽增删修改,最后再由子产作文辞上的润色加工。"

原文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有恩于人的那样一个人。"问子西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是什么人,孔子说:"人才啊。他剥夺了伯氏騈邑三百户的封地,弄得伯氏只好吃粗茶淡饭,但伯氏至死没有怨言。"

原文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但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但不骄傲就很容易做到。"

-论语·宪问

《论语》二十篇节选原文及翻译如下:

1、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3、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4、里仁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5、公冶长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6、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7、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8、泰伯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9、子罕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力量来帮助他。”

10、乡党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11、先进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那个好学用功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用功,不幸短命早逝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12、颜渊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13、子路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4、宪问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15、卫灵公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及却与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

16、季氏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17、阳货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18、微子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谈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19、子张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

20、尧曰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的意思是孔子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但却未能达到完全无过的状态。

出处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第二十六章。

原文节选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

蘧伯玉派人去见孔子,孔子与其坐下后,蘧伯玉问:“先生有何要求?”孔子回答:“我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但尚未能够做到。”使者走后,孔子说:“有人来了!有人来了!”

赏析

这句话是孔子在回答蘧伯玉的问题时说出的,表明了孔子自知有过错,并且有意识地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但在实践中却未能完全做到。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和自省精神,也启示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改进,以达到自我提升和进步的目标。

创作背景

《论语》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和生活。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而且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夫子”指孔子,相当于“先生”;

“寡”指减少、缩减,这里指减少过错;

“过”指错误、过失。

生活启示

这句话中的“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即使我们有意识地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难以做到。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在我的个人经验中,我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我会想要减少自己的缺点或者改进一些不足之处,但总是会发现自己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但是,我也明白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努力,才能逐渐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另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我们不应该自以为是或者过于自信,而是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并认真地思考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他,能勿教他勤劳吗?忠于他,能勿把正道来规诲他吗?”

出自《论语》:宪问篇。

爱之,就是爱他的意思。那爱他,就要让他做什么呢?可能就要取决于对象是谁。

按原文的意思就是,爱他,就不让他少做点事呢?或者说,爱他能不让他辛劳一点吗?

对于学生,儿子来说,培养他人的劳动能力,学习能力,就要让他们多做一点,不要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那如果对待妻子,长辈呢?你爱他们,就要少让他们劳动,多爱护他们。

孔子的“忠”:

中心为忠,为人真诚、诚恳、忠厚,这叫忠。

这是一种为人必备品格,不是我们很多人误会的忠君思想,不但对君主要忠,对亲人、朋友,任何人都要忠诚,具备这种品格,你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出自《论语·宪问篇》。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第十四篇《宪问》就是孔子的弟子原宪与孔子的对话。《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宪问篇第十四(一二)翻译

译文(141):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