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穷生虱子,富生疮”,头上的虱子是怎么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农村老话说“穷生虱子,富生疮”,头上的虱子是怎么来的?,第1张

虱子是一种寄生虫子,人体的虱子分为体虱,头虱,和阴虱三种,它是以人体为寄主的寄生虫,吸食人体血液生存,虱子不仅能引起皮肤瘙痒难受,还传播多种疾病,像头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回归热传播的主要媒介,所以应该得到重视。

农村老话说“穷生虱子,富生疮”头上的虱子是怎么来的?这句话在以前农村非常适用,它确实是很好的描述了当时穷人和富人的差别的生活状态,通过俗语这种即生动又形象的句子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就需要好好具体了解一下。

“穷生虱子”这是指在以前农村人中很多生活条件不好的人会在头上甚至身体上长虱子,虱子通过寄生在人体身上生存,有时候会用它本身具有的刺针在人体一些部位上吸血,如果不小心把虱子挤破,虱子本身和液体感染到伤口还会导致很多细菌性疾病危害很大。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一天忙农活没有时间照顾我们,平时经常不洗头或者比较脏就会引来虱子。那时候虱子传播很广,很多人都会长虱子,每当长虱子的时候头很痒。父母就会用茶茶麸一洗头,最后用一种专门捉虱子的梳子,把虱子取下来捏死。

“富生疮”,这就是指富人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好,平时不不需要干什么脏活累活,平时身体各方面都比较干净,不会像穷人一样一天干的累活汗流浃背,满身淤泥,这样就很容易携带虱子病原体,因此对于富人他们是很少会长虱子的。但由于富人平时都经常熬夜或者久坐,身体血液得不到有效循环,屁股就会生疮。因此就有了富生疮的由来。

其实这样的俗语在从另一个层面解释了当时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它各自的特点,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现在农村也很少有人会生虱子了,头上长虱子也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汤处方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炮制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卷三○一:荆芥汤处方荆芥、黄柏。功能主治玉茎上生疮。用法用量先用上药煎汤,洗患处;后用黄白真蚌粉、荆芥、青黛为末,干掺疮上。摘录《普济方》卷三○一《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般经》:荆芥汤处方荆芥、好茶。功能主治痔疮。用法用量上为散。水煎,洗痔。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般经》《直指》卷二十一:荆芥汤处方荆芥、脑荷、升麻、细辛各等分。功能主治风热齿痛。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2钱,以沸汤点,漱口含咽,并擦牙。摘录《直指》卷二十一《圣济总录》卷一六二:荆芥汤处方荆芥穗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干姜(炮)1两,五味子1两,石膏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芍药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产后伤寒,头目昏痛,咳嗽痰壅,肢节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荆芥汤处方荆芥不拘多少(生锉)。制法上为粗末,用水23碗,入瓶内。功能主治痔疮。用法用量先用枯药涂,再常常水煎,洗患处。如用了,依旧入瓶内用火煨之,可用35次。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三因》卷十六:荆芥汤别名甘桔汤、三神汤、荆芥散处方荆芥穗半两,桔梗2两,甘草1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风热壅肺,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则痛甚。用法用量甘桔汤(《易简方》)、三神汤(《医方类聚》卷七十四引《济生》)、荆芥散(《医方类聚》卷七十四引《澹寮方》。摘录《三因》卷十六《症因脉治》卷三:荆芥汤处方荆芥、防风、薄荷、地肤子。功能主治辛凉散表。主

详见百科词条:荆芥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7:08 共34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草纲目中的记载:

1、 首先是皮肤藓疮的治疗方法,处方就是川槿皮和肥皂。在原文中记载,如果线虫不育,宜川槿皮熬的汤,使用肥皂去核以及内膜,浸汤,时时搽之。川槿皮能够清热利湿,解毒之药是治疗疮癣的一个主要药物。

2、 对于脚趾缝烂的治疗方法,处方是化石,煅石膏和枯矾。原文是这样记载的:脚趾缝烂,滑石一两,石膏蛋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卷九滑石条引集简方)。滑石清热,渗湿,利窍,现代的药理研究,有保护皮肤粘膜以及抗菌的作用。

3、 对于脚趾缝烂的第二个处方就是茶叶。如果脚丫湿烂,是用茶叶嚼烂之后敷到上面,很有效。茶叶可以利水去湿,解毒敛疮,还有大量的鞣酸,可以起到收敛抑菌以及维生素b1样的作用。

扩展资料:

成书背景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所以撰写了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1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

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村老话说“穷生虱子,富生疮”,头上的虱子是怎么来的?

虱子是一种寄生虫子,人体的虱子分为体虱,头虱,和阴虱三种,它是以人体为寄主的寄生虫,吸食人体血液生存,虱子不仅能引起皮肤瘙痒难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