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便秘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便秘简介,第1张

中医·便秘便秘(constipation)为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又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本条专论便秘,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由于其他疾病而兼见大便秘结者,不在本条论述范围。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如经多次治疗无效者,须查明原因。便秘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便秘是指以大便秘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便秘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分实秘与虚秘。便秘的分类便秘一证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名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等说。《景岳全书·秘结》认为:“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他主张按仲景把便秘分为阴结、阳结两类,有火的是阳结,无火的是阴结。按照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便秘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四类。由肠胃积热,津伤液耗所致者,称热秘;由阴寒固结,阴虚不运所致者,称冷秘;由气机壅滞所致者,称气秘;由气虚血少、肠燥便结或推动无力所致者,称虚秘。便秘的病因病机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而成大便。如果胃肠功能正常,则大便畅通,不致发生便秘。若肠胃受病,或因燥热内结,或因气滞不行,或因气虚传送无力,血虚肠道干涩,以及阴寒凝结等,皆能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便秘。体素阳盛,肠胃积热凡阳盛之体,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于伤寒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津液耗伤,导致肠导失润,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如仲景所

详见百科词条:便秘 [ 最后修订于2018/8/17 9:29:42 共308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理气宽肠汤的用法用量 5 注意 6 理气宽肠汤的临床应用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理气宽肠汤 1 拼音

lǐ qì kuān cháng tāng

2 处方

当归5钱,桃仁2钱,青皮2钱,陈皮2钱,乌药3钱。

3 功能主治

通络活血,顺气宽肠。主痞结型、瘀结型肠梗阻。

4 理气宽肠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注意

适于梗阻轻微,体质虚弱,或年高不宜急下者。

6 理气宽肠汤的临床应用

肠梗阻:以理气宽肠汤为主,配合禁食、输液、胃肠减压、 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肠梗阻24例,其中2例服药失败而做手术;2例症状减轻,但检查中发现肿物压迫,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20例完全治愈,无一例死亡,治愈率为8333%。

7 摘录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古籍中的理气宽肠汤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六]气

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理气丸治虚人有冷气道凝涩香附子(一两)缩砂仁木香白豆

《祖剂》:[卷之四枳术汤]术香和中丸

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人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肠胃进饮食《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医学课儿策》:正文

瑙色者,如阳虚不能制阴而下,非温理其气则血不清,理气如炉冶分金,最为捷法。余凡遇五色噤口及瘀晦清血诸

《女科指掌》:[卷之三胎前门]泻痢

歌水谷不化属脾虚,臭秽稠粘作热医,清热浓肠兼理气,和中理气更扶脾。论泄泻者,痛腹肠鸣水谷不化

《六因条辨》:[伏暑条辨二十八条]伏暑条辨第二十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鲤鱼肠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功能主治 2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鲤鱼肠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鲤鱼肠 1 拼音

lǐ yú cháng

2 《辞典》:鲤鱼肠

21 出处

《唐本草》

22 拼音名

Lǐ Yú Chánɡ

23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肠。

24 功能主治

①《唐本草》:"主小儿肌疮。"

②《纲目》:"聤耳有虫,鲤鱼肠同酢捣烂,帛裹塞之;痔瘘有虫,切断炙热,帛裹坐之,俱以虫尽为度。"

2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鲤鱼肠的方剂 鱼醋膏

,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四:方名:鱼醋膏组成:鲤鱼肠1具(切),醋3合。主治:耳聋有脓不瘥,有虫。

金鲤汤

:先将鲤鱼连鳞剖去肚肠,勿经水气,用贝母细末擦在鱼腹内,线扎之。用上白童便200毫升,将鱼浸童便内,

鲤鱼羹

5克糯米30克制法:上九味,锉后八味令匀细,纳鱼腹中,用绵裹合。功能主治:治妊娠伤动,胎气不安。用

神验无比散

3滴同新汲水少许调服。先宁稳得睡,然后取转下如烂鱼肠、蒲桃涎、穗涎、臭秽物便安。小儿奶汁调尤妙。制备

神安丸

3字(火飞)。主治:小儿休息痢。下五色脓血,如烂鱼肠,无粪,肠中搅痛。用法用量:每服5丸,轻粉汤送下

更多用到中药鲤鱼肠的方剂

古籍中的鲤鱼肠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耳聋有脓

肾热耳聋,有脓血溜,日夜不止方。鲤鱼脑(一枚)鲤鱼肠(一具)乌麻子(一升)上三味,先捣乌麻令碎,次

《普济方》:[卷五十五耳门]耳(附论)

泻三五次即瘥。一方枯白矾为末。填耳内立效。塞耳鲤鱼肠方(出千金方)治耳出脓。久不瘥者有虫。用鲤鱼肠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耳疾第八

剂。治肾热、耳脓血出溜,日夜不止方。鲤鱼脑一枚鲤鱼肠一具(洗细切)鲤鱼三斤乌麻子(熬令香)一升上四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四]心腹痛论

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儿能服药者。兼与之。鲤鱼肠治肠胃中有疮。而作疼痛。以鲤鱼肠煮食之。钩藤膏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五]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回肠的血液供应 5 回肠的生理功能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回肠 1 拼音

huí cháng

2 英文参考

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leo [朗道汉英字典]

ile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回肠为人体部位名[1]。回肠为小肠的下段[2]。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1]。《黄帝内经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空肠和回肠统称小肠,长3~5m。回肠为小肠远侧段的3/5,位于腹腔下部偏右,部分回肠还处于盆腔中。小肠壁为浆膜包裹,浆膜下为肌层。肌纤维排列方向是外纵行、内环行。近侧段肌层较厚,向远侧段逐渐变薄,近回盲部又增厚。粘膜层松弛,形成环状皱襞(图710101)。

小肠系膜根部起于第1或第2腰椎的左侧,向右下方斜行,止于右骶髂关节的前方。全长约15cm。小肠系膜及其根部均为两层腹膜所构成,其间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由于小肠的长度大大地超过其系膜根部的长度,而且系膜根部距肠管的距离是中央部较长、两端较短,所以小肠系膜呈扇形,并有多处折叠。回肠系膜的特点是脂肪组织较多,血管弓较小而密集。

4 回肠的血液供应

回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回肠动脉分支和回结肠动脉分支(图710102)。回肠的动脉分支和回结肠的动脉分支,均形成动脉弓。动脉弓各自分支,彼此交通,形成粗细不同的1级、2级和3级动脉网。3级动脉网在靠近肠壁处发出一系列的细小分支穿入肠壁。由于肠壁内的细小动脉分支彼此吻合甚少,所以肠段切断应呈扇形(即适当地多切除对系膜缘肠壁),以确保其血供充分,防止术后发生尿瘘或肠瘘。又由于动脉弓完整,呈网状分支,所以只要能保留两根以上的动脉弓,游离肠管的血供不受影响。回肠静脉的分布与动脉相似,只是分支较少,互相交通也较稀疏。回肠静脉最后汇入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成为静脉干。

5 回肠的生理功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肠俞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大肠俞穴的定位 10 大肠俞穴的取法 11 大肠俞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大肠俞的功效与作用 13 大肠俞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大肠俞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大肠俞研究进展 181 对肠道的影响 18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83 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184 治疗肛周疾病 185 治疗腰肌劳损 186 治疗慢性结肠炎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肠俞 1 拼音

dà cháng shù

2 英文参考

Dàchángshū BL25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cháng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大肠俞 汉语拼音 Dachangshu 罗马拼音 Tachangshu 美国英译名 Large Intestine Locus 各

号 中国 BL25 日本 25 法

国 莫兰特氏 V25 富耶氏 V25 德国 B25 英国 B25 美国 BI25

大肠俞为经穴名[1](Dàchángshù[2]BL25)。代号BL25。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1][2]。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1]。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肠鸣,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肠出血,遗尿,肾炎,淋病等。

4 大肠俞的别名

裂结窬(《医心方》)。

5 出处

《脉经》: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

6 特异性

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

7 穴名解

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1]。

大,与小对言。肠是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大肠”即从盲肠至 的一段,为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大肠者,传导之府。”此处大肠指大肠本腑。大肠司传导,主变化,体之俞,腑之应也。本穴系大肠在背之俞穴,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因而得名。[3]

8 所属部位

腰部[4]

9 大肠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大肠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大肠俞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大肠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大肠俞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大肠俞穴的取法

大肠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大肠俞穴[7]。

11 大肠俞穴位解剖

大肠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三腰神经的后支。皮肤由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经过。腰大肌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呈纺锤形。起于第十二胸椎、上四个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腰丛的神经根位于肌质内,其分友穿行于它的内、外侧和肌腹。腰大肌的前面还有输尿管由肾门行经到盆腔。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第5腰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4、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三腰神经的后支和第四腰动、静脉后支[5]。

12 大肠俞的功效与作用

大肠俞具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

大肠俞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的作用。[1]

大肠俞为治疗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疗腰部疾患的主穴[9]。

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旁,与大肠腑内外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之处,大肠为传导之官,故可治疗肠病、痔疾[9]。

大肠俞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痛[9]。

大肠俞有通调大肠之功,主治大肠疾患。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3]

大肠俞既为大肠之俞,其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腑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上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采用本经背部俞穴,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3]

13 大肠俞主治病证

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肠鸣,痔疾,腰痛,泄痢,腰脊痛,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肠出血,遗尿,肾炎,淋病等。

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1]。

大肠俞穴主治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8]。

大肠俞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腰痛[6]。

大肠俞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以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5]。

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1]。

1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3 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4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

直刺05~12寸[8]。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有触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6]。

直刺1~15寸[5]。

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

注意:大肠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6]。

14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大肠俞的配伍

大肠俞配天枢,为俞募配穴法,有培土健中,消积滞的作用,主治胃肠积滞,肠鸣腹泻。

大肠俞配肾俞、关元,治直肠脱垂[6]。

大肠俞配至阳、腰阳关,有强筋骨,利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骶髂疼痛。

大肠俞配命门、肾俞,治腰痛[6]。

大肠俞配上巨虚、承山,有调肠腑清积热的作用,主治便秘。

大肠俞配中脘、天枢、支沟、足三里,治便秘[6]。

16 特效

用拇指指端往里向下叩按大肠俞,以小腹舒适为宜,可治腹痛、腹泻等大肠疾病[7]。

17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大肠俞、八髎主大小便不利。

《千金翼方》:主肠癖泄痢。

《外台秘要》: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之。

《医学入门》: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泻痢。

《医宗金鉴》:大肠俞治腰脊疼,大小便难此可通,兼治泄泻痢疾病,先补后泻要分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腰痛,肠鸣腹胀,绕脐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

《针灸大成》:主脊强不得俛仰。

18 大肠俞研究进展 181 对肠道的影响

对肠黏膜病变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利于止血及促进炎症的吸收[6]。

18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根据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证实,隔药饼灸大肠俞、气海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优于消炎药物,提示隔药灸大肠俞、气海具有健脾止泻,强壮补虚,促进溃疡修复的作用[6]。

183 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艾灸大肠俞发现微循环改善在灸后1 min出现,并可持续60 min以上,但以60 min时,微循环改善较显著,可见甲皱微血管数增多,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减轻,清晰度改善等。微循环变化与肠黏膜病变的恢复具有一致性,微循环的改善有利于止血及促进炎症的吸收。[6]

184 治疗肛周疾病

针挑大肠俞治疗肛周疾病19例,每次挑刺一侧腧穴,3~5 d后挑刺另一侧,一般挑2次即可。结果:痊愈14例,好转5例,有效率为100%。挑治后3个月内禁重体力劳动,不吃 食物。孕妇禁用。[6]

185 治疗腰肌劳损

针刺大肠俞、肾俞治疗腰肌劳损137例,随证加用腰阳关、委中,留针30 min,行针1次,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治愈77例,占562%;好转36例,占263%;无效24例,占175%。总有效率为825%。[6]

186 治疗慢性结肠炎

古籍中的便秘简介

中医·便秘便秘(constipation)为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又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是大便秘结不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