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种类图片和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鱼的种类图片和名字,第1张

1、海马(拉丁学名:hippocampus),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

2、海龙(Syngnathus)也称杨枝鱼、管口鱼。是一种硬骨鱼,动物学分类中归为一科——海龙科。海龙科约有150多种,亦有说200种。我国有25种海龙。海龙跟海马是亲戚。

3、鲨鱼属于脊椎动物门软骨纲(Chondrichthyes)板鳃亚纲,海生,少数种类进入淡水,为一群游速快的中大型海洋鱼类。鲨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头组织,外骨骼不很发达或退化,身体常被皮齿(质鳞),牙多样化,具有硬肌。

4、鲈鱼一般指花鲈。 花鲈(学名:Lateolabrax maculatus)是真鲈科、花鲈属鱼类。体长、侧扁。口大、倾斜。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长,末端到眼后下缘。两颁、梨骨、腭骨具绒毛状齿。

5、石斑鱼泛指鲈形目_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石斑鱼属于辐鳍鱼纲,身体肥厚,口部大,并不适宜长途迅速游泳。石斑鱼体型相当大,身长可达一米以上,体重超过一百公斤也不足为奇。

鱼类大全名称如下:

1、鳙鱼,适应能力非常强,广泛的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不论温暖的南边,还是寒冷的北部,江河湖库都是它们活动的区域,喜温水,滤食浮游生物和植物,属滤食性鱼类,是我国的经济鱼种之一,也是大众餐桌上的美味。

2、青鱼,我国的各大水系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分布广泛,喜欢在水下层活动觅食,好食贝类、昆虫、软体动物,也喜欢吃谷物类食物。喜温冷水体,多出没于江南以南的广阔平原地区和江河中,如今很多湖库也开始大量养殖。

3、马鳢,民间也叫黑鱼,分布比较广,喜欢潜在水的底层,生性凶残,不失时机地偷袭来犯者。喜欢食肉性。福建、云南、江西、广东、浙江、台湾、东南亚等地都属于它的栖身之地,它有十几个品种的同类,搏击此鱼,十分刺激。

鱼类

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部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杂交 的后代依然有生育能力。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各种鱼的介绍以及如下所示:

1、秋刀鱼:

鱼体延长而纤细,侧扁。两颚向前延伸短喙状,下颚较上颚突出。背鳍与臀鳍位于身体之后方,均无硬棘,其后方均具小离鳍;背鳍具10至12枚软条及6至7枚小离鳍。

2、比目鱼:

比目鱼是鲽形目鱼类的统称。无鳔,以蠕虫、甲壳类等动物为食。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辐鳍鱼纲,鲽形目。

3、三文鱼:

又名大马哈鱼、鲑鱼、撒蒙鱼,属硬骨鱼纲、鲑形目、鲑属,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与太平洋、北冰洋交界的水域,属于冷水性的高度洄游鱼类。

4、多宝鱼:

多宝鱼俗称欧洲比目鱼,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海洋底栖鱼类。多宝鱼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多分布在冷水海域中。

5、石斑鱼:

斑鱼别名石斑、鲙鱼、过鱼,因其身上有花色条纹和异色斑点而得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种类有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

6、黑头鱼:

黑头鱼黑头鱼为黑头鱼目黑头鱼科的一种,又称黑石鲈、黑头、黑鳕、鲳鱼。体长,侧扁,一般体长为20—30厘米,体重100—300克,多年生黑头鱼大者可达10千克。

7、马鲛:

马鲛鱼属青花鱼科海鱼,其体长一米左右,身体细长且被鱼鳞覆盖。灰青色的鱼腹略银白,肋下有7-8个灰色斑点,牙齿似刀刃般锋利。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石首鱼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石首鱼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化学成份 27 性味 28 归经 29 功能主治 210 注意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石首鱼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首鱼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首鱼 1 拼音

shí shǒu yú

2 《辞典》:石首鱼

21 出处

《食性本草》

22 拼音名

Shí Shǒu Yú

23 石首鱼的别名

黄花鱼(《临海异物志》),石头鱼(《岭表录异》),江鱼(《浙志》),黄鱼(《本草述》),海鱼、黄瓜鱼(《医林篆要》)。

24 来源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肉。

25 原形态

①大黄鱼,又名:大黄花鱼。

体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体长约30余厘米。头大而侧扁,吻圆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口前位,宽阔而斜。上、下颌相等,唇薄;上颌骨能伸缩。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较长。鳞片栉状,侧浅鳞57;侧线下鳞较侧线上鳞为大。背鳍及臀鳍的鳍条部2/3以上均蒙小圆鳞。侧线前部较弯曲,后部较直。背鳍Ⅷ~Ⅹ31,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臀鳍Ⅱ9,起点约与背鳍鳍条的中部相对,胸鳍15,起点在鳃盖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下侧金**;背鳍及尾鳍灰**,胸鳍、腹鳍及臀鳍为**。

多活动于海水中下层,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东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岛最多,黄海很少见。

②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花鱼,古鱼,大眼。

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体长约20厘米。侧线鳞60~63。背鳍Ⅸ34~36,起点与胸鳍的起点相对。臀鳍Ⅱ9,起点稍后于背鳍鳍条的中部。胸鳍19,长而尖,末端超过腹鳍的末端。腹鳍稍短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背鳍边缘灰褐色。

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黄海、渤海。

以上两种动物的干制品(石首鱼鲞),头骨中的耳石(鱼脑石)、鳔(鱼鳔)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26 化学成份

每100克大、小黄鱼分别含:水分81,79克;蛋白质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钙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铁09,1。2毫克;硫胺素O01,O01毫克;核黄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O9毫克。每1公斤鲜石首鱼含碘120微克。

27 性味

甘,平。

①崔禹锡《食经》:"味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28 归经

《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

29 功能主治

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②《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③《随息居饮食谱》:"填精。"

210 注意

①《本草汇言》:"动风发气,起痰助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疮助热。"

2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石首鱼的方剂 石首鱼脑汤

1钱,荆芥5分,细辛5分,人参5分,桔梗2钱,石首鱼脑骨5钱(煅存性,为末)。主治:肺气虚寒,鼻流

聤耳散

ngěrsǎn《疡科遗编》卷下:聤耳散:处方:石首鱼枕骨2两(炙),胭脂1钱(炙),冰片3钱。制法

珠珀救苦散

sǎn《天花精言》卷六:方名:珠珀救苦散组成:石首鱼枕骨1钱(未经盐渍,鲜黄花鱼脑内白石2块,置水

通淋琥珀丸

组成:琥珀3钱,鳖甲5钱,滑石8钱,黄连8钱,石首鱼脑骨3对(煅),牛膝8两(熬膏)。主治:砂石淋

温肺止流丹

hǐliúdān处方:诃子3克甘草3克桔梗9克石首鱼脑骨15克(煅过存性,为末)荆芥15克细辛1

更多用到中药石首鱼的方剂

用到中药石首鱼的中成药 胃太平胶囊

次。规格:每粒装04g贮藏:密封。注:鱼鳔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

更多用到中药石首鱼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石首鱼 《疡医大全》:[卷十二颧脸部]鼻渊门主论

辛各五分,诃子、甘草各一钱,桔梗三钱,水煎,调石首鱼脑骨五钱,末服,一剂即止。(此方气味温和,自能

《慈幼新书》:[卷二杂症]鼻

草(各一钱)荆芥细辛人参(各五分)桔梗(二钱)石首鱼脑骨(五钱,存性)为末,将上件煎好,去渣,入末

《普济方》:[卷二百十四小便淋秘门]总论

毛。烧取半钱。水服。瘥。一方用尾烧灰服。又方取石首鱼脑中枕骨。烧为末。饮下。水服亦可。治小便不利。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七]诸淋方三十五首

一两炙)贝子(五合烧)通草(二两)茅根(三斤)石首鱼头石(四两)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普济方》:[卷二百十五小便淋秘门]沙石淋

他们不是属于同一种鱼类。

整个形态也是有区别的,你可以找两张具体对比一下。

鱼类(学名:Piscium),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的统称,

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1]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

16张

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

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

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

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

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

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图14)。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不确定。

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

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

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

三个字的鱼类名称有半边鱼、二带鲂、四鳃鲈、七鳃鳗、八目鳗、九刺鱼、灰星鲨、金枪鱼、木辂鱼、水珍鱼、鹿斑鱼、马头鱼、燕鳐鱼、鼠头鱼、扁口鱼、独目鱼、大头鱼、娃娃鱼,等等。

一、八目鳗

八目鳗(Lampetra japonica),学名七鳃鳗,是一种七鳃鳗纲的鱼。它的特点是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口内有锋利的牙齿。八目鳗类鱼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通过啃咬的方式八目鳗类鱼进入动物尸体中进食,甚至可以在其中呆上长达3三天之久。

二、金枪鱼

金枪鱼又叫鲔鱼,香港称吞拿鱼,澳门以葡萄牙语旧译为亚冬鱼,大部分皆属于金枪鱼属。金枪鱼的肉色为红色,这是因为金枪鱼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红蛋白所致。

有些金枪鱼,例如蓝鳍金枪鱼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谢;使体内血液的温度高于外界的水温。这项生理功能使金枪鱼能够适应较大的水温范围,从而能够生存在温度较低的水域。

三、三文鱼

三文鱼是部分鲑科鱼类的俗称,原本指的是鲑属的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商家也将太平洋鲑(Oncorhynchus)等鱼类称为“三文鱼”。

例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鲑科太平洋鲑鱼属的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现在也被一些商家称之为“三文鱼”。

四、水珍鱼

水珍鱼,鲑形目胡瓜鱼亚目水珍鱼科(Argentinidae)鱼类的统称,见于大西洋及太平洋深海。此科通常置于胡瓜鱼目(Osmeriformes)。

仰鼻水珍鱼(大西洋水珍鱼,Argentina silus)体银白色,长约45公分(18英寸),生活于水下约145∼545公尺(480∼1,800呎)深处,有时为渔人所获。

五、扁口鱼

扁口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为牙鲆科牙鲆属的一种海洋名贵经济鱼类。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1克、脂肪17克。肉质细白鲜嫩,可鲜食,也可加工制做罐头或咸干品。此外,褐牙鲆还是药用鱼类,其肉有消炎解毒、健脾益气等功效,其肝可提取鱼肝油。

-八目鳗

-金枪鱼

-三文鱼

-水珍鱼

-扁口鱼

鱼的名称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银鱼、鲟鱼、鲋鱼、鲚鱼、大马哈鱼。

狗鱼、香鱼、鳕鱼、拟赤捎鱼、八目鳗、中华弓鱼、黄爪鱼、裸鲤等,其他还有条鳅、江鳅、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鳝、乌鳢、中华弓鱼等。

各种鱼类的营养价值

鲫鱼: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等功能。鲫鱼油有利于心血管功能,还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鲤鱼: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

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

墨鱼:有滋肝肾、补气血、清胃去热等功能。是妇女的保健食品目、通经、安胎、利产、止血、催乳等功能。

以上内容参考 —鱼类

鱼的种类图片和名字

1、海马(拉丁学名:hippocampus),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