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简析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第1张

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喝茶》、《故乡的野菜》等,这些名篇太抢眼了,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其实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乌篷船》这样从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诸篇也可以说是平淡的散文。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

  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写文章并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乏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这并不是刻意的自谦,而是实话,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与他所做到的并不相同。在《药味集·序》里,他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与不平淡。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视“平淡”为散文艺术的极境,舒芜认为周作人之所以大规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万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这五十万字大部分是战斗性较强的文章),就是虚悬了一个极境而使自己陷入绝境的结果,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中国文人,能摆脱“极境意识”的,大概只有一个鲁迅,他否定永恒,渴望速朽,其中蕴涵的通脱深透的精神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这也是鲁迅的难及之处,可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大骂鲁迅的“心胸狭窄”,看来,鲁迅终归是寂寞的。

  再次,做到了平淡就一定好吗?未必。比如,《木片集》里的一些文章,的确平淡,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思想上很放不开,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旁征博引了,语言也刻意地往通俗浅白的风格上靠,所以其艺术水平比之先前的《药味集》、《书房一角》反而大为下降。我觉得,散文,即使单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思想也是一种美,深度也是一种美,而美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和深度?仅仅把握住一种抽象的气质,或平淡或沉郁,远远不够。周作人的散文之所以高于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等人,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如黄开发所说,在于其貌似的“平淡”与实质的“不能平淡”之间产生的艺术张力;二是文体与风格的复杂多变,早期、中期、晚期,各有一番天地,甚至同时期的文章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林、梁诸人则都不免失之单一,先人论文时所谓名家只有一种味道,而大家却是多种味道的杂糅,用到周作人这个散文大家身上很有道理,杜甫之高于其他诗人处,不也是“集大成”么。另外,还有一些行文上的细节,如雅、拙、朴、涩、重厚、清朗、通达、中庸、有别择等,在境界上,与梁实秋的精巧、林语堂的轻滑,也有高下之别。

  第二个问题则是有关文体。

  黄开发在《人在旅途》里将周作人的散文划分成了三大类:情志体、抄书体、笔记体。其相对应的时期是早、中、晚期,解放后的《木片集》、《鲁迅的故家》、《知堂回想录》等不算进去。情志体如《雨天的书》,抄书体如《夜读抄》,笔记体如《书房一角》,都有其代表性的集子。问题的关键是,从情志体,到抄书体,再到笔记体,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大部分人认为是倒退了,这是一般大众和学术界的非专业人士的看法,比如,一般的现代散文选本,都是只选周作人早期的文章,至多加一两篇中期的抄书体,晚期的笔记体就基本没有可能了。再如俞元桂的那本《中国现代散文史》中,称周作人后期文章“从思想情趣到文字作风都士大夫化了”,这是只看到了其外在的“旧”,而没有看到内在的融贯,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误读和歪曲。较内行点的倪墨炎(写过一本周作人的传记)也持这个观点,所以黄开发说他写的传记“作者与传主的精神世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离”。

  只有小部分人坚持认为没有倒退,这些人多是周作人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如舒芜、钱理群、刘绪源、黄开发等。刘绪源在《解读周作人》中明确指出周作人的文章是中期胜于早期,晚期又胜于中期,他说:“《药味集》与《书房一角》,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可说是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两本书了。”

  我同意刘绪源的说法。我的观点也是如此:周作人的散文以笔记体为最佳,其次抄书体,再次情志体。早期的情志体,或平淡清雅如《乌篷船》,或凌厉辛辣如《诅咒》,个性文采都比较显露,因此易于吸引读者,但总体说来略嫌浮躁;中期的抄书体就沉静老练多了,如《谈笔记》、《读禁书》、《<五老小简>》等,都是极好的文章,其所知所见既博,摘选引录便特别精到,文字风格自然熨贴,又有高明的思想见地穿插其间,这些都是一般作家所不能比拟的,如果说《乌篷船》的行文尚可学,《谈笔记》便真是不可学了,但也有缺点,那就是引述太多,篇幅过长,行文失之枝蔓,凝练含蓄不足;这些毛病到了晚期的笔记体中就都不见了,笔记体篇幅很短,一般只有三五百字,语言是浅近的文言,形式上接近古人的笔记,但从内涵上说,远非简单的古今新旧中外东西所能牢笼,往往是寥寥数语,就蕴藏着惊人的内涵,如《药味集》和《书房一角》中的某些文章,是真正做到了“枯涩苍老,炉火纯青”。

  另外,我觉得特别应看到的一点是:笔记体和抄书体在散文文体创新上的重大意义。前面说了,不必问“怎么走才能通向最好”,从无路的地方寻出路来,才是大本事。周作人就是这么一个寻路人,很多人写散文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别人的话,他的抄书体却是用别人的语言说自己的话,至于笔记以之融贯古今、凝涩简朴,则更是前所未有的创格。

  其实,大部分人之所以不能认可周作人中后期的散文,主要在于他们心中已形成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套路——散文就该这么写,创新意识的缺乏使他们难以认识到周作人复杂多变的散文文体所暗示的——散文也能这么写。事实上,平淡也好,华丽也罢;情志也好,抄书也罢;长篇大论也好,短小精悍也罢,只要写得好,都行。中国历来散文最发达,因此在这方面传统的包袱也最重,难于创新,近年较有新意的散文形式不多见,“文化大散文”和“哲理散文”算是新近出现的,但一味追求“大”,不免流于空,哲理谈多了,也没什么意思,总体来说并不景气,所以,周作人那种在文学上不肯降心随俗的个性与巨大的创造力,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1、比喻。

比喻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喻的种类包括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借喻(甲代乙)、博喻。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3、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5、对偶。

对偶就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排比的作用是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7、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也可能是为了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语文考试中的修辞手法

1、引用: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说白了引用就是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例如名言警句,成语等。

2、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3、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4、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5、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6、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作用是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具体作用如下

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山海经里面记载的众多生物,不管是一些奇异国家的国民,还是各种奇怪的山上的动物,都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样子,现在几乎很少见了,所以很多时候,山海经里面所记载的这些生物都被认为是神话传说里面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然而最近却发现,有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动物,长得非常像是数中记载的人面兽,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最近网上走红的酷似山海经中人面兽的动物狨照片走红,因为长得给人的感觉确实很像妖怪。产于中南美洲的许多种属于狨科(Callithricidae)的软毛猴子,除大趾外,其他诸趾皆具尖爪而不是指甲marmoset。

狨原生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巴拉圭、秘鲁,最近亦可在发现于中美洲及墨西哥等地。在某些国家,狨亦可当成宠物饲养。

大部分的狨身长都在20公分左右。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有爪子,腕部带有绒毛,没有智齿,大脑比较原始,体温也不稳定。由以上特征显示,相较其他猴类,狨是比较原始的物种。

生活在森林的树冠处,杂食性动物,以昆虫、水果和树叶为食。一般为群居。似乎狨科的动物都能套用到山海经中,只是山海经里面的名字太怪异了。

拓展阅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时期的古籍。其中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

《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奇禽怪兽,它就像是一个令人拍案惊奇的动物博物馆。而其中有一些很有特点,比如人面马身的英招,人面鸟身的毕方,人面豺神的化蛇,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今天小编就要为大家盘点一番千古奇书《山海经》中的14个人面兽。

1马身人面的英招。《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在槐江之山上有一股河水流出,叫做丘时之水,最终注入了泑(yōu)水。这座山上盛产雄黄,玉石和金银矿藏都很丰富。山的南坡是一片朱红色的沙石,北坡则是金银遍地。从槐江之山到整个丘时之水这大片的区域,其实是天帝的后花园。

而看管这座苑囿的正是神兽英招。英招长着一张人脸,却是马的身子,它的叫声就像辘轳抽水,有鸟一样的翅膀,羽毛上有老虎一样的斑纹。它的职责就是飞来飞去在山川之间巡逻警戒。

2人面鸟身的毕方。大海之东青水之西有一种大鸟叫毕方。它是人面鸟身,木精所生,两翼一足,只要是它出现的地方必然会有火灾,所以人们都很避讳它。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曾有赖于毕方出手才破了蚩尤和灵媒组成的亡灵军团,一统四海。

3人面鸟身的橐蜚(tuo’fei)。橐蜚也是长着一只脚,样子很像猫头鹰,人面鸟身。它夏天躲在窝里不露面,到了冬天才会出现。橐蜚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抵御雷电的袭击而毫发无伤。把它的羽毛做成蓑衣就可以躲避天劫,是修道修仙者竞相争夺的宝物。

4豺身人面的化蛇。《山海经(中次二经)》中记载,化蛇是一种水兽,人面而豺身,背生两翼,走路像蛇一样爬着蜿蜒游动。化蛇的叫声像是婴儿在啼哭,又像是女人在破口大骂。和毕方相反,化蛇招水,只要他发出怪叫此地必然要发洪水,大浪滔天,一泻千里。

5人面的九头鸟九凤。在苍茫的荒野,有一座山,叫北极柜,海水从它的北面注入山中。有一种神兽,有九个头,俗称九头鸟。奇特都是,它的这些头都是人的脸。它是一个人面鸟身的九头神兽。

6羊身人面的狍鸮。狍鸮是生活在钩(gōu)吾山的怪兽,它的下身像羊,却长着一颗人头,但是眼睛是长在腋下的。这是一种食人兽,十分凶恶。

7人面龙身的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雷神是一种半兽人,龙身人头,游弋在雷泽之中,它只要敲一敲肚皮,天上就会雷声隆隆,电闪雷鸣。

8豹身人面的诸犍。它是一种人面豹身的神兽,尾巴很长,能发出巨大的响声。行走时就把尾巴咬在嘴中,休息时才盘着。

9人面虎身的陆吾。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经·西山经》记载,陆吾乃是掌管昆仑山的神兽,司天之九部和天地的苑囿,它是所有看园子的神兽里级别最高的一个。

10鱼身人面的鲛人。鲛人又叫泉客,是一种人身鱼尾的神秘兽人,生长在水中,与美人鱼有些相似。《搜神记》记载他们居住在南海之外,像鱼一样居住在水中,整日纺织不辍,只要一哭,眼泪就变成珍珠,传说入水不湿的龙绡就是它们织就的。

11人面兔身的讹兽。《神异经》记载,在西南一带的荒野中,生长着讹兽,形状像是兔子,长着人脸会说人话,喜欢骗人,常常说反话,比如你跟它问路,是西偏说东,但是这些谎言并没有恶意,就只是说说玩笑而已。讹兽虽然毒舌但是内心善良,传说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再说真话了。

12虎爪类人傲因。傲因又叫獏,居住在西方蛮荒之地,身高跟人差不多。傲因有个恶习,就是喜欢袭击单独行动的旅人,抓到就会吃人脑。傲因的舌头非常长,能够卷出地面一丈多远。如果遇到它就要想方设法让它先伸舌头,然后把烧红的大石头扔到它的舌头上,这种猛兽就会气绝而死。

13人面犬身的山犭(quan入声)军。山犭军是一种招风的怪兽,它跑起来也像风一样快,只要它出现必然会刮起大风来。山犭军长得像狗,人面,见人就笑,善于投掷,百发百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山喙。

14蛇身人面的白矖(xi入声)。白矖是女娲仿照自己造出来的一个兽人,人面蛇身,雄性为螣蛇,雌性为白矖。它们也是女娲的左右护法,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天塌地陷,女娲化炼五色石,可还是缺了一块,最终以身补天,白矖和螣蛇也追随而去。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简析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