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青铜鼎:少一个重要部分却仍是国宝,为何被错叫52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世界最大青铜鼎:少一个重要部分却仍是国宝,为何被错叫52年?,第1张

在我国古代,鼎有着悠久的 历史 ,鼎最早是被古人用来烹饪的器具。而烹饪的最终目的是“食”,在古人看来“食”的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因此与“食”相关的鼎被人们十分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烹饪器具出现,而鼎则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礼器来象征重要的权利。

西周时期,我国还是奴隶制 社会 ,礼法逐渐兴起,而鼎被人们作为祭祀、宴飨的等重要场合的器具 ,被人们赋予了尊贵的含义,“藏礼于器”就是形容那时起鼎被赋予的新作用,不同鼎的拥有者也是区分不同身份的重要标志。

正因如此,古籍《左传·宣公三年》有关于“问鼎”的记载: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可见当时的王侯已经以鼎的大小作为衡量对方实力强弱的一个硬性指标了。那么我国古代最大的鼎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1939年 我国正处于一个动乱的年代,当时时局的混乱使盗墓风气日渐盛行。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身居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村民们当然知道自己村子边上就是旧时殷墟这块风水宝地,里面不知埋着多少商朝时期的祖宗宝贝。

在1939年3月 的一个晚上,村民们趁着夜黑风高,在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里,距离武官村大墓西南角 80多米 的地方,挖出了举世震惊的 后母戊大方鼎

但是由于这口鼎实在太大太重了,村民实在无法搬动,但又不甘心无功而返,所以他们 用锯子锯下了一只鼎耳 ,当做证物证明确实发现过这只大鼎,然后又将大鼎重新掩埋。

后来,由于侵华战争爆发,日本人闻知此事,想花重金购买,却没有买到,只买到了一只由当地村民提供的赝品。抗日战争结束后, 1946年6月 ,后母戊鼎重新出土,当时被当作为蒋介石的寿礼送往南京。

然而,由于战乱,当时被锯下的那只鼎耳却一直 下落不明 ,成为了这只中国最大青铜鼎永远的遗憾。在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我们看到的鼎是完整的啊,并没有少一只鼎耳。”

其实,后来我们看得到的展览出来的后母戊鼎鼎耳是被人们 补铸上去的 ,毕竟如此国宝不能以一个残缺的形象示人,其缺失的原因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故事, 历史 的遗憾也往往让人不愿过多触碰。

2011年3月 ,后母戊鼎入驻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 其总重875千克,高133厘米,口长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其巨大的形状和方形外观,又被称为“马槽鼎”。 是中国 历史 上已探明的最大的青铜鼎,因此有着“ 世界最大青铜鼎 ”之称。

然而,如此著名的国宝,其最初的名字却不叫后母戊鼎,而是叫另一个名字——司母戊鼎。

1959年时, 新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 博物馆,后母戊鼎也被从南京运往北京,入驻新馆。鼎名由当时的知名文人郭沫若命名,他将鼎内的“ 司母戊 ”理解为“ 祭祀母亲的戊 ”,因此将鼎名定为“ 司母戊鼎 ”。出生在 80、90年代 的人应当在自己当年的 历史 教材中见到过这个名称。

从那时起到 2011年3 月,这口宝鼎的名字从未发生过变化,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叫法,但是当 2011年3月底 后母戊鼎入驻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时,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这口鼎的名字却变成了“ 后母戊鼎 ”,还在央视上进行了报道,难道之前大家都叫错了宝鼎的名字 ?

原来,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有一些专家提出,后母戊鼎鼎内的“司”字与“后”字是同一个字,而古代时期“后”字,专指皇后,从鼎主自身来看更加符合鼎主母亲的身份。而如果用“司母戊”三个字只能表达出对母亲的祭祀之意,却没有直观地表达出鼎主母亲的身份。

但是,如果将“司”改成“后”字则不然,由于鼎本身就有祭祀之意, 在这里如果用“后”字显然既能体现鼎主身份的尊贵也能体现出被祭祀人的身份,是一举两得 ,也更加贴合古人原意的称谓,因此,虽然只有一字只差,却从细节上反映了许多不同之处。

其实,这两种叫法,都有其自身的道理,但是如果从优化的角度上来说,“后母戊鼎”的叫法,明显是优于“司母戊鼎”的叫法,它所传递出的信息更加直观全面。

但是,司母戊鼎的名字被一代人铭记,想要在当时一下改变过来也是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 ,毕竟一件国宝被叫了半个世纪的名字突然有一天改变了,让人有一种一时难以接受的心理障碍。

虽然从表达上讲新的称谓更加贴合实际情况,也更加具有优势,但有些习惯一旦形成还是难以改变的,即便国家已经对宝鼎进行了更名,但许多人看到这口鼎的时候难免还是会想起他最初的名字。

虽然,两种叫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热议,但是 从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国家的更名显然更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所以无论名字对错,这口鼎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发生丝毫的改变 。

或许,后人看待之前的鼎名也会像我们看待这口鼎的新名字一样感觉到不习惯,所以,在此方面我们真的无需纠结太多。我们只要知道通过这次更名,宝鼎未来会得到更好的流传,它被改叫什么似乎也 无伤大雅 了。

所以,专家们猜想后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很可能是这样的。在商代,冶炼青铜器的器皿是陶制坩埚,这一点是已经被证实的,而这种坩埚倒扣起来和古代将军的头盔很像,因此被专家们趣称为“将军盔”。

据科学的估算 ,每个将军盔能熔化127千克青铜,而要想浇筑出后母戊鼎这样的庞然大物则需要七十多个“将军盔”。要知道在当时铸造一个普通的中小型铜器,只需要一个“将军盔”就足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母戊鼎的铸造在当时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大工程”。

器皿的使用数量还不是最惊人的地方,宝鼎铸造过程需要的人数和工艺才是最让人惊叹的。因为如果要一次性浇筑好这口宝鼎至少需要几百人同时操作,默契的配合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如此繁杂的工艺不得不让人惊叹古人的高超智慧和浇筑水平。

后母戊鼎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因此它的价值极高,而围绕它的种种争议和迷雾也增添了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性。

后母戊鼎从被人们第一次发现到最后的更名“移居”新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我国贫穷积弱到我国繁荣昌盛,它都静静的注视着中国的发展。 或许正如古人对鼎赋予的尊贵意义一样,后母戊鼎也象征着我国国力的强盛日甚一日,终将问鼎世界,毕竟巨鼎在手,大国的自信和辉煌还是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应当时刻铭记祖国的荣光,在中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敢于去做国家的“ 鼎足 ”,只有这样当我们行走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时候,才能底气很足的说出:“ 我是中国人 !”

参考资料:

《中国 历史 全知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庄王问鼎,夏传九鼎,项羽扛鼎,鼎足三分

庄王问鼎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亲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个天下。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相继称霸。

楚国的穆王死后,儿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整顿内政,厉行改革,国家渐渐富强起来。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灭了庸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的戎族,路经东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举行了一场旨在炫耀武力的阅兵式,威胁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声吓坏了有名无实的周天子,他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到城郊去慰劳楚军。作为东道主的王孙满与远道而来的霸主楚庄王,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楚庄王咄咄逼人地说:“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为传世之宝,听说陈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状大小与轻重如何?你讲给我听一听。”

王孙满听出了这话里的弦外之音,十分严肃地回答;“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从前,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都送来了州产的青铜,铸了九鼎。夏桀无道,鼎为商所有,商纣暴虐,鼎又传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虽小也重,若没有道德,鼎虽大也是很轻的。从成王把鼎定在郏邓算起,已经传了三十代,七百年,现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了,但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

王孙满不卑不亢地答复,替庄王清醒了头脑,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辞而去。这是一段人们较熟悉的历史典故,后人常用“问鼎”,表示觊觎政权,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就是由此而来。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扛鼎大力士:项羽

  “扛鼎”即用手举鼎,与现代举重颇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从战国到汉代都以“扛鼎”作为举重训练的方法,《说文》:“扛,横关对举也,从手工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史书中曾有“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的记载。“力拔山兮气盖世”、 “长八尺余”的项羽“力能扛鼎”的传说则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见,项羽曾是双手托举青铜鼎的大力士。

鼎足三分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拔山举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尝鼎一脔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春秋鼎盛 春秋:指年龄。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大名鼎鼎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刀锯鼎镬 刀、锯: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镬: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

调和鼎鼐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鼎铛有耳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鼎铛玉石 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 见“鼎成龙去”。

鼎鼎大名 形容名气很大。

鼎鼎有名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鼎分三足 见“鼎足三分”。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

鼎镬刀锯 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鼎镬如饴 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鼎鼐调和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鼎食鸣锺 见“鼎食鸣钟”。

鼎食钟鸣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鼎新革故 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鼎鱼幕燕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折餗覆 见“鼎折覆餗”。

鼎足而居 〖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圆形有三足两耳。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鼎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鼎足之势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负衡据鼎 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革故鼎新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革旧鼎新 同“革故鼎新”。

瓜分鼎峙 〖解释〗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海内鼎沸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击钟陈鼎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击钟鼎食 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九鼎不足为重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九鼎大吕 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九鼎一丝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举鼎拔山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举鼎绝膑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扛鼎拔山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扛鼎抃牛 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力能扛鼎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列鼎而食 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

鸣钟列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鸣钟食鼎 见“鸣钟列鼎”。

幕燕鼎鱼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牛鼎烹鸡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群情鼎沸 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染指于鼎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人声鼎沸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三分鼎立 〖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三分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牲五鼎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商彝周鼎 〖解释〗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笙歌鼎沸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问鼎轻重 〖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夏鼎商彝 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言重九鼎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一代鼎臣 见“一代宗臣”。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彝鼎圭璋 “彝”念yí;“璋”念zhāng。比喻典雅出众。

鱼游沸鼎 见“鱼游沸鼎”。

折鼎覆餗 见“折足覆餗”。

钟鼎人家 见“钟鼎之家”。

钟鼎山林 比喻富贵和隐逸。

钟鼎之家 富贵宦达之家。

钟鸣鼎列 见“钟鸣鼎重”。

钟鸣鼎食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钟鸣鼎重 谓官高位重。

重裀列鼎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九州是中国的代称,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能够将九州以及九鼎的来历说个端详的人却为数不多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九鼎,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荒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历史上虽有众多有关九鼎的记载,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隐身何处了

《墨子·耕注》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三朝意即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九鼎在历史上确有其物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势力日益强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为他举行欢迎之礼,典礼之中,楚王公然蔑视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当即将欢迎他的周王使节吓出一身冷汗楚王灭周的野心暴露无遗从此,人们把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

几经沧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周赧王死后,秦穆公把九鼎从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国都城

但东汉史学家班固却反对司马迁的说法班固在所著《汉书》中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中,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迟迟找不到九鼎,总觉得心存遗憾,在南巡时,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但一无所获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作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了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

毫无疑问,九鼎作为镇国之宝,确实存在过,并曾经流传两千余年但是,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处,至今仍是埋藏于众多中国人心里的一个谜

鼎是古代人用于炖煮和盛食物的烹饪之器,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锅。形制以圆形三足者之多,但也有方形四足的。鼎有高足支撑,下面放木柴燃烧,鼎内便可烹煮食物。当然,鼎也可盛置食物。“问鼎中原”、“势成问鼎”诸如此类的成语中都有“问鼎”二字。我们今天对这两个字都不会觉得难懂。“问鼎”是指可能达到或者想要达到权力或者是荣誉以及其他的一切项目的最高峰。可是,这实际上是这两个字的引申意义,它的原义是什么呢?正如几乎所有的成语都对应着历史典故或寓言一样,“问鼎”二字成为成语也是有历史掌故的。

公元前606年,中国历史上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战国中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经过了一番励精图治之后,使楚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他开始图取霸业,兴兵攻击陆浑之戎,直逼雒邑的郊外。当时名为众诸侯国之天子的周定王被迫派人来为他举行慰劳欢迎的礼仪。楚庄王向使臣“问鼎的大小轻重”,表明他欲灭周而代之的野心。从此,“问鼎”才成了具有特指含义的专用名词。

为什么楚庄王的一句问鼎就能反射出他的野心呢?原来这个“鼎”可不是指寻常之物,而是专指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夏代“九鼎”。

夏是我国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九鼎”就是夏禹制造的。就是传说中治水英雄的大禹。他建立夏朝以后,把华夏大地划为九个州,每个州设立一个最高行政官员叫做“州牧”。州牧又由夏王统辖。

据有关史料记载:夏禹令九个州的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九只镂刻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铸鼎之前,已经先派人把各州的著名山川、大河和风景峻奇的地方,以及出产或具有的各种奇特的东西都画成图、编成册。然后由那些被精选出来的、技艺高超的工匠们把这些图画仿刻在“九鼎”上。每一只鼎对应着一个州,制成后的“九鼎”就象征着九个州,又象征着天下。这样既体现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集中,也显示着夏王已经成为天下之主,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九州”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自此,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之宝。

“九鼎”从问世以后就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们一直被作为镇国之宝和王权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楚庄王所问的九鼎,正是周朝国家和社稷的宝物,是周王朝权力的象征。夏、商、同几个王朝的更替,是以夺得前代的鼎作为象征的。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周朝使者的严词斥责。对今人来说,“九鼎”的珍贵不仅是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显贵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包含的丰富的考古信息,它们身上浸透着我国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冶金文明和人文地理。

可是,如此珍贵的“九鼎”早就在华夏大地上失去了踪迹,它们的下落,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传世之作《史记》中就已经无法确定“九鼎”的下落了。同一部《史记》的不同篇中,对“九鼎”下落所作的记载也不同。在有关周、秦的两个“本纪”中这样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后,秦国从排雒抢走了“九鼎”,它们被掠到了秦国。而在《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沧没,伏而不见。”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周朝的天子之德日衰之时,鼎就不见了。这和秦抢鼎的记载是矛盾的。

而在此以后的历史学家们又考证出各种各样的说法来解释“九鼎”的失踪。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周显王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27年,周王室为了避免传国之宝落于他人手中,于是把“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旁边的泅水之中。他们还考证出:秦始皇南巡时,还曾派出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可惜最后一无所获,徒劳无功。

还有一种说法是:周王室在衰落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了“九鼎”铸铜钱。而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避免各诸侯国借此兴兵问鼎。

历代史籍中关于“九鼎”的说法还有很多。但是大多自相矛盾,或者自说难圆,谁也没有十分能令人信服的依据。直到今天,“九鼎”的下落仍然是待解之谜。或许有一天,“九鼎”还会重见天日,给世人带来一个惊喜。

鼎 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后来成为祭祀神器,是国宝。

几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为我所独有,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4_P+Pl E U0oD

据现有的资料,鼎创始于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那时,鼎是用粘土羼细砂、提成坯,凉干后入窑烧制而成,称为陶鼎。

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条圆锥状足。

鼎和罐,均是我们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

后来,聪明的祖先,约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期间,又创制一种和陶灶圈相配套的无足炊器即陶釜。

由于陶鼎的三足易折断,无足的釜具有自身的优势,后来被演化为多种形式的炊器,后来这类炊具被广泛应用,这是我们中国人生活所用的锅的来源。

但是,鼎这种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虽不作炊器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赋予高尚的深邃的涵义。

5K#_BS!F-e,|

黄帝时代,由于发明了冶金术,人们学会了冶铜铸器。

《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

经学者考证,此首山在今河南灵宝市西,而黄帝铸鼎荆山下的铸鼎处,是在灵宝市阳平镇附近的铸鼎原。

民以食为天,陶鼎既然是人们最早的炊器,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们对鼎有深厚的感情。

自从铜鼎出现后,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灵的祭器。

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和在自然界面前还是软弱无力,因此,通过祭祀以祈求神灵的保佑,以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这样,铜鼎又具有神圣的意义。

:GC%P/uiznR 尽管黄帝所铸的铜鼎,迄今未发现,甚至到夏代仍未见铜鼎出土。

但是,由于相当于黄帝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发现铜器残片,铸铜鼎完全有了技术条件,当时,仿陶鼎形状浇铜鼎是可信的。

况且,商代发现许多铜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郑州商城就发现了近1米高的一对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发现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铸造技术臻于完美,从而反证青铜鼎的铸造,当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

早期的铜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过来仿铜器,这是考古资料证明了的。

当然,黄帝所铸的三个铜鼎"象天、地、人",应是在铜鼎上铸有象征天、地、人的三种不同文饰。

不过,应该说,通过铜鼎烹肉祭祀神灵,使人作通天地神灵的主体,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

至于"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上天",则是西汉时期道教所谓"得道升仙"的一种思想反映,同铸鼎无关,但铜鼎作为祭神宝器,则有神圣意义。

|O0P&mt2gR 鼎同我们祖先的文明进程也有密切关系。

前面已说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

用陶鼎煮粥做饭,既有利于肠胃的健康和营养吸收,促进人们头脑的发达和文明意识的发展,而且鼎在上古贵族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权的标志。

奴隶主贵族垄断了铜鼎等祭祀宝器和祭祀权,还是他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谓"钟鸣鼎食"便是现实的一种反映。

同时,在奴隶主贵族阶级中还划分为不同的特权等级,其中铜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数的差别。

这种等级差别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证实。

可见,铜鼎已成为上古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_9m,M+t3~kqx

铜鼎,还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

虽然,夏代还没有发现铜鼎,但据《史记封禅书》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恐怕不是子虚乌有,应有所本。

而商代前后期首都所发现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铜器之最,应为王室宝器。

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

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 的象征。

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这样神圣的涵义。

当时,宝鼎成为镇国利器,一个国家失去宝鼎,即等于国家灭亡,而为敌者,也是着力抢夺对方宝鼎等国家重器。

在这种背景下,就发生了《周本纪》所记楚庄王伐陆浑时陈兵周郊(洛阳)派人"问九鼎"的故事。

"问九鼎"轻重,就是强大的诸侯楚国向周天子挑战,企图夺取周室江山的一种尝试。

这里"九鼎"明白无疑地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 ,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

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

把鼎视为国家 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阶级是反对奴隶主贵族实行特权统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期间取得政权后,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数多寡为标志的等级差别,但是,实际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级和特权,铜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

封建统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后土和先王祖宗,铜鼎仍被沿用。

后来还出现铁铸的铁鼎。

随着社会的发展,鼎类祭器应用面较广,逐渐流行于社会,进入寺庙,以及民间重大的祭祀活动中。

这类鼎,又成为供奉神灵和祖先的"香炉",其中后世(明)的"宣德炉"(铜鼎)最为有名。

这种文化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独特的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

H-p jQK6` m:Q)u^

总之,鼎经历了几千年,一直沿用不衰。

特别是它曾具有国家政权的象征意义,使其在中华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为中国人所尊重。

1995年,词语过滤主席代表中国 赠送给联合国的贵重礼物"世纪宝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风彩。

我们这次由上海人民资助铸造的大铜鼎(九鼎),放置于郑州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巨塑广场上,也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将这样象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适不过了,它将受到中华炎黄子孙及世界人民的瞻仰,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