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梁书法家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张金梁书法家简介,第1张

张金梁,男,1957年出生于山东高密,汉族,历史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书,功力浓厚、修养丰富、个性明显,受到了国内外书坛的好评,数十次被邀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国际及全国名家书画作品大展,曾被团中央《中国青年》特邀书写百幅名人名言长期连载介绍,多次被邀为国际、全国书画大展赛及学术研讨会评委,书法作品被海内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于临沂书法城、开封翰园碑林、晋州魏徵纪念馆等数十处,被《中国收藏》等权威期刊推为最具收藏升值潜力的书画家之一。

出版著作有《续书史会要补证》、《明代书法史探微》、《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张金梁书法作品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两次获(五届、六届)中国书协全国书法研讨会二等奖,并荣获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协颁发的书法界最高奖项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一位学者型实力派的著名书法家。

推荐一份:最值得读的27部中国通史类入门好书(收藏)!

希望可以帮到题主!

一、中国史书单明细

权威版中国通史

01《中国史纲要(上下) 》| 翦伯赞

02《国史概要(第4版) 》| 樊树志

03《国史大纲》| 钱穆

04《中国通史》| 钱穆

05《中国通史》| 吕思勉

06《吕思勉讲中国历史》| 吕思勉

07《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十一册)》

08《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

09《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国外经典中国通史

01《剑桥中国史》(全11卷)

02《哈佛中国史》(全6卷)

03《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全十卷)

04《中国史》| 宫崎市定

通俗轻读中国通史系列

01《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吕思勉

02《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张宏杰

03《中国史纲50讲》| 施展

04《国史纲要 》| 雷海宗

05《半小时漫画中国史1》| 二混子

06《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 二混子

07《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 二混子

08《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 二混子

09《易中天品三国》

10《易中天中华史:先秦到隋唐(16卷全)》

11《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12《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1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14《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本文首发:菲乐悦读书院

二、书单简介

无论哪种历史书单,通史一定是居首的。

而读通史,首先必读权威大家通史巨著。

我个人读历史书时读的通史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其书作为教材,优点在于集众家之力编写,对待史实较为客观。但书中的意识形态也很明显,读来略显枯燥。

而对于无太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我更推荐樊树志的《国史概要》。

樊树志先生在《国史概要》中,将漫长的历史分为100个点去讲述,语言生动,极为好读。

然缺点有二,一是全书叙述到了鸦片战争便没有往下再写,二是生动有余却深度不足。整本书虽然好读,但却近于高中历史课本的升级版,其作用只是让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无法引起读者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由白寿彝先生之子白至德先生编著的《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套装十一册)》,大家观点通俗阐释,是一部精略的中国通史。全套丛书共十一册,每册二十讲,时间跨度由远古时期至公元1949年,内容丰富选材精要,适合作为通史性质的大众历史读物。

白寿彝教授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曾受到国家***的肯定和重视,此点高度吻合党政机关学习历史的需要。该系列图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而国学大师、历史大家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他也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中国通史》在国内举足轻重!

而对于钱穆来说,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如此读完国内权威中国通史巨著,基本对中国史有系统性辩证性的认识。

有句老话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外国学者的中国通史著作也是可以借鉴的。

日本方面,宫崎市定的《中国史》(中文版译作《宫崎市定中国史》)值得一读。

宫崎市定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当中去看待,跳出了从中国出发去看待中国的视角。全书部分论断虽然较为武断,但是宫崎市定的视野和见解,还是值得去了解的。

宫本一夫的《中国的历史》 讲谈社(十卷本)日本历史学的系列著作,近年来日本在中国史方面的著作。书中由上古直至近代,撰述者皆为各领域的代表性作者,通俗易懂,富于洞见。吸取了近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并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是一套可读性较强的大众历史学佳作。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为阅读中国史提供新的角度。

而费正清等编写的《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注重文献的辩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其中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并未考虑过的。所以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考和开阔我们的视野。

此外,国外中国通史不得不提到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的《哈佛中国史》,集结罗威廉、路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视野、多学科学识地阿奴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成,是继《剑桥中国史》后西方又一本高水准的多卷本中国史。本书英文原名译为“帝制中国史”,从全球史视角进行写作,从秦朝建立直到清朝,内容较为全面,面向的是大学本科水平的读者。

张金梁教授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书画创作以及教学工作,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书,古朴儒雅功力浓厚,独具风貌。数十次参加美国、日本、韩国国际及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倍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被团中央《中国青年》邀请书写百幅名人名言长期连载。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专著

张明整理

01《〈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02《明代书法史探微》(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03《张金梁书法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04《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05《〈书史会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论文

张明整理

01《浅议书法的电化教学》 载《书法报》1987年8月12日第32期第2版

02《唯不能同斯大雄——王蘧常书法浅探》(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1991年9月·浙江杭州)

03《“二石”比较论》(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6月·河南洛阳) 载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等编《王铎论集——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论文》,第275—285页;亦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37—248页

04《艰难的美——黄道周书法研究》(中国书画节研讨会入选论文·1994年·天津)

05《从文化现象看明朝的书法发展》(’95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95年·北京) 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03—215页

06《谈〈书史会要〉和〈续书史会要〉》 载《书法报》1996年7月31日第31期(总第629期)第3版

07《论刘墉》 载《书法研究》1996年第6期(总第74辑),第90—103页

08《朝代书法风尚辨——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它》(’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1996年9月·湖南张家界) 载《书法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75辑),第58—64页

09《六朝神韵在斯翁——浅论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康有为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1997年·广东广州) 载《书法之友》1997年第4期,第21—24页;亦载《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书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6—30页

10《明朝书“家”知多少》 载《书法报》1997年4月23日第17期第3版

11《博学才能发展 兼蓄才能创新——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载《书法》1997年第3期,第2—3页

12《庄㫤评书的启示》 载《书法报》1997年7月9日第28期第3版

13《高山仰止 丰碑并立——陆维钊、沙孟海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载《’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69—174页;又《书法报》1997年8月27日第35期第3版、9月3日第36期第3版连载;亦载《陆维钊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68—175页

14《明朝“状元”书法一瞥》 载《中国书画报》第70期

15《现代草书“三圣”散论》(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7年·浙江宁波) 载《近现代书法研究——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92—203页

16《从“阁体”谈到书法的评选》 载《中国书画报》1997年

17《在“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载《中国书法》1998年第3期,第6页

18《访章祖安先生》 载《书法报》1998年5月4日第18期第1版

19《从楚王好细腰谈起》 载《书法报》1998年5月18日第20期第1版

20《也论“正”、“大”》 载《书法报》1998年8月17日第33期第1版

21《书法史刍议》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9日第45期第3版

22《释“展览”》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23日第47期第1版

23《释“协会”》 载《书法报》1998年12月7日第49期第1版

24《论书法的“中和”美和“冲和”美》 载《书法》1998年第6期,第45—46页;亦载《美的沉思——美学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73—276页

25《谈“中书舍人”和“台阁体”》 载《书法报》1999年3月29日第13期第3版

26《论丰坊》 载《书法研究》1999年第2期(总第88辑),第50—66页

27《〈续书史会要〉研究》 载《中国书法》1999年第4期,第33—35页

28《非“吴门书派”》 载《书法报》1999年4月26日第17期第3版

29《时代的呼唤——雅俗共赏》 载《书法》1999年第5期,第6—8页;亦载《美的沉思——批评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69—272页

30《释“评委”》 载《书法报》1999年7月19日第29期第1版

31《从〈书学史〉谈到书法史的研究》(祝嘉书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江苏苏州)

32《涤浊呈清——新世纪书法瞻望》 载《书法报》2000年1月24日第4期第1版

33《世纪书坛点将录》 载《书法报》2000年1月10日第2期第3版、1月17日第3期第3版

34《〈孙仲隐墓志〉研究》(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 载《书法导报》2000年11月29日第48期第3版;亦载山东省高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高密文史选粹》,2002年10月,第478—488页

35《浅谈明代书法教育》 载于植元、栾传益主编《书法教育研究文集》,大连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5—120页

36《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载《青少年书法报》

37《明代书法“尚理”论——兼论书史的研究方法》(荣获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95—305页

38《明朝书法分期管见》 载《书法报》2000年10月16日第17期第3版

39《论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国际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2000年·浙江杭州) 载《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57—266页;又《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第22—24页(节选);亦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5期(总第103辑),第84—98页

40《论解缙书法的两面性》 载《书法报》2000年12月11日第25期第3版

41《技道两进 挥翰写心——评徐州市青年书家十人展》 载《青少年书法报》(2001年)

42.《贵哉“东北风”》 载《书法报》2001年1月22日第4期第2版

43.《丛文俊书学体系蠡探》 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1日第28期第3版、7月18日第29期第3版

44《健全书法高等教育 促进书法学科建设——丛文俊教授谈吉林大学招收书法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相关问题》 载《书法报》2001年7月23日第30期第1版;亦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8日第29期第8版

45《论“错误”借鉴与书法的发展》 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2辑),第79—92页

46《汇集众美 蔚为大观——〈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评介》 载《书法》2002年第1期,第30—31页

47《〈唐二娘子家书〉言辞没受倭语影响》 载《书法》2002年第3期,第41页

48《广采博取 鉴古铸今——论丛文俊先生的书法艺术》 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4期,第22—24页

49《从“作品限制出境”说起》 载《书法报》2002年3月25日第12期《兰亭》副刊第6版

50《浅议章草》 载《书法报》2002年6月3日第22期第2版

51《关于评论明初“三宋”书法的两个问题》 载《书法评论》第1期(2002年7月),第5—9页

52《〈佩文斋书画谱〉署录〈续书史会要〉正误》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9月第5期,第78—82页

53《论流行书风》 载《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学术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6—69页

54《四库本〈续书史会要〉阙漏考》 载《金景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29—237页;亦载《书法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113辑),第98—105页

55《说“清”》 载《书法》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56《子昂荐雪庵》 载《书法报》2003年1月27日第4期(总第943期)第3版

57《亲近“二赋”》 载《书法报》2003年2月24日第8期《兰亭》副刊第2版

58《谈草书》 载《书法》2003年第2期《众人说草书》(下),第29—32页

59《高密历史文明之光“高密戈”》 载《高密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95期第8版

60《凿穿混沌 开辟鸿蒙——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评介》 载《书法报》2003年5月26日第21期第3版

61《逸园影印洪武本〈书史会要〉考》 载《文献》2003年7月第3期,第220—230页;亦载《陶宗仪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65—475页

62《张天骏婢善书考》 载《书法丛刊》2003年第4期,第95—96页

63《明永乐初期朝廷书事考辨》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95—403页

64《白沙论》 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1期(总第117辑),第70—84页;亦载《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46—154页

65《明代殿房书办研究》(荣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55—172页;亦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119辑),第94—119页

66《从浮云与树林谈起——〈明代书法史探微〉自序》 载《书法报》2004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

67《明代华亭书家》 载《书法评论》2004年第1期,第14—22页

68《永乐初朝廷书事考》 载《书法丛刊》2004年第4期,第35—41页

69《吴门长者——文征明》 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6期,第27—28页

70《“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载《书画世界》2005年第1期,第80—82页

71《“南安体”、“南路体”、“梅花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5年第2期,第43—45页;亦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8页

72《论张海》 载《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4—47页;又张海《张海书法·代序》

73《胸罗万象 健笔凌云——丛文俊先生书法艺术浅探》 载《书与画》2005年第5期,第8—11页

74《明沈度〈敬斋箴〉考》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80—85页;亦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3期,第37—38页

75《论好太王碑书法——兼与爨宝子碑比较研究》 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01—113页

76《文征明书法领袖吴门成因研究》 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9—36页

77《当代书法应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载《2005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96—400页

78《“真宰相”刘统勋之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7年第3期(总第5期),第11—14页

79《康里子山名字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7月第4期,第3—6页

80《论明拓〈兰亭序〉》 载《兰亭雅集·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论坛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38页

81《异彩纷呈的东北书法》 载《吉林日报》2007年12月6日第13版《东北风周刊》

82《朱复戡书法现象研究》 载《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4—50页

83《郑文焯其人其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8年第1期(总第6期),第47—50页

84《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第26—37页

85《明代宫廷书法研究》 载《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5—32页

86《明代“中书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8年第11期,第43—46页

87《海上升明月——论王蘧常章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载《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33—339页

88《张改琴书法浅论》 载《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改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78—79页

89《论当代草书》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1期,第29—32页

90《〈永乐大典〉纂修人研究》 载《文献》2009年1月第1期,第128—138页

91《殷商金文章法蠡探》 载《中国书法》2009年第1期,第42—49页

92《“桓夫人善书”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9月第5期,第72—75页

93《“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新论》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5期,第41—45页

94《书异其人——论黄庭坚其人其书》 载《书法丛刊》2009年第3期,第69—77页;亦载《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538—550页

95《三论雪堂》 载《书画艺术》2010年第3期,第62—69页

96《向传统索取新意 在时尚中把握自我》 载《吉林日报》2010年4月19日第8版

97《明代以“疏”论书研究》(“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9年12月·江苏南京) 载《书法报》2010年5月19日第19期第21版

98《简论书法史研究法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载《中国书法》2010年第8期,第97页

99《〈砥柱铭〉长卷非黄庭坚真迹》 载《书法报》2010年7月14日第22版,亦载《书法》2010年第10期,第33—35页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序跋

张明整理

01《赵生泉〈金石探幽〉序》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2《陈国成〈吾衍〈三十五举〉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3《梁继〈张照年谱〉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4《赵彦辉〈寒山帚谈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5《张明〈赵孟頫书法研究发微〉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6《张函〈明末遗民书法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7《徐文平〈处州历代书法〉序》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08《〈书法史图鉴〉序》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09《〈孙初画集〉序》

10《书中龙也——〈十七帖〉》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于1607年完成编辑,并在1609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三卷本《三才图会》。

该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每一事物,写其图像,加以说明。图文互证,细大毕载,足资钩稽。清代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颇采摭其图说。《三才图会》“人事”一卷中辑录了“象棋局面图式”、“象棋下子法”、“局面名数”、“棋九十分”、“象戏”、“象棋数诀”与六个残局等,这些内容可称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棋史资料。

《髹饰录》

《髹饰录》是明代黄大成所著漆工专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髹饰录》被公认为漆工艺的经典制作,其重要性及特点在于列举品种甚为繁多,且所讲漆器不限于明代,往往上溯古法,描述唐宋或者更早的制作,是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献。书中为漆工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为漆器定名提供了依据。

此外,《髹饰录》中还带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①“利器美材”,黄大成指出这漆器设计制造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强调了工具与材料对于制器的重要性,这与先秦工艺典籍《考工记》中提出了“材美工巧”的工艺设计原则是一脉相承的,这对于当下产品的设计制作也都是适用的。

②“三法: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的思想。所谓的“巧法造化”,即为善于师法自然,这正是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所一贯强调的要学习自然、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而“质则人身”,则把漆器的胎质比作人的身体,器胎为骨,胎骨上的布、漆灰和漆如肉。“文象阴阳”,是要求漆器纹饰要讲究自然美感,阴阳相成,虚实相生。“质则人身,文象明阳”是“巧法造化”的具体化。

③“二戒:*巧荡心,行滥夺目”,一是要避免过分偏重装饰而失去造物的实用价值;二是要保持产品质量,不要制造行货使之泛滥。

“利器美材”、“三法”、“二戒”是在总结我国几千年来漆器产品设计的经验和失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漆器造型和装饰设计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性总结。这些设计的基本原则,不仅适合于漆器产品设计,同样适合于其他实用产品的设计。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物志》

《长物志》是明代才子文征明后人文震亨所著,书成于崇祯七年(1621),共十二卷,分别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塌、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

“长物”一词,意指身外之物,即非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这些物品非一般的物品,而是投射和沉积了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这些物,在一开始归类时就没有放置在日常生活的范畴中,所以它们被称作“长物”,以现代的概念去解释,类似于“奢侈品”的概念。文人的“奢侈品”即是能够承载他们全部精神生活,让文人成为“文人”的外在表现。

《长物志》本质上算是一本中国式审美的文字总集,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眼光。这一整套体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下的产物,拥有大智慧的古代文人早就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人生数十载与历史长河相比,本就是白驹过隙,能够寻得一物倾心,执于一物,人便会与物相联。人能活数十年,而物却能承载人的精神千年长存。当你如此用心的欣赏这个世界时,世界便和你有关了。此刻,人已不再是世间之主宰,物也不必依价值高下而择取,天地有情,皆足可观。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明朝徐光启著作,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由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园治》

《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古代园林艺术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园治》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和装折等;第二卷是栏杆;第三卷是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全书结构严谨,全面论述了中国园林的风格、理论依据、建造法则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环境、人力、财务等条件来建造园林。

《园治》的主要美学思想和设计思想有如下几点:

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尊重自然, 巧妙运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作为目的,体现着很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这是当今社会也不可或缺的思想,一切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为主。《园冶》中提到的“天人合一”已给现代人敲响警钟:人与自然只有在和谐共存的前提下,才能衍生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设计理念,若偏离这根本,即使建造出再漂亮的亭台楼阁,也只是资源的浪费。

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思想。计成在总结造园经验时,提出园林 建造的理想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地解决了人工制作和自然天成的矛盾,要求造园师通过把握自然规律,合理适度地利用山石花木的特性,尽量去除人工制造的痕迹。在园林艺术美的创造上,计成从园林的选址、法则、资源运用、理水、花木等角度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美和艺术境界的创造问题。

③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设计手法。借景本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在《园治》一书中上升到理论。借景,即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园冶》一书作为造园经验的总结,不仅详细探讨了园林建造问题,而且提出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造园思想,对我国建筑史、园林史、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园治》一书的局限性在于尚未提及“树木花草”和“水”。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该书记载了中国明代中叶以前的工艺技术,是一部综合性的科技巨著。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全书详细叙述了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全书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的顺序。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所蕴含的造物理念和设计思想:

①功能主义原则和设计的民主思想。明代晚期随着“经世致用”的思潮高涨,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民间手工业行业的发展壮大,造物因而更加注重器物的实用性。《天工开物》一书中大量描述的正是这些供民间使用的器物,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目标。同时,在书中的内容也体现了宋应星重农的思想以及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在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发现器具的目的,解决谷物加工的问题,给人民带了巨大的便利,这充分表现了其民主的思想。

②“天人合一”与系统的造物理念。“天工开物”就是“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宋应星通过实地的观察研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造物活动和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讲究顺天造物,“天人合一”的造物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通过自然来开发出有用的器物。系统性是我国造物重要的基本属性,在造物的整个活动中,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上下协调。系统性造物不仅反映在对器具制作过程中对其大小、形态、功能、装饰等有步骤合理的规划,也体现于整个造物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地分工合作。如:陶瓷的制作、铸钟、锤锚等合众人之力,相互协调的生产活动。

③“适度节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中国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展示出了节用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生态,不过度消耗采伐的节约理念。例如《天工开物·五金》中就有对于贵金属再生利用的描述。

明代是中国古代设计的集大成时期,《天工开物》是此历史时期的科技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艺术设计史上巨著,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明末戏曲理论家李渔所撰写的一部杂著经。它共包括《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六卷。其中,声容部论及生生活中的服饰装扮问题;居室部论及房舍构筑,窗栏图式及构式,墙壁、联匾、山石等园林营造和室内装饰问题;器玩部论及几椅、床帐、橱柜、箱笼、茶酒具、灯烛等的设计和制作问题;饮馔部,种植部、顾养部则分别论述了饮食烹任、种树养花和养生之道等问题。

《闲情偶寄》看似是一部杂著闲书,但李渔在闲谈散论中很鲜明的把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出来,这些设计思想可以归纳为几点:

① 注重功能、突出实用的设计思想。针对清代初期的设计出现脱离实用、脱离生活的倾向,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反复强调了造物的实用功能。如“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李渔一生都以卖文演戏为生,出入过许多达官贵人的门下。他坦言,每每进入这些达官贵人华美的厅堂,看见古玩器皿辉煌错落,星罗棋布,心未尝没有动过。但他始终认为,这些珍器古玩的材料虽然美,但用这些材料制成的用品却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脱离实用、脱离生活。

② 崇尚俭朴,主张创异标新的设计思想。尤其是园林营造和室内装饰,更加体现了李渔的这种思想。明末清初,产品设计和室内装饰设计的因循守旧、仿古复古和一味追求材料贵重、装饰华丽而缺乏创新的风气已有所抬头。针对这些现象,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多次阐述了自己崇尚俭朴、主张创异标新的设计思想。

③“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研”的设计思想。就是强调在造物设计和室内装饰方面,要体现简洁自然,反对烦琐堆砌,过分雕琢。李渔游历广东,看到市场上展示陈列的广式硬木箱便,有半数是用贵重的花梨、紫檀制成,而且工艺十分精湛,可谓穷工极巧。然而,箱子的四边角,却镶铜裹锡,把挺拔的线条和鲜明的锋棱全给掩盖了。对于这种以人为的烦琐堆饰,而破坏造型的材质美、自然美和整体美的设计,他认为要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此外,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对室内装饰、器物设计、服饰化妆等还有不少精彩的见解。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能如此关注设计,阐述自己如此深刻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并亲自参与设计,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在清代艺术设计仿古复古、矫揉造作、奢华烦琐之风盛行的时候,李渔坚持自己以实用功能为第一,崇尚俭朴、简洁、自然,主张创异标新的设计思想,更是难能可贵。

《畴人传》

“畴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术业一般多为子承父业。阮元撰写《畴人传》历时四年。书中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243位天文、历法、算法家,另有37位西洋学者。

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方面,星占之学则未收入其中。《畴人传》的编撰方法是每人一传,传末有作者评说,篇末注明材料出处。此书前42卷记中国学者,后四卷附记对中国科技有影响的外国学者打破了学术上的国界,在闭关锁国的清朝,其思想难得可贵,不足之处就是范围狭窄,局限于天文历算,未将其他自然科学包括进去。

《畴人传》的刊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的和第一部科学家、设计师传记。

淑媛风范:明代女子《孝经》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男权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似乎主宰世界、治理家庭等都是男儿的事情。在旧时中国,只有男儿拥有接受正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因之,在人们心目中,自 然形成了男人才是道德的提倡者和践履者,孝道的提倡和《孝经》的教育自然也是男儿才拥有的特权。然而,《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阳不足以为道,独男岂可以成家?故《易》始《乾》《 坤》,而《诗》首《关雎》,《礼》曰“始于冠,本于婚”,盖皆谨于衽席之际也。事实上,在历史上,公众舞台虽然是以男人为主角,但是在家庭的乐园里,却又以妇女为其主导。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男儿的专利的话,那么“修身、齐家”,却缺那女子不得。因此,事涉家庭幸福、伦理和美的《孝经》教育,就不得不向女子开放。正是对女子也实 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才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在中国社会对女子实行《孝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明代是一个特别重要也富 有成效的阶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女子《孝经》传习溯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史中正式提出向女子推行《孝经》者,是西汉成帝时期的匡衡。公元前32年,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即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提出:“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 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儒家经典教育就必不可少,《疏》云:“《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正式提出应当重视女子《孝经》教育 的问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后之曹大家仿《孝经》而成《女诫》,以及唐郑氏之《女孝经》,尚宫朱氏之《女论语》,都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代司马光撰《书仪》还明确规定:人生“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九岁,男子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 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卷四。《家仪》卷一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从汉代至于宋、元,女子之接受《孝经》教育者史不绝书。远稽三国,则有钟会母“明于教训”,当钟会“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 二诵《春秋左氏传》”云云[1]。钟母能遍以《孝经》为首的儒家诸经向钟会进行启蒙教育,是其曾经接受精到的儒家经典教育可知。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近考元世,女子能习读《孝经》的事例已经日益增多。如,靳汝弼母王氏“仁厚庄静,能读《论语》、《孝经》、曹大家书(《女戒》)、刘向《列女传》,始于为女,中于为妇,终于为母,皆尽其道”(王沂《靳母王氏诗序》,《伊滨集》卷一六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坤文妻张氏,“暇时以《孝经》、《论语》、古诗口授诸幼,蜀之故家,咸称道以为内则”(吴澄《故贡士陈君墓志铭》 ,《吴文正集》卷七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周氏有小女,“诵《孝经》、《论语》等篇,殊琅然”(王恽《周氏小女祝辞》,《秋涧集》卷六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宣氏女孟先:“幼育闺门,奉家训,通《孝经》、《女诫》、《小学》书”(郑真《宣节妇传赞》,《荥阳外史集》卷四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乐氏女静:“诵《孝经》、《小学》书、《列女传》、《论语》、《孟子》,皆通大义”(刘仁本《乐节妇诗序》,《羽庭集》卷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衡水刘氏:“年十二,通《古文孝经》。”(王逢《刘节妇诗序》,《梧溪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由于女子较为普遍地学习《孝经》,她们的母仪和教化作用也时时得到体现,元代许多文化名人,少年时都得益于慈母之教。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莱“四岁,(母盛夫人)授以《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随口成诵”(宋濂《渊颖先 生碑》,《渊颖集》附录)。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陈栎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谦幼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许谦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欧阳玄“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不过历考载籍,汉唐宋元时期的《孝经》教育主要还是施之男性。因为汉、唐时期,《孝经》是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经典,女子没有被“举”的权利,自然也很少有过问和与目《孝经》的机会。至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孝经》的命题资格,《孝经》从此转入童蒙教材;加之宋代日益加强的家 教风习,从而扩大了女子接受儒家经典教育的机会,于是女子《孝经》教育开始抬头,至元代已粗成气候。只是事例偶见,还未成系统,不见规模而已。若要追求一种“女性《孝经》教育”的文化现象 ,则必至有明而后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明代女子《孝经》教育概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非常极权专制的王朝,可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时代。据研究,中华孝道从明朝开始日 益兀显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愚忠愚孝一时成风!可是,对女子的《孝经》教育却也在此时得到普及,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梁潜、杨士奇、乌斯道、王恭、王直、李贤、 李东阳、许相卿、徐溥、邵宝、吴宽、王鏊、陆琛、韩邦奇、文征明、何瑭、高叔嗣、唐顺之、柳爵、皇甫汸等人文集,其中有关女性的传记(墓志铭、行状等),发现明代士大夫家的女性,类能诵习 《孝经》《论语》等儒家文献,并且能够恭行孝道,相夫教子,形成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时 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姓 名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习经简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行事迹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资料出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元末明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葛节妇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鲁论》二十篇,《孝经》十八章,阿母授读声浪浪。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抚儿,“维时率土皆战场,畴能训儿知义方。熊丸在箧萤在囊,呼儿叉手立侍傍。”“母不姑息,儿能自强,从师不出郑公乡。腹笥有书牙颊香,朝夕悦亲萱草堂。……哲哉此母非寻常, 盍亦作歌,与史相激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应芳《葛节妇》,《龟巢稿》卷一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道济夫人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教以《孝经》《论语》《列女传》,辄晓其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不好华侈,性敏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故王母曾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母陈元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于《孝经》、《大学》、《语》、《孟》,皆能诵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贞居抚儿。常言:“吾幼从父兄学,又日闻兄弟相讲论,故吾于书粗知大义云。”士奇五岁,“教之读书,日 必令识五六字有程”。于“古今事多记览,其好恶公正”。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慈训录》,《东里集》续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余庆母叶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教子,余庆“年七八,亲教之《孝经》、《论语》”;稍长“出就外傅”,又“躬督于内”。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旦莫切切保孤子为务”,语人:“吴宗数百年之传在此,可不重且慎哉?”余庆既出仕,母“犹数寓书诲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吴母叶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柯胜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哺儿,并“口授《孝经》《论语》”,早晚“以礼义”训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粹温聪慧,寡言笑止,静闲读书,通大义,习女工尤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乌斯道《丘节妇传》,《春草斋集》文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胡直、胡广之母吴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少习诗礼,兼通《孝经》、《四书》、《列女传》、《女教》诸书,而笔札女红皆善”。氏亦通书,“亲授”儿子胡 广《论语》、《孝经》,“晓以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矢志不嫁,与孀居姊同住,“日共讲论书史”,令胡广“从旁习闻渐渍,以涵养其本源”。广年长“出就外傅 ”,暮归“必叩其所业而益加励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胡母传》,《东里集》续集卷四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惟正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朝吟刘向《列女》篇,夜诵曾参《孝经》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清门女大初嫁夫,射中金屏与梦符。勉郎也似乐羊妇,怀节偏同曹大家。郎骑骢马西台客,妾向空闺侍姑侧。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恭《高凉梁惟正贤妇歌》,《白云樵唱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士扬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读书,通《论语》、《孝经》,常口授士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没子幼,“事父母舅姑尤尽孝”。家“无厚产重货以资其为生,败帏瓦灯一室萧然”,刘氏矢志不嫁,“勤女事以继飦 粥、供祭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慈训堂记》,《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镇母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受教读《女孝经》、《论语》诸书,辄记诵不忘,且了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幼牧《李孺人周氏墓志铭》,《金文靖集》卷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董叔维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之余,能诵《孝经》、朱子《小学》、胡曾《咏史诗》,多解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文康《董叔维室李氏墓志铭》,《平桥稿》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源春女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源春,“《孝经》《论语》,皆其口授也”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源春“酷嗜酒,然甚爱其女”,稍一停杯,“辄呼其女而教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萧母张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何氏母周孺人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从姆师,通《小学》、《孝经》、《论语》、《列女传》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何母周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礼母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对宋礼“教以《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宋伯循墓表》,《泊庵集》卷一○;杨士奇《宋东斋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三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某妻王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故于《孝经》《论语》皆能成诵,而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习闻父训其二儿勤学,旦夕相讲论,孺人又日薫渐其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给事中郑君妻孺人王氏墓碣铭》,《东里集》续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俊母任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眀敏,幼读《论语》《孝经》,皆暗记而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其为女也,能哀痛以念母,孝敬以事父,抚其弟妹有加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彭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杨氏姊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端重纯淑,聪慧俭勤,幼读《论语》、《孝经》,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纺绩织纴、绾结缝制,不待教督而能。先恭人不幸即世,孺人日夜哀毁,几欲无生。事祖母李夫人极其孝敬,善抚二弟, 视衣服饮食尤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亡姊杨君妻王孺人墓志》,《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成祖女常宁公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通《孝经》、《女则》。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恭慎有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史》卷一二一《公主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士弘妻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能通《孝经》、《论语》、《女训》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勤女事。事父母极孝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宜人潘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刘孟洲妻郭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经》《小学》诸书,皆能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以古之贤女妇为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郭氏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余麟母徐茂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柔慧淑善,通《孝经》、《女戒》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闲于女事,以孝敬事舅姑,正顺以相夫,而勤俭以治其家。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余氏二亲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洪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皇后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撰《劝世书》,其《嘉言篇》多引《孝经》之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皇太子、汉王、赵王再拜恭受,退而焚香启诵,惕然悚敬,咸称母仪万方,化行四海,谥仁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虞淳熙《孝经集灵》,朱鸿《孝经总类》亥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母欧阳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而知书,《孝经》《论语》《女诫》,皆熟读暗记而斟酌行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先妣欧阳氏太夫人改葬志》,《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统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昭会母罗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聪慧夙成,读《孝经》、《女教》,能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精勤女事,每过夜分,虽寒暑不废,足迹未尝出外庭,躬烹饪以事父母,有疾,尤谨视药食,不少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侍读尹公妻罗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允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尝读《孝经》、《论语》,能记忆不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年26夫亡子幼,“茕茕孑立,守二稚以奉老姑,家无厚产以资其为业”,氏“忍贫如铁石,课蚕桑,勤纺织,祭奠以时, 必诚必敬,辛苦以自足,闺门之内,肃然静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贞节堂记》,《抑庵文集》后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景泰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读《论语》、《孝经》、《女教》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聪慧端重,寡言笑……皆能通其意而见于行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孺人陈氏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中行妻庄正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师氏授以《女孝经》、《女箴》、《女诫》诸书,辄能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聪慧柔顺,德充于容,行践于言,女红无不精。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徐行中妻庄氏孺人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妻泰和陈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闻《孝经》、《女戒》,能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循循然守规矩,未尝妄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夫人陈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左贤母曾玉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授之《女孝经》、《列女传》诸书,辄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而柔淑,不事华饰,不苟言笑,恂恂闺门,未尝及门外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左母孺人曾氏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奂妻萧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宗贤先生,其外祖也,嘉其不凡,授以《孝经》、《烈女传》,即能背诵,通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淑慧,善女工,早失所怙,母氏钟爱之。闻说古今人成败善恶报应事,暗记不遗。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贤《孺人西昌萧氏墓表》,《古穰集》卷一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成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焦孟阳妻吕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取《古今列女传》、《小学》、《孝经》诸书为讲解,孺人即了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程敏政《孺人吕氏墓志铭》,《篁墩文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廉妻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闲雅,喜读书,撰《孝经》《小学》《列女传》,皆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事舅姑。夫亡“时四子相、林、梅、楫皆幼,……并遣就学,后相为崇王府教授,霖为国子生,梅为固始训导,楫举进 士、拜戸部主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母俞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好读书,幼弟晩塾归,常令指目字义,遂通《孝经》、《曲礼》、《列女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贞肃闲静,不轻言笑,不妄举动,婢使一一畏顺承事无哗者,室中穆如也。妇性敏慧,女红诸技,不习而精。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先孺人迁葬志引》,《云邨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事之暇,尤喜读书,《孝经》、《论语》并古诗文,多能背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至于临模字帖,亦有可观,盖其余事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亡妻李淑人墓志铭》,《谦斋文录》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乔廷仪妻路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精女事,通《孝经》、《列女传》诸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封宜人乔母路氏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卓天锡母朱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人幼聪慧,学书计,通《孝经》《论语》大旨。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精能,长归于卓封君叔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韶《明诰封恭人卓母朱氏墓志铭》,《彭惠安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钱世梁妻司马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稍长,从女师授《孝经》、《列女传》,能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剪刻裁制,尤多巧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邵宝《司马孺人墓志铭》,《容春堂集》别集卷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弘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守陈妻丁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继父王宗遂“口授《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宜人夙端悫,不苟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杨君丁宜人合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链接:http://wwwruzangnet/jiaoliu/luntan/2009-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