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名字的由来,第1张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叛,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姓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扩展资料:

1、姓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小名、别名、绰号、乳名等。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

2、《名字》也是是美国作家唐·德里罗所著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主要围绕希腊一个神秘邪教组织专门追踪并杀害姓名首字母与发生谋杀地点名字的首字母相同的人的主线展开。在体现邪教、恐怖、语言崇拜等现象的同时,还表明了名与实的不符,身份与工作性质的不符······

参考资料:

_名字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字的由来吗?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众多。每个朝代的建立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国名。一个国家的称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字不正名,国名成立就正名,代表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同时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史记五帝本纪》:“从黄帝到舜samuraisacramentdownload于,皆同姓而国名不同,故名张明德。”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国名呢?一般来说有五个原因:来源于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名称。祖师传来的原始卦数和卦名。起源于创始人的原居地或政权统治的地区。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名及其起源。

1夏天

据说于是在占卜的,因为他称他的政权为“夏”。另一位历史学家老师说,于的儿子是在西迁大夏后才被称为“夏”的。

2商业

相传商始祖齐曾帮助禹治水,受商占卜影响。后来,他把自己的部落称为“商”。唐灭时,以“商”为国号。盘庚迁殷后,又称殷或殷商。

3周

周部落到了古公的父亲那里,就迁到了。灭殷后,以周为国号。周初建都于何,后迁至洛邑。因在何之东,故有“西周”、“东周”之称。

4秦朝

根据《史记》年的记载,这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其首领,费子,是幽城的周。周封他为“夷”姓,分他一小块地。后来项救了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国。

5汉族

刘翔宇被封为汉王。后来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被称为“汉”。长安是汉初的都城,洛阳是后汉的都城。所以都城有“西汉”和“东汉”,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

6魏

汉献帝封曹操为“龚伟”、“王维”,曹丕代汉后称“魏”。皇族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舒尼病毒

刘备的四川是他的活动区域,蜀指四川,他的政权叫“蜀”。它在历史上也被称为“蜀汉”。指汉朝和东汉的延续。

8吴语

孙权生活在长江下游。历史上吴国建立,曹魏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因其在东方的位置也被称为“吴栋”。

9金

司马昭强迫魏帝封他为“晋公”,在灭蜀后,他成了晋王。后来他的儿子思延继承了他的爵位,迫使魏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晋”。

10隋朝

杨忠,文帝杨坚的父亲,曾被北周封为“隋国公”。隋文帝利用这个卦名,称之为“继朝”。他以为是要跟他走的意思,怕不吉利,改成了“隋”。

1唐朝

唐高祖唐元的祖父天蚕土豆被周有功封为“唐国公”,爵位传给了唐元。太原起义后,唐元称之为“王堂”,后废尤杨建唐朝。

12辽河

辽原称“契丹”,因居住在辽河上游而改为“辽”。

3宋

周公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回德史,德军驻扎在松州,赵匡胤为我们松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于松州,封号“宋”。

14西夏

托斯贡oc

据公元《元史》年记载,元的国号是由的忽必烈决定的。以《易经》上“大在甘源”这句话中的“元”字为例,表示大、第一等。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族习俗、图腾有关,有人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朝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由郭子兴发展而来。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白莲教宣称“黑暗很快会过去,光明会到来”,以此来鼓动人们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因此也被称为“光明会”。白莲教的领袖韩山童称它为“王铭”,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它的教义和宗旨。朱元璋不仅信奉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员。朱元璋掌权后,中国被称为“明”。

18清楚的

它是满族女真族的一个分支。女真在北宋建立了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加强,金国重建。后金为了对外扩张,断绝了与明朝大臣和部属的关系,清太宗将“女真人”改为“满州”,“金”改为“清”。在宋朝,女真隶属于契丹人。他取名“金”,是因为“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意思是比铁还强,能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皇太极是想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分类: 娱乐休闲 >> 收藏

解析: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具体说: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中国各朝代名称的来历,你知道吗?

中国从有文字记录开始就有了各朝各代的更迭,而在这些不断的更迭当中朝代的名称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对此表示好奇,想知道中国各朝代名称为何是这样的,他们名称的由来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最开始的就是夏朝,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可信的朝代,夏朝的出现绝对是历史上进步的一大笔,而有关其称号的由来有数十种说法,其中最受人信服也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说文见字》中对于夏朝的描述,其中关于夏的解释是这样的:夏,中国之人也。而后紧接着就是商朝,这个根据相关记载,商朝命名则是与其部落有关,用部落的名称用来指代国号,在当时那个封建王朝的时代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接着便是周朝,周朝的命名与当地的名称有关,在武王灭商之后,迁都到了周原,因此为了便于记载就以周作为命名。随后是秦,据相关资料记载,秦国原本是一个诸侯国,在周的时代,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将秦谷一带地方分给了他,而后秦朝建立也因此而得名。

再然后就是汉,因为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的缘故,刘邦将汉一直沿袭下去,所处统一之后国号称为汉,而后的魏国则是因为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因此在曹丕称帝之后称国号为魏,晋隋以及后面的唐代也是如此。

宋是因为陈桥兵变之时,发迹在宋州而后用宋指代国号,金是因为当时的女真盛产金,因而用金命名;而元则是与图腾有关,元人信佛在元朝这个字有深厚的意义,因此而得名。明则是与教派有关,而之后的清则是皇太极的个人意愿,是当时封建集权巅峰的一种表示。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记载:

“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一、夏

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关于夏朝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较为确切的说法:

第一种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这样记载: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马迁认为,大禹的后代分了好几个方国诸侯,其中夏后氏位列最前,实力最为强,因此就以它的名称夏作为朝代称号。

另一种说法则见于《帝王世纪》: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因为当年大禹被封在 阳翟,封为夏伯,因此就以这个爵位作为王朝的名称。

二、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同样在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对于商的起源是这样记载的: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也就是说,商族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赞誉,于是被分封到商这个地方,这是商族的起始。

当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的时候,商族是以诸侯的形式臣服于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后,由成汤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称命名了王朝名称。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与东周)

关于周这个称谓的诞生,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有简单的描述: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

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后稷以来,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这个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西周建都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建都洛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与战国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晋为终止。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因此也就将这段历史成为春秋时期。

战国,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晋为开始,止于秦国一统天下。因为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期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并赐姓嬴。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六、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

秦灭亡后,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到了汉中,并赐封号汉王。此后,刘邦与项羽共争天下胜出,称帝。就以汉作为王朝的称谓。西汉,是因为刘邦建立的王朝在长安(今西安),位于西部;东汉,则是因为刘秀开创的王朝定都洛阳,位于东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夹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的一个短命王朝。由西汉权臣王莽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新朝”

八、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这个无需多解释,东汉灭亡后,中华大地出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的局面。

九、晋朝(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西晋,首都位于洛阳;东晋,首都位于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国(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东晋统治江南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东晋灭亡后,先后历经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当时中国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建立王朝称帝后,便以“唐”为国号。

十四、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与南宋)

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辽(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国,“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源于地名,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同时亦有河西之称,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名称由来,好几种说法:一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坏。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国号名金,因此“金源”成为金朝的代称。还有人认为当初金朝并无国号,在与宋朝达成海上之盟时,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议女真人以金为国号,以期压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汉文化,便不明就里地拿去用作国号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元朝的称谓,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也有认为是朱元璋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

满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即定国号为“大金”。不久,为区别于历史上的金代,又改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疆域不断扩大,势力日益加强,境内已不止女真一族,还有很多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受其统治,再用“后金”国号已不适应;并且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后金”一类国号对招来汉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极在继位后十年即天聪十年(1636) 改国号为“清”。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以“清”作国号呢?

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洲”。而“满洲”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另一说恰好相反,系舍义而求音,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

名字的由来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根据《礼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