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蹈乐器(已失传)有哪些种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中国古典舞蹈乐器(已失传)有哪些种类,第1张

古代乐器有四大类: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拉玄乐器,弹拨乐器。失传的古典舞乐器应该也是这么分的。

当然,还有个很古老的“八音”分类法,诞生于周代,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后来不怎么常用,这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是些失传的乐器,我自己总结的,可能有遗漏,你参考参考。

一、弹拨乐器

1、五弦琵琶

就是敦煌飞天反弹的那种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传。

制如琵琶,稍小。外型式样较多,颈项有直项、曲项的,音箱有半长梨形、半圆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圆形的等等。

2、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唐代乐舞就有它,像《霓裳羽衣舞》。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3、凤首箜篌

箜篌的一种,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

4、花边阮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飞天合奏图,其中一飞天手抱花边阮。

5、筑

形制如同现在的筝,用竹片敲击发音,所以古文中常有“击筑”之说。从战国至隋唐期间,广泛流行于民间,汉魏南北朝时,曾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用于伴奏清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消声匿迹。 历代古籍上关于它的大小、弦数、鼓法的叙述又不相同,所以很难定论。

二、吹管乐器:

1、篪(音chi,第二声)

是一种似笛而又非笛的乐器,竹管制成,有吹孔、出音孔,另加五指孔共八孔。

篪原是一种民间乐器。早在周代,它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之世,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箫(排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汉魏的相和歌乐队,有时也用它。六朝时,随着清商乐的兴起,它又成为吴声的主要伴奏乐器。隋唐时,它是当时艺术性最高的清乐乐队的一员。宋以后,因主要用于宫廷雅乐而逐渐失传。

2、管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失传。

3、尺八(只能说在中国失传)

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唐时有吕才定制为一尺八寸,故有是名。成为汉民族一种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它独特的音乐中充满了苍凉,忧郁,奇幻,惆怅。

4、竹相

现已失传的中国古乐器,根据文献所载“相乃乐器,谓送舂声”之意研制而成。每根相就是一根粗粗的竹筒,最低的亦高达23米,发单音,舂地演奏。

5、排箫

又称龠、籁、云箫、凤箫、比竹等,相传在虞舜时就已存在,是一种编管乐器。

排箫在古代用于宫廷、教坊,也有的用于军队,在民间曾广泛流传。但由于排箫表现力较差,演奏又很费力,到宋代排箫在民间失传了。近年来,我国已对失传的排箫进行研制,并改革成双排加键式排箫,共50管,按12平均律排列。

排箫的管一般多为竹管制成,用绳或竹篾缠梆在一起,或用木框镶之;也有的排箫管用石头制成。23管的大排箫,称作“言”;16管的小排箫称作“筊”;不封底的称作“洞箫”;封底的称作“底箫” 。此外,还有10管、13管、17管、18管、21管、24管的排箫。

三、打击乐器

1、羯鼓

是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以羊皮做鼓面,用鼓槌两面敲击的乐器。现在很多地方使用的鼓,都可视之为是它的演变。这种乐器在唐代曾红极一时。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曲目。

2、鞉牢

又名鞉鼓。常见形制为一根柄上穿2个小鼓,鼓腹两侧用绳系两上小珠,将柄来回转动.小珠便可击鼓面而发声。《乐书》云:“鞉牢,龟兹部乐也。形如路鼗,而一柄三枚焉。”有8面(1柄4鼓)、6面(1柄3鼓)、4面(1柄2鼓)等形制。日本严岛神社所藏鞉牢为1柄2鼓,相传系唐代实物。

3、鸡篓鼓、扁鼓、答腊鼓、毛员鼓等,失传已久,资料难寻。不一一列举了。

四、拉玄乐器

1、轧筝 这种由多弦组成的弓弦乐器,历史十分久远,可追溯至先秦。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宋陈《乐书》有其所绘图像,形制与筝、瑟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数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

好了,终于完了,手好累啊~呵呵!

补充:

我说呢,怎么这么奇怪。我上面说的就是乐器,下面说下失传的古典舞吧。

抱歉,我不知道中国古典舞还有什么分类,似乎是没有谁明确过的,不过听过一种说法,分为汉族古典舞和少数民族古典舞,或许还有别的分法,按照年代,或者按照门类,什么汉唐舞、敦煌舞什么的,宫廷舞、民间舞什么的,不过没有定论,以上只是我的猜测。

其实自宋至明清,中国古典舞大多已失传,一部分流入民间,成为民间舞;一部分进入戏曲,成为戏曲舞。现今的古典舞都是后人参照记载、创制的。

所以要说清失传的古典舞根本不可能,只能列关键的了。

1、周代雅乐舞蹈——六大舞:

也称“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分别是黄帝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尧帝的《大章》(又名《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称《夏龠》),商汤《桑林》,反映武王伐纣功绩的《大武》。

《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云一般。由于黄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世间万物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所以这个乐舞也叫《咸池》,“咸池”也就是“咸施”。

《大章》相传是歌颂尧帝领导天下时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阳,敬仰祥云一样。“大章”,意思就是说尧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大韶》,简称《韶》,是六乐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还曾见过。传说这个乐舞的创制者是一只脚的怪兽“夔”,内容是歌颂舜帝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击石拊石”,是“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就是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据春秋时孔子所见,这个乐舞开始先有一段长长的鼓声作引子,舞者(战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着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队由北边上场,这是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部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舞蹈虽然是用的象征性手法,并不象舞剧那样描绘人物和矛盾过程,但无疑这是一部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叙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将这六部乐舞加以集中、整理、规范成一个整体,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并对它们的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文舞,《大武》等属武舞。文舞持龠(似笛的管乐器)翟(鸟羽)而舞,故又称龠翟舞:武舞持干(盾牌)戚(斧钺)而舞,又称干戚舞。两类乐舞的划分,与舞蹈的内容形式有一定联系,但据后世儒家考证,主要是受祭的帝王得天下的手段差异,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这一定例一直贯穿到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帝制。

周代雅乐除上述六大舞外,还有《羽舞》等“六小舞”,这些舞蹈和六大舞一样,也是用作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成为乐教的重要内容。

2、汉代——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

汉高祖时,喜爱“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古巴人的战斗力,引为作战前锋,并将宗人的战争武舞取名为“巴渝舞”,引进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但在民间仍在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

汉代的"巴渝舞"共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仗”,兵器,“执仗”即执干戈;伴奏则是击鼓。

3、七盘舞

是在汉代舞蹈中最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表演时先在地上排列数盘和鼓,舞者衣着长袖,在盘、鼓之上,或盘、鼓之间,跳跃徘徊。《七盘舞》在汉魏时代非常盛行,常常出现在汉晋文人墨客的诗辞歌赋中。张衡《七盘舞赋》:“ 历七盘而屣(又作‘纵’)蹑。”

4、踏歌(是失传的舞种)

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

5、北齐——兰陵王入阵曲

也叫大面、代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

起源于北齐,胜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曾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

6、唐代——秦王破阵舞

又名《秦王破阵乐》或《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李世民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后失传。

7、惊鸿舞

是唐玄宗时期宠妃梅妃江采苹创作的舞蹈,已失传。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当时广为流传。而梅妃的《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8、霓裳羽衣舞

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相传唐玄宗作曲,杨玉环舞蹈。安史之乱后失传。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

9、宋代时“队舞”、“舞队”等舞种盛行,每个物种里有若干舞蹈,不一一列举了。

10、元明清应该都是些戏曲方面的舞蹈吧,差不多也失传,不是很了解。

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

1.劳动创造了乐舞

2.远古乐舞的记载

3.丰富多彩的乐舞篇章

《云门》、《成池》敬祖先

尽善尽美《韶》乐舞

原始的狩猎歌《弹歌》

描写古代劳动场面的《蜡辞》和葛天氏的祈天歌舞

4.远古音乐家——夔

5.乐器

吹奏乐器:笛、龠、埙

打击乐器:钟、鼓、磬

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舞蹈

1.夏、商、西周乐舞

六代乐舞

《夏》

《蓬》

《武》

娱乐性乐舞

2.周朝乐教机构与官职——大司乐

3.乐器

“八音”——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打击乐器

吹奏乐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舞蹈

1.丰富的乐舞作品

文舞与武舞

孔子与最早的入乐歌集《诗经》

屈原与祭祀乐舞《九歌》

伯牙与琴曲《高山流水》

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

2.宫廷音乐家

师旷

师襄

师文

师乙

3.先秦的声乐艺术

4.乐器

编钟

5.音乐理论

孔子的音乐美学和教育学思想

诸子各家的音乐理论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记载最早的旋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秦汉时期的音乐舞蹈

1.汉代音乐机构“乐府”

乐府机构

《乐府》诗乐

2.丰富的音乐体裁

鼓吹乐

相和歌

百戏

3.秦汉时期丰富的乐舞作品

秦汉乐舞《傩舞》和《角抵舞》

汉舞蹈《巴渝舞》和《盘鼓舞》

4.汉宫廷音乐家李延年

5.乐器

箜篌

琵琶

6.音乐理论专著《乐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舞蹈

1.清商乐与吴歌西曲

……

汉代舞蹈艺术成就:

1、西汉初年,盛行楚舞。后有巴渝舞传入宫廷长安。通西域后,也传入许多中亚民间舞蹈。考古工作者1969年在山东济南无影山发现西汉舞乐俑一盘,形态逼真,生动反映了西汉舞乐的壮观场面。

2、西汉时期音乐有很大发展。汉武帝时李延年曾为《西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并组织大型宫廷乐队,演唱队伍达120人之多。

3、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传来《摩诃兜勒》曲,经李延年改作“横吹曲”,用于军中。西域的琵琶,箜篌此时也传入中国。

扩展资料:

汉代舞风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既与其社会文化浸润孕育有关,也与统治者自身艺术审美的取向相表里。

汉初意识形态以黄老思想为宗,摒奢华而倡质朴,这就为源于生活的原创性舞蹈创作和舞蹈风格提供了良好而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亲近民生、娱乐民众的舞蹈风格又无疑与统治者“与民休养生息”的执政理念相辅相益,故王公贵族们自然也积极推动并乐于参与其中。

-汉舞

乐”指的是音乐、诗歌、舞蹈等。

音乐分为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用于祭祀天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舞”属于乐的教育,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个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

古代的音乐以及跳舞表演跟现在都是不同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明的,正如同芭蕾舞是曾经的宫廷舞蹈一样。

扩展资料:

其他五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射:射箭技术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 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计数) 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六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夏朝的音乐舞蹈已经具有一定水平了.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夏朝的乐器有石磬 、陶损、陶铃等.

 据说,在夏王朝时期,行之于当时的,有著名的“韶乐”.古代所谓的“乐”,包括内容很广.分言之,有歌、有舞;合起来说.歌、舞、音乐都可统称为“乐”.“韶乐”就是这样,它不仅是音乐,也有舞蹈,既可歌,也可舞.《楚辞∴离骚》说:“奏九歌而舞韶兮”,《竹书纪年》也说,夏启时曾“舞九韶”.可见“韶”是可以“舞”的,这个“舞”,就是“韶舞”.“舞”的时候,有音乐伴奏,这个“乐”,就是“韶乐”.据说韶乐的音调很美.孔子甚至认为,夏乐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九辨”、“九歌”也是夏乐.《楚辞∴离骚》说:“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天问》也说:“启棘宾商(帝),九辨九歌”.此外,在《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启得九辨、九歌的神话.

 总之,夏朝的音乐、舞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成为统治阶级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3种乐器为主:

1、五弦琵琶:就是敦煌飞天反弹的那种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传。

2、小箜篌: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3、凤首箜篌:箜篌的一种,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

扩展资料:

鼓舞:根据苗族舞蹈家石远鳌、龙健珍的研究,湘西苗族的鼓舞种类繁多,有凤凰县一带的花鼓舞、古丈县一带的团圆鼓舞、跳年鼓舞、筒子鼓舞,保靖、花垣、吉首、古丈等县市的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人鼓舞、多人鼓舞、单人猴儿鼓舞、多人猴儿鼓舞等。

踩鼓舞:踩鼓舞:踩鼓舞(苗语叫都芈都郎)是较缓慢的大型集体抒情歌舞,“椎牛”盛会的舞蹈之一。湘西苗族“椎牛”盛会是最隆重的祭祀礼仪。数日前上山打百鸟,悬挂于堂屋四周。堂屋中央放置一大鼓,鼓的四周是五彩缤纷的丝线和花带,牵成为宝塔形状,上面张灯结彩(四角方灯),灯火辉煌。

大周君王分封宋国的时候,准其用祖先之礼祭祀先祖。殷商之际的礼乐,也因此在宋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商朝时期王室流行的之舞乐,如《大濩》、《桑林》也在宋国得以保留。但宋国保存的音乐,在周人看来,并非主流。《庄子》赞扬庖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商朝人很崇尚巫文化,典籍中有“舞者吁嗟而请雨”,就是通过乐舞的仪式来求雨。曹植曾作诗:“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桑林之祷,炎灾克偿,伊尹佐治,可谓贤相。”就是描述的《桑林》舞源起。成汤建立商朝之初,遭逢大旱,成汤便在桑林举行祭祀仪式,用乐舞诚恳的向天祈祷,最终感动天神,天降甘露,旱灾得以解除。自此以后,商人便以此乐舞为《桑林》。

后来,商人便用《桑林》来祭祀祖先,民间有什么重大节日也会举行《桑林》,未婚男女便可在此聚会上寻找心仪的对象。这也成为了周人诋毁《桑林》不适宜在祭祀祖先仪式上表演的缘由,周人认为《桑林》之舞有涉及*秽,在郑重场合不宜表演。但是作为殷商后裔的宋人对此倒是并不在乎,经历和好久代人,《桑林》之舞始终为国舞。

西周时期根据等级不同,规定用乐规模。皇帝标配“宫悬”,诸侯标配“轩悬”,卿、大夫标配“判悬”,士标配“特悬”。宋国作为诸侯国,按理应该陈列三面悬挂,但是宋国却独享殷商时代天子规格的祭祀,规格可能是高于规定标准。事实上,宋国的这种独特,某种程度上也得到周王室的默认。

有关于《桑林》之舞,还有段有趣的往事,讲的是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将逼阳送给了宋国。为了表示感谢,宋平公带着国家歌舞团到晋国献舞,献的正是《桑林》。当时晋国的朝臣就极力反对晋悼公欣赏此乐舞。他们认为《桑林》之舞是给天子表演的舞曲,晋悼公如果接受,就有越级的之嫌疑。但晋悼公不愿意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好好观看这段舞蹈。

这么看来《桑林》之舞并不是俗气的误导,它是一门艺术,且具有一种霸气。

中国古典舞蹈乐器(已失传)有哪些种类

古代乐器有四大类: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拉玄乐器,弹拨乐器。失传的古典舞乐器应该也是这么分的。当然,还有个很古老的“八音”分类法,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