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的发展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6收藏

翠湖的发展历史,第1张

方国瑜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东、南三面,自碧鸡关下高峣村,经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湾、土桥、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阳城边旧校场,以至海口。”(见方国瑜《元史·赛典赤传概说》)

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拜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付二千役而决之,三年有成。”(元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元代几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与滇池湖面分隔,成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周围“蔬圃居半”,称菜海子,又称翠海。翠海东北面湖中,有九个出水泉眼,“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之水经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元末代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兵败投滇池(一说服毒),明军平定云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筑昆明砖城,将翠湖圈入城内。(清·倪蜕《滇云历年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营”,“种柳牧马”。清《一统志·云南志·山川》载:“九龙池在昆明县城内,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为稻田,下为莲池,沿五华之右,贯城西南,汇于盘龙江达滇池,明沐氏有别业在其上,曰柳营。”沐英爱马,常在柳营河边观马弁洗马,故翠湖出城之河称“洗马河”。有诗记述沐英柳营洗马:“万柳郁成行,牵来老骕骦。将军思洗甲,神骏自生光。”清末陈荣昌也有《柳营洗马》诗:“不图城市里,乃有亚夫营。伏枥新羁马,和戎罢旧兵。愿将凡骨洗,誓与乱流争。神骏滇池出,边尘会荡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仅四十八岁的沐英卒,沐英长子沐春袭西平侯,翠湖柳营遂改为“垂柳间垂杨”,“台榭浮水面”的黔国公沐氏别业(别墅)。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府第在今之胜利堂,翠湖柳营为“别业”,草海畔近华浦外建有“西园水云乡”。

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南安王”刘文秀回滇。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入云南,封刘文秀为“蜀王”,刘文秀将沐氏柳营别业作为“蜀王府”,又称“南府”。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年)),平西王吴三桂率清军攻云南,十二月清军三路会于曲靖,永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缅甸。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吴三桂“乞沐氏勋庄”,踞五华山永历宫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缢永历帝及其子于五华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蝉寺坡遂称“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对“刘文秀故宅,以其狭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营一带皆珍馆崇台”,“花木扶疏,回廊垒石”,新府石栏杆均为大理石浮雕,极尽奢华。清,李专《菜海行》诗,描述了吴三桂造新府之穷奢极欲:“橐弓解甲才几日,命将选才造宫室,明帝行宫不称意,却教再见阿房出。军令传宣部下儿,移山填海只片时……雕甍绣闼生云烟,何处十洲与三岛。金屋朱扉锁丽人,娇歌妙舞四时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沦漪月夜酒生鳞,正难更仆数骄乐,螭头有鸟大如骆……”。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年))十一月,吴三桂举“天下都招讨马大元帅”旗号反清,陈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吴三桂兵败洞庭,退守衡州(衡阳)。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暴病殛于衡州。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世璠十四万人马被清军消灭于湖南。次年吴世璠败退云南,吴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号改称“洪化府”。洪化府大门外跨洗马河有石桥,称“洪化桥”。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桥”地名犹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军“克云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后改称“承华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云贵总督范承勋拆洪化府吴宅,木石材料用于重修西山太华寺。至今太华寺大雄殿、缥缈楼前还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栏杆。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翠湖湖心岛上建“碧漪亭”,后称“海心亭”。湖北岸滨湖建“来爽楼”。书法家涂晫为碧漪亭、来爽楼题:“春醉蓬莱”、“是观堂”匾。

民国八年(1919年)底,唐继尧修整翠湖东西长堤,堤两端建家族“双节坊”。堤东架“卫东”铁桥,堤西架“定西”石桥。这条东西长堤,与南北堤在湖心岛交会。袁嘉谷有《翠湖堤上》诗:“左右树交绿城洞,浅深水涨碧添池。双堤车马人如海,让我花边觅小诗”。

龙云任云南省主席期间,1932年捣毁莲华禅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园规划改建莲花禅院,拆寺观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筑群,大门坐西向东,院中间的大殿改成“戏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两幢八角亭至今犹存。位于昆明市北部的翠湖公园,是市区最漂亮的公园之一,这里除了有独一无二的美景之外,游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因为中国著名的云南大学就在这里,当年沈从文、朱自清、吴宓等喝茶淘书、谈今说古的地方。另外,它是昆明唯一一家开放到晚上10点的公园,是个不错的夜生活场所。

昆明翠湖公园景点介绍

水月轩

水月轩前身是昆明的照相馆,水月轩创办者蒋范卿,名楦,云南建水人。宣统年间,蒋范卿将水月轩所在这块荒地买了下来,建盖了昆明第一家照相馆,第一家无声**放映室,第一家石印厂,尽管清末看**之风已进入云南,但都是小范围,不收费的方式,而水月轩则是将**作为正经的营生。

精品茶花园

精品茶花园建成于2012年,面积约900平方米,精品茶花园的建设由五华区国投公司负责完成并进行管养,2015年5月,交由翠湖公园实施管养,公园进行了部分绿化调整,新增山茶花10余株、茶梅500株、比利时杜鹃200株,摆放盆景20余盆,使得园内植物花卉相映成趣,仿古建筑、回廊和茶花景观相得益彰,成为继观鱼楼之后的又一特色鲜明的园中园,现游客服务中心设立在园内,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

观鱼楼

观鱼楼建筑群由“是观堂”和“观鱼楼”两幢主体建筑并配以长廊、亭榭和池中曲桥组成。“是观堂”建筑为两层,坐东向西,一楼悬挂“春醉蓬莱”匾,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观鱼楼位于南面,坐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内琉璃碧瓦、雕梁画栋,典雅堂皇,小桥流水,水中红鱼、锦鲤无数,每有游客投食,群鱼争抢,颇为乐观,浓郁的江南特色使之成为翠湖的园中之园,别具一格。

莲华禅院

嘉庆元年,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及昆明倪士元、倪秀以“碧漪亭”为中心建莲花寺,后更名莲花禅院,两次大兴土木,前后历时21年,建成五龙祠、吕祖殿、观音殿、关圣殿等佛、道四重殿宇,供奉白衣送子观音、吕洞宾等佛、菩萨和神像四十多尊,禅院西面建放生池。佛寺落成后,延请永丰寺雨庵和尚在这里驻锡。莲花寺坐北朝南,寺门最初开于“碧漪亭”的右侧,和圆通寺东西并峙,圆通枕山,莲花临水,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是当时府城中佛教活动的两大中心。

九龙池

九龙池位于湖的东北,和竹林岛紧紧相连,原来池水深达数米,有九泉出水,水量充沛,人们把司水神龙和出水泉联系了起来,九龙池由此而得名,其气势开阔,成为翠湖的一大特色,步入其间,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水上曲桥蜿蜒、凉亭如盖,陆上白花争艳、绿草如茵,池边漏窗隔墙,精巧别致。元朝初年,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竹林岛

竹林岛原是公园的死角区域,游路不通,破旧不堪,2011年,民间爱心企业捐资重新修建,成为竹类植物观赏专类园,展示特色竹类植物约20种,龙竹、方竹、人面竹等都是稀有品种,同时新增了临水平台,夏季可以通过临水平台近距离观赏荷花,竹林岛常年竹绿成林,其间小径幽邃,是夏季纳凉避暑的极佳场所。

西南岛

西南岛因形似葫芦,又称葫芦岛。原来这里地势低洼,1954年、1965年两次填土、植树、铺草,初步形成现有规模。西南岛建成后,十余年失修,地面崎岖,土地裸露,步道积水,1995年再次回填红土,理平地面,铺设游路,补栽棕榈,新植草坪,直至2000年,岛上已经百株棕榈成林,绿草如茵,座椅舒适,呈现出亚热带风光景象。

海心亭

康熙三十一年,云贵总督范承勋和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湖心建碧漪亭,此为海心亭的前身。历史上曾有“东面高楼西面廊,翼然亭子立中央”之说。加之海心亭内悬挂的匾联较多,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在亭阁中,在绿荫下,饮茶休憩,谈古论今,情趣盎然。

唐堤

1919年,由唐继尧主持,在翠湖由东向西筑长堤,与阮堤在湖心岛相交,名“唐堤”。东西堤头建“双节坊”,堤东架铁桥,称“卫东桥”,堤西架石桥,称“定西桥”,唐继尧还在翠湖东堤路侧建“会中亭”。现“双节坊”已经不复存在,东西面可见的2架小石桥为“卫东桥”和“定西桥”的原所在地。阮堤、唐堤将翠湖15公顷水面分成4块水域。

阮堤

清道光十五年,云贵总督阮元倡捐筑堤,在放生池畔建观鱼楼,称“濠上观鱼”。阮元在莲花禅院山门外南堤的基础上,贯通翠湖南北长堤,称“阮堤”。阮堤贯穿湖心岛(现公园中心商业区所在地),堤北架“听莺桥”,堤南架“燕子桥”,中间架“采莲桥”。步入南路,首先看见的拱桥就是“燕子桥”原所在地,“听莺桥”则位于北门附近。

昆明自来水厂泵房博物馆

解放初期,昆明市的饮用水主要是九龙池水供给,1917年,当时的民间资本创立昆明最早的自来水厂,泵房抽九龙池水送至五华山滤水池,再分压至东南西北四路总水管,供应城市用水,1956年,因九龙池水位下降而停用。1999年,在九龙池东南面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翻新昆明首座自来水抽水泵房,充实陈列内容,展览昆明城饮用水的历史,使之成为昆明自来水历史博物馆。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的翠湖公园是昆明的一大亮点。许多外国游客知道这个公园。翠湖公园位于昆明罗峰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叫翠湖公园,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他的具体位置在五华山的西边,云南大学对面。若干年前不叫翠湖公园,叫菜海子。翠湖湾是滇池的一个分支,是滇池水位下降形成的湖泊。原来这里曾经有九泉,所以也叫九龙池。真的是湖光山色,这里绿树成荫,水面光滑。因此也有了市内梅雨的称号。翠湖公园背景翠湖公园面积不大,但却是最有特色的公园。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到了明代,这里的官员建起了亭台楼阁。因为湖的周围有很多垂柳,湖水也是青绿色的,所以本世纪后改名为翠湖公园。这里的翠堤是翠湖公园的一大特色。在公园内,翠湖公园分为五个景点,因为有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的软堤和唐堤。湖中央岛和观鱼楼是整个景区的主体部分,东有水月轩和金鱼岛,南有九曲桥和葫芦岛,西有海心阁。从1985年开始,每年冬天都会有很多海鸥来翠湖公园躲避寒冬,这里的海鸥也成了公园里一个奇特的景点。在昆明,如果想去翠湖公园,可以乘坐4路、5路、23路公交车在小西门站下车,然后步行到翠湖公园。也可以乘坐101路公交车到翠湖公园下车,直接去昆明动物园看。著名的圆通寺也在附近。这两个景点可以步行过去,不远。翠湖公园的交通翠湖公园的交通第一点就是很方便。可以乘坐1、4、5、26、69、83、96路公交车,在百汇商场门口下车。也可乘坐2路、54路、61路公交车在小西门站下车。也可以乘坐133路公交车,直接在翠湖公园下车。这里全天开放,门票免费。昆明翠湖公园是昆明的一颗明珠。很多人喜欢。是城市里的一片净土,是昆明的旅游胜地。/p

今天的翠湖,南北走向的堤坝上赫然树有“阮堤”、东西走向的堤坝也树有“唐堤”的碑碣,且有题跋。它告诉游客:这是阮元、唐继尧修筑的。事实真是这样吗?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先说“阮堤”。一般人都认为它是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所筑。其实,这道堤坝,早在嘉庆21年(公元1821年)以前就建成了。这是有案可查的。不信请看嘉庆21年的《鼎建莲花禅院碑记》,这篇《碑记》提到:“其海心大路,南北绵亘三百余丈,百余年来,悉皆坍塌倾陷,窄狭低洼,雨水盛行,浸庵断隔。”由此可见,这条南北走向的大路,到嘉庆21年,已存在了百余年,只不过年久失修,这条堤坝大路塌陷难行。但莲花禅院建成以后,“用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宽。半载之功,修培平坦,行人无复病涉。”从这个《碑记》可以看出:所谓“阮堤”,实际是阮元之前百多年就存在,到了嘉庆后期,由直隶(河北)人易德政倡修定型,和阮元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不错,阮元也修筑过翠湖的路。他修的路是将观鱼楼三面围起来。他修这条路的时间是道光15年(1835年)。而上一年,云南知府董国华就用竹篱围好了,作为“蓄水卫鱼”的围栏,并布告民众,禁止在围好的内海捕捞。第二年,阮元将竹篱拆去,“复倡捐于插篱处筑堤一道,可由寺南绕出寺北,设涵洞泄水而不走鱼,西轩改造舟屋三楹,旁楼以<莲笑>额之。”这一段,见于《道光云南通志~海心亭放生池诗并序》。这才是阮元在翠湖修的路。

由此可见,“阮堤”根本就不是阮元所筑,或者说,和阮元根本不搭界。可是,把这条南北通衢大道说成“阮堤”,又是从何时、何处说起的呢?原来,它是从1924年成书的《昆明市志》开始的。在该书的《胜迹》一章里,将翠湖南北走向的这条路堤,记为“滇人称为阮公堤”。这种疏于复查的说法,竟一直沿袭到今天,不但报刊杂志称这条堤路为“阮堤”,还公然勒石于堤岸,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更为错误的是:这块“阮堤”碑碣的跋语,把1834年说成是道光15年。1834年是道光14年,只要翻一翻书,就不会发生这个纪年错误。

上世纪20年代,从翠湖南门到海心亭这一段,被称为“绿杨村”,添设了桌椅和茶摊,大大方便了游客。加上翠湖南门是游客的主要进出口,错误地把它说成是阮元修筑的,并称之为“阮堤”,不知会误导多少游客。

再说“唐堤”。前面所引的《昆明市志》,因袭旧说,不仅错误地把“绿杨村”说成“阮堤”,还把翠湖东西堤说成是唐继尧1919年所筑,故而称为“唐公堤”。这也是一场误会。翠湖东西走向的长堤,早在1917年,当时昆明一家报纸叫《滇声报》,就以《培植风景名胜》为题,报道云南省长公署委托省财政厅修堤,“自兵工厂直达轩辕宫侧。”“兵工厂”在翠湖西门对面的仓园巷,轩辕宫是昆明早年的一座道观,位于翠湖东门对面。十分明确,这是翠湖的东西向堤坝,原来就有了。在省档案馆里,还能找到一份和翠湖东西堤坝有关的文件——省长公署下达给省财政厅长吴琨的训令。这份训令说,修堤坝的工程,由省会警察厅主持。警察厅在工程完工后,上报工程款的支付情况。警察厅的报告,对东西堤坝工程,使用的是“修理”一词,这也可以旁证:翠湖的东西堤坝原已有之。

1919年,唐继尧在东西堤坝两端为唐氏家族树“双节坊”,顺便平整东西堤坝道路,另建两座对称的石桥。这两座石桥的桥面是有多个小孔的铸铁件,所以,旧的《市志》称之为“铁桥”,并没有如“唐堤”碑碣上说的是定名为“卫东桥”、“定西桥”。

尽管唐继尧修理了这条东西堤坝,也不能说这条堤坝是他修筑的~

昆明翠湖附近的美食众多,让人垂涎欲滴。下面介绍三个一定不能错过的好吃的。

第一个是翠湖昆汀源的烤鸭。这里的烤鸭皮薄肉嫩,绝对让你流连忘返。烤鸭配上酱料和薄饼,味道非常地道,是翠湖附近不可错过的美食。

第二个是金百万海鲜肥牛火锅。这里的海鲜与肥牛搭配相得益彰,特别是汤底选用上等生牛骨熬制,口感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个是翠湖东路的昆明菜寨。这里的过桥米线、炒米粉、炸酱面等地方特色小吃口味独特,价格实惠。尤其是它的蒸米糕,口感细腻,吃起来不会太甜,让人感受到正宗的昆明味道。

总之,翠湖附近的美食非常丰富,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无论是烤鸭、海鲜肥牛火锅还是昆明菜寨的小吃,都值得一试。

翠湖公园,史为《九龙池》

      九泉而出汇池翠湖

      据记载,元末,翠湖九龙池“清回秀澈,蔬圃居中”“赤罕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故称菜海子。因翠湖东北面竹林岛池中有九个出水泉眼,“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经清康熙、道光在湖内由南至北筑堤,并架桥三座,形成今日翠湖之雏形。民国初年辟为城市公园,并正式命名为翠湖。

      曾向市民供应甘泉

      据记载,唐继尧在九龙池筑有东西堤、南北堤,把湖一分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侧有观鱼堂,东南有水月轩。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园内花木繁茂,柳树成荫。

      1917年,翠湖九龙池兴建昆明市第一个自来水厂,世代以饮井水为主的昆明人喝上了自来水。翠湖九龙池的泉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还向昆明市民供应着甘甜的清泉……据老昆明人回忆,昔日的翠湖水似乎要比今天浅,但十分干净、清澈,还能看到湖底游动的鱼,犹如一幅灵动的画。翠湖,就这样走进了昆明人的心里,正如陈寅恪先生的一首怀想翠湖的诗中写道:“赤县城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

      九龙吐水过眼烟云

      1976年5月22日,翠湖地下水的露头泉眼九龙池已冒不出水,翠湖趋于干枯,还出现地面下陷、路面开裂的现象。1986年,昆明市政府拨款100多万元,安装抽水设施,由盘龙江抽水入湖。开始了翠湖接连的抢救工程,由水厂至翠湖的钢管长达数十公里,翠湖“补水”工程自此开始。其后再添多处水管,无论雨晴,输水不断。翠湖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赵炜说:“现在翠湖九龙池已经干涸了,除了有一座自来水博物馆,翠湖里的水都是外补形式注入。”自此,翠湖的九龙吐水,已成过去的历史。今天游客在翠湖,再也无法看到翠湖的泉水了。

翠湖的发展历史

方国瑜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东、南三面,自碧鸡关下高峣村,经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