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有哪些精彩的国宝?
第一季第一集
人头壶
洛南人头壶,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洛南县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东与河南省卢氏县、灵宝市为邻。人头壶为泥质红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素面。人头与壶浑然一体,器物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颈135厘米、底颈63厘米。头部稍上仰,脸部比例协调,眉目清秀。
贾湖骨笛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陶鹰鼎
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 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龙山蛋壳黑陶杯
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 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红山玉龙
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 玉龙高26厘米,重1000克,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厘米~29厘米,由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玉龙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
第一季第二集
凌家滩 玉版玉龟
凌家滩玉龟是新石器时代 。在安徽含山县凌家遗址旁一处距今4500年的墓地出土。 长94厘米,高46厘米,宽75厘米厚03-06厘米。玉灰白色。器圆雕,分龟背甲和腹甲两部分。
良渚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高88厘米 射径171---176厘米 孔径49厘米。 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夏代器物。 1984年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该物件 通高165,宽11cm。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 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 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他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田猎好比当时的军事演习,是重要的仪式。野牛体型巨大,难于捕获。为了纪念这次田猎,王将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并嵌入象征王权礼器的绿松石,彰显权威。
至今下落不明的10件国宝级文物是华夏九鼎、传国玉玺、随侯珠、十二金人、九龙宝剑、《推背图》原版、《兰亭集序》真迹、《永乐大典》原本、慈禧陪葬夜明珠、圆明园十二兽首。每一个拿出来都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一、华夏九鼎到底是一个鼎还是九个鼎对于华夏九鼎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华夏九鼎代表着雍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豫州这九州,并认为华夏九鼎的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华夏九鼎是权力的象征,是王权的象征,将这9只鼎放到院子里,预示着华夏九州皆在掌握。
由于华夏九鼎只有文字记载,却没有实物,所以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华夏九鼎并非是九只鼎,而是一只鼎。这一只鼎的名字叫做华夏九鼎,也就是说华夏九州共筑一只鼎,体现着王权的中央集权,华夏九州的掌控权皆归为一体。
二、传国玉玺的出现和遗失相传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打造的,也就是蔺相如要用脑袋撞的那块和氏璧。这块和氏璧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到了秦始皇的手中,秦始皇将这块传世美玉和氏璧打造成了一块绝无仅有的传国玉玺,希望能代代相传,世世相传下去。
传国玉玺一直,从秦始皇时期到唐代,都是被统治者视为珍宝的东西,是为天命所归才能拿到权力的象征,但是到了后唐废帝李从珂手中之后,并没有留存下去。李从珂被契丹击败之后,手持传国玉玺登楼自焚,传国玉玺就下落不明了。
后世对传国玉玺的下落也众说纷纭,也有说是在明朝面元朝的时候被元朝的将军带到了漠北。也有说是清朝的皇太极得到了传国玉玺,之后一直收藏在清宫之内,直到溥仪将传国玉玺卖掉,之后传国玉玺又掉入海中,消失不见。
三、《推背图》原版真迹早已消失相传《推背图》是唐朝的两位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李淳风在推演未来之时,由于推演的信息太多,袁天罡怕他泄露天机,就在背后推了李淳风一把,李淳风才停止推演,所以成书被称之为《推背图》。但是真正的《推背图》已经消失不见。
《推背图》在宋朝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宋朝传下来的《推背图》已经被修改了很多。而我们看到的《推背图》最早成书的甚至都不是宋朝的,而是清朝的。绝大多数市面上的《推背图》成书的年代已经确认为民国时期,离真正《推背图》原版已经相去甚远。
四、《永乐大典》原本,旷世奇书却没能流传下来《永乐大典》是由明成祖朱棣牵头,姚广孝等主编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一本书。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可谓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书。
《永乐大典》被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永乐大典》的副本在战乱中被破坏,现存的800余卷也散落世界各地。《永乐大典》的正本并没有出现,有猜测认为《永乐大典》的正本还在永陵当中。
结语每一件消失不见的国宝级文物,都有一段匪夷所思的故事。故事当中的事情有真有假,也的确不能辨别真假。只有真正的找到了这些消失不见的国宝级文物,才能真正的了解它们的故事。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介绍了人头壶、贾湖骨笛、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红山玉龙、凌家滩玉版玉龟、良渚玉琮王、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后母戊鼎、妇好玉凤、鸮尊、利簋、何尊、玉组佩、三星堆青铜人、三星堆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大克鼎、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错金银铜版兆域图、虎符25件文件。具体介绍以下几件文物:
1、人头壶
6000千年前的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2、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玉组佩
玉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4、春秋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5、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
《国家宝藏》有哪些精彩的国宝?
本文2023-10-10 19:21: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