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的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关于吃的典故,第1张

吃鱼的佳话 据《汉书》、《晋书》等史籍记载,“奏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魏齐王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五月,有鱼集于武库屋上,此鱼孽也”。这“鱼孽”二字的涵意包括着吉、凶正反两面。古人把鱼的某些异常现象附会若干 事物,可以说给鱼凭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作为食俗,把鱼尊为吉祥物的有,我国东北朝鲜族同胞每到清明节食用的“明太鱼”。“明太”本是一位朝鲜老农民的名字, 传说从前东北沿海地区闹过一次特大旱灾,有位姓名叫朴明太的老农民带领乡亲们去捕捞一种海鱼,用来充饥度过荒年,鱼为黑色 ,一尺来长,经盐水卤过晒干可以贮存。 山东的鲁菜菜系中有一道鱼肴“鸳鸯鱼”,它由白色的桂鱼,赤色的红鱼清蒸烹成,咸 香鲜嫩,红白分明,色彩诱人。此肴属于曲阜孔府菜的名吃,常常作为婚宴的主菜,象征新婚夫妇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我国南方的鱼俗佳话也多。江苏苏州刺绣“苏绣”流行一幅鱼的图案《鱼戏莲》,妇女为丈夫或情人刺绣的兜肚,最爱采用这 幅吉祥画。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家,每到农历除夕在秤钩上挂一条鱼,当地方言“秤”、“剩”、“鱼”、“余”谐音;“秤(剩)有 鱼(余),年有鱼”,也就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彩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吃豆腐”典故: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老板娘由于多吃豆腐而长得皮嫩肤白,秀色可餐,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男人们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鼋yuán

拉丁学名:Pelochelys cantorii 命名:Gray

  英 文 名:Asian giant softshell turtle

  中文俗名:银鱼,绿团鱼、蓝团鱼、癞头鼋、鳖斑

  地理分布: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保护等级:国家Ⅰ级重点保护

鼋是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

基本字义

1 大鳖:~鱼。癞头~。~鸣鳖应(喻一唱一应)。

详细字义〈名〉

1 动物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 [soft-shelled turtle],爬行纲,鳖科。吻突而短,长不及眼径的一半。脚上有较宽的蹼

鱼鳖鼋鼍。——《墨子·公输》

2 又如:鼋鼎(烹鼋的鼎);鼋鼍(大鼋与鼍龙);鼋桥(以鼋鼍为桥梁。形容帝王出驾行列之盛大)

3天鼋yuán:周代《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因此,“天鼋就是轩辕”。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  环江翼龙化石鼋,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

形态特征:

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药用价值:

据宋、明两代著名药学家苏颂、李时珍验证,其柔软皮肤用黄酒浸泡后,可治恶疮、痔瘘、顽疥等症;其内脏可杀百虫、解药毒、续筋骨、治妇女血热;其脂肪可治恶疮;胆虽味苦有毒,但用生姜薄荷汁化服可治喉痹;鼋肉性甘平,有滋补作用,主治湿邪,也治诸虫。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欣然描述的时代。随着朝代一个又一个的更迭,因此,各朝代遗留给后世的,只有一件件的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我们可以借此窥探古人的生活。由于一件龟甲文物的出现,专家研究后,竟破解了六朝饮食之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小编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朝代之后,金陵(今南京),作为这六个朝代的都城,见证了六个朝代的兴亡,因此,这座城不仅充满了无数座宏伟建筑,而且也埋藏了千百件的奇异珍宝。虽然自古以来,盗墓者就很是猖獗,但是时至今日,经过我国专家们几次抢救式发掘,南京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六朝文物。在2014年,我国在南京开设了六朝博物馆,将出土的许多珍奇宝物,展览给世人,让我们借此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解谜之旅。

在南京生活的市民们,大都以“六朝古都的南京”为荣,所以老南京人也都很乐意去淘些古玩字画,戴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古玩爱好者,这天,他竟在地摊上发现了一片“大龟甲”,经仔细端详过之后,他虽然无法准确地判断出它的用处,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古文物,于是他花重金买下了这个宝贵的玩意儿。他回家自己研究一番后,他认定这是一个“鼋甲”!鼋,一种大鳖,生于淡水中,本多分布于南方的江湖中,背部颜色青黄,是夜行性动物,由于过度捕杀,2013年被列为国家濒危保护动物,但是在六朝时期的南京,鼋的数量较多,所以有大量的鼋类制品的文物传于后世。

戴先生认定这个文物是鼋甲后,将其交给了“六朝文物”的专家们,专家们经过初步的判断,一致同意它确实为“鼋甲”,但就其用途,专家们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专家认为:此为皇宫中的御用之物,其作用应为护心甲,制成之后放在皇帝的内衣中,专门预防刺客的袭击,保护一国之主的安全。

其他一部分专家则猜测:这种经过精美加工的鼋甲,应该是用来做“传家宝”传承的,因为这种物品世存量稀少,因此价值极高;而还有一些专家认定:这块鼋甲是古代的鼋自然死亡后留下来的,由于古籍记载,鼋为一种“吉祥”的动物,所以其常见于古代寺庙的放生池中,所以很有可能,这是当放生池的老鼋死亡后,寺庙中的僧人加工得来。专家们就这三个用途展开了讨论,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相关古物出土,讨论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又一件“鼋甲”的出土,这个谜题终于得以破解。原来这块鼋甲是“六朝人吃鼋肉而剩下的鼋壳!”在最新出土的鼋甲中,它旁边就是一些六朝的瓷器,餐具碎片,这些都证明了鼋为餐桌上的“佳肴”。经过专家查阅资料,更是发现了史料中的相关记载:鼋,味美鲜嫩,食入后有助于延年益寿。古人大都挖空心思,希望自己长命百岁,而长寿的鼋,时人就开始争相捕捞这种生物,就这样,原本广泛分布于江湖底部的鼋,越来越少,最终基本都绝迹了。

物以稀为贵,鼋不常见之后,它的壳也从“食用废料”翻身,一下子变成了极佳的“加工原料”,由此可见,今天的废料,就是明天的宝贝,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果真如此啊。

  青田鼓词

  青田鼓词为流行青田境内的一个曲艺品种,由隋唐时代“变文”演变而来,明清时期已见流传,青田俗称“唱词”,用本地方言演唱,演唱者大多为盲人。青田鼓词在全县境内上至祯埠乡下至温溪镇东岸均有分布,现有鼓词艺人300左右。青田鼓词说唱形式现仍与明清、民国时期相似,但形式已趋于简化。鼓词一人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结合。词句以七言为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道具简单,节奏整齐,板式变化丰富。青田鼓词可分为“平词”、“大词”两种。 2007年,青田鼓词被丽水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渐受相关部门重视的青田鼓词,大胆走出“深闺”,走入大众眼帘。

  青田鱼灯

  鱼灯是青田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也是浙江省鱼灯类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表演。青田鱼灯历史悠久,道具制作精美逼真,伴奏音乐铿锵有力,舞蹈动作粗犷奔放,表演风格热烈朴素。青田鱼灯表演时以“红珠”领队,每人手举一盏鱼灯,顿时锣鼓喧天,灯火辉煌,欢声雷动,场面宏伟壮观。目前,青田已组建了20多支不同流派、不同年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鱼灯表演队伍。青田鱼灯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庆典演出、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三届“群星奖”等国内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誉为“天下第一鱼”。

  青田龙舟节

  端午赛龙舟,青田俗称“划龙船”、“斗龙船”,相传始于明朝,盛于民国,清朝康熙版《青田县志》就有活动的记载。青田赛龙节是瓯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乡民过端午节的重大节庆活动。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的初一至初五,活动一般分三个部分,即:一是祭祀神佛。龙舟“上水”前到众主殿“进香”,泛游时在江面上“分香”,下午太阳落山时又回到众主殿“收香”。意在祈求神佛“赐安保太平”;二是游戏性表演。龙舟“上水”后,伴随着锣鼓声在江面上畅游,不时划出“龙门阵”、“江龙戏水”等阵图,桨手们一边划桨,一边演唱龙舟号子,岸上观众同时和声;三是龙舟竞技。两支龙舟顺江而下比速度,距离一般在1000m左右,此时锣鼓紧催,两桨击水如飞,观众喧声振天,场面十分热烈,这样的竞技每天至少进行10多场。

  风土人情

  青田侨俗敦厚淳朴、重人情,大都寄托对侨胞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乡亲的深厚情谊。乡人出国,亲友赠送礼物叫“送顺风”。出国者动身前讨彩发兴叫“发彩头”,上车前,喝一碗红枣莲子汤,红枣喻“红早”、祝愿早点红火,莲子喻“莲花结子”,祝愿开花结果,前程美好;上车时随送柑桔,柑与根谐音,寓意不忘根本,桔与吉相近,表示大吉大利。青田侨俗寄物寓情,托言兆彩,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生 千丝岩景区 千丝岩景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位于青田县山口镇境内,距县城约7公里,是青田县三大组团城市之一。谷地呈现东西走向,三面环山,入口朝南,山体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景区内有千丝潭、天梯、天门、罗汉壁、幽园、阴阳床、青蛙石、蛙洞、千丝组桥、千丝庙宇等近20处景观。其中千丝瀑最具特色,落差约28米,瀑布水口处凸起岩石分成二股水流,高处飞流而下,撞击山体岩石,形成千丝万缕,故称“千丝瀑”。千丝瀑飞流直下,形成千丝潭,平均深度约2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呈半圆形,水质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紧依千丝瀑的东侧是天门岭、罗汉壁。天门由天梯和天门构成,天梯陡峭如立,有148级台阶,天门狭窄一人可侧身而过。罗汉壁高约150米,宽约120米,有十八罗汉像立在岩壁腰部,神态各异,由艺术大师林耀光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千丝庙群有观音阁、胡公庙、妈祖庙组,建筑各异,形象地体现了青田石。幽园有二处组成,分布在小平坑两岸,东面是醉园,西面是桂花园,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紧挨印月池的醉园,旁有紫来洞,由一块石头依山堆积而成。这里山奇、石奇、水奇,再加上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千丝岩属花岗岩岩性,在中生代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质发生断裂,山体受张断裂带控制,相互排斥断裂而发生断层,水流沿断层面长时间侵蚀。千丝潭由于地型发育与地质断裂,使山体受张断裂带控制,相互排斥断裂而发生断层,并在流水长期的侵蚀下,久而久之,水流沿断层面倾泻而形成瀑布景观。 千丝岩景区入口“千丝岩”三字是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题,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景区内题“罗汉壁”三字。 石门洞 石门洞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中南部青田县境域,地处金丽温奇山秀水旅游线的中段,距浙江省三大旅游网络中心之一的温州市仅86公里,离青田县城31公里,到丽水市区40公里,金温铁路、330国道、金丽温高速经过景区,交通便利。石门洞1963年被浙江省确定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985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又被林业部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列为浙江第一批国家AAA级旅游区。景区规划总面积713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564平方公里。分为石门飞瀑、大子胜境、师姑草海三大景区以及西至海口镇高沙村,东到船寮雷石村,330国道和金温铁路之间的瓯江大溪景带和连接太子胜境、西姑草海景区的山林景带等“三区二带”。其景区性质为:以洞天飞瀑、摩崖题刻、瓯江秀色高山草甸为特色,融人文史迹与山林野趣为一体,宜于开展休闲观光,度假避暑的山水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石门洞属浙东南沿海地层分区,以中生界火山岩系特别发育为特征,为一套巨厚的喷发岩为主体,岩性以酸性流纹岩和凝灰岩为主的酸性间夹中、基性陆相火山岩建造。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景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大溪北面为括苍山脉,大溪南面为洞宫山脉,本区大部分为洞宫山脉的一部分,为浙江省最高的地貌区范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因切割强烈,地型复杂,大多均为海拔700-800米的低山,山坡坡度多在25度以上。北部大溪河谷,滩地多,江面宽200-400米,海拔仅20米。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且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从入口江滨到师姑湖景区约为18℃递减至14℃,年均降水量1480mm。水文溪流山坑发育,山涧瀑布众多,水质国家一级地表饮用水标准。瓯江大溪多年平均经流量约200亿立方米,水质国家地表饮用水二级标准以上,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4%。 石门洞以区内峰峦叠翠、飞瀑高悬、溪水清沏、林木葱郁为自然特征,而且历史悠久,古迹纷呈,传说众多,文化内涵丰厚。其叹为观止的是石门飞瀑,五级瀑布各有特色,气势宏伟,最下一级从1125米高处悬崖绝壁上轰然倾泻,形若垂练,溅若跳珠,散如银雾,被称为“天泉”、“圣水”,瀑下龙潭涵泓洫三亩,青碧如蓝。石门洞入口大溪如玉带相依,旗山、鼓山对峙如门,洞内群山环拱,树木葱郁。南朝宋时,山水诗开宗、永嘉太守谢灵运寻幽探胜,首游石门洞后成为“东吴第一胜事”,后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二洞天。李白、王安石、汤显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历代名人墨客和当代文豪都纷纷赞颂石门洞并留下优美诗文,形成摩崖碑刻117处、正、篆、隶、行、草各体书法佳作纷呈异彩,使石门洞成为浙江省摩崖题刻密度最高的景区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洞还是被明宗祖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国师—刘基少年读书的地方,刘基读书处遗址在地,刘文成公祠依然如故。附近还有“灵佑寺”、“谢客堂”、“观音阁”和近代陈诚的“石门山庄”等古建古迹及国师床、青云梯、轩辕丘、透气洞等50处景观景物。太子顶景区位于海拔700多类的山顶,峰崖状观奇特,景物众多,是登山健身,探胜猎奇的好去处,师姑草海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甸风光,森林良好,野生植物多姿多彩,花果植物多,更有高山凉爽气候,夏为避暑胜地,冬为赏雪佳处。石门洞外大溪景带溪水清沏,滩林秀美,曲溪湾湾,两岸绿树成荫,太子胜境到师姑草海山林景带犹如风景画廊,野趣十足,为典型的山野观光生态游憩带。 石门洞景区已编制总体规划,近年被列为青田县旅游开发的重点,游步道的改造,石门洞宾馆的兴建,使接待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景区前以林业部门管理为主,林业经济活动多,水、电、卫生、购物等基础接待设施较差,与高品位的资源不相称,影响了旅游的综合效益,现整旅客只有7万人次左右。今后要理顺体制,加强景区建设的统一领导等。大力对外宣传,加快实施项目建设,维护生态平衡,把石门洞建成浙南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九湾仙峡景区 九湾仙峡于1999年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区及县级风景名胜区,距县城约45公里,九湾仙峡是典型的水蚀峡谷。呈“V”字形,峡谷景区全长8公里,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峡谷主要以石、洞、潭、瀑、壁最为著名。景区中天然池潭百个以上,其中深4-5米,2000多平方米以上有3个,深1-3米,面积30多平方米的不计其数,具有“天然泳游池”、“天然河床”等之称。潭的周围奇石形状多样,如鳄鱼石、石凳、石房子等。其中最为奇特的景观是“风动石”、天门峡、天然河床。风动石位于山的最高处,石高约2米高,椭圆形,约5吨重,人用手可以摇动,但永远不会掉下。天门峡高约7米,宽50厘米,沿着石碑进入,转弯处宽约30厘米,往前走是可容纳10余人的天然洞穴,上面还有三块石头组成的“三柱鼎立”景观。天然河床位于九弯仙峡最底部,全长约10000米,平均宽度约70米,水由西向东流。峡谷河床由两个天然岩壁组成,岩壁光滑,中间略凹,上下岩壁高度相差约15米。上级岩壁而积约1000平方米,中间略凹,有积水,最深处约05米,像天然盘子。水随着岩壁往下流,犹如天然滑梯,岩壁高约15米,宽1米,坡度约45度,岩壁光滑。下级岩壁面积约2000平方米,中间略凹,最深处约1米,中间积水。峡谷内溪水水质清澈,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九湾仙峡是西北——东南向的岩层断裂,产生在中生代地壳抬升过程中,因祯旺港支流章村源的地表经流对其侵蚀下切而形成,再加之地表抬升程度及岩性的差异,峡谷内具有较大的差异。峡谷内质地坚硬的流纹岩受到流水的强烈侵蚀磨损,表面变得异常光滑,由于出口河道狭窄,坡降较大,流水的冲刷力、搬运力变大,而使得河道基岩显露,卵石细砂形成沉积,大块石堆积形成滑水坡、天然河床等的地质景观基岩石壁和各种大形的象形石等风景奇观则是因岩石坍塌形成,如风动石、天门峡等景观。 景区四周悬崖峭壁,景色优美,森林覆盖率95%以上,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竹林为主。山上鲜花野草较多,河道下游遍布彩石,有红、黄、蓝、白各种颜色,若浮若沉,流光溢彩,春、夏、秋、冬景色各有不同。 九门寨 九门寨被评为县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青田县高湖镇境内,距县城18约公里,具有“青田九寨沟”之称,属长带状的谷地型旅游地,景区因朝圣门、天鹅门、石佛门等九门而得名。景区内山体直立,步行其间,如进重重山门,令人叹为观止。九门寨的寨门又称大乘门,由四根大圆柱支撑着一横匾构成。横匾上刻着“九门寨”三字,正面为苏适题写,北面为费孝通题写,寨门矗立在的空旷广场上,广场面积约400×50平方米,远远望去,煞是气派。进入寨门,经过第二门朝圣门,第三门玉壁门,即至一岔路口,往东通向石佛坛(途经石佛门,显圣门,渡圣门),往北通向石鹅坑(途经天鹅门,天池门,顺天门)。九门寨自内冯坑口的船寮港起,沿内冯坑深入至坑口自然村附近,全长约12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九门寨景区内山涧迂回险阻,峡谷深幽奇峻,峰峦起伏穿插,自古有“三十六渡水、七十二道弯”之说。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佛坛,石佛坛始建年间无考,清道光辛丑(1841年)重建,光绪丁未(1907年)重修。石佛坛以“观音岩山”石笋著称于世,石笋高约30余米。更有趣的是石岩笋中有一株围径1米余橄揽树,矗立在殿中,直冲云霄。人述:“庙中有岩,岩中有佛,庙依岩建,岩为佛灵”。 九门寨由于受历次地壳运动提升,因山体断裂、流水的切割,形成山陡谷深,山岳连绵的地貌特征。地层以中生界火山沉积岩分布为主,属侏罗纪唐石山群的流纹质熔凝灰岩。 这里的山峰有的气势连绵,有的笔直陡峭,有的平缓浑圆,有的像雄踞的狮子,有的像展翅的雄鹰,当地百姓根据山体的形态,流传下来象龟亲吻、恐龙求法、蓬莱盆景等美丽故事。 当地百姓有一个传说:古时,天鹅受王母娘娘之命下凡间寻找胜景,飞遍江南三万里山川,最终选中九门寨,并在此地修身养息,永不复返天府。王母为了惩罚她,就在此设九道法门,后来又不知哪个朝代谁人在这里建了寨,相传:古时,有一位客商路宿“观音岩山”,梦见观音显灵,日后见屿岩石壁有观音肖像,客商大喜,遂敬拜、祈愿。数年后在屿山岩处建庙,名“石佛坛”,香火日盛。另传,庙坛前时有佛光闪烁,仍千古之谜。于是就有了九门寨这一人间仙境。 太鹤山 太鹤山原名“青田山”,位于县城北面,是青田县城人们的城市公园。因古时众多的白鹤栖息而得名,为典型的低丘地貌,太鹤山以古松奇石为特色,已列入丽水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级旅游区。太鹤山主峰海拔1441米,山坡露岩广布,古松奇石众多,植被覆盖率在85%以上。古松奇石、摩崖题刻、古庙亭台是太鹤山的特色。 太鹤古松大多数以松科松属的薄皮型高产马尾松,太鹤山岩石奇特,有混元峰、公鸡岩、孝顺岩等象形岩石,其中混元峰位于太鹤山巅,主体岩体相对裸露,形似方章呈“十”字型剪切,系节理地质构造的一块巨石。古代游客曾游玩太鹤山发现古松与岩石相依相伴,其中“抚松石”、“石抚松”等题刻,是这里古松与奇石真实写照。太鹤山摩崖题刻50多处,有题名、题诗、刻像三种,正、行、草、篆、楷等书体皆具。有“混元峰”、“试剑石”、“长松介石”和现代人陈慕华的“烟雨松鹤”、沙孟海的“太鹤胜迹”、张爱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装点关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题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东南面岩壁的“杨枝观音”线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约38米,宽16米,有“闽弟子郑奎光书”款。与普陀山杨枝寺刻立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杨枝观音像相似。如此庞大的杨枝观音刻像为我省罕见。环翠寺是青田佛教活动最大场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有环翠寺、大雄宝殿、三层殿(圆通殿、三观殿、卧佛殿)等,始建于明末清初,屡毁屡建。 刘诚意伯庙是青田鹤城纪念刘基史迹的唯一活动场所,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太鹤山有谢桥亭、溅玉亭、问鹤亭、听涛亭等亭台10余处,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谢桥亭,为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而建,此亭始建无考,在清同治元年毁于兵,同治十二年重建,建筑平面正方形,面积为25平方米。 太鹤山以中生代白垩纪花岗岩所组成,为花岗岩岩株因地壳抬升,南侧瓯江流水强烈下彻而出露地表所形成。试剑石为花岗岩节理长期受流水风化侵蚀淘空而形成,其他象形石和白鹤洞、盘龙洞等均因塌陷搭架而成。 相传唐朝叶法善在此炼丹试剑,丹成得道,跨鹤升天而去,被道家称为“青田山洞”,为道教胜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洞天。明清期间,混元书院、瑞龙书院、心极书院、正谊书院皆设于此。优美的景观和历代的开发,使太鹤山文化积淀丰厚,成为青田文化的“根”。青田之名因太鹤山下有田产青芝而名“青田”,县城因在太鹤山脚而名“鹤城”。1981年,太鹤山被辟为县城公园,在青田侨胞和各界人士的资助下,不断修整开拓,景观更趋丰富,形成了谢桥春晚、丹山溅玉、仙乡问鹤、环翠孕秀、抚松听涛、滴露点易、混元试剑、望江舒啸等八大各具风采的景点。太鹤山位于青田县县政府驻地的北面,西面与昆山相接,东面与塔山相连。

  [编辑本段]青田特产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为材料雕制而成的艺术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博得人们喜爱,石作为材料雕制而成的艺术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博得人们喜爱, 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令人叹为观止。 青田石雕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六朝时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猪。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艺术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较大的发展。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致入微的刻划和复杂层次的处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难以做到的。 元、明时期,青田石被赵子昂、文彭等文人应用到印章篆刻艺术上,拓宽了石雕艺术门类。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并多次参加诸如巴黎赛会、巴拿马太平洋赛会美国圣路易博览会等国际性赛会。宣统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 新中国建立以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石雕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值数亿元,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 青田石雕技术力量雄厚,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艺人一百余名,有一大批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中青年石雕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经济价值,其精品为国内外许多收藏单位和有识之士所收藏。青田石雕曾多次被选作国家礼品赠送外国***。 青田石,地质学称“叶蜡石”,是一种耐高温的矿物。叶蜡石并非都可用于雕刻,可用以雕刻的是优等叶蜡石,它占总量不到百分之一。青田石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雕性极强。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缤纷、玲珑剔透、晶莹如玉,别具艺术效果。青田石英钟分子结构均匀细密,雕镂的线条可细微到头发丝而不断裂,做成印章,篆刻时走刀利落顺畅,印章久用不损边锋,印油不易渗入印体。 青田石储量丰富,分布在山口、方山、石门头、塘古、山炮、白岩、岭头、季山、周村、下堡等十几个乡镇。主要产地在山口镇至方山乡带,总称山口叶蜡石矿,质量乘,多出产名石。作业矿区有尧土、旦洪、封门、白洋、老鼠坪等。青田石品种繁多,有名可称的典型的品种有100多种。命名方式有冠以产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构成名之,有以花纹名之,其中最名贵的。 青白色的有封门出产的灯光冻、封门青、兰花青田,周村出产的竹叶青; **的有封门出产的白果、羊脂白,白岩出产的北山晶; 红色的有封门出产的朱砂冻、石榴红、美人红、猪肝红; 蓝色的有封门出产的蓝带、蓝星、蓝青田; 绿色的有白洋出产的芥菜绿,山炮出产的绿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产的红木冻、紫檀冻、封门出产的酱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门出产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门出产的三彩,五彩,旦洪出产的五彩冻等。 青田石位优劣相差甚远,以油脂状的冻石为上品,细腻亮泽不冻为中品,粗糙无光为下品。单色的应以纯净无杂质、无裂痕的冻石为上品,石质基本纯正,细腻光泽,无裂痕为中品,石质粗而光水不足为下品。单色中杂有冻路、冻点或有近似的色相,只要是和谐协调的也属上品。彩色的,应以色形美观,色泽光润、质地细腻无裂痕为中品,色泽灰暗、色形杂乱,质地粗糙或有明显裂痕为下品。有的顽石夹冻石者,若能构成作品的亦属上品。 品评青田石雕作品,一般来讲,首先入眼的是造型,继而是石质、石色,再是题材内容及技巧。一件好的石雕作品,应该是立意新颖、造型美观、石色利用巧妙、石质上乘、刻划周到、技艺精湛等因素的融会综合。 高山羊 青田县小舟山乡山地资源丰富,当地农户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山羊养殖,已经有了多年的养殖经验。小舟山乡高山羊采用传统野外放养,羊全以天然杂草为食,因此肉质鲜嫩无膻味,同时通过优质羊种——波尔山羊的引起,有羊的品种上不断获得优化。现小舟山乡养羊已初具规模,养殖范围覆盖全乡9个行政村共67户,主要集中在新建村、上山炉村、西平村。 瓯江鼋 瓯江是鼋的故乡。鼋是国家一级保护鱼类。现全国仅瓯江尚存100多只,主要分居在青田的石门潭、芝溪潭、沙湾潭、十里潭等处。鼋外形象甲鱼,重量较甲鱼大二、三十倍。鼋力气很大,能掀小船、驮人过河、拉人入水。鼋昼伏水底,夜出觅食。繁殖力不强,产卵在江边沙地里。产后,为了不留下踪迹,雌鼋便从四、五米远的沙滩上如箭一般跳入江中。那情景煞是壮观。但百年一遇,难得一见。 鼋肉多胶质,夏天会自然成胶冻,其食用价值居猴脑、熊掌之上,但禁止食用。传说买鼋放生能除病消灾,所以买鼋放生也是青田的一大习俗。 油茶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山茶籽榨制的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而且不含芥酸,比其他食用油更耐贮藏,不易酸败。食用茶油不仅不会使人体胆固醇增高,适合高血压病患者食用,而且还具有减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青田县现有油茶21.4万亩,面积居全省第一,素有“浙南油库”之称。 杨梅 杨梅在青田县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清光绪《青田县志》载,杨梅有红、紫、白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产季窟(季窟寮)者佳。有下坑梅、魁市梅、茶山梅、黑炭梅等传统品种,其中魁市梅成熟早,下坑梅品质最佳,享有盛名。 青田县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独厚的杨梅生长自然环境。近年来,杨梅作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品种,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县杨梅总面积已达32万亩,现居全县水果的第二位,将成为新的农业支柱产业“山鹤”牌杨梅采自青田县重点优质杨梅基地,经选果、包装、上市后有“杨梅之秀”的美称,其色泽艳丽、甜酸适口、营养丰富,且具有生津止渴、祛暑解闷、利尿益肾、消积开胃等保健功效。以质优、果大、味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活的心理。

  希望对你有用处~

鼋头渚的鼋是什么动物

鼋(读音:[yuán] 学名:Pelochelys ),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该属共有3种,其中2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另外一种生活在亚洲,被Theodore Edward Cantor在1864年发现并命名,故拉丁学名为Pelochelys cantorii,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级)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文又名沙鳖、蓝团鱼等、癞头鼋。

为什么说鼋是一种珍贵的动物? 30分

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苏,云南,浙江等省。江苏太湖以产鼋而著称,《太湖备考》中曾有“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

然不易得”的描述,无锡还有因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鼋头而得名的风景名胜“鼋头渚”,可以在此远眺和观赏湖中美丽的风光。[1]

由于现代以来的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然而,在今天已成为濒临绝迹的这一珍稀动物,瓯江、楠溪江一带还能见到。据资料记载,瓯江水系鼋的数量尚有200只左右,本来瓯江有鼋之乡的著称,但因乱捕滥杀,导致鼋数量的减少。

中国古代即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中国安徽的鼋则可能于19世纪末期绝灭。江苏太湖以产鼋而著称。

由于鼋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药,且肉味鲜美,因此遭到了大量捕杀。

1000多年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的江河湖泊和溪流深潭中,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加上人为的肆意捕杀,如今为数不多了。瓯江(青田县区辖)作为鼋的故乡,曾有过辉煌:人们目睹有90只大大小小的鼋,排成一条长龙,由小溪(北山源)向瓯江游去,时浮时沉,十分壮观。邑人为之津津乐道并引以自豪。

据科研部门考察测算,瓯江水域中今尚存近200只鼋,数量居全国之最。它与大熊猫一样,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由于现代以来的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一。

由于人们长期大肆捕杀,加上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其数量急剧减少 。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

鼋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动物胶、角蛋白及多种维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品。肉味鲜美,并为珍贵补品。《左传》记有公子宋夺食进恭鼋肉的故事,“染指”一词也来源于此。

鼋还可入药,其背壳具有滋阴补阳、散结平肝之功效,可医治咳嗽、盗汗、肾亏、闭经等症,鼋胆可治高血压;卵能治久泻久痢;血能治小儿疳积,民间还流传着甲鱼能医治癌症之说。

鼋的药用价值,据宋、明两代著名药学家苏颂、李时珍验证,其柔软皮肤用黄酒浸泡后,可治恶疮、痔瘘、顽疥等症;其内脏可杀百虫、解药毒、续筋骨、治妇女血热;其脂肪可治恶疮;胆虽味苦有毒,但用生姜薄荷汁化服可治喉痹;鼋肉性甘平,有滋补作用,主治溼邪,也治诸虫。

鼋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用于防治因放疗、化疗引起的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

鼋亦有较好的净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而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鼋还能“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

食甲鱼对肺结核、贫血、体质虚弱等多种病患亦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吃适量鼋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及提高母乳质量。鼋,又称为团鱼、甲鱼或者鳖。它的 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在它的身上,找不到丝毫的致癌因素。鼋也因此而身价大增。

鼋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素,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补佳品。

鼋的腹板称为"龟板",是名贵的中药,有滋阴降火之功效。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虚热、盗汗等疾患。还对头颅外伤(例如新生儿头颅血肿等)遗留下来的顽固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龟板胶是大分子胶原蛋白质,含有皮肤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有养颜护肤、美容健身之效。当然,龟板是中药,应该由医生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

鼋颈可以治疗脱肛。取全颈文火焙干后压碎,热醋拌匀,以溼而渗醋为度,田纱布包裹严密,坐垫以气薰之,一般3-5次即可痊愈。虽说鼋对于产后虚弱、精力减退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孕妇及产后便秘者不宜>>

为什么说鼋是一种珍贵的动物

物以稀为贵。如果你发现任何东西能打上珍贵的标签,那么这种东西一定很稀少。也就是说鼋肯定是濒危动物。

望采纳~

鼋和鳖有什么区别

1.一个叫王八,一个叫乌龟! 2.一个头圆,一个头尖! 3.一个1000岁,一个10000岁! 4.一个有别名:鳖,另一个没有! 5.一个长用来骂人,另一个稍常用来骂人! 如果问你:乌龟与王八有什么区别?相信很多pop都会说:原来她们不一样么? 确实,乌龟和王八是完全不同的。下面让我帮您讲解一下: 两者应属于同一科的两种不同的动物。 乌龟和王八是不同的动物。乌龟是硬壳,壳面有裂状纹;王八是软壳,壳面较光滑。王八的学名叫鳖,有的地方又叫甲鱼。 鳖,又叫水鱼、圆鱼、甲鱼、脚鱼、爬鱼、团鱼、王八。鳖的活动规律归纳成四句话:“春末天暖爬上滩,夏日炎热柳荫潜,秋凉天气入洞间,天冷冬眠钻泥潭。” 乌龟壳有十三瓣花纹,坚硬,头椭圆,有硬喙,憨牙齿,头及四肢都有花纹。 王八(甲鱼、鳖、元鱼、鼋鱼、团鱼)壳深绿色,无花纹,较软,头尖,有牙齿,颈部可以伸的很长,有旱龟\水龟\和两栖 乌龟是龟的一大类有很多种,大多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不包括它认为是食物的东西)。而王八是甲角的俗称,是餐桌上的大补之品(大多数人这样认为),它和乌龟不同性情凶猛,常在其认为会受到危险时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

无锡鼋头诸"神鼋"的寓意

关于“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界中的鼋,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鼋。在自然界中鼋是一种和鳖相似的动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鳖”。其实鼋和鳖是有区别的:鳖的重量最大只有三四公斤,而鼋的重量可超过100公斤;鳖吻长而尖,鼋无尖吻嘴圆;鼋又叫癞头鼋,缘由是鼋头头部散生疣状突起,鳖的头部却是光滑的;鳖的外形呈扁圆,鼋的外形却是正圆。因此南方人俗称“团鱼”,又是团圆,又是“余”,十分吉利。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数生长在广西。 在神话传说中,鼋是龙和鳖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正如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只神鼋。它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公斤,这是“中华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时赠送给鼋头渚公园的。这“震泽神鼋”由著名雕塑家庆宝持创作,上镌有朱复戟教授篆刻题名。

鳖和鼋有什么不同

鳖biē

基本字义

1 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亦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

详细字义

1 (形声。从鱼,敝声。本义: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 同本义 [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属于龟鳖目、鳖科,中国特产的一种软壳水龟,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多栖于池沼、河沟、稻田中,肉味鲜美,一般认为是补品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墨子·公输》

鼋yuán

基本字义

1 大鳖:~鱼。癞头~。~鸣鳖应(喻一唱一应)。

详细字义

1 动物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 [soft-shelled turtle],爬行纲,鳖科。吻突而短,长不及眼径的一半。脚上有较宽的蹼

鱼鳖鼋鼍。——《墨子·公输》

2 又如:鼋鼎(烹鼋的鼎);鼋鼍(大矗与鼍龙);鼋桥(以鼋鼍为桥梁。形容帝王出驾行列之盛大)

关于吃的典故

吃鱼的佳话 据《汉书》、《晋书》等史籍记载,“奏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魏齐王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