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和的个人经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刘乃和的个人经历,第1张

刘乃和,女,1918年4月16日生于北京,天津杨柳青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刘学谦曾点翰林,父亲长于金石书法,外祖父徐坊是著名藏书家。刘先生幼承家学,喜好文史。1939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刘乃和参加过“一二·九”等学生运动。解放前夕,她不顾危险,掩护和协助了党的地下工作1943年毕业留校。1947年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任辅仁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 1949年北京解放,进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2年院校合并,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55年任陈垣校长专职秘书,曾兼任文书科科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在陈垣校长身边工作至1971年陈垣校长去世。。刘乃和于1956年加入中国***。1971年至1978年参加《新华词典》的编撰工作。1978年回历史系担任教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历史文献教研室主任;其间有一年在北京大学为外国留学生授课。

1984年调任古籍所教授,1985年陈垣研究室成立,任该室主任。1979年,刘乃和参与发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并先后担任副会长、会长。1989年任《历史文献研究》主编,她还兼任中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委会委员、辅仁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于国内外皆有学术影响,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并被收入《世界五千妇女名人录》。

1998年5月16日13时50分,刘乃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刘乃和执教五十多年,将毕业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师忧道不忧贫”是她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刘乃和先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执着追求,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奖掖后学,甘于清贫,乐观豁达的不朽精神,值得所有“为师”者学习。

文言文中介词后的代词具体如下。

1、第一人称:吾、我、余、予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2、第二人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女,音rú)、尔(ěr)、若、乃、而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1 古文中,"何乃"是什么意思

何乃的意思:1怎能,何能。2何况。3何故,为何。

何乃太区区的意思: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

词目:何乃

拼音hé nǎi

解释:

1怎能,何能。《史记·蒙恬列传论》:“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乃初成礼, 隗 问之曰:‘妇奉箕箒而已,何乃过珍丽乎?’”

2何况。《史记·田叔列传》:“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史记·东越列传》:“且 秦 举 咸阳 而弃之,何乃 越 也!” 明 李东阳 《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雠!”

3何故,为何。 汉 荀悦 《汉纪·高后纪》:“ 辟阳侯 曰:‘ 平原君 母死,何乃贺我?’”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余乙巳春……作诗纪事,中有云:‘窃思 河 出 昆仑 墟,其势定可吞埏垓;何乃千里一曲直,如汞泻地往复回?’”

2 高中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然、者、所、何、乃分别举出各种用法极其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

3 何 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啊

何字在古文中是虚词,意思很多,不同的意境有不同的意思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4 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是,就是;刚刚,才;只,仅仅;竟,竟然;却;于是,就;可是,然这7种意思。

1、是,就是;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翻译:是因它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2、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翻译: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诱敌之计。

3、只,仅仅 。

4、竟,竟然;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唐· 韩愈《师说》。

翻译: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

5、却;

例句。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汉· 刘向《列女传》。

翻译:却每天寻找可以买合适的土地房屋。

6、于是,就;

例句: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翻译: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草堆下面。

7、可是,然而;

例句: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翻译:然而这一路奇特的风景,诱惑着我不知不觉地独自向上攀登。

扩展资料:

乃的相关组词:

乃至;乃尔;无乃;至乃;既乃;遂乃;到乃;亦乃;已乃;何乃乃者;乃今;尔乃;此乃。

乃在英文中的翻译:

as it turned out;after all;namely;really;indeed;then。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乃

5 乃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

6 文言文“也”“乎”“矣”“者”“何”“乃”字的解释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曹公,豺虎也。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5同“于”。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矣: 1 表示完成 例: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聊斋志异·狼三则》 2 表示坚决、肯定 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3 确实 例:吾老矣 4 表示感叹 例:毒矣哉;大矣哉 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

的”或“。

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者:指人)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的样子”、“。

似的”。 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

的话”。 例: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 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何: 1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怎么样 例: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3谁 例: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万章下》 4哪样,哪点 例: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 乃: 代词 1你,你的 例: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2他的 例:乃心在咸阳。

—— 曹操《蒿里行》 3此,这个 例: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4这样,如此 例: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动词 是,就是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竟,竟然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3却 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汉· 刘向《列女传》 4于是;就 例: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连词 可是,然而 例: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刘乃和(1918~1998),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1918年4月16日生于北京,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1939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43年毕业留校。1947年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任辅仁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1949年北京解放,进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2年院校合并,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55年任陈垣校长专职秘书,曾兼任文书科科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在陈垣校长身边工作至1971年陈垣校长去世。1984年调任古籍所教授,1985年陈垣研究室成立,任该室主任。1979年,刘乃和参与发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并先后担任副会长、会长。1989年任《历史文献研究》主编,她还兼任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委会委员、辅仁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白话释义: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

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宋濂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

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 [1]  (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 。其祖先宋栢在南宋时年迁徙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

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每风眩辄昏迷数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亲陈氏的悉心照顾,得以顺利度过童年。

洪武十三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洪武十四年,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转葬华阳城东。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

文章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

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