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状元有谁?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中国历代状元榜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徐铎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佘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状元榜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林济孙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
明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
吴伯宗 丁 显 任亨泰 黄 观 张 信 陈安阝 韩克忠 胡 广 曾 棨 林 环 萧时中
马 铎 陈 循 李 骐 曾鹤龄 邢 宽 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盘 刘 俨 商 辂 彭 时 柯 潜 孙 贤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罗 伦 张 升 吴 宽 谢 迁 曾 彦 王 华 李 旻 费 宏 钱 福 毛 澄 朱希周 伦文叙 康 海 顾鼎臣 吕 柟 杨 慎 唐 皋 舒 芬 杨维聪 姚 涞 龚用卿 罗洪先 林大钦 韩应龙 茅 瓒 沈 坤 秦鸣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陈 谨 诸大绶 丁士美 申时行 范应期 罗万化 张元忭 孙继皋 沈懋学 张懋修 朱国祚 唐文献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赵秉忠 张以诚 杨守勤 黄士俊 韩 敬 周延儒 钱士升 庄际昌 文震孟 余 煌 刘若宰 陈于泰 刘理顺 刘同升 魏藻德 杨廷鉴
大西政权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 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清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括号中数字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渐(1646) 吕 宫(1647) 刘子壮(1649) 邹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图尔宸(1655) 孙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马世俊(1611) 严我斯(1664) 缪 彤(1667)
蔡启僔(1670) 韩 菼(1673) 彭定求(1676) 归允肃(1679) 蔡升元(1682) 陆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舆(1694) 李 蟠(1697) 汪 绎(1700) 王式丹(1703)
王云锦(1706) 赵熊诏(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铭(1713) 徐陶璋(1715) 汪应铨(1718)
邓锺岳(1721) 于 振(1723) 陈德华(1724) 彭启丰(1727) 周 澍(1730) 陈 倓(1733)
金德瑛(1736) 于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钱维城(1745)梁国治(1748)
吴 鸿(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毕 沅(1760)
王 杰(1761)秦大成(1763)张书勋(1766)陈初哲(1769)黄 轩(1771)
金 榜(1772)吴锡龄(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钱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长龄(1789)石韫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衔(1795)赵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顾 皋(1801)吴廷琛(1802)
彭 浚(1805)吴信中(1808)洪 莹(1809)蒋立镛(1811)龙汝言(1814)
吴其浚(1817)陈 沆(1819)陈继昌(1820)戴兰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颐(1826)李振钧(1829)吴钟骏(1832)汪鸣相(1833)刘 绎(1835)
林鸿年(1836)钮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龙启瑞(1841)孙毓溎(1844)
萧锦忠(1845)张之万(1847)陆增祥(1850)章 鋆(1852)孙如仅(1853)
翁同龢(1856)孙家鼐(1859)钟骏声(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绮(1865)洪 钧(1868)梁耀枢(1871)陆润庠(1874)曹鸿勋(1876)
王仁堪(1877)黄思永(1880)陈 冕(1883)赵以炯(1886)张建勋(1889)
吴 鲁(1890)刘福姚(1892)张 謇(1894)骆成骧(1895)夏同龢(1898)
王寿彭(1903)刘春霖(1904)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呜金,骑马游街,可谓屙屎抽烟--前呼后涌,好不威风。旧时一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状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为驸马,身价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尽荣华富贵。比现在的什么“款儿”、“腕儿”、“星儿”神气多了!
建朝代考状元多以“八股文”为主。据史籍记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状元503人;如加上辽、金两代、张献忠的大顺朝廷以及太平天国状元计48人,则中国历代共有状元551人(不包括武状元及女状元)。史料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最年轻的少年状元当数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岁;最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生考了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夙愿!
二、女状元
中国历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则天,但女状元几乎没有。传说中女状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间,女作家陈瑞生创作了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词中女主人公孟丽君女扮男装考中状元,后当上宰相,终与失散的未婚夫皇甫梦华相遇、完婚;明代《四声猿》杂剧中的《女状元》描写了一个叫黄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装考中状元的故事……当然,这些“花木兰”式的女状元都是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历史上第一位被人们称作“女状元 ”且流传甚广的则是古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人黄崇嘏。
据《玉溪编事》 、《十国春秋》载:五代十国王建父子称帝时期,蜀国临邛出了个女诗人叫黄崇嘏。她童年丧失父母,但天资聪颖,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装,勤学苦读,琴棋诗画,无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带兵攻下临邛,后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痒守城。一次,黄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气)夜读,不慎失火毁屋,被打入县大牢。为求脱祸,她赋赞诗一首呈献周庠:“偶辞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
周庠见诗中“政清如水”的赞语大喜爱其才,怜其年轻,便把她释放留置府中,后调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户参军。府中上下均不知其为一弱女子。周庠后提出要招赘她为婿,黄崇嘏婉谢不允,乃赋《辞蜀相妻女》诗,后四句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原天速变作男儿”。坦露真相后,辞职还乡隐居。时人敬慕她的才华,称之为“女状元”。明代徐渭的《女状元》一剧,都是根据黄崇嘏故事编写的。至今,邛崃市火井乡崇嘏山上仍保存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
严格说,历史上真正参加科考而成为“女状元”的只有太平天国时期20岁女子傅善祥。《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科考中一道题目取自《论语》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傅善祥一反众议,“力辟‘难养’之说,引古来贤女内助之功”大举女性之作为,抨击了封建大男子主义及孔子歧视妇女的错误观点。傅善祥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反对“男尊女卑”谬论,敢于批驳“千古圣人”孔子的的定论,其精神,其勇气,深受洪秀全赞赏,亲自选定她为状元,并与她戴上花冠,穿上礼服,在锣鼓喧天声中游街三天,出尽风头。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前进,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单说那相似于古时状元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层出不穷,可能数也数不清啦!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一个镇
状元镇:辖 渔业大队、状元、龙腾、龙泽4个居委会;状元桥、横街、御史桥、山西、西台、石坦、甘岙、三郎桥、大岙溪、响动岩10个村委会。
白云山
位于戴云山脉前段,海拔1300米,山顶终年白云如纱,山中古木参天,松柏森森。千年古刹白云寺建于宋仁宋年代,寺内建有大雄宝殿、斋堂、观音阁,素有"八闽第一禅林"之称,朝拜者络绎不绝,凤凰湖位于白云山最高点的腹桂山坳里,高峡出平湖,湖中常年云雾飘渺,置身于其中,使人如临仙境,飘然欲仙。神奇的棋盘古石、仙人洞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白云寺远观日出
明工部侍郎董应举《上白云般若庵》诗曰:"海上尽处云存寺,般若东头日上天。说有扶桑知远近,欲从夜半取虞渊。"这个"寺"就是白云寺,在琅岐岛最东边海屿乡的白云山上。白云山下是烟波浩淼的大海,所以说白云山为大海的"尽头"。最为奇特的是清晨上白云寺观看东海日出的壮阔场面。《三山志》说:"登其巅可观日出。"《闽县乡土志》说:"琅山十景,观日为最。"观日,便是"白云观日",为琅岐第一景。本土人多以"白云观日"的壮丽炫耀于世人。如明光禄丞董叔允有《白云观日歌》寄给洪塘乡的朋友曹学佺。诗曰:"我家海上白云山,东溟万顷皆狂澜。朝曦半夜已出海,相与袱被来相看。天鸡喔喔波光赭,飞熛焕液扶桑下。东方半壁天欲燃,欲出不出波喧阗。须臾银涛变成雪,复有如朱赤线相。波中闪烁朱轮走,鲲鹏入烧鲸鲵吼"把东海日出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怦然心动。还有一个琅岐人董文驹,清广东四会县知县,其《白云观日》诗写道:"白云古寺白云巅,东望微茫水接天。红日扶桑翻浪出,雷轰赤水火轮悬。"在琅岐人的宣传和鼓动下,各地的文人墨客,纷纷从福州买舟东下到琅岐岛,登白云山,宿白云寺,夜半即起,翘首东望,果然不枉此生也!明户部尚书黄周星,明亡不仕,到琅岐访友,赋诗说:"蓟北江东好论文,十年鸾鹤叹离群。忽来沧海看红日,恰有青山号白云。"就说的是这一件事。此外,明辅宰叶向高等人也都有吟咏白云观日出的佳句。解放后在白云寺附近新建观日台,有关部门组织过几次观日诗会,得律诗、绝诗和折枝诗一百多首,如有刘通的《登白云遥望青芝》云:"举头东望水无涯,疑向云山采紫芝。遥见仙人摇橹去,茫茫沧海欲何之"传为一时盛事。
俗话说:名山藏古刹。白云山上的白云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初名白云般若庵,又名白云庵,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三进构架,四面风火墙。一进"土埕",两边回廊有十八罗汉神像;二进为大雄宝殿,宽敞高大;三进藏经阁。后面左边厨房里有"龙头井","龙泉"从岩缝涓涓流出,甘甜清洌,沁人心脾,虽大旱而不竭。此外庵前有放生池;庵后原有奎光阁,为祀奉孔圣人和文人读书的地方。明代的洪塘状元翁正春就是在奎光阁里读书的。翁正春的父亲与海屿乡翁对江认宗为兄弟,因此翁正春早年寄读在海屿乡白云寺里,写有《游白云庵记》说:"七闽故以山胜,然远者隔省会,迩者混市嚣,胜与地难乎其两哉!两之者其惟白云之山乎"又说,"兹山也,胜可步武夷,然迩省会;丽可当三山,然而僻市嚣,地与山其造设也奇矣!"并题写大门的楹联曰:"白石嶙峋有仙骨,云峰耸拔无俗尘。"藏头"白"、"云"二字。以后翁正春状元及山其造设也奇矣!"并题写大门的楹联曰:"白石嶙峋有仙骨,云峰耸拔无俗尘。"藏头"白"、"云"二字。以后翁正春状元及第,官至礼部尚书,有一年翁对江诞辰,翁正春无暇回福州,特寄回一轴肖像以为祝贺。至今还为海屿翁氏家族所珍藏。
清代白云庵改为白云寺,民国期间又改为白云庵,为比丘尼修行的场所。1941年琅岐岛沦陷,日军占领白云寺为制高点,凌辱和枪杀无辜的琅岐人民。白云庵里有七位修行的"菜姑"不堪侮辱,集体悬梁自杀,表示强烈的反抗,表现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抗战胜利后,琅岐群众集资在白云庵旁新建"超风庵",四时典礼,香火不绝。解放后白云庵再改为白云寺,重新修缮,广植林木,开拓公路,环境愈见清幽,风光愈加秀美,1984年经福州郊区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寺庙。附近的芙蓉峰有"八仙岩"、"弥勒腹"等胜迹,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游人前来观光。
白岩山
福州白岩山旅游风景区屹立在海拔一千二百三十七点七米福建省闽清县西南边境。白岩山的石帽山群尽皆是悬崖峭壁、层峦迭嶂、雄峻秀拔、绝壁千仞、怪石嶙峋、巉秀耸拨。山群之壮、石林之奇、自然景观之多确属罕见有"百景岩"之称,难怪古人称之为"闽山第一"。白岩山的风光景色早己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碑刻。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游览白岩山后誉之为"八闽岳祖" 。
白岩山是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山上的一百零八景景景都象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顺着山间通幽的南宋古径,如悠忽一线羊肠,紧紧盘着石崖,融进了一片深黛和墨绿之中,使人感到一种古老、庄重之美。行至山腰,来到了距今己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山林古寺--白岩寺,白岩寺飘飘逸逸地镶在一块形似莲花的山岩之中,向前眺望,群山重叠,象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寺庙背后五老峰的自然景观绮丽多姿,游目聘怀,流连忘返。寺内有副对联极为有趣:"朝朝朝朝朝拜朝朝朝拜、斋斋斋斋斋戒斋斋斋戒"。骆驼峰就象一匹驮着沉重货物,昂首阔步的活骆驼。"白玉泉"为宋代诗人白玉蟾游岩时得泉而名,洞中水质纯洁,流水潺潺,终年不息。龙洞是白岩山的重要景点,观龙洞要经过惊险的悬崖峭壁。拾级而上是仅容一人侧身可进的洞门,洞内龙泉清甜,寒气袭人,进了洞可登上有七层之多的洞穴,别有洞天。"风动石"如累卵之危,险象环生;"一家仙"殿建于清光绪年间,供香客祈梦,称之为"神仙第一家"。白岩山的植物有珍稀的红豆杉、罕见的四方竹。
"达摩殿"是十九世纪中国九大禅林方丈之一古月禅师的纪念遗殿。南蛇出洞赶青蛙,是白岩山所独有的自然景观,南蛇想吃洞口的蛙,而机灵的青蛙,腾空跳下悬崖数里多远的田间躲起来,其形态非常神似。瞥见如屏似镜的绝壁"美人镜"就象仙人把一面镜子嵌在峭璧的岩巅。你若不畏艰险,可以登上白岩山的顶峰,让你感觉身在云端,飘飘欲仙;俯瞰脚下,百里山川景物尽收眼底。闽水索带,群山纠纷,峰峦苍翠,如绿波粼粼,如龙走蛇行。玳瑁山顶是白岩山的最高峰,山高路险,是观日出的好地方。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霞光万道,阳光下,群山层峦叠嶂,气势之雄,那壮观的奇景,会让你终生难忘。白岩山景,清丽隽秀而又不乏磅礴之气;古老厚重而又不乏勃勃生机。攀登之后细细品味,它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地处福州市闽清县西北部、华东最大的水电站--水口电厂大坝上游,区内黄楮林分布均匀,集中成片,是当今世界稀有、中国最大的特有植物黄楮林保护区。黄楮林温泉有3个露天泉眼,汇成了日出水量800吨的泉源,开辟出大小18个纯天然露天温泉浴池。这些浴池分布在山坳两侧,在“中国温泉第一溪”百米溪流的上端,以栈桥、石级为“脉络”,四处通达。它们中有的呈梯田,或梅花状散落在半山坡上;有的以天然的石窟为浴池,藏于浓阴之中;有的池子则别出心裁建在干涸的瀑布之下。黄楮林温泉富含碳酸氢钠,被誉为“美人汤”,水温52℃,出水量大,具有美容、润肤、软化角质等功效。
大明谷温泉村
大明谷温泉村坐落于福州市闽清县桔林乡汤兜村,紧挨水口库区,有着宽阔的水面与闽江相连,湖光山色、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温泉村内的温泉属于硫化氢泉,水质好,日出水量大,酸碱值为715,温度最高为65℃。
大明谷温泉村千亩规模,集药浴、精油浴、花瓣浴、牛奶浴、茶浴、醋浴、酒浴、高温池、纯汤池等大型健康水疗场所;还提供餐饮、烧烤、钓鱼、沙滩排球、登山道、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滑草场、商务会议等服务配套区域设备,是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的首选胜地。
大明谷温泉景区设施
2005年5月由香港义能国际集团投资3000万元开发建设,投资期限40年。整个景区将以温泉为核心,依势而建,规划建成七大功能区:停车区、温泉洗浴区、住宿餐饮区、生态休闲区、游乐活动区、水上游乐区、度假别墅区等。景区占地面积约200亩,景区的景点规划利用天然地势、自然资源而进行,最大化展现建筑、景观、设施与自然的共融共生。景区将主要围绕温泉而展开,打造温泉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原生态山体资源,形成十几个温泉组,六七十个温泉池,建成“生态、养生、休闲、娱乐、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区的开发建设将成为闽清县又一处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坂东宏琳厝
座落在闽清坂东镇,始建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 (1795),一座饱经三朝沧桑的古宅,以它人文兴盛,二百年长久不衰的历史而享誉八闽大地,这幢古老的广宅深院,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风采,特别是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而著称,厝内35个大小厅堂、30个天井、15个花圃、666间居室,知其结构者方能进出自如,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对称翼檐卷仰,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堪称民间建筑艺术的魄宝,游客慕名纷至沓来。
坂东岐庐
岐庐(又称品亨寨),位于闽清县坂东镇,动工于清咸丰三年(1853),完工咸丰八年(1858)距今140多年,系清代道光乙未科进士张公鸣岐所建,张公鸣岐曾任江西、武宁、德安、丰城、建昌、九江等知县、知府,为官一生,两袖清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与林则徐,沈葆祯结拜兄弟,称岐为二兄,林则徐曾赠联一幅"朗月照人如镜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该寨占地面积10亩(6666平方米),建筑占地44486平方米,寨宽754米,深59米,寨墙基础取巨石垒砌,高55米,厚36米,上筑里外两重土墙,每重厚07米,高2米,设三扇寨门,门为三重,外门宽265米,中门191米,里门17米,三重门厚各10公分,重200余斤的硬木厚板门,寨门建十扇九间火墙厝,正厅宽72米,一、二、三官房宽均39米,两边书院各三间,宽35米。厝内雕梁画栋,木刻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正厅左右官房两边书院木屏风上刻有《三国演义》故事人物60幅,每回一幅叙述一个主要故事,雕刻人物,花草鸟兽神态逼真,呼之欲出。该寨平时适合农家居住,过去遇有战况和匪患时还可用于防御自卫,寨内有水井一口,井水清洁,常年不断。有齐备的粮食加工工具。集吃、住、玩于一体,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黄乃裳纪念馆
黄乃裳(1849-1924),名九美,字绂丞,号慕华,闽清县坂东湖头村人。乃裳出身贫寒,童年即经常协助父母劳作,后半农半读于私塾和教会学校。由于不热衷于科举,光绪三年中秀才后,光绪二十年才中举人。乃裳思想进步,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对腐败的清政府和封建制度极为不满,力主变革。
早在光绪元年(1875),就与人合写关于革除缠足等论文。1895年上京应考,参加了康有为发起的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6年,在福州创办福建第一张报纸--《福报》,积极宣扬维新思想。1898年又赴京应考,在京8个月,与康有为等人来往甚密,并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等福建举子7次上书,请求废除科举及改革文字等,积极配合维新派的政治活动。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乃裳维新思想和行动也告结束。"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寄望清廷施行新政、振兴中华的幻想完全破灭。此后,他开始把精力用在解决乡亲的温饱问题上,并开创了中国大批移民越洋垦荒的先河。1899年秋,为"远女主之*威与夫专制之虐毒",并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乃裳举家来到新加坡。1900年3月,到砂罗越,沿拉让江上行200里,考察13天,决定在诗巫移民垦荒。6月,与砂王正式签订垦约。7月,回国到闽清、闽侯、古田、永泰、屏南、福清等地,招募垦农1118人,分3批到达诗巫。在诗巫垦区,乃裳和垦农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他带领垦农们战胜了流行的瘟疫、恶劣的气候、凶猛的野兽虫蛇。并与性情乖戾的土著居民友好相处,在亘古蛮荒中辟出了田地,种上了蔬菜、稻谷和树胶,逐步扎下了根基。1904年,乃裳因不准在垦区贩卖鸦片和开设赌场,违抗英国殖民当局的旨意,被驱逐回国。
但"新福州"垦区仍然继承黄乃裳艰苦刨业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并从中国吸引去一批又一批的新侨民。90年前的蛮荒之地--诗巫以及后来开辟的垦区,今天都成了现代化的城市。黄乃裳越洋垦荒的伟大创举和业绩,给家乡和侨居地带来了巨大的福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开拓海外乐园的先驱。
黄乃裳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坚强斗士,他为民主革命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精力。黄乃裳在戊戌变法后不久就开始追随孙中山。1900年7月,他在新加坡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孙中山对他开发南洋的壮举极表支持,并向他作了意味深长的赠言。在孙中山的指引下,黄乃裳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1904年,黄乃裳在新加坡将邹容的《革命军》重印一万册,带回广东、福建散发;1905年,他在厦门办《福建日日新闻》报,开展革命工作;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1907年黄冈起义,自己因胃病未能参加。但他的许多学生都参加了这次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为推翻清政府在福建的统治,他发动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的学生30多人,组成学生炸弹队,配合福州的武装斗争;福建军政府成立初期,他一度任交通司长,为支持光复初期的福建军政府,他以私人名义通电南洋华侨募捐70万元,向富商筹款百余万元。1914年,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福建的爪牙汪声玲,以"怂恿种鸦片"的莫须有罪名判黄乃裳无期徒刑,后在南洋华侨严正交涉下才得以出狱。他获释后,革命意志益坚。1916年,又创办《伸报》,继续宣传民主共和。1920年,72岁的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之邀请,赴广州就任大元帅府高等顾问。次年因病重辞职回乡休养。1924年9月逝世。�
为了纪念著名的维新志士、侨领和革命先人黄乃裳先生的光辉事迹,闽清县委、县政府通过发动华侨捐资等渠道,闽清县城关台山建设了一座"黄乃裳纪念馆"。黄乃裳纪念馆坐落于闽清风景秀丽的台山南麓,北倚台山公园,南邻双安别墅,东滨闽江,簇拥于山巅林木之中,与水光山色交相辉映。�
黄乃裳纪念馆始建于1994年12月。1995年12月纪念馆落成,历时一年余,总投资350万元,其中海外乡亲捐资260多万元。1996年10月举行了开馆剪彩仪式。黄乃裳纪念馆馆区占地总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古建筑风格;馆区空地绿化面积占98%,树木花草种类达50余种,兼具园林特色。纪念馆大前门门匾上有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彪炳千秋"的题词,从大前门向主楼仰望,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通往主楼的台阶有125级。
主楼前场面积360平方米,四周有名贵花卉,中央矗立黄乃裳全身石像。主楼共三层,主楼正面上有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题词的馆名。一层是黄乃裳生平事迹展厅,面积180平方米,厅中央安放黄乃裳半身石像,厅内陈列黄乃裳生平主要事迹、文字史料。厅内还有原国家***彭冲、叶飞等,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题词。主楼右面侧厅是海外杰出乡亲业绩展厅,分五个室,分别展挂黄双安、张晓卿、刘会干、黄顺开、刘增钦五位先生的业绩。二层是闽清--诗巫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分别展示了闽清、诗巫两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经济发展面貌。三层是会客厅,风格整洁、高雅。黄乃裳纪念馆先后被福州市、福建省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纪念馆的不断完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融纪念、教育、观光为一体的名胜景点。
陈旸墓
在闽清县十五都普贤寺山后外、后江桥亭头。清嘉庆年间(1796—1820),有人强占破坏此墓,县令方亨衢,亲往踏勘处理,墓得以重修,方知县又刻一碑,自撰《旸公墓道碑文》。1987年陈旸裔孙陈学香等又重修此墓,墓平面呈钟形,墓碑书“宋先贤陈旸公之墓”;陈旸系宋神宗、高宗时人,为著名理学家、音乐家。所著《乐书》200卷,为现存我国最早的音乐百科全书。
禾山
位于白塔乡七步自然村,山上有奇石怪洞24处,散落山中,其中"道人祝凡"、"玉盘映月""孤舟引渡"、"蟠桃庆寿"、"老翁窥斗"、"片瓦寒宫"、"蓝鲸扬波"、"银 壶仙液"等景点, 形神俱肖,栩栩如生,是领略大自然神韵的佳境。
水口水电站
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位于闽江干流中段的闽清县境内,气势恢宏的拦河大坝,蔚为壮观的发电厂房、船闸、升船机等,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库区两岸青山叠嶂,山水相拥的湖面,湖水碧净波粼,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还。
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状元有谁?
本文2023-10-10 19:28: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