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诗词《咏初日》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赵匡胤的诗词《咏初日》赏析,第1张

 《咏初日》

 宋•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赏析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宋军围攻南唐金陵时,唐使文臣徐铉来朝,徐铉自负有文才,欲以口舌解围,说他们国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而太祖不文。赵匡胤听后,让徐炫吟诵几句,徐炫便吟“秋月”之篇。赵匡胤大笑道:“寒士语尔,我不道也!”徐炫心中不服,遂请赵匡胤诵其诗。赵匡胤说,我年轻时,从陕西归来,路过华山,喝醉了睡在田野里,一觉醒来,只见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当时就有这样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徐铉大惊拜服,以为胜绝。

 以上两句咏月诗和本诗《咏初日》,都很能见出赵匡胤本人的帝王之气和远大抱负。此诗首二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写红日喷薄欲出的景象。语言质朴,全用口语,却创设了一种十分开阔豪迈的境界。“光赫赫”、“如火发”二语,把太阳初升时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后二句“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刻画了一幅红日当空,普照大地图,暗喻自己如太阳,终究能铲平割据,统一天下。全诗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述志之作。

扩展阅读:赵匡胤的文化

 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

 同时,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建国初,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仅有书一万二千余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荆南时收高氏图书,以充实三馆。乾德三年(965年)平定后蜀,右拾遗孙逢吉赴成都收图书一万三千卷。开宝九年(976年)平南唐,太子洗马吕龟祥到金陵收图书二万余卷,又收吴越图籍万卷。广泛征集民间藏书,规定凡有献书者,视其书籍价值,如果是馆阁中没有的,就送此人到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官职俱委以官职,如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三人献书一千二百余卷,都被赐以科名。

 通过征集和献书,在开宝年间,官府藏书增至八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扩展阅读:赵匡胤的历代评价

 张洎:陛下生而知之,国主学而知之。虽学知与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

 赵光义:先帝以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

 范仲淹:①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②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富弼: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又于樽酒之间,酬对之际,折其气,伏其心,罢节旌,授环卫,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太祖、太宗圣圣相承,修明宪度,肃清寰宇。

 田况:太祖少在兵戎间,累着战功,以至得天下。然以兴隆学校为心,京师建国子监,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识者知太平之有渐矣。

 刘安世:太祖用心,尧舜之心也。

 司马光:①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养其疽囊,以为子孙不治之疾,于是渔阳窃发,而四海横流矣。肃、代以降,方镇跋扈,号令不从,朝贡不至,名为君臣,实为绚敌。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纲颓绝,五常殄灭;怀玺未暖,处宫未安,朝成夕败,有如逆旅;祸乱相寻,战争不息,血流成川泽,聚骸成邱陵,生民之类,其不尽者无几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栉风沐雨,东征西伐,扫除海内。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以为子孙建太平之基。②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抚有大宝,当是之时,战士不过数万,北御契丹,西捍河东;以其馀威,开荆楚,包湖湘,卷五岭,吞巴蜀,扫江南,服吴越。

 程颐: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魏泰:太祖皇帝得天下,破上党,取李筠,征维扬,诛李重进,皆一举荡灭,知兵力可用,僭伪可平矣。

 杨侃:太祖以神武独断,太宗以圣文诞敷,平江表,破蜀都,下南越,来东吴,北定并、汾,南取荆、湖。是故七国之雄军,诸侯之陪臣,随其王公,与其士民,小者十郡之众,大者百州之人,莫不去其乡党,率彼宗亲,尽徙家于上国。

 叶梦得:太祖英武大度,初取偕伪诸国,皆无甚难之意。

 

说到宋代,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 ”重文轻武”、「 ”积贫积弱”的王朝,仅有的半壁江山还要依靠朝臣的纳贡来维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朝代,它却拥有着同时期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尤其是管理藏书工作的馆阁机构,对宋代及其后代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馆阁的特殊地位 宋朝的馆阁制度兼有编辑校对和收藏的双重功能,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不但重视书籍的编纂,雕印,还注重对于馆阁的建设。馆阁的工作人员都是朝廷委任重臣加以执掌的,属于国有机构! 宋代虽然偏安一隅,军事力量不能于其他朝代相抗衡,但是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和文化上),让百姓过上了相对安逸和舒适的日子,商品经济也得到空前的繁荣。 「 ”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了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全国的文化事业才得以繁荣和发展。 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中,宋朝的统治者是最为注重国家藏书事业的朝代。据《宋帝列传-宋太宗》的记载,在宋仁宗在即位的时候,曾经到三馆巡视,看到:「 ”湫隘卑痹,仅庇风雨,周庐道出其旁,卫士驺卒,朝夕喧杂,每受诏撰述,皆移他所,建筑屋宇简陋破旧,藏书仅及一万两千卷。"宋太宗不禁感慨,这样的地方怎么能藏天下知书呢? 他担忧这里的藏书环境,随即命令在左升龙门东北各院另外建了三个馆,并亲自提出了设计要求。 宋仁宗不仅在建设前视察,在建设中督促,建成后评估,在宋仁宗的督促下,三个馆全都顺利建好了,分别称为”昭文馆「 ”,「 ”集贤院”和「 ”史馆”。”千古治乱之道「 ”已经都在其中了; 宋代皇帝不仅对馆阁的建设颇为重视,就连图书的管理也是颇为关心的,宋真宗曾经听说过有人借书没有归还,他马上就下令让主管部门严加约束,加强管理。 宋代皇帝这么重视藏书,不仅和当时”重用文臣「 ”的国情有关,而且和宋代皇帝喜欢读书和文化人也有一定的关联。 宋太宗曾经说过:”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他认为书籍是教化之本,治乱之源。 多读书,读好书都是为了「 ”前代兴废以为鉴戒”。有了一定的藏书规模,就不必在遇到大事的时候「 ”全倚于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从宋朝建国以来,朝野上下,街头民间都将藏书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 二,馆阁工作人员的待遇 既然宋朝那么重视馆阁,当然对待工作人员也是分外重视的,为了鼓励馆阁人员的积极性,宋代馆阁工作人员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宋太祖曾经下过这样的命令,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三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在场; 皇帝在接见新科进士的时候,三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一起陪同,以便解答和咨询; 甚至在皇帝游览和参与宴会的时候,三馆的工作人员都要陪同在侧; 宋太宗曾经对自己的臣子说,三馆的工作”轻切贵重「 ”如果可以的话,自己宁愿不做皇帝,专门从事三馆的管理工作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三馆不仅是借书和存书的地方,更是网罗人才的重要之地,宋代储备和培养高级人才很多都是在三馆,比如宋代提拔做宰相的人,都要先去三馆考察和锻炼一段时间,积累到一定的经验之后才可以入朝。 三馆的历史地位如此特殊,这就要求三馆的在编人员也都是翘楚,想要进入三馆,必须先经过一段时间的适用,然后进行统一的考试,合格之后才可以入编;一旦进入到三馆,那么待遇上升百倍,历史上我们熟悉的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包拯等都曾经在三馆工作过。 司马光的一位好朋友藩镇曾经为馆阁的校勘,晋升到了直秘阁官后,司马光为表庆祝,曾经作诗称颂”延阁屹中天,积收云汉连。神宗重其选,国土此为偏。「 ”可见馆阁官员的光辉程度! 司马光雕像 三,馆阁制度对于北朝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 在宋太祖和宋太祖时期,在平定诸国的征战中,他们很注重收集地方割据政权的书籍和文献,用来充实 的藏书。 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北宋的藏书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至崇文苑建成的时候,也就是立国才十余年的时间,国家的藏书从原来的万余卷增长到了八万卷; 在编纂修书方面,宋太宗时期完成了《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宋真宗时期编纂完成了《册府元龟》一千卷,这四大卷被称为宋代的四大藏书。 馆阁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宋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进步,而图书事业的发达,又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进步,在宋代,科技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有很多专科性的类书都已经出现。 宋代的图书之多,品种之全远远超过了其他朝代,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理学等专业类知识得到空前的繁盛,诗词艺术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也出现了很多有造诣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比如朱熹,司马光,王安石,沈括等。 文化事业的进步进一步带动了科技和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发展,宋朝的共商农税收入之高连清朝乾隆时期都望其项背。 市民阶级的诞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也让宋代人的消费意识增强,极大的 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都城汴梁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都城临安,都反应出了大宋王朝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市民生活的安居乐业。 任何东西都抵不过”由盛而衰「 ”的,命运,馆阁制度到了宋神宗改制以后,入馆的门槛变低;到了宋宁宗时期,馆阁制度进一步泛滥,盛极一时的馆阁制度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然而,它给后世带来的历史价值和宝贵经验,也是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借鉴的。 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宋史· 卷一》 2,《宋帝列传-宋太宗》 3,《容斋随笔》

自周朝起,我国古代就设有专藏典籍的官职。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私家藏书出现,历经数朝,我国的私家藏书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有文献记载的藏书家多达2082人。其中,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归安陆氏皕宋楼,并称“晚清四大藏书楼”。

铁琴铜剑楼

  位于常熟古里镇西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瞿绍基。瞿绍基(1772-1836),字厚培,号荫棠,世居常熟古里。“读书乐道,广购四部,旁搜金石。历十年,积书十万余卷。时城中稽瑞、爱日两家竞事储蓄,先后废散。君复遴其宋元善本为世珍者,拔十之五,增置插架,由是恬裕藏书,遂甲吴中”。瞿绍基之子瞿镛则特别喜欢金石文字,曾得到铁琴、铜剑各一,藏书楼也因此命名为铁琴铜剑楼。第三代传人瞿秉渊兄第、第四代传人瞿良士为守护藏书历尽周折,甚至冒杀身之祸,藏书精善之本才得以保存。新中国成立后,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将600种大约4000部藏书捐献给中央政府,现存国家图书馆。

海源阁

  位于山东聊城西南隅万寿观杨氏宅院内,由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杨以增(1787—1856),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卒后谥端勤,山东聊城人。他一生嗜好藏书,于各地任职期间,广为收集。杨以增之子杨绍和又进一步充实了海源阁的藏书,杨绍和(1830—1875),字彦合,号勰卿,精于古籍鉴定,在京时专事图书收购,凡孤本珍籍、精校名钞,一经发现无不采购。杨绍和将所藏宋、元各珍本详记其行款、版式、前人跋识、藏印等写为题记,编成《楹书隅录》5卷、《续编》4卷传于世。后又经杨保彝、杨敬夫两代。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3236种,共计208300多卷。海源阁藏书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书大部分散失。至今,海源阁藏书只有小部分藏书辗转收入国家图书馆和山东图书馆。

皕宋楼(音bì,意为:二百)

  位于浙江吴兴。主人陆心源(1834—1894)字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湖州)人。年轻时喜好读书,资质过人。为官期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社会极度动乱,江南许多私家藏书纷纷散出,陆心源既颇有资财,本人又博学嗜书,于是乘机大量购进秘籍善本。陆心源藏书的最大部分来源于上海郁楹年的宜稼堂,宜稼堂藏书之精,人称“全国精华集于沪渎,俨然乾嘉时之黄荛圃也”。同治间宜稼堂书散出,陆心源约购得4800册。此外,陆氏前后又购得诸如同县严元照芳椒堂、福建陈徵芝带经堂等名家藏书,及至光绪八年(1882年),陆心源藏书已达到15万卷之多。其中有许多宋、元版珍籍,还有《四库全书》未收之书,为江南之望。陆心源搜购宋版书号称两百多部,因此取藏书楼名为“皕宋楼”,另外还有十万卷楼,专门藏明以后精本,守先阁贮一般书籍,三处藏书共达20万卷以上。可惜的是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的藏书被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售与日本三菱静嘉堂文库。

  八千卷楼

地处浙江杭州。丁氏藏书开始于丁国典,后又经过丁申、丁丙兄弟的经营,藏书逐渐丰富。丁申(1824-1887),字竹舟。丁丙(1832-1899),字嘉鱼,一生致力于藏书。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杭州文澜阁藏书受战乱影响而散出,兄弟二人不畏艰险,对文澜阁散出之书进行保存、补抄,终于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恢复原貌。另一方面,丁氏兄弟又广为收购图书,“节衣缩食、朝蓄夕求,远自京师,近逾吴越,外及海国,或购或抄,随得随校,积二十年,聚八万卷”。其特点是收入明代人著作甚多,现仍完好保存于南京图书馆。

朱彝尊生于浙江秀水书香门第。曾祖朱国祚,明万历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但到朱彝尊父亲时,家道已经败落。朱彝尊迫于生计,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游幕生涯。游幕生活没有丰厚的进项,但并不影响朱彝尊好书之癖。他除了购书之外,还借来别家的珍贵书籍,亲手抄下来。,康熙十八年,朱彝尊应"博学鸿词"之征,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借抄公私善本秘籍,充实自己的收藏。他听说著名藏书家钱曾藏有善本秘籍《读书敏求记》,锁在书箱,秘不示人。为此,朱氏邀请钱曾及当地雅士置酒高宴。席间,用数量可观的黄金和一件珍贵的轻裘买通钱曾的书童打开书箱,让预先雇来的数十名抄手抄成副本,《读书敏求记》由此得以流传于世。他的这种爱书之情,由此被人们谑称为"雅赚"。,朱彝尊供职史馆,能见到各地进献的图书。他常携带一名抄书手出入史馆,随时抄录。此事遭人告发,结果被罢去官职,时人谓之"美贬"。朱彝尊对此并不后悔,他在其书椟上作铭说:"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还不知是谁聪明谁愚鲁呢。",康熙二十一年,朱彝尊去官归田时,拥有图书三万多卷。归田后,又陆续获书四万余卷。康熙三十六年,朱彝尊到平湖探望病重的老友李彦贞,李将自己的著作《放鹇亭集》和两千五百卷藏书一并托付给朱彝尊。朱彝尊70岁时前后获书总计八万卷,建曝书亭贮藏。,朱彝尊大部分藏书是传抄的,自然是非常珍惜,所有藏书都在卷首钤印:"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他原希望同样嗜书的儿子继承藏书,不料儿子早死,给了他沉重一击。据《蒲褐山房诗话》记载,朱的孙子晚年家贫,陆续将藏书典当、卖出,曝书亭亚废为桑田,只有匾额保留下来。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开卷有益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与子俨等疏》。

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

成语为主谓式;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分句。

成语典故:

宋太祖爱读书,在位时曾要求文武百官大量读书,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宋太宗继位后,也十分重视书的作用,平时读书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宋初国家史馆藏书万余卷,后来宋太宗又下诏把各地藏书集中到京师,当时百姓献书皆有赏,很快国家藏书就达到了八万卷。这些书集中在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中,时称“三馆”。三馆早在梁代就已经建立,但房屋都很简陋。宋太宗继位后,亲自到三馆观看藏书,感叹说:“三馆如此简陋,又怎么能接待天下贤士呢!”于是下令另修新馆,赐名“崇文院”。

宋太宗还曾命人编写过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当时李昉等人花了七年时间,摘录上千种古籍,终于编成了共一千卷的《太平总类》。成书以后,宋太宗非常高兴,他对大臣说:“从今天起,我要每天读三卷《太平总类》,争取一年之内把这部书读完。”大臣担心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再耗费时间去读这部巨著会操劳过度,就劝他说:“陛下好学不倦,以读书为乐事,这自然是好事。但每天读三卷书也未免太伤神了,陛下要注意身体呀!可是宋太宗却摇摇头回答:“我喜欢读书,从书里能得到很多乐趣,开卷有益嘛!这本书虽然厚,也不过一千卷,每天读三卷,只要一年就读完了,我并不觉得十分劳神。此后,宋太宗果然每天阅读《太平总类》三卷,从不间断。

即使哪天因国事繁忙而耽搁了,之后有空时也一定会补上。年后,宋太宗按时读完了《太平总类》,便因此将这本书改名为《太平御览》。在这本书中,宋太宗了解了大量史实,经常和群臣讨论历史上的帝王得失,处理国家大事也更加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一时读书之风十分盛行。如今,《太平御览》已成为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保存了大量宋朝以前的文献资料,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而“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也随着这本书流传下来,成为勉励人们勤奋读书的最好注解。

赵匡胤的诗词《咏初日》赏析

 《咏初日》  宋•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赏析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