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庞氏的后世学者对传说的诠释
越南近代史家陈仲金认为,“从吴士连开始,自15世纪以后,我国的历史才记述了有关上古时代的传说。由此足可得知,有关这个时代的事情是难于确凿可信的。不过,历史学家却也收录了这些俗传的荒唐无稽的故事,它们全属神仙鬼怪之说,完全违背自然的法则。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在混沌初期,谁都希望从神话之中寻找自己的根源来光耀自己的民族。无疑也因为这个道理,我国的史书记载鸿庞氏为‘仙子龙孙’云云。”另外,陈仲金又强调:“现在,我们根据旧史而叙述了各种故事,读史者应该分辨何为真实的,何为捏造的,这样才对学习历史有益。”
1970年代越共学术机关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学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为“文郎国开始分化成为有阶级的社会”,以及它的“各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其首领是雄王。部落联盟经过了一个暂时的过渡阶段,逐渐带有国家的萌芽形态。” 此外,越共学者有另一种独特的见解,就是鸿庞氏时期里,“由母系社会转变成父系社会的过程中,越南社会仍保持着一个相当稳固的传统──母亲、妇女在家庭中和社会上起重要作用。这些优良的传统在越南社会上还长期保留着。”
中国的越南历史学家戴可来认为鸿庞氏传说不足凭信,指出它是越南人杂糅了中国古籍里的传说及故事,并加以演绎及嫁接而成。例如鸿庞氏是炎帝神农氏的说法,是源于中国古籍称炎帝“以火德王”,是南方的帝王;“貉龙君生百男”的说法,是从中国古籍里有关百越的记载而演绎过来;“文郎国”的疆域是按百越的分布区域描述的,其所辖“十五部”的名称,都是中国汉代至唐代在越南所设的郡州县名称,因此,文郎国的传说大概为唐代以后才编造出来。即使《水经注》引《林邑记》提到过“文狼人”,也只不过是原始民族,并未达到“阶级社会建立国家”的水平。戴可来又指,越南著名学者如陶维英、陈仲金等,均认为鸿庞氏传说并不可信,只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越南当局,利用该传说来大做反华文章,从而使之“完全堕落成为替地区霸权主义服务的伪史学”。
在中国古籍中,亦有与鸿庞氏有关的记载,称之为“骆”或“骆越”。根据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的记载,赵佗在华南、越北一带称王称霸时,就用“财物赂遗”骆越,并将之“役属”。司马贞“索隐”引《广州记》,对这里提到的“骆”加以解释:“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引《交州外域记》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但将各阶级人物及事物称号写成“雒王”、“雒侯”、“雒将”、“雒民”、“雒田”等等。 《广州记》及《交州外域记》的说法,与越南传说里的雄王及蜀泮灭鸿庞氏的事迹大抵上吻合。
“骆越”在中国古籍里,不单以远古王朝的姿态出现,并且成为了越南地区里长期存在的部落。据范晔《后汉书‧马援列传》所载,东汉大将马援平定二征起义后,“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这个记载表明,到了中国的秦汉时代,“骆越”虽然丧失了自立自主,但仍是越南地区里的一支较有代表性的部落。
此外,《水经注》卷三十六引《林邑记》,有一项与文郎有关的记载:“朱吾(位于今越南广平省洞海南)以南,有文狼人,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鱼食生肉,采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县南有文狼究,下流迳通。” 中国学者戴可来对这里提到的“文狼人”、“文狼究”作出解释:“文狼究(河流名)或因文狼人而得名。所说皆指文郎人,无‘文郎国’。且‘依树止宿,鱼食生肉’,‘若上皇之民’,显然是原始民族,尚未达到阶级社会建立国家的水平。”
战国时期的百越跟现在的越南基本没有任何联系。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处于中国的北方,就是现在的陕西,河南,山东这一代。而现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在当时都是属于没有开发的湿瘴之地。这些地区人进去都会感染瘴气而导致犯病死亡等,更不要说生产出像今天这样丰富的粮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并不满足六国既有的土地,在他的命令下,秦军继续向外扩张,这其中有两规模最大的军队,一路是由民间蒙恬率领的4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匈奴的河套地区,并且驻军在九原。蒙恬的军队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是精锐的秦军主力部队。
另外一路则是由任嚣和赵佗率领的70万大军,南征百越。这个百越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贵州这一带,包括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在里边,这一代生活着百越族,还是部落制,并没有发展出国家,秦始皇在这里设置了三郡,其中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归象郡管辖。
秦灭亡之后,赵佗百成立南越国,并且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来还称帝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兵灭南越国,并在南越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这三郡包含了越南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区。之后每当中原王朝战乱的时候,当地土著就叛乱,当时中原王朝恢复统一,又会派兵将这些地区重新纳入版图,反反复复,到后来,越南真正出现国家的时候那里叫做安南。跟百越不是一个概念。
越南这个国家是中国的南方友邦,历史上越南历代都需要接受中原王朝册封,属于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藩属国,就连越南这个国家的名字都属于清朝赐予,而越南这个国号则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汉朝的南越国。 历史上的南越国和越南历史 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秦朝派出五十万大军灭岭南诸越,在岭南设置桂林(大约为今天的广西)、南海(大约为今天的广东)、象郡(涵盖今天越南北部),秦亡,当时岭南的秦军赵佗趁乱拥有三郡,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04-111年,都城在番禺(今广州),所辖地域就是上述秦三郡和越南所谓的安阳王统治区,即秦朝时期现在越南北部属于南越国。赵佗相传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帝王,寿命上百岁,南越国也异常强盛,在面对吕后刁难时,赵佗甚至自称皇帝,为南越武帝。 南越君主称帝的证明,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 中国古籍《汉书》对此这样描述: 以兵威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南越国在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就开始成为汉朝诸侯国,虽然吕后时期赵佗称帝,但南越国最始还是自觉力量不够,在汉文帝之后重新成为汉朝一个藩属国。汉武帝时期南越逐渐衰落,历经五世被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消灭,汉武帝在南越国设立九郡,两汉时期属于交州刺史部,其中汉九郡中的交趾、日南、九真三郡是现在越南北部,也是宋朝时期越南自立的本部。南越灭亡后,越南从此内属中国统治千年,汉唐时期郡王中原王朝的郡县。 越南人眼中的赵佗:千年前视为越南开国皇帝,现代被认为是侵略者 位于中国广州的南越王墓 南越灭亡之后,其历史影响并未消失,在交州时常有用南越为名造反的人士,企图恢复所谓帝业,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南梁交州土豪李贲造反时就自称南越帝,越南现存最早是史书详细记载《越史略》: 初州人李贲反,据龙编城,自称南越帝,置百官,改元天德,国号万春。 五代时安南都护府脱幅而去,越南土豪丁部领建立历史第一个王朝丁朝,在建国之初丁部领自称大胜明皇帝,建国号大瞿越,改元太平,册皇太子为南越王。当时丁朝担心北宋灭南汉后恢复安南这块汉唐故地,于是以皇太子南越王丁琏名义派遣使臣前往朝贡,当时宋朝承认丁朝为安南的藩镇,册封丁琏为交趾郡王。丁朝二世而亡,越南土豪黎恒模仿宋太祖黄袍加身建立前黎朝,当时宋越交战,宋朝承认黎恒交趾藩属郡王地位,并在黎恒死后追封其为南越王。之后宋朝册封越南前黎和李朝君主均先册封为交趾郡王静海军节度使,在宋朝新皇帝即位后晋封为南平王,在越南君主死后追赠为南越王。宋朝《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四裔考七对此有载: (宋)仁宗即位,入贡,加检校太师。天圣六年,卒,子德政遣使告哀。诏命使吊祭,赠公蕴侍中、南越王,授德政袭爵。····故事,其王初立,即封交趾郡王,久之,进南平王,死则赠侍中、南越王。 「 ”南越王”成为宋代中央 追赠安南国君的赐号。 越南宋朝脱幅建国后以南越国为正统 越南自丁朝之后脱幅而去,历经丁朝和前黎短暂统治,在宋真宗时期正是进入稳定的李朝时代,越南从此着手建立越人的国家历史体系,李朝时期越南君主受中国学风影响崇佛尚儒,李圣宗修建文庙及立下规定祭祀孔子、周公等,之后李朝模仿宋朝开科取士,朝廷设国子监和翰林院,这是越南文化正规化的开始。 李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奠定越南成为文献之邦,李朝时期也曾下令编撰史书,以明正统。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李朝史书并没有留存下来,只有李朝之后陈朝时期编撰的《越史略》成为留存至今最早的越南史书。《越史略》是越南陈朝官修史书,是陈朝明正统是体现,此书有《赵纪》一篇,以赵佗建立的南越国为越南国统和国史始端。 陈朝皇城 陈朝史家黎文休将赵佗列为越南开国皇帝是越南开创万世不拔之基抵抗北方的越南伟人,越南《大越史记全书》曾记载黎文休关于南越国之于大越陈朝的关系进行论述。 则知善为国者,不限地之广狭,人之华夷,惟德是视···········赵武帝能开拓我越,自帝其国,与汉抗衡,书称老夫,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业,其功可谓大矣。后之帝越者,能法赵武,固守封圻,设立军国,交邻有道,守位以仁,则长保境土,北人不得复恣睢也。 所以从此之后南越在越南被称为赵朝,反映了他们认为赵朝兴亡,与越南的「 ”国统”是息息相关。后黎朝末年的时候,吴时仕第一次对赵朝的正统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赵佗是来自中国的侵略者,而不是越南的贤明帝王。
中国的汉语文言文。
远古时期居于越南北部的民族,为雒越人(又作骆越)。在雒越社会,有“雒王”“雒侯”“雒将”等作为部落领袖,并有简单的农业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涨退,垦地栽种。《水经注》卷三十七注引《交州外域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著作,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根据越南神话传说,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鸿庞氏。鸿庞氏首位君主禄续,是中国神农氏的后代,获封为“泾阳王”,治理南方,号“赤鬼国”。泾阳王娶洞庭君龙王之女,生下貉龙君(名崇缆,“貉”又作“雒”)。貉龙君有儿子百人,当中五十人随母归山,五十人随父居于南方,越南人称貉龙君为“百粤之祖”,而其长子则称为“雄王”(又作骆王、雒王),继承王位,建立“文郎国”。雄王家族世袭王位,历十八代,是为传说里的鸿庞氏王朝,时间从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共2622年。后世认为越南民俗文化跟鸿庞息息相关,例如雄王教人民在身上纹龙、水怪等图案,让先民进行渔猎时免受蛟蛇所伤。古代越南人以木皮为衣,织菅草为席,以米汁为酒,以榔桄棕桐为饭,制作鱼露、刀耕火种等习俗,都被视为从鸿庞时代开创。
越南的各部史籍,对于上古越南民族或鸿庞氏的势力范围,有着略有不同的说法。
《越史略》卷上对上古交趾范围的说法:“昔黄帝既建万国,以交趾远在百粤之表,莫能统属,遂界于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宁、军宁、嘉宁、宁海、陆海、汤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怀骧、九德,皆禹贡之所不及。”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的说法:“(雄王)貉龙君之子,都峯州。”“其国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孙国(即占城),分国为十五部,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越裳、曰宁海、曰阳泉、曰陆海、曰武定、曰怀驩、曰九真、曰平文、曰新兴、曰九德、以臣属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
《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的说法:“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狲精国(即占城)。分国中为十五部(或作郡):曰越裳、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宁海、曰阳泉(或作阳海)、曰陆海、曰怀驩、曰九真、曰日南、日真定、曰文郎、曰桂林、日象郡等部,分归弟治之。”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对前代古籍说法,辩证为“侈大其辞”:“旧史载文郎国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无乃过其实欤!夫洞庭地夹两湖(中国湖南及湖北——引者注),实在百粤之北;巴蜀犹隔巂滇(属中国云南——引者注),不相接壤,旧史侈大其辞,殆与后蜀王之事皆属传虚,而未之考也。况所分十五部皆交趾、朱鸢以内,全无一部在北,可证其诬也。”
附上述所列史籍信息:
《岭南摭怪》(越南语:Lĩnh Nam chích quái〔Lĩnh Nam trích quái〕/岭南摘怪〔岭南摭怪〕),又称为《岭南摭怪列传》,越南古代书籍,用汉语文言文编成。内容以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为主。原作者不详,相传由陈世法(Trần Thế Pháp)所撰,而书中的神话故事早在李陈时期已经出现。到15世纪末,出现了武琼、乔富修订校正的两卷二十多篇故事版本。
《越史略》(越南语:Việt Sử Lược/越史略),越南古代历史文献,作者不详。该书共三卷,采用编年体,以汉语文言文写成。是记载越南上古时代(包括越裳氏、南越国等)至李朝(1009-1225年)事迹的重要典籍(其实亦有陈朝部分,但只介绍历代年号)。《越史略》作者,已难以稽考。而成书年代,则可从书末的《附陈朝纪年》中的“今王,昌符元年丁巳”推断,可能是陈废帝昌符元年(公元1377年)写成。
《大越史记全书》(越南语: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大越史记全书)是越南的编年体通史,以古汉语文言文编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历史最重要的史书。该书从后黎圣宗洪德年间(1470-1497),由吴士连编纂,收录了自鸿庞氏时代以来的传说及史实,最后于1697年,由黎僖负责增补至后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为全书最后修订本。《大越史记全书》的编纂,可说是继承了越南人官方修史的传统。此一传统,可追溯至陈朝时期黎文休编撰《大越史记》及后黎朝时期潘孚先编纂《大越史记续编》。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越南语: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是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采编年体,用汉语文言文编写。于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简(越南语:Phan Thanh Giản/潘清简,1796年–1867年)开始修撰,其后数次续修,至阮简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
越南古代史
在现今越南的国土上,曾发现古猿人的遗骸,以及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中有著名的和平文化(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和北山文化(新石器早期)。根据对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自远古以来,在越南的土地上就有原始人类在生息繁衍。越南最早的居民可能是印度尼西亚人和美拉尼亚人,其后裔是占人和长山山脉中的昧人(摩依人)。但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直接祖先,则是起源于“百越”族的一个分支—雒越。雒越人在中国秦代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就居住在现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越南古籍中曾有“文郎国”、“瓯雒国”的记载,反映,反映的是传说中古代雒越人原始部落社会的一些情况。在越南北部居住的雒越人经历了由原始部落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度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前214年,秦始皇出兵平定岭南“百越”族聚居地,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的象三郡就包括了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今天越南北部一直在中国封建王朝的管辖之下。
秦末,中国封建官吏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前111年,汉武帝功灭“南越国”,在其地设置九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亦相当与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三国时期,其地又称“安南”。
唐朝衰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安南地区的封建势力乘机割据称雄。公元939年,安南人吴权赶走中国官吏,自立为王。吴权死后,安南地区又出现“十二使君”(即12个封建主)的割据纷争。公元968年,安南人丁部领削平“十二使君”,统一安南,建“大瞿越国”,随后派遣使者携带方物向中国北宋王朝请封,宋太祖封丁部领为检校太尉、交趾郡王,将越南视为“藩属”。学术界一般将公元968年丁部领建“大瞿越国”作为建立自主的封建国家的开始。此后,越南先后经历了前黎朝(980~1009年)、李朝(1010~1225年)、陈朝(1225~1440年)、胡朝(1400~1407年)、后黎朝(1482~1784年)、西山朝(1788~1802年)、阮朝(1802~1885年)等封建王朝。1802,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阮福映依惯向中国清朝请封。清朝于次年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这是“越南”作为国名的开始。19世纪下半叶,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45年,越南人民取得“八月革命”的胜利,9月2日,越南宣告独立,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改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说起大明帝国来,人们可能会想起诸如朱元璋、朱棣、蓝玉、刘伯温、甚至是末代帝王崇祯及阉臣魏忠贤等人,但是有这么一对父子俩估计大家知道的不多,这父子俩一个北伐北元王庭,一个南征安南(越南古称)那可是替初期的大明帝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父子二人是谁呢?答曰张玉和张辅,尤其是张辅那可是在越南的古籍里那可是有着响当当的凶名。
一代名将张玉,曾做过蓝玉、朱棣的手下,战功显赫,破元军于寒鸦山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也就是如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时期著名将领,早先时候在元朝任职,元亡后随元顺帝逃亡漠北,后来后归顺大明帝国,先入赘蓝玉麾下,随蓝玉南征北战,后因为因为蓝玉案,差点受牵连,本以为仕途从此终结,但是机缘之下追随了朱棣,后来靖难之役爆发,曾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1401年,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由此可见其人在明朝初期,也是一员虎将。在这里我们就对张玉介绍这么多了,我们接着介绍张辅。
张辅是张玉的大儿子,俗语说虎将无犬子,或许是因为张玉的影响,张辅自有习武,深谙兵法,成人后一直追随父亲南征北战,也是积累了赫赫战功。
说起张辅,就不得不谈起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安南(古越南)平定战,这场战争本来没有大明帝国什么事情,但是篡夺了安南陈朝的外戚黎季犛却欺人太甚,派兵伏击了一支五千人的明军,斩杀了明朝使臣和新任的陈朝君主。
虎父无犬子,张辅灭安南,振大明之威
这下可是激怒了朱棣,朱棣当下下令大军征讨安南,令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领丰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将军,带领明军八十万余人南下,当然这八十余万人的数字是来自于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之中,而明朝史书之中则是记载为三十万大军。
好了,篓子捅大了,但是这黎季犛早有准备,既然要和天朝上国翻脸,那肯是有准备的,所以安南军队早已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然而一开始出师不利,没待开始对安南进行开战的时候,主帅朱能病死在了军中,主帅临时由张辅所任,开始从广西进军,而沐晟的部队也开始驻扎于云南与安南的边境,可以这么说,对于安南从古至今的进军路线一直没有变过,都是云南和广西,也可以说是屡试不爽。
其中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战役,那时候安南军见明军骁勇,而且为数众多,竟然驱赶着象群打算对付明军,然而张辅却早已对安南军队这种手法了如指掌,早已做好了准备,见安南军撵出象群,张辅便下令,用画好的狮子、老虎模样的布匹蒙在了战马的身上。
大象见过马,但是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怪物,一头大象开始回头逃跑,羊群效应一起,这好,一群大象在战马这么一吓唬,竟然集体回头狂奔,反倒将毫无准备的安南军队踩死大半。
经过几场大战之后,明军攻克安南东都,开始战后对当地官员和军民安抚,毕竟嘛,若是继续打,不安抚民众的话,很容易出大事儿的。
永乐五年的时候,也就是1407年春,战役一直很顺利,光拔出几个安南城镇,就歼灭安南军将近五万人,全面光复安南全境之后,共剿灭安南叛军十数万人,从此我们不难看出,为何《大越史记全书》会把明军说的人数那么多,也许这么说一下的话,他们还会有几分面子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当初的30万明军其中不少都是曾经参加过驱逐北元,参加过靖难之役的那一批如狼似虎的老兵,所以说在面对这些明军来说,他们成为战五渣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初,这场战争才彻底平息,张辅则整军回到京师,朱棣大悦,隧论功行赏,在奉天殿赐宴招待,并赋写了《平安南歌》,以昭全军!
鸿庞氏的后世学者对传说的诠释
本文2023-10-10 19:37: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