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如下: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启示
司马光一生勤奋好学,编纂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实,价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树。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他)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掌管编写《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功臣。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
(司马光)自己说:“(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扩展资料:
相关文化常识
话说“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史学家。他花了近20年的时间主编了编年史《资治通鉴》,这是一部对后代极有影响的书。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与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辩论,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死后,申太后听政,他被任为宰相,于是废除新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一个保守守旧的势力 与王安石的新法水火不容。
司马光从小喜欢读历史,年长后觉得浩如烟海的历史书任何人都难以读完,尤其是皇帝和大臣,因此他召集一批人,删繁就简,把古今历史按年重新整理编写,前后花了十多年,成书共计一千多卷,取名《资治通鉴》。
所谓“资治”,即有利于治理国家,“通鉴”是指从古到今可借鉴的历史经验或教训。
-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字“君实”。
六岁那年,想吃青胡桃的司马光,让姐姐帮他剥,正巧姐姐有事走了。女仆就用热水把青胡桃泡软、剥开。姐姐回来后问是谁给剥开的?司马光撒谎说是自己。这事儿正好被父亲撞到,父亲严厉地训斥到“小子何得谩语!当初给你取名‘光’,就是怕你浮躁,才取了‘君实’为字,没想到你还是敢撒谎。”司马光被父亲的怒火吓住了。
这次事件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从此“实话实说”四个字,就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然而,人的一生不知要说多少话,而能坚持一辈子不说假话是何其难啊?当代人甚至把不说假话当作做人的最底线,可以想见司马光一生做着一种什么样的坚守!
正是这个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让司马光终其一生远胜于常人,但却又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作为一个出生官宦门庭的子弟,司马光有着比别人对官场多一份的熟稔,对人情世故多一份的认真。
15岁上他就因恩荫当上了郊社郎,但他总觉得这不是进入官场的正途。他相信自己有智慧能剥开官场这个“青胡桃”!于是,二十岁那年,他在科考中以进士甲科的成绩,被授以奉礼郎,华州判官之职。
由于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在双亲跟前敬孝道。后来,在权知韦城(治所在今河南东)县事时,也得到了“政声赫然,民称之”的美誉。在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庞籍去世后,他更是把庞籍的妻子拜为母亲,抚养庞籍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然而,道义上的付出并没有对司马光的仕途有多少助益。在从政的近二十多年时间里,司马光只能无奈地在官场上磕磕碰碰地盘桓着。正是在这种旷日持久的销蚀中,司马光把目光投向了钻研历史。其实,从小就嗜读《左传》的他,知道历史里蕴藏着什么。如果一个人想磨砺自己,那么,就在浩如烟海的故事里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答案吧!
因此,当自己的朋友王安石举起变法的旗帜,一改本朝旧制时,司马光虽然不赞同变法,但却为了在朝堂之上保留自己的观点,竟然只是反转身去,请求神宗让他“退居洛阳,专事著史”。
在长达15年里,司马光埋首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呕心沥血铸就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终于登上了中国史学的最高峰。
《书仪》
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司马光撰,考《隋书·经籍志》,谢元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有《书仪》二卷。以至王宏、王俭、唐瑾皆有此著。又有《妇人书仪》八卷、《僧家书仪》五卷。盖《书仪》者,古私家仪注之通名。《崇文总目》载唐裴茝、郑馀庆、宋杜有晋、刘岳尚皆用斯目。光是书亦从旧称也。凡《表奏公文私书家书式》一卷、《冠仪》一卷、《婚仪》二卷、《丧仪》六卷。《朱子语录》:“胡叔器问四先生礼,朱子谓:二程与横渠多古礼,温公则大抵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又《与蔡元定书》曰“《祭仪》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之”云云,则朱子固甚重此书。后朱子所修《祭仪》为人窃去,其稿不传。则此书为礼家之典型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其父廷鸾之言,谓《书仪》载妇入门之日即拜先灵,废三月庙见为非礼,引《朱子语录》,以为惑于陈针子先配后祖一语。又谓《檀弓》明言“殷练而禘,周卒哭而禘”,孔子善殷而云周已戚,《书仪》载祔庙在卒哭后,于礼为太遽。案杜预《左传注》谓礼逆妇必先告庙而后行,故楚公子围称告庄共之庙。郑忽先逆妇而后告庙,故为先配而后祖。其事与庙见无关,光未必缘此起义。又古者三月庙见,乃成为妇,故有反马之礼;有未及三月而死,则仍归葬母家之礼。后世于亲迎之日即事事成其为妇,三月之内设有乖忤,断不能离婚而逐之;设有殀折,断不能轝柩而返之也。何独庙见之期坚执古义乎?至于殷练而祔,孔子善之,其说虽见《檀弓》,考《宋史·礼志》所载祔庙之仪。实从《周礼》。国制如是,士大夫安得变之?亦未可以是咎光也。他如深衣之制,朱子《家礼》所图,不内外掩袭,则领不相交。此书释曲袷如矩以应方句,谓“孔《疏》及《后汉书·马融传注》所说,似如颈下别施一衿,映所交领,使之正方,如今时服上领衣。不知领之交会处自方,疑无他物”云云,阐发郑《注》交领之义最明。与《方言》“衿谓之交”郭璞《注》为“衣交领”者,亦相符合。较《家礼》所说,特为详确。斯亦光考礼最精之一证矣。《礼记大全·檀弓》“忌日不乐”条下,载刘璋之说,引司马氏《书仪》“忌日则去华饰之服,荐酒食”云云,此本无之。然此本首尾完具,尚从宋本翻雕,不似有所阙佚者。或刘璋偶误记欤?
---出《四库总目提要》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本文2023-10-10 19:43: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