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气,最讲究的谍战剧,我推荐这两部“京味”谍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最接地气,最讲究的谍战剧,我推荐这两部“京味”谍战!,第1张

改编自都梁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狼烟北平》,由都梁亲自担任该剧编剧及艺术总监。陈国星任导演,戏中有“老戏骨”刘佩琦饰演的人力车夫文三儿和徐僧饰演的徐金戈等。该剧以上个世纪战乱的北平为舞台,展现了从七七事变后到解放前夕几十年时间里,战局和政局变迁给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带来的苦痛,以及在大的 历史 背景环境下,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对命运的不同态度。

《狼烟北平》是一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诗。该剧依据抗战时期北平城内日、伪、国、共四股势力的明争暗斗为背景,捕捉当时处在城外战场与城内地下争斗中的人们慌张的心理图景,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北平的日常生活细节,从中透视国家品质和人生百态。

该剧既描述了文三儿这个拉包月的人力车车夫,他爱喝酒、贪小便宜,总忍不住吹牛吹得天花乱坠,人虽然本质不坏,但骨子里自甘堕落,是个彻头彻尾的奴才命。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小市民心态。同时在本剧中还有一身英雄气概,硬汉作风的徐金戈,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军人独有的气质,跟文三儿的猥琐怯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一部将老百姓对战争和民族兴亡的麻木、抗日志士的战斗、生活、爱情交织在一起的市井百态图,展现出了乱世中的人生百态和世态炎凉。

同时剧中人物的多方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也让观众看的津津有味,其中方景林徐金戈与罗梦云杨秋萍的悲剧性爱情,徐金戈与文三儿慢慢发展起来的朋友关系,方景林与徐金戈半敌半友的微妙关系, 历史 和命运的捉弄让情侣生离死别,让敌人成为朋友,让本是不同阶级的人走到一起,最后文革时期徐金戈和文三儿见面的场景让人感动,人情味压倒了一切,也让观众回味无穷。

《金水桥边》是一部由刘飚执导,黄志忠、柯蓝、李乃文、倪大红、梁冠华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从建国初到文革结束的30年间,几个普通家庭、一群老警察的故事。该剧制作精良,一众戏骨为观众带来深具北京特色与烟火气的表演,真实而自然,在豆瓣评分获得78分的高分可谓实至名归。

剧中黄志忠饰演的男主钱有根这个人物性格复杂,他表面冷漠,实则重情重义,内心充满正义感,不放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人和事,历尽人生百态,仍坚持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他有着刑侦警探的聪明头脑,凭借着缜密的推算,抽丝剥茧破获了一系列疑难案件;同时,他身上也存在着市井小人物的痞气,不修边幅、贫嘴。 在演绎这样一个丰富多面的角色时,黄志忠“松”了下来,享受着塑造人物过程中自己与钱有根融为一体的惬意,表现出了该形象应有的味道。 为了更好的阐释钱有根这个角色,黄志忠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了公安民警的生活,并且一直减肥,保持瘦削的身形,力求更贴近人物本身。谈起该角色,黄志忠称钱有根是一个有缺点、很可爱的男人,身上有很强的时代感,是一个真正活在那个年代的人。

柯蓝饰演的命途多舛的女性角色赵春花,她和黄志忠扮演的钱有根之间纠缠了几十年的爱恨情仇,细腻又耐人寻味。在《借枪》、《结婚前规则》等剧中有过出色表现的实力男星李乃文,此次在剧中出演另一位男主人公孙大光,这位解放前的战斗英雄,新中国的耿直警察,在剧中和钱有根上演了长达30年的恩怨纠葛。以“贫嘴张大民”、“神探狄仁杰”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实力明星梁冠华在该剧中出演了关全和一角,这个人物祖上是清朝贝子,整天提笼架鸟无所事事,但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物延续了他以往风趣幽默的戏路,同样不容错过。

作为一部反特谍战剧,该剧的特点是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接地气, 在破案过程中融入了小院儿邻里之间的人情冷暖,充分表现出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与 情感 变化,同时剧中人物间关系复杂,恩怨纠缠,演绎了一场“小人物”间的另类传奇故事,是一部强剧情,可观赏性强的谍战佳作,值得一看。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余人,无一人再上诉鸣冤,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NO2 发迹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但是,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塘报的发明,其专利权应属明代社会。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最早注意到“塘报”的存在,但戈氏对塘报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只字未提,只说塘报隶属明朝政府兵部管辖。“兵部车驾司,于东华门左近,设两机关:一曰马馆,专司夫马;一曰捷报处,收发来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职16员,驻扎各省会,归按察使司管辖,经管该处直接寄京之文报,名曰‘提塘’。此‘塘报’名称之所由来也”。戈氏还讲了塘报的发行过程:“先由车驾司验妥盖戳,随即送往捷报处,经由马馆预备夫司,然后由京传至第一站,西路即系良乡县,东路则系通州;此一州一县,负转发下站之责,如是沿途递转,以达原封应投之处所。”对明代塘报开始研究和深入探讨的是黄卓明先生和台湾学者朱传誉先生,虽然他们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他们似乎没见过完整的塘报原文,其史料引用,绝大部分都是从前人的记载中转录塘报原文的内容。现在,为便于例题地认识明代塘报的模样,特挑选出崇祯元年四月二十八日这份数字不多的塘报原件,全文引录如下。

  崇祯元年3月11日,奴差可可孤山与马秀山等五名,特来求款,另有文书。职即将计就计,随差马秀才回去,要大海及奴子合干等来说,方信真情。大海乃奴得力中军,行兵作事,无不出其调度。职意得此大海,断送奴贼一臂。奴亦不肯放来,仍差马秀才送职貂皮、玄狐皮、囤子各一件,人参一斤,大白马二匹,金鞍二副,求职听允等情。职既笑怒之痴,复恨奴兵二三万余在镇江守牧,猖獗无忌,随指示南北水陆将领曲承恩、毛有仁、朱尚元、李继盛、冯有时等,各带火器,尽力攻打镇江城。众贼分阵泼战,职令齐发枪炮,打死达贼无数,活擒头木及部落三名,余皆逃窜,职即传令各将乘胜追逼,有进无退。职至凤凰城,马力疲乏,连职堕地,右边板体为马所压,鼻口喷血,昏晕半日方醒。职恐将士惊惶,勉强扶病,撤兵而回。

  明代学者朱国祯在《涌潼小品》卷12中曾经这样解释塘报的性质:“今军情紧急走报者。”接着,他又说:“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该称塘报。塘之取义,未解所谓,其说亦不著。阅马塍《艺花记》云,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欤?”从翻阅东江塘报的情况来看,朱国祯的见解基本上是正确的。塘报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军事情况,包括某次战斗是怎样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敌我双方各自出动多少兵力?规模多大?范围多广?在什么地方交战?敌我双方各死多少?战果如何?是胜多于负,还是负多于胜?等等。不过,东江塘报并非完全是战报,也记录其他与军事相关的内容的消息,如天启六年正月二十日塘报,刊登的是内丁守备陈国忠的关于辽东前线明军态势的报告;崇祯元年三月十三日塘报,刊登的是毛文龙的关于清军最新动态的紧急报告;天启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塘报,刊登的是关于高丽国(即朝鲜)外交倾向的报告。据我所统计,在36份东江塘报中,术语军事战报的有25份,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强;其余的11份,均属于军事态势、军事分析、敌军动向等情况报道。

  从东江塘报作者多次在结为处提到“以释圣天子东顾之忧,阁部大臣蒿目之虑耶”、“幸获大捷,全叨圣天子之洪福,诸当道之胜算,登、津部院抚道应援之功”、“皆赖皇上威灵,上台远略”、“惟上台抄筹焉”以及作者不时自称“卑职”等情况分析,东江塘报发往的部门有地区军事长官、地区行政长官、中央兵部、中央政府等机构。然后,再由中央政府的传播机构将某一地区的塘报转发其他地区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有例证在此:明末档案记录东江塘报作者,即明朝政府援辽都司毛文龙的战功时,写道:“……天启七年四月初十日,统领官兵曲承恩、毛温、毛永加等同朝鲜昌城太守协同龚正祥、毛有余、毛永华等,到于瓶山地方,遇敌抢鲜,放铳打坏首敌,乃敌遇用埋伏黄州阵地铁乌菱、角利、鸟铳打死不计其数。塘报各衙门有卷。……塘报有卷。……塘报有卷。……以上18款俱上塘报。”“塘报有卷”,就是“塘报各衙门有卷”的省略。所谓“塘报各衙门有卷”,就是指将某地区的塘报发往其他地区的下级、平级和上级的军事机构和政府部门,使这些军事机构和政府部门也能了解其他地区的军事状况和敌我态势,做到互相同期,交流信息。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塘报是明代官方机构专门用于刊载军事消息的意中传播工具,它以战况为主,兼及敌我动向、态势、意图以及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外交情况等。它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类似于宋代的边报和今天军队内部的报纸等。第二,塘报是明代官僚机构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它只在官僚机构内部发行和传播。第三,塘报的形势基本上是每份一事一报,但也有数事一报的时候,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限于原件篇幅太长,本文没有引录。第四,塘报刊登的消息,是上级军事机关判断敌我军事形势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军事决策和军事部署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遇见王沥川》是我看了无数次,也哭了无数次,高以翔和焦俊艳把沥川和小秋演的太好了。好想高以翔,沥川你永远活在我心里。

我能推荐两部既有泪点也有笑点,笑着笑着你就哭了的电视剧吗?《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永不磨灭的番号》这两部电视剧都是抗日神剧,都是嬉笑怒骂的腔调,但是笑着笑着你就哭了。。。。看了几十遍。每一遍都是不一样的心情。

1我的团长我的团

是一部描述远征军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由滇西进入缅甸,与日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战斗,10万人的军队只有4万人生还。看多了抗日战争,突然看见这么一部剧,真是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才是战争。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很精致,也没有刻意的刻画多么的爱国,多么的英勇,是为了民族大义赴死还是应该苟活着?每一个镜头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存在。

死啦死啦,烦啦,迷龙,阿译,豆饼,兽医,不辣,要麻,克鲁伯,虞啸卿,张立宪,何烧光等等,你能记着他们吗?

2永不磨灭的番号

这个是黄海波出事前的电视剧,由徐纪周执导,黄海波、卢芳生、王雷、姚芊羽等人主演的抗战剧,李大本事带领着被他忽悠来的战友们组成了一支没有正规建制番号的县大队,在敌占区浴血抗击日寇的悲壮故事

李大本事,陈峰,赛貂蝉,算盘,石头,地瓜,小北平,崔小辫,卢芳生的日本人,你还记得吗?

还记得行军锅的故事吗?李大本事掩护大部队撤退,声东击西,日本人捡到行军锅上报,上级以为是密码,翻阅无数密码本认为是八路师级干部,改变了整个军事部署,后来才知道就是一口锅,结合当时的人物背景音乐,简直笑掉大牙。

这个和个人喜好有关、但是也很肯定的是既然能看十遍以上那也是经典、下面说说我个人看过十遍以上的电视剧、

1、《大宅门》这部电视剧堪称经典之作、

2、《你是我兄弟》

3、《闯关东》

4、《正阳门下》

5、《情满四合院》

其实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我看来这些电视剧都是能让我看十遍以上。

《遇见王沥川》看了不下十遍了,最开始看的小说觉着王沥I川是每个女人心中最完美的爱人,现实中怎么可能有那样温暖,绅士,谦恭,对女主还死心踏地的男人。高以翔就是现实中的那个男人他把沥川演活了,沥川就应该像高先生耶样,那么完美都不知该有什么词汇能把对沥川对高先生的喜欢表达出来。只能一遍遍的看剧透过屏幕去看那温柔深遂的眼神,我想在以后的日子我还会继续刷剧,高先生不在了,只能透过剧中人物去缅怀他。一百个女人心中住着一百样的王沥川,高先生能达到所有人的标准,所以才能义无反顾的刷剧,才能念念不忘高先生

《遇见王沥川》看了不下10遍,也一直期待会有第二部,现在期望不再了,只剩惋惜与不舍,以翔高飞 世间便再无王沥川!

我的回答是《遇见王沥川》这部电视剧已经中毒太深无法自拔了,首先说王沥川人帅又绅士身体有缺陷还是那么优秀,跟正常人一样我喜欢这样的男人,还有就是谢小秋笑容那么迷人,笑起来好好看:其实他们相互喜欢对方,王沥川对谢小秋的爱简直心中满满的爱,容不下别人的女人,在看谢小秋对王沥川心中也是满满的爱,不管肖观怎么死缠难打谢小秋对他也没有什么感情,王沥川对谢小秋的爱已经容入骨滋里了,任何人都分不开了,所以我觉得这部《遇见王沥川》电视剧好看,里面的爱情好单纯。

1、大宅门(由郭宝昌执导,斯琴高娃、陈宝国、刘佩琦、蒋雯丽、杜雨露等主演)。

2、雍正王朝(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3、康熙王朝(由导演陈家林、刘大印执导,陈道明、斯琴高娃、茹萍、李建群、高兰村、胡天鸽等主演)。

3、宰相刘罗锅(由导演韩刚、张子恩执导,李保田、张国立、王刚、邓婕等人主演)。

4、亮剑(由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联袂主演)。

5、重案六组(导演、徐庆东,编剧、王茜、姜杨、申捷、余飞,主演、李成儒,丁志诚,王挺,王茜,张潮,邢岷山,王超,董勇)。

6、济公(是由张戈执导的神话电视剧,游本昌、吕凉主演,一共12集(前8集叫济公,由游本昌主演;后四集叫济公外传,由吕凉主演)。

7、神探狄仁杰(由钱雁秋执导,梁冠华、张子健、吕中、姜昕言、董璇、曲栅栅、钱雁秋、须乾、严燕生、苑冉、蒋欣、关悦、祝延平、乔红、淳于珊珊、赵志刚、梁凯、赵军凯、姜晓贝等联合主演的推理悬疑剧)。

8、聊斋(导演、谢晋,王扶林,陈家林等,编剧、李栋,盛曼姝,苏叔阳等,主演、陈红,何晴,茹萍,何政军,徐少华,张丽玲)。

9、天龙八部、(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李添胜执导,黄日华、陈浩民、樊少皇、李若彤、刘锦玲、刘玉翠、张国强、赵学而、何美钿联袂主演。)(个人感觉胡军版得也很好,选个最经典的吧。金庸老爷子的作品改编得有好多都是金典,比如陈小春版的《鹿鼎记》,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等等等,太多了,以下就不一一阐述了。)

10、西游记(由杨洁执导,戴英禄,杨洁,邹忆青共同编剧,六小龄童、徐少华、迟重瑞、汪粤、马德华、崔景富、闫怀礼、刘大刚等主演,李世宏、李扬、张云明、里坡等担任主要配音)。

四大名著里最老版个个号称金典,选一下西游记是因为,这一部个人感觉应该号称中国的神剧。年年都有好多地方卫视在转播。是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那师徒四人。

还有好多电视剧,比如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等吧。个人感觉都不错。

此乃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遇见王沥川,只有遇见王沥川还是可以让我看N多遍,不只现在,以后只要有时间就去看看沥川和小秋,喜欢他们的甜蜜和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虽然是虐剧,但真情流露就是喜欢看啦

你好,我的回答是:当然有啊,而且是太多了,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美人心计》、《烽火佳人》、《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半生缘》、《山楂树之恋》、《玉观音》、《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幻城》、《欢乐颂》、《旋风少女》、《一起来看流星雨》、《放羊的星星》、《小李飞刀》、《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等,各种类型的都有,只要好看,我都会反复地看。

其中《西游记》和《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美人心计》和《烽火佳人》是根据作家瞬间倾城的小说改编的,《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为琼瑶剧,《半生缘》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山楂树之恋》根据艾米的小说改编,《玉观音》根据海岩的小说改编,《何以笙箫默》和《微微一笑很倾城》根据顾漫的小说改编,《幻城》根据郭敬明的小说改编,《旋风少女》根据明晓溪的小说改编,《小李飞刀》根据古龙的小说改编,《神雕侠侣》和《天龙八部》根据金庸的小说改编,而《欢乐颂》、《一起来看流星雨》、《放羊的星星》和《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虽然看了不下十遍,但是要问是谁的作品,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有。有且只有一部:《大明王朝1566》,十几年了,一直下载了收藏在电脑里,每年都要看几遍。这其实不是一部遵循完全史实的 历史 正剧,是一部 历史 题材的政治剧。精彩绝伦!

**《神探狄仁杰5之琼花金人案1》是一部讲述唐朝大唐玄宗时期狄仁杰侦破案件的影片。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大唐玄宗年间,狄仁杰(由赵又廷饰演)接到了一起残忍的杀人案件。被害人是一名身份显赫的贵族,而凶手竟然留下了一枚由琼花制成的金人。

狄仁杰开始了自己的调查,他发现这起案件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在他的调查中,他结识了来自以色列的女医生李婉(由林更新饰演),李婉身上有着独特的技能和经验,她的到来为狄仁杰的调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调查过程中,狄仁杰和李婉发现这起案件与一本神秘的书籍——《天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书是一本神秘的古籍,记录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秘密。狄仁杰和李婉不仅要解开杀人案件的谜团,还要阻止那些想要获取《天书》的人。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狄仁杰和李婉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凶手,并揭开了这起案件背后的秘密。他们的努力最终让真相大白,为大唐玄宗的治理和人民的安宁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神探狄仁杰5之琼花金人案1》不仅是一部传统的侦探片,还充满了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气息。影片的剧情曲折复杂,节奏明快,让观众在追随狄仁杰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紧张和惊险。同时,影片的演员阵容强大,每位演员都呈现出了各自角色的特点和个性,让人难以忘怀。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茂”本作“秀”,东汉人避光武讳,改作“茂”。举秀才始此。南北朝最重此科。当时虽出自荐举,也有策问。《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隋、唐科举制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从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后玄宗、代宗时,几次恢复,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极少。明太祖时,曾举秀才数人,如洪武四年(1371)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此均系辟举,不是科举之士。后乃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宋代秀才名衔,无论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其实,应试者老是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这个制度始於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这个途径,往往被看轻,但也总有意外:明代罗圭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乡试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次年春季(在阴历二月或稍后)举行会试,称为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部试、礼闱。会试之后是殿试。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这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有国家庆典,增加恩科。

《水浒传》有白衣秀才王伦。什么是「白衣秀才」呢?难道他常穿白衣?其实,「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不第秀才」之称,始用於宋代。

什么是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1000多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莘莘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a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状元的历史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风气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 、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最接地气,最讲究的谍战剧,我推荐这两部“京味”谍战!

改编自都梁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狼烟北平》,由都梁亲自担任该剧编剧及艺术总监。陈国星任导演,戏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