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说“有情而无形”,指的对象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庄子·齐物论》说“有情而无形”,指的对象是?,第1张

“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我们每一天做人的思想、行动上,好像有个思想,有个行动在动。“已信”,好像主宰这个东西就是我,是我吗?你找找看,我是什么样子?“而不见其形”,但是又找不到它的形状。

是你的灵魂吗?灵魂又是什么样子呢?是心吗?心又是什么?心不是心脏啊,我们把心脏割了换一个还可以活着;也不是脑,现在科学进步了,把它换一换,稍稍动一个手术,还是可以思想。

这个主宰是“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人的生命就这么奇怪,有这个感情。我们很爱我们的身体,对它是最有感情的。对父母的爱也好,男女间的相爱也好,说“我爱你”,真的吗?靠不住!我还是爱我,这个最重要。我真的爱自己吗?也不一定,如果医生告诉你这一边要割掉才可以活,那就割掉不要了,对自己还是不爱。究竟爱的是什么?找不出来,所以虽然是“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百骸,很多的骨头;九窍,人身上有九个窍,头部七个:鼻孔、眼睛、耳朵各两个,嘴巴一个,下面两个。六藏,肚子里头有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大小肠等等。

“赅而存焉”,把这东西凑拢来,合成一个机器,叫做人,活在这里,存在在这里。佛经上也说,人体是三十六样东西,如头发,骨头,牙齿,眼睛等等拼凑在一起,成了一个人,这个身体,哪一样是我最亲爱的?你说眼睛是我最亲爱的,把你耳朵割掉好了,你绝对不干。

或者说这个生命存在,一根头发,一个指甲,全体我都很喜欢它;或者说,我特别爱我的眼睛,或特别爱我的嘴巴。实际上我们研究下来,自己全部的身体,没有一样喜欢的,但是样样也都喜欢,因为它是属于我的生命。换句话,这个身体,现在这个生命存在,是我暂时之所属。犹如买了一个房子,产权是属于你的,但是它毕竟不是你真有,死了以后它就不属于你的了。

“ 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这个形容很妙,也可以说是政治的原理。例如古代帝王领导天下,下面的都是我的臣民,都是我的妻妾,从理论上讲,我的臣民、妻妾个个都是好的,可是他们“不足以相治”,内部之间并不友爱。所以当人犯了罪,要被打屁股的时候,屁股很讨厌头脑,都是你,为什么害得我挨打呢?

我们这个生命同样经常不平衡,今天头疼,明天又牙疼,刚刚把拉肚治好了,又开始便秘,说明“臣妾”之间“不足以相治”,彼此都不和爱。庄子又说,我们的身体是互相作主的民主作风,要看书的时候,眼睛当主席;要弹琴的时候,指头当主席,其它都不要管事。所以,“递相为君臣”,递相为宾主。

但是找找看,身体里是不是有一个真正作主的“君”存在?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出自《齐物论》,《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

思想主旨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齐彼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彼此彼此”,也是这个道理。

“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新生的学说和理论。

“齐彼是”还是一种方法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与是不互相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就是循环,就是围绕“道”这个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道枢”就是“齐彼是”的方法论。

2、齐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

3、齐物我。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

庄子不仅将人上升到崇高的地位,与天地同辉,而且还怀有博大胸怀,将万物与人并列,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桎梏,破除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将人与物平等对待,具有深刻的生态价值和普适的伦理价值,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4、齐生死。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

“予恶乎……不知归者邪!”从这样的反问句来看,庄子对“生”并不感到高兴,对“死”也并不感到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还将死当作“至乐”来看待。

-《齐物论》

意思是:如果没有了我之内外的任何对立面的观念也就没有我的观念了,如果没有了我的观念也就没有了博取之心了,如此也就基本上接近于那个道心的行径了,然而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支配着这个道心的行径。

原文:

如果没有了我之内外的任何对立面的观念也就没有我的观念了,如果没有了我的观念也就没有了博取之心了,如此也就基本上接近于那个道心的行径了,然而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支配着这个道心的行径。

好像其中有一个迫使万物循势而动的主宰在,然而偏偏找不到那个主宰的迹象在什么地方,当你恢复了道心之后就会彻底明了那个迫使万物循势而动的主宰了,但它却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状可见,它仅仅是道心的广大无缘之悲性而没有具体形状而已。

译文: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出处:《齐物论》——战国·庄周

扩展资料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

《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庄子·内篇·齐物论

《庄子》,又名《南华经》,大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是由庄周及其后学所著。庄周,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世人尊称为庄子。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是心胸豁达,不拘小节;越是耍小聪明的人,越是挖空心思,斤斤计较。

越是符合大道的言论,越是气焰凌人,简单直接;越是拘于智巧的言论,越是啰里啰嗦,琐细无方。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天地孕育万物的美德,四时循环有序的法则,万物荣枯的道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的故意做作。所以真正的圣人,通过效法天地的美德,而通达万事万物的道理。

三、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天垂象,见吉凶,要想了知天意,通过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有所觉察。但人心难测,想要彻底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比知晓天意还难。

四、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在茫茫宇宙、无尽时空之中,我们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好比一匹小白马飞快地跑过一条路面的缝隙一样,只是刹那之间而已。

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秋水》

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是不无道理,因为每个人的学问见识、修养境界、思想觉悟不同。如果对他说超出认知能力以外的话,就相当于对牛弹琴,他不仅听不懂,甚至还会对你耻笑诽谤。

六、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不能因为一条狗善于叫唤,就认为它是一条好狗,应该看看它对主人是不是忠心;也不能认为一个人能说会道,就认为他是一个贤者,应该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庄子·齐物论》说“有情而无形”,指的对象是?

“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我们每一天做人的思想、行动上,好像有个思想,有个行动在动。“已信”,好像主宰这个东西就是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