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术中存不存在化学反应,如果有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中国造纸术中存不存在化学反应,如果有是什么,第1张

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其中沤煮是将麻、树皮等造纸原料浸在石灰水、草木灰水等碱性溶液中,然后再放到锅里煮将麻、树皮中的木素、果胶、蛋白质等除去,木素果胶蛋白质在碱性环境和蒸煮时会分解,是化学反应

此外,有一些纸张还会用硫磺熏蒸漂白,是其中的有色物质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白色物质,这种纸张长时间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返黄

(1)硫化汞受热能分解生成汞和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

  △  
 
 Hg+S,故答案为:HgS
  △  
 
Hg+S;

(2)铁与溶液中的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湿法炼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Fe═Fe2++Cu,故答案为:HgS

  △  
 
Hg+S;  

(3)设有8kg铜生成时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CuSO4=Cu+FeSO4

56       64

X       8kg

则:

56
64
8kg
,x=7kg

当生成8kg铜时铁釜增重1kg,则铁釜的最初质量为115kg-1kg=105kg,

故答案为:105;

(4)①由图中信息可知,B是铁的氧化物,L是氢气,F是水,E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铜,A是碱式碳酸铜,则B中应含有金属元素Fe,气体L的电子式为H:H,

故答案为:Fe;H:H;

②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

  △  
 
2CuO+CO2↑+H2O,故答案为:Cu2(OH)2CO3
  △  
 
2CuO+CO2↑+H2O.

中国古代金丹家大约在汉代制得了甘汞,在晋朝时制得了升汞。汉代《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记载了一种“作霜雪法”,所用原料是曾青、舆石石、石硫磺、戎盐、凝水石、代赭、水银等七物,升炼产物中可能含有甘汞。西晋《崔氏方》中的“造水银霜法”,是一种制备纯净甘汞的方法。其法用水银、石硫黄、伏龙肝、盐末为原料,升炼七转而成。中国金丹家在宋代开始用水银、食盐、皂矾三种原料升炼轻粉,这在宋人撰《灵砂大丹秘诀》中已有记载。但由于皂矾能促进升汞的生成,所以,按这种配方升炼的产物可能混有升汞。明代邝瑶《便民图纂》记载了以明矾、白盐、水银三味为原料“烧轻粉”的方法,这是最为精简、合理的升炼纯净甘汞的方法,至今仍在中医上应用。隋代苏元明《太清石壁记》所载“五味丹方”以水银、水银霜、硝石、寒水石、石膏、石胆为原料,升炼产物为升汞。宋代《灵砂大丹秘诀》最早记载了升炼粉霜的盐硝矾法。其配方是:“明信半两,白矾四两,焰硝半两,汞二两,皂矾二两。”但按这个配方升炼,所得产物是升汞和砒霜的混合物。元代《月桂长春丹》记载的“升粉霜法”也是盐硝矾法,配方为:汞一两、食盐一两、明矾二两、硝六钱。按元代的这个配方升炼,可制得纯净的氯化高汞。《墨娥小录》卷十一《丹房烧炼》记载了两种造粉霜的方法,一种是“盐硝矾法”,另一种方法所用氧化剂除硝石外,还有无名异。明代刘文泰等在《本草品汇精要》中对升粉霜之法的记述很像现在使用的化学实验法教程,药剂的用量为焰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斤;升炼仪器为阳城罐,上用盛水的铁灯盏盖之;控制反应温度的办法是先文火后武火,并控制盏中存水量,以沿盏边的水滚沸为度;反应时间以烧完三炷香为则;产物规格要求“坚白壮如寒水石一般”,这样才能“入药用”。清代金丹家发明了一种上火下凝式炼氯化高汞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源于上火下凝式炼汞法。清代蒋示吉在1663年成书的《医宗说约》中首次公布了大白降丹的炼法,其配方为:水银一两,朱砂、雄黄各三分,硼砂五分,食盐、白矾、火硝、皂矾各二两五分。其炼法与《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用阳城罐炼汞的方法相同,程序大致为:先将诸药装入口小的公罐内,以微火烧结成胎;再将公罐倒合于口大的母罐上,用盐泥固济口缝,于净地挖一小坑,内置净水一碗,将无药罐放于碗内,用瓦片盖密此坑,以防炭灰落入碗内;最后在有药罐上以炭火加热,约三炷香时间,冷定后开去上罐,丹在下罐。赵学敏在《串雅内编》中记录了白降丹的另一种配方:水银、火硝、白矾、皂矾、白盐各九钱,并指出白降丹一名“夏冰对配丹”。邵澍在《外科辑要》中附录一种名为“小白降丹”的配方:水银、火硝、生矾各五分,食盐二分。不难看出,赵氏记录的“夏冰对配丹”和邵氏附录的“小白降丹”都是极纯净的氯化高汞。

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古代造纸方法

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 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 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现代造纸方法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

1制浆的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2调制过程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3抄造过程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故一般常见之流程如下:

a纸料的筛选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b网部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c压榨部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并使纸质较紧密,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d干燥部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e压光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f卷纸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g裁切、选别 包装: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纸,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污点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铅之与丹异类殊色,而可以为丹者,得其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铅与铅丹不是同一类物质,颜色也迥然不同,但只要掌握其变化规律,就可以由铅制出铅丹。《神农本草经》说:“铅丹……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九光”可能是指铅的各种不同颜色的氧化物。东汉末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记录了“九转铅丹”的做法:“铅十斤,铁杯中销铄令作青砂。铁盆中,铁锤研腾,取黄汁,新瓦中暴取粉黄,和玄精汁为团,如鸡子,阴干,镣炉中销取铅精,铁杯中猛火还销铄一伏时,即铅丹。如此九转为丹,名曰‘九转铅’。”这段文字中的“粉黄”即铅丹,又名黄丹;“玄精汁”即牛粪汁,它在镣炉与铅丹作用,可以还原出铅。所谓“九转”,是指先将铅煎炼为铅丹,又以铅丹为原料,还原出金属铅,再将所得铅煎炼为丹,如此反复九次。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记载的“九转铅丹法”共约2500字,这里只摘录开头一段文字。这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制铅丹法要诀,是中国古代金丹家认识和实现可逆化学反应的创举。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现了(硫化汞)存在化学可逆反应现象。

《中国古代技术》学习笔记:

第三讲 “炼丹术”的真相(中国古代化学技术案例)

1中国古代“炼丹术”发明了(黑火药)。

2中国古代“炼丹术”与(道教)关系密切。

3古代“炼丹术”与(化学)学科关联度较高。

4中国古代“炼丹术”发现了(硫化汞)存在化学可逆反应现象。

5中国古代制作的“铅丹”里主要含量是(四氧化三铅)。

6中国古代炼丹时,需要的氧气是由(硝酸钾)加热分解出来的。

7中国古代炼丹士可以通过观察(大米)感知丹釜内的温度。

8(釜)是古代炼丹术中常用的设备。

9(蒸馏)是古代炼丹术中常用的方法。

10中国古代产生“炼丹术”的原因是(延年益寿、发财致富)。

11古代“炼丹术”炼制的丹药中包含了以下哪些金属元素(银、金、汞、铅)。

12以下是古代炼丹术对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贡献(A发明火药B发明豆腐D发明药物提炼容器)。

13古代炼丹术的场所主要有(岩洞、筑坛、作屋)。

14中国古代“炼丹术”有“内丹术”和“外丹术”(正确)。

15古代“炼丹术”曾经在中国平民阶层中盛行(错误)。

16魏伯阳撰写的《丹药本草》中有许多炼丹药方(错误)。

17中国古代“升丹”是利用物质升华的物理现象制作丹药(正确)。

18 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医都不具有炼丹的技能(错误)。

19豆腐是中国古代炼丹士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正确)。

20从炼丹术发展到现代化学,是一个化学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正确)。

鼎、匮、药釜属于反应器,金丹的原料就是在这些容器里面起化学反应的。据唐·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记载,鼎分金鼎、银鼎、铜鼎、铁鼎、土鼎五种。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72给出了“金鼎”图,并指出:“鼎法高一尺二寸,重七十二两,其数有九。内围一尺五寸,当有放脚,下去地二寸半,底厚二寸,身厚一寸半,深六寸,内受三升半,盖厚一寸,耳高一寸半。”元代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中给出一幅悬胎鼎的插图一段说明:“鼎周长一尺五寸,中虚五寸,长一尺二寸。状似蓬壶,示如人之身形,分三层,应三才。鼎身腹通直。令上中下等均匀。入炉八寸,悬于灶中,不着地。悬胎是也。又谓之朱砂鼎。”

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化学反应机理。而且其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他们只知道,用那些东西经过他们那么一“加工”,就会产生这个能毒死人的东西。对于砒霜的发现,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古代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在“巧合”中发现的。比如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那么多的药,其中包含很多毒药,李时珍比不知道这些药草里含什么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在人体中怎么发挥药效的。他只知道民间有人吃过这种东西后有什么症状。于是他就按照实事就是的态度去写了。供后人参考。可以说的统计学上的做法。有句古代的话我记不清了,意思是说比许去什么山上哪里的石头,然后经过七七四十九到工序,。。。制而成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但可以肯定,那个山上,或者那个井里的什么东西,能干什么。其实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含量比较少,所以效果也不易被发现。再举个例子。比如黑火药的制备,黑火药爆炸其实是个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反应方程式,或者反应机理。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很多药物,特别是毒药,都是炼丹人制作的。而试验品往往是皇冠鬼族。因为但是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被这些炼丹师骗着,吃了他们所谓的仙丹,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是不是毒药。结果人家吃了后被毒死,产生其它状况,然后炼丹师明白了“哦。。。原来这个东西还能使人这样啊”就被像李时珍这样的人记载下来了。炼丹师的存在,使人们发现未知事物的概率大大提高。

中国造纸术中存不存在化学反应,如果有是什么

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其中沤煮是将麻、树皮等造纸原料浸在石灰水、草木灰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