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叶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黄皮叶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 拼音名 22 黄皮叶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黄皮叶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化学成份 39 性味 310 归经 311 功能主治 312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313 附方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黄皮叶 1 拼音

huáng pí yè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 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22 黄皮叶的别名

油皮、油梅

23 来源

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以根、叶、果及种子入药。全年采根、叶;果熟时摘下,晒干;收集种子(核),晒干。

24 性味

叶:苦、辛,平。

根、核:苦、辛,微温。

果:甘、酸,微温。

25 功能主治

叶:解表散热,顺气化痰。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治感冒发热。

根、核:行气止痛,健胃消肿。用于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通经。

果:化痰消食。用于食积胀满,痰饮咳嗽。

26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叶、根、核均为3~5钱;果05~1两。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黄皮叶

31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32 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33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Wampee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35 原形态

黄皮 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m。幼枝、花轴、叶轴、叶柄及嫩叶下面脉上均有集生成簇的丛状短毛及长毛,有香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柄长48mm;小叶片513,顶端1枚最大,向下逐渐变小,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3cm,宽256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不对称,边浅波状或具浅钝齿。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枝扩展,多花;萼片5,广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长不超过5mm,开放时反展;雄蕊10,长短互间;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浆果球形、扁圆形,长123cm,淡**至暗**,密被毛。种子绿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 地。

37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多皱缩,破碎,黄绿色至深绿色,完整者呈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密布细小半透明油点及疏柔毛,长413cm,宽2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两侧不对称,叶全缘或浅波状至浅圆齿状,略反卷,叶脉于叶面凹下,于背面凸起,小叶柄被短柔毛,长24mm,质脆。气香,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呈扁方形或长方形,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有多数气孔及非腺毛。栅栏组织为12列细胞;海绵组织合多数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主脉纸管束周韧式,中柱鞘纤维束淡**。断续排列成环状。叶肉组织中有大型分泌细胞(直径40200μm)散在。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草酸钙簇晶较多,棱角稍钝,直径1535μm;亦有少数草酸钙方晶;②非腺毛指状至长圆锥形,直径3050μm,长70240μm;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多为不定式,少数为环式,副卫细胞46个;④中柱鞘纤维壁较厚,直径3040μm,周围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簇晶;⑤木纤维外壁呈波状,胞腔稍大,直径4070μm;⑥导管多为网纹及螺纹,直径60100μm。

38 化学成份

黄皮叶含新黄皮内酸胺(neoclausenamide),异新黄皮内酰胺(isoneoclausenamide),黄皮内酰胺(clausenamide),环黄皮内酰胺(cyclocaausenamide),一种新的内酰胺及ε戊内酰胺(εvalerolactam),高黄皮内酰胺(homoclausenamide)和ξ黄皮内酰胺(ξclausenamide),香豆精类化合物印黄皮内酯(indicolactone),八角黄皮内酯(anisolactone),2”,3”环氧八角黄皮内酯(2”,3”epoxyanisolactone)。地上部分含三萜醇黄皮萜醇(lansiol)即3β羟基23,24,24三甲基羊毛甾烷9(11),25二烯[3βhydroxy23,24,24trimethyllanosta9(11),25diene],黄皮酰亚胺(lansimide)等。

39 性味

辛;苦;平

310 归经

肺经

311 功能主治

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主温病发热;流脑;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

312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313 附方

①治流感,感冒,疟疾:黄皮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痰湿喘咳: 鲜黄皮叶一至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③治疟疾: 鲜黄皮叶一两,红糖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解秽恶,消风肿, 治疥癞,去热散毒; 黄皮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⑤通小便: 黄皮叶四、五片,酒一、二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314 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 解秽除垢,退黄肿。

2《福建民间草药》:治痰咳哮喘。

3《陆川本草》:疏郁行气,止痛退热。治气胀腹痛,温病身热。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解表。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贯黄感冒颗粒

uangGanmaoKeli处方:贯众209g黄皮叶313g路边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桑叶方

èfāng《普济方》卷三九八:方名:桑叶方组成:黄皮桑叶2升。主治:小儿脱肛。用法用量:上用水煎,带

慢肝六味饮

参15g,茯苓15g,白术12g,川萆薢10g,黄皮树叶15g,甘草5g。功能主治:健脾补气,扶土抑

神仙万应膏

,椿皮3钱,槐枝3钱,柳枝3钱,竹枝3钱,野紫苏叶3钱,天南星3钱,续断3钱,荆芥3钱,黄耆3钱,

敛疮口散

内补十宣散,不计服数。外用四围散帖,中间留小孔,不得以药涂尽。赤肿,加黄皮。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四

更多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贯黄感冒颗粒

uangGanmaoKeli处方:贯众209g黄皮叶313g路边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更多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黄皮叶 《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桉]都气丸

痹气弱。右肢不舒。黄皮片姜黄煨姜于术当归身海桐皮桂木南枣劳伤挟暑。归身半曲扁豆叶木瓜茯苓炙甘草疟止

《证类本草》:[卷第三十]白并

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证类本草》宋

《千金翼方》:[卷第四·本草下有名未用]白并

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千金翼方》唐·

《急救广生集》:[卷九·外治补遗]治火丹神效方

大黄皮硝(各五钱)研末。取柏枝叶打汁,调搽即退。《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公元1805年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恒山汤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油桐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油桐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性味 29 功能主治 210 油桐子的用法用量 211 注意 212 附方 213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油桐子 1 拼音

yóu tóng zǐ

2 《辞典》:油桐子

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

Yóu Tónɡ Zǐ

23 油桐子的别名

桐子(《纲目》),桐油树子(《岭南采药录》),高桐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油桐果(《福建民间草药》)。

24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收集,将其堆积于潮湿处,泼水,覆以干草,经10天左右,外壳腐烂,除去外皮收集种子晒干。

25 原形态

油桐(《品汇精要》),又名:罂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遗》),荏桐(《本草衍义》),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

落叶乔木,高3~10米。有粗壮无毛之枝,幼枝稍具长毛。叶互生,革质,卵状心脏形,长10~15厘米,宽6~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缘有时浅3裂,下面具疏毛或后变无毛,绿色有光泽;叶柄长4~10厘米,顶端有红紫色2腺体。花先叶开放,单性,雌雄同株;成圆锥状复聚伞花序,密集小枝顶端;萼片2裂,绿色,具细毛;花瓣5,白色,覆瓦状排列,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内面无毛;雄花具雄蕊8~10,或可至12枚,排列呈2轮,外轮雄蕊着生于近基部的分离,内轮的较长而合生,花药橙红色;雌花子房有毛,3~5室,花柱与子房室同数,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顶端急尖,平滑,直径4~5厘米,内具种子3~5颗。种子阔卵圆形,背圆拱,腹部平。花期4~5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油桐根)、叶(油桐叶)、花(桐子花)、未成熟的果实(气桐子)以及种子榨出的油(桐油)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26 生境分布

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河南、陜西、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贵州,云南等地。

27 化学成份

各地产的油桐子的一般组成虽有差异,但总的说,种子含油约35%,种仁含油约50~61%。另一报道,果实含粗脂肪61500%,粗蛋白质16569%,水分3742%,大部分的糖为非还元性糖,此外又含戊聚糖668%。

油桐子榨油后的桐饼,尚含油31~66%,又含氮212%,磷113%。因含有能引起动物胃肠炎的毒性皂甙,故不作饲料而常用为肥料。此种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饼的毒性远比桐油为大。据说,在70~100℃久热或在高压蒸气中2小时,该毒性成分能被破坏,但可能还含其他毒素。

种仁中蛋白质种类尚少研究,其能溶于水者,可能为一种磷糖蛋白质;又用稀盐酸、10%食盐水、02%氢氧化钠,曾分别分出几种蛋白质。桐饼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以精氨酸(1087%)、缬氨酸(833%)、亮氨酸(767%)和苯丙氨酸(728%)等为多。

同属植物Aleurites montana的种子组成及其所产的油,都与油桐极相似。此植物的油名木油,国际上常称为中国木油,而油桐所产的油名为桐油。由于此二种油性质相似,故常混淆不清。木油中的桐酸含率为75%,比桐油的77%略低。

28 性味

①《本草拾遗》:"有大毒。"

②《纲目》:"味甘。"

29 功能主治

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治风痰喉痹,瘰疬,疥癣,烫伤,脓疱疮,丹毒,食积腹胀,大小便不通。

①《纲目》:"风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②《岭南采药录》:"磨水涂瘰疬。"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有利便、催吐、镇咳作用。消积食,治气胀,并治妇女月经不调。外用可治毒疮、疥癣。"

④《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治疥癣、烫伤。"

210 油桐子的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吹喉、捣敷或磨水涂。内服:煎汤,1~2枚;磨水或捣烂冲水服。

211 注意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慎服。"

212 附方

①治瘰疬:桐油树子磨水涂,再以一、二个和猪精肉煎汤饮。不可多用,宜多服数次。(《岭南采药录》)

②治疥癣:油桐果捣烂绞汁敷抹。

③治烫伤:油桐果捣烂绞汁,调冬蜜敷抹患处。

④治锈铁钉刺伤脚底:鲜油桐果和红糖捣烂敷贴。(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脓疱疮:嫩油桐果切开,将果内流出的水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⑥治丹毒:油桐壳焙焦,研细面,香油调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⑦治大小便不通:桐油树种子一粒。磨水服,大约半粒磨水一两。(《贵州草药》)

213 摘录

《辞典》

古籍中的油桐子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

叶(同盐。)皂荚刺(烧。)楮叶占斯大枫子木绵子油桐子油〔服土〕青布灰(并敷多年恶疮。)败蒲席灰(筋

《炮炙全书》:[卷第三木之属]桐子油

辛,寒,有大毒。桐油吐人,得酒即解。油桐,近江州。人多种莳,收子打油货,乏,亦广俗误以荏油名桐油,非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桐

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冈桐皆无子。苏注以冈桐为油桐。而贾思勰《齐民要术》言∶实而皮青者为梧桐,华而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本部下品之上]木之木

桐椅桐桐木黄桐梧桐榇油桐苗〔图经曰〕桐有三种白桐二月开黄紫花不结实冬生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也其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罂子桐

夏令时节,气候炎热,慢性咽喉炎也常在这时候发作或加重,人们常易出现咽干,咽痛,咽痒,咳嗽,声音嘶哑等症,此时,胖大海就可以派上用场啦!

胖大海,别名安南子、胡大海、大海子、大洞果、大发。椭圆形,状如橄榄,在水中浸泡后迅速膨胀呈海棉状,故名。它生长于热带地区,主产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等国。

01 古籍及现代药理撰述

1《本草纲目拾遗》:“治火闭痘,服之立起,并治一切热证劳伤,吐衄下血,消毒去暑,时行赤眼,风火牙痛……干咳无痰,骨蒸内热,三焦火证,诸疮皆效。”

2《本草正义》:“善于开宣肺气,并能通泄皮毛,风邪外闭,不问为寒为热,并皆主之。抑能开音治痦,爽嗽豁痰。”

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胖大海素对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能改善黏膜炎症,减轻痉挛性疼痛;其水浸液具有促进肠蠕动,即缓泻作用;种仁溶液有降压作用。

02 临床应用

胖大海味甘,性寒;归肺、大肠经。其质轻宣散,上入肺经清宣肺气,为喉科良药;下归大肠经清肠通便,用治热结便秘所致的上部火毒症。

1 治疗咽喉疾病

胖大海性味寒凉,能清咽解毒开音。可治疗急性或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所引起的咽喉肿痛,咽干喉燥,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可配伍其他药物使用,如配伍桔梗、甘草治疗咽喉肿痛;配伍蝉蜕、木蝴蝶治疗肺气不宣之失音;配伍黄芪、党参治疗肺气不足之声音嘶哑、失音;配伍麦冬、玄参治疗肺阴不足之声音嘶哑、失音等症。

2 治疗肺燥咳嗽

本品既能清肺热又能润肺燥,故可用于治疗肺热或肺燥咳嗽,干咳无痰,痰稠难出。可与桑叶、麦冬、枇杷叶、龙利叶等配合在一起冲泡饮用或煎服,以治疗肺燥咳嗽。

3 润肠通便

胖大海性寒,可清肠通便,用于大肠热积引起的便秘、排便不畅。可单味泡服,或配清热泻下药以增强疗效。

03使用宜忌

用法用量:

内服: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使用宜忌:

1 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

2 风寒感冒或肺阴虚引起的咳嗽患者慎用。

3 女性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4 有研究提出,胖大海含有半乳糖、半乳糖乙酸等,或可引起血糖升高。

5 有报道,胖大海有降压作用,服用时或可引起低血压。

Tip:胖大海入药或泡茶均不宜长期服用,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04茶饮推荐

胖大海茶

功效:

清热润肺、解毒利咽。适用于咽痛、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等症。

材料:

胖大海3个,蜂蜜15克。

做法:

胖大海洗净,放入杯中,加入蜂蜜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3分钟后开盖搅匀即可。

Tip:胖大海泡茶时,除可加蜂蜜外,还可以加减搭配菊花、甘草、桔梗等,做法同理。

专家推荐:

李云英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耳鼻喉口腔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精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副主编。

曾获“中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南粤巾帼好医师”“南粤优秀教师”“首届颜德馨优秀中医药人才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羊城好医生”等称号。

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喉科疾病,尤对咽喉嗓音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擅长: 鼻炎、声嘶、咽喉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中耳炎、耳鸣耳聋、眩晕、鼻咽癌、喉癌等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病症的诊治。

本文转载于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耳鼻喉医话栏目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药膳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是传统医学与饮食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晶。药膳“寓医于食”, 取药物之性, 用食物之味, 食借药力, 药助食威, 以达到营养滋补、保健强身和防病治病目的, 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 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

岭南文化从地域上大体可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其中又以珠江系文化(即今天的广东文化)为主体。岭南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医学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岭南群众历来较信中医,常用中药,有喝凉茶、煲老火汤的传统习惯。这些为岭南药膳文化奠定了良好的中医药养生理论基础

岭南药膳, 是祖国药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受岭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而独具特色。其形式丰富、品种多样, 按原料性质和制作方法, 大致可分为米面食、菜肴、粥食、糕点、汤羹、饮料、蜜饯等多个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品种, 首推凉茶和老火汤。

民间有云“广东三宝:烧鹅、荔枝、凉茶铺”。凉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积蕴和民俗内涵。汤膳亦为岭南药膳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在我国汤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汤,但以广东的汤最为丰盛,并以其“老火汤”享誉国内外。有人说“老火汤是广东文化的精髓、广东人养生的法宝”。广东人如此酷爱汤与地处湿热的地域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广东的老火汤选料广博,注重食材搭配,讲究营养;擅长根据人体所需配以中药,应季进补,常加入岭南特色中草药,如霸王花、鸡骨草、广昆布、龙利叶等,另外还常用一些药材辅料如北芪、党参、沙参、淮山、杞子、红枣、人参、花旗参等。老火汤多采用陶煲、砂锅、瓦锅为煲煮容器,沿袭着传统的独特烹调方法,既保留了食材的原始真味,汤汁也较为浓郁鲜香,还有调理气候对人的影响、调整身体状态、滋补身体的功效。

药膳常用中药多味甘,占815%,味甘之品从口感上容易为大众所接收,同时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多有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从中药分类看,补气药最多,补血药次之,还有部分补阳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温里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和消食药。而没有祛风湿药、止血药、止咳平喘药等。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南瓜蒂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状 26 功能主治 27 南瓜蒂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南瓜蒂的临床应用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南瓜蒂 1 拼音

nán guā dì

2 《辞典》:南瓜蒂

21 出处

《纲目拾遗》

22 拼音名

Nán Guā Dì

23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秋季采老熟的南瓜,切取瓜蒂,晒干。

24 生境分布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区亦有。

25 性状

干燥瓜蒂呈5~6角形的盘状,直径25~56厘米,上附残存的柱状果柄。外表淡**,微有光泽,具稀疏刺状短毛及突起的小圆点。果柄略弯曲,粗约1~2厘米,有隆起的棱脊5~6条,纵向延伸至蒂端。质坚硬,断面黄白色,常有空隙可见。以蒂大、色黄、坚实者为佳。

26 功能主治

治痈疡,疔疮,烫伤。

①《安徽药材》:"焙末用麻油调涂,治疔疮、背疽。"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排痰、安胎。"

27 南瓜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煨存性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28 附方

①治疔疮:老南瓜蒂数个。焙研为末,麻油调敷。(《行箧检秘》)

②治烫伤:南瓜蒂晒干烧灰存性,研末,茶抽调搽。(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对口疮:南瓜蒂烧灰,调茶油涂患处,连涂至痊愈为止。(《岭南草药志》)

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适量。米糊为丸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一般溃疡:南瓜蒂烧炭研末,香油调匀,涂敷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保胎:黄牛鼻一条(煅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汤服。(《纲目拾遗》神妙汤)

29 南瓜蒂的临床应用

对晚期血吸虫病程度较轻的腹水有一定的疗效。据34例观察,服药后有4例尿量显著增加,腹水逐渐消失,食量增加一倍以上;23例腹国有所缩小,体重减轻,食欲增加,精神改善,但尿量增加不显著,腹水消失迟缓;8例无效。用法:取带柄的南瓜蒂(柄长1寸左右),置于瓦片上焙焦存性,研末吞服;每次05克左右,每日3次,连服2~3周。服药期间忌盐,注意休息及补充营养。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方剂 糠蜜南瓜子

拼音:kāngmìnánguāzǐ处方:新鲜南瓜子150~200克冰糖50克或蜂蜜30克制法:取新鲜

炎消汤

15g,白牛膝15g,地榆12g,算盘子树兜(野南瓜兜)18g。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风湿

软坚煎

10克,大伸筋20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野南瓜20克。功能主治:消瘀活血通络。主经络损伤,血脉

驱绛汤

qūtāotāng《方剂学》:方名:驱绛汤组成:南瓜子肉60120g,槟榔3060g。功效:驱绛

半贝散

先1时辰,和药温服,迟服则不效,重者3服。此散端午日午时制尤妙。注意愈后戒发物及鸡蛋、南瓜、芋艿等。

更多用到中药南瓜蒂的方剂

用到中药南瓜蒂的中成药 糖尿灵片

冬50g五味子20g甘草20g糯米(炒黄)10g南瓜粉5g制法:以上八味,取天花粉20g与糯米、南瓜

安阳膏药

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注意:征瘕积聚者使用时,忌食南瓜、黄花菜、荞麦麸、榆皮麸、驴、马肉及一切不易消化

参贝北瓜膏

0g南沙参140g干姜250g制法:以上五味,除北瓜清膏外,其余党参等四味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5

千金散

个月,终身忌团鱼、河豚、骡马、母猪、牛肉、王瓜、南瓜、荞麦,犯之立复。《鲁府禁方》卷一方之千金散:方

化毒散

。其痘子即出。若患腹痛,连进2服。若无新蒲桃,以番蒲桃代之亦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普济方》卷二九

更多用到中药南瓜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南瓜蒂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南瓜蒂

故保胎有效。神妙汤∶保胎,用黄牛鼻一条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汤服,永不堕。疔疮行箧检秘∶用老南瓜蒂

《冷庐医话》:[卷四]胎产

酒、椒、蒜皆不可食,以其助火铄阴也。固胎之物,南瓜蒂煎汤服最良,胜于诸药,黄牛鼻灰同煎尤妙。《泊宅

《古今医案按》:[卷九女科]堕胎

不能也。然今有煎苎麻汤日服。间佐以二蚕绵灰。或南瓜蒂灰。或黄楝头。亦有验者。一妇经住三月后。尺脉或

《急救广生集》:[卷七·疡科]疔疮

口敷之,不过二次瘥。(《活法机要》)疔疮围药用南瓜蒂烧存性为末,菜油调涂,露顶,愈后腐烂处,即以此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疔疮门主方

黄皮叶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 拼音名 22 黄皮叶的别名 23 来源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