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男女平等在周易系辞里的阐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论男女平等在周易系辞里的阐述,第1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周易系辞里的话,里面包含有男尊女卑、女贵男贱的意思。

      这在我国古代是很难理解的,所以通常被解释成男尊贵、女卑贱,甚至于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错误的认为“卑高”是倒转的用法。为什么呢?因为这明显不符合古文的文字逻辑。

      正因为尊和贵的意义在地位上是相当的、平等的,所以我有此论断。

诗曰:男女三阳起卧蚕,莹然光彩好儿郎。悬针理乱来侵位,宿债平生不可当。

男女者。位居两眼下,名曰泪堂。三阳平满,儿孙福禄荣昌。隐隐卧蚕,子息还须清贵。泪堂深陷,定为男女无缘。黑痣斜纹,到老儿孙有克。口如吹火,独坐兰房。若是平满人中,难得儿孙送老。

男女宫论曰:三阴三阳,位虽丰厚,不宜枯陷,左三阳枯,克损男,右三阴枯,克损女。左眼下有卧蚕纹,生贵子。凡男女眼下无肉者,妨害男女。卧蚕陷者,阴骘少,当绝嗣也。乱纹侵者,主假子及招义女。鱼尾及龙宫**环绕,主为阴骘纹见,曾怀阴德济於人,必有果报。又云:精寒血竭不华色,男不旺,女不育。若明阳调和,精血敷畅,男女交合,故生成之道不绝。宜推於形象外,当以理言,玄妙自见也。气色青,主产厄。黑白主男女悲哀。红黄主喜至。三阳位红生儿。三阴位青生女。

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 孙仙知有人提出,从逻辑上说,既然这些人是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怎么可能穿着和外人一样的晋太元时候的服装呢?而且后面的诗也明确说了:“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祭祀和衣着都还保留着古时候的样式,又何谈悉如外人?如果要理解成“和外面的人一样穿衣服”而不是“和外面的人穿一样的衣服”的话,那就应该是“男女著衣,悉如外人”才是啊。有人进一步补充道:陶渊明错了,因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2。《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文学作品。既然是虚构就具有了错误的可能性。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王维《桃源行》“居人未改秦衣服”可为证,但改为“悉异外人”,固与下面诗“衣裳无新制”相合,但是“往来种作”应该是与外人无异,所以还是应该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所以,“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盖谓其中男女皆衣著,亦如外人皆衣著,非就衣制之新旧古今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比较有道理的还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衣着悉如外人的男女是些什么人呢?是种地的农民!而秦时的农民到了晋太元中期,服饰上竟然没有一点儿变化。(变的是上层阶级。君不见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的衣服也没怎么变化吗?现在好些了)也就是说,在农耕社会里,农民的服装是不怎么变化的。如果理解得再深一点,则作者这样写,有新意寓焉。那就是反证几百年过去,农民百姓的生活竟然没有一点儿改变。而士家大族们的生活却是咸与维新。多么深刻的讽刺!而诗中“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也是此意。这里的衣裳无新制所比较的对象不是晋太元中的农民,而是晋太元中的市民。如此,则不矛盾了。下面的解释也是有道理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我以为是与“今人”相比而说的。这是常人正常的思维。当陶先生进桃花源后,看到源内人的衣着,自然而然地就与当代人作一个比较,结果是与当代人衣着迥异,于是就有“悉如外人”(不同于今人)之感了。注意,“悉如外人”,应译为“不同于今人”才合适。从语义上,一部分人认为,此处的“悉如外人”确是有其道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处是进桃源的开场,整句连起来是要表达“渔人来到了一个地方,里边的人劳作,嬉乐,衣着,都和外边的人差不多。”此处是“如”,并不是“同”,意思是相似。陶渊明要描述的是渔人来到了一个与外界同源(避秦时乱率众入此境),但是却保持着先秦时期淳朴民的美好地方。并不是发现了一个外星人基地或者罗马人村落。还有人找来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为证,宋朝挖掘了一处汉墓,沈括记录说,出土的女服历经千年仍然质地很好。而且,时经千年,衣服的样式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说,古时汉人的服装经过朝代的更迭,却很少有改变。

论男女平等在周易系辞里的阐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周易系辞里的话,里面包含有男尊女卑、女贵男贱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