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旧注的术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古书注解的旧注的术语,第1张

旧注所使用的术语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选择一些主要者说明如下:

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例如:

①《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正义》)

②《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如: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貌、之貌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4、犹 “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例如: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说文》:“祓,除恶祭也。徐锴曰:‘按:祓,之为言拂也,”《说文》:“禳,磔禳祀疠殃也。徐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声训也可以不用专用术语,例如:《释名》:“日,实也。”“月,阙也。”“冬,终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山,产也,产生物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6、读若、读如 表示注音的术语。例如:

《说文》“宄读若轨。”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í)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有时也用来表示通假字。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9、衍文,脱文

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一般是私家刻本,衙亦有宅府之意。不光明清小说,明清各版本书“本衙藏板”的不胜枚举,反而不是所谓的衙门官刻。此问题版本学家沈津先生有专门的论文阐述,较为详细(参见沈津著论文,收录在:昌彼得教授八秩晋五寿庆论文集)

古书注解的旧注的术语

旧注所使用的术语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选择一些主要者说明如下: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