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拉稀怎么治疗
养殖户常用六种中草药防治羊腹泻,包括蒲公英、马齿苋、杨树花、杨树叶、杨树皮、茜草等。对于羊拉稀发病数量较多,我们可以整群拌料使用:安利太保,安利太保中的主要成分:诃子等中药材,可以快速解决羊拉稀腹泻,甚至肠道出血等症状,止血止痢的速度也快。
小羊拉稀怎么治疗
一、蒲公英
将鲜蒲公英洗净,直接喂羊或捣烂后取原汁喂羊,既可预防腹泻,又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二、马齿苋
春、夏、秋三季用马齿苋喂羊,可有效预防腹泻的发生。也可用鲜马齿苋捣烂取汁给羊服用,或煎汁后灌服,效果均可。
三、杨树花
春季杨树开花落须后,收集杨树花,晒干备用。治法:取干杨树花500克,加水适量,煎煮45~60分钟,取煎汁灌服,25千克以下的羊,灌服50~150毫升,每天1~2次;25千克以上的羊,每次灌服300~400毫升,每天1次,连用2~3天,即可收效,也可让羊自饮。
四、杨树叶
夏季用新鲜杨树叶喂羊,既可做饲料,又可预防腹泻。也可用杨树鲜枝叶煎煮,取汁灌服,可有效治疗羊腹泻。
五、杨树皮
取鲜杨树皮500克,去掉外层老皮,切成碎块,加水1000毫升,煎煮30~45分钟,煎汁候温服,每次50~150毫升,每日2次,2~3天可有效果。
六、茜草
春季挖鲜茜草切碎喂羊,可防治腹泻,也可用带根茜草500克,加水适量,煎煮30~45分钟,取煎汁灌服,每天1~2次,连用2天,即可治愈。在秋季采收后加工成细粉末,拌入料内给药,效果相同。
小羊怎么养殖
羔羊寄养
母羊一胎多羔(或母羊产后意外死亡),可将多的羔羊给产羔较少的母苹代养。为确保寄养成功,一般要求2只母羊的分娩日期相差在5天以内,羔羊的个体体重悬殊不大。羔羊寄养宜在夜间进行,寄养前将2窝羔羊身上同时喷洒臭药水或酒精等,或涂抹代养母羊的奶汁,以达到羔羊气味一致,防止代养母羊拒哺。
分批哺乳
将羔羊按大小、强弱分成两组,轮流哺乳。分批哺乳时,必须加强哺乳母羊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羊中等偏上的营养水平。使母羊有充足的奶水。并做好对哺乳羔羊的早期补草引料工作,尽可能减轻母羊的哺乳负担,保证全窝羔羊的均衡生长。
喂人工奶
在保证羔羊吃到初乳的前提下,可用2份牛奶、1份白糖,加上7份水冲淡,煮沸后冷却到37℃左右代替羊奶饲喂羔羊也可用米汤加白糖或豆浆加白糖代替羊奶饲喂羔羊。以上方法配制的人工奶。营养不全面1仅适用于少数几只羔羊或母羊奶水不促的情况下短期采用。若羔羊数量多,且补喂时间长,应采用科学的人工奶配方:
20日龄前
羔羊20日龄前可用小麦粉50%、炒黄豆粉17%、玉米粉12%、脱脂奶粉10%、酵母4%、白糖45%、钙粉15%食盐05%、微量元素添加剂05%,鱼肝油1~2滴,加清水5~8倍搅匀,煮沸后冷却至37℃左右代替奶水饲喂羔羊。
20日龄后
羔羊20日龄后可用玉米粉35%、小麦粉25%、豆饼粉15%、鱼粉12%、麸皮7%、酵母3%、钙粉2%、食盐05%、微量元素添加剂05%,混合后加水搅拌饲喂羔羊,加水量逐渐由少到多,慢慢过渡到用干料饲喂羔羊。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中医大辞典》·大戟 61 大戟的别名 62 来源及产地 63 性味归经 64 功能主治 65 使用注意 66 化学成分 67 大戟的药理作用 7 《辞典》·大戟 71 出处 72 拼音名 73 大戟的别名 74 来源 75 原形态 76 性状 77 炮制 78 性味 79 归经 710 功能主治 711 大戟的用法用量 712 注意 713 附方 714 大戟的临床应用 715 备注 716 摘录 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大戟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大戟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大戟 1 拼音
dà jǐ
2 英文参考Radix Euphorbiae Pekinens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eking euphorbi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大戟又称京大戟,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1]。是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的干燥根[2]。
4 拉丁名Radix Euphorbiae Pekinens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eking euphorbi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中医大辞典》·大戟大戟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1]。
61 大戟的别名下马仙、龙虎草、膨胀草、天平一枝香[1]
62 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主产江苏[1]。
63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1]。
64 功能主治逐水通便,消肿散结[1]。
1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血吸虫病肝硬化及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胸腔积液。内服:煎汤,2~6g;研末,03~1g[1]。
2治瘰疬结核,疮疡肿毒,以鲜根或鲜叶捣敷。[1]
65 使用注意肾功能不良及孕妇忌服。反甘草[1]。
66 化学成分本品含大戟酮(Euphorbon),大戟色素体A、B、C,生物堿等[1]。
67 药理作用热水提取液对消化道有 作用,可致腹泻。对实验性腹水大鼠有利尿作用。如与甘草合用,则对小鼠致死作用加强。此外,尚有扩张末梢血管、兴奋妊娠离体子宫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1]。
7 《辞典》·大戟 71 出处《神农本草经》
72 拼音名Dà Jǐ
73 大戟的别名下马仙(《本草纲目》)
74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75 原形态①大戟,又名:荞(《尔雅》),邛巨(《本经,),龙虎草、九头狮子草、京大戟,将军草、臌胀草、天平一枝香、迫水龙、大猫儿眼、黄花大戟、黄芽大戟、千层塔、搜山虎、穿山虎、一盘棋。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细长,圆锥状。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几无柄;长圆形或披针形,长3~6厘米,宽6~12毫米,全缘,下面稍被白粉。杯状聚伞花序,通常5枝,排列成复伞形;基部有叶状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数回分枝,分枝处着生近圆形的苞叶4或2,对生;雌、雄花均无花被,花序基部苞叶近肾形;萼状总苞内有雄花多数,每花仅有雄蕊1,花丝细柱形;花序中央有雌花1,仅有雌蕊1,子房圆形,花柱3,顶端分又,伸出总苞外并常下垂。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凸起物。种子卵圆形,表面光滑,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山坡、荒地及较阴湿的树林下。分布东北、华东地区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②红芽大戟(《小儿药证直诀》)
多年生草本,高03~1米。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残棕褐色,直径05~2厘米。茎直立,分枝少或不分枝,小枝具2行小绒毛;托叶通常4枚,与叶柄合生,呈刚毛状。叶对生;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成线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短茸毛,,尤以脉上为多。顶生聚伞花序;花两性,淡紫红色或有时白色,无柄;花萼4齿裂;花冠筒状漏斗形,长2~3毫米,喉部密被长毛,先端4裂;雄蕊4,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卵形或椭圆形,有4~8棱。种子2枚,具有肥厚的珠柄。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于低山坡草丛中的半阳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76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
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
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
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77 炮制大戟: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或切片,晒干。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锅内用文火煮至醋尽,再炒至微干,取出,晒干。(大戟100斤,用醋30~60斤)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晒干用之。"
②《本草纲目》:"凡采得大戟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③《本草通玄》:"大戟用枣同煮软,去骨,晒干。"
78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②《名医别录》:"甘,大寒,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大毒。"
79 归经入肺、脾、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肾、肝。"
②《本草通玄》:"入肝、膀胱。"
③《得配本草》:"入三阴,足太阳经。"
710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
①《神农本草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
②《名医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
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
⑥《医学启源》:"泻肺。"
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
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711 大戟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712 注意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反甘草。"
②《药性论》:"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③《唐本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④《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⑤《本草纲目》:"得枣则不损脾。"
⑥《本经逢原》:"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713 附方①治水肿: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活法机要》)
②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妙)二两,干姜(炮)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大戟散)
③治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本草纲目》)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腹水胀满,二便不通:大戟三分,牵牛子一钱五分,红枣五个。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⑥治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⑦治黄疸小水不通:大戟一两,茵陈二两。水浸空心服。(《本草汇言》)
⑧治温疟寒热腹胀:大戟五钱,柴胡、姜制半夏三钱,广皮一钱,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脉正宗》)
⑨治晚期血吸虫病:京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饭后一小时用开水一次吞服,连续一至二次为一疗程,总剂量约四至五克。同时每日在肿大肝脾处用艾温灸三十分钟和内服丹参合剂(丹参五钱,马鞭草五钱)以助肝脾缩小。在治疗期间必须禁忌食盐。(《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淋巴结结核:大戟二两,鸡蛋七个。将药和鸡蛋共放砂锅内,水煮三小时,将蛋取出,每早,去壳食鸡蛋一个。七天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扁桃体炎:红芽大戟五分至一钱,含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⑿治牙齿摇痛:大戟咬于痛处。(《生生编》)
⒀治颈项腋间痈疽:大戟三两(浸酒炒,晒干),当归、于白术各二两。共为末;生半夏(姜水炒)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食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714 大戟的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
大戟根洗净,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盐3钱,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烘干呈淡**,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腹温开水送下,6~9次为一疗程。共观察60余例,均有显著的消肿作用,一般经治6~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其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小时最为剧烈;如症状严重,可进食水果或冷糖开水,反应即可减轻。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鱼及猪头肉等发物禁用于孕妇、心力衰竭、食道静脉曲张及体弱者。
②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他肝硬变腹水
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星期,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选用人参养荣丸等调理。曾试治20例,经服药5~36次不等,显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体力基本恢复)9例,好转(腹水显著减少,全身情况改善)9例,无效2例。治程中主要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经数小时后可自行消失;但亦有人观察到,一般服粉剂06克时药物反应都能耐受,如超过18克时,则反应增重,有恶寒、震颤、头昏、烦躁、口干,有时呈极度恐惧感。反应可持续2~6小时,如及时处理即可缓解。禁忌证同前。
715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本草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716 摘录1敷脐法
(1)胡椒粉填满脐眼,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隔日更换1次。适用于寒湿腹泻。
(2)炮姜、附子、益智仁、丁香各等份,烘干共为细末,过筛,药末用水或鲜生姜汁调成糊状,敷满脐眼,外敷纱布,然后用热水袋熨于其上,冷后更换,每日1-2次,每次40分钟。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3)大蒜捣烂敷脐中,或贴足心。适用于寒湿泄泻。
(4)胡椒9克,康香暖脐膏1张,将胡椒研为粉末,过筛,药末填满肚脐,或用鲜生姜调成膏状敷脐中,察香暖脐膏盖贴。适用于寒湿泄泻。
(5)五倍子6克,用醋调如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如泻止,即除去该药,时间不可太长。适用于脾胃虚弱或肾阳不足之久泻。
(6)木鳖仁5个,丁香5个,庸香03克,研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适用于寒湿水泻。
2。药熨法
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细末,以蜜为膏,先用酒洗脐微热后贴膏,再点燃艾条熨膏上。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腹泻。
3兜肚法
补骨脂、吴茱英、垠肉豆范、附子、五灵脂、炒蒲黄、**壳各30克,五味子、白芍各20克,乌药60克,烘干,共为细末,用布制成兜状,护住脐部及下腹部,日夜不去,1-2个月换药1次,病愈为度。适用于脾胃虚弱或肾阳不足之久腹泻。
4洗足法
(1)无花果叶60克,洗净,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待温洗脚,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15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适用于湿热腹泻。
(2)茜草45克,煎水洗足,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腹泻。
5灌肠法
(1)赤芍15克,丹参20克,益母草15克,川芍6克,牛膝10克,姜黄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三七6克,水煎灌肠,每日1次。适用于多种腹泻日久不愈者。
(2)菊花15克,地榆30克,十大功劳叶15克,苦参30克,黄芩20克,大飞扬10克,水煎保留灌肠。适用于湿热腹泻。
(3)生地榆、老鹤草、五倍子、明矾各适量,水煎,灌肠,每日1次。适用于脾虚久泻。
(4)白头翁、白花蛇舌草、救必应各30克,川连须、赤白芍各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腹泻重,药液中可加藕粉15克;便秘者加大黄15克同煎。12-15日为1疗程,间隔5-7日,再做下1疗程治疗。适用于湿热腹泻。
(5)乌梅丸:乌梅15克,细辛6克,干姜10克,黄连6克,当归4克,附子6克,蜀椒4克,桂枝6克,人参6克,黄柏6克,煎药2次,浓缩为200毫升,于清晨6-7时,晚上8-9时各取100毫升保留灌肠,15日为1疗程。适用于各种腹泻日久不愈者。
6推擦法
生姜30克,葱白30克,生姜捣烂,葱白切段,加水300毫升,煮沸30-40分钟,趁热用食指蘸药液在患者的拇指及小指根部的掌面向外推擦12次,再向内关、手臂方向推擦各12次,叫做“关两扇门”,每日1-2次,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适用于寒邪、湿热等腹泻如水者。
小羊拉稀怎么治疗
本文2023-10-10 21:08: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