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搜风润肠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搜风润肠丸简介,第1张

处方沉香槟榔木香青皮(去白)萝卜子(炒)槐角(炒)陈皮(去瓤)枳壳(炒,去瓤)枳实(麸炒,去瓤)三棱(煨)木通各15克郁李仁(去皮)30克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理气润肠。治三焦不和,胸中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结。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用木瓜汤送下。摘录《袖珍方》卷一引《太平圣惠方》《袖珍》卷一引《圣惠》方名搜风润肠丸组成沉香5钱,槟榔5钱,木香5钱,青皮(去白)5钱,萝卜子(炒)5钱,槐角(炒)5钱,陈皮(去瓤)5钱,枳壳(去瓤,炒)5钱,枳实(麸炒,去瓤)5钱,三棱(煨)5钱,木通5钱,郁李仁(去皮)1两(一方有大黄,无木通)。功效常服润肠,导化风气。主治三焦不和,胸中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硬。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木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疯门全书》方名搜风润肠丸组成纹大黄(酒拌,9蒸9晒)3两,家桃仁(开水泡,去皮尖,净油)1两,净银花(酒蒸)1两,片黄芩1两,郁李仁(取净肉)5钱,土麻仁(炒)1两,胡麻仁(炒)1两,黑元参1两,嫩苦参(酒蒸)1两,威灵仙(酒蒸)1两,香独活2两,白鲜皮(酒蒸)1两,京赤芍(酒炒)1两,白蒺藜3两,陈枳壳1两。功效去六腑积热,舒畅经络。主治大麻疯。用法用量每服3钱,每日早、晚滚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蜜丸。

详见百科词条:搜风润肠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1:47 共5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

治疗血压偏低,心脏搏动较弱、较慢。

(三)青皮的性味归经

性味 苦辛,微温。

①《本草图经》:"味苦。"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

③《会约医镜》:"味苦辛微酸。"

归经 入肝、胆经。

①李杲:"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

②《汤液本草》:"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青皮配伍应用

配人参、白术、芍药:青皮,破气之力峻烈,过之损人真气。人参、白术、芍药为补脾药,相伍为用,可防损人真气之弊。

配柴胡:青皮与柴胡均为少阳要药,皆能疏肝。柴胡体质轻清,善疏理上焦之邪;青皮味辛气烈,味苦降泄,破肝结气结,善疏达下焦之郁,又具破瘀之长。二药相伍,升降相宜,上下窜通,气郁可疏,气滞可行,气结可散,药力猛烈而迅疾,用治两胁刺痛更效。

配芍药:青皮疏肝破气,芍药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二药相伍,用治两胁刺痛,功效大增。

配厚朴、槟榔:青皮辛散温通,为足厥阴引经药,肝与胆相表里,厚朴、槟榔乃透达膜原要药,相伍为用,透达半表半里之邪久羁。

配枳壳、肉桂:枳壳能行气,宽中除胀,青皮有破气消积之长;肉桂性热,为沉寒固冷之药,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三药相伍,用治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

配鳖甲、人参:鳖甲为去症瘕积聚要药,入肝经,软坚散结;青皮亦人肝经,能破气散结,若过之伤真气,以人参补脾要药庶免遗患,用鳖甲软坚散结,三药相伍,用消积聚为宜。

配木香:青皮疏肝气,木香性温,能行气调中止痛,二药相伍,可增强行气散寒止痛之效,又可防青皮伤人真气,用治寒疝腹痛为宜,如天台乌药散。

配陈皮:青皮苦辛峻烈,沉降下行,偏于疏肝胆气分,并能消积化滞;陈皮辛散升浮,偏理脾胃气分,长于健脾胃、燥湿化痰,相伍为用,青皮行气于右,陈皮理气于左,左右兼顾,升降调和,共奏舒肝和胃、理气止痛、调中快膈之功,用治肝郁气滞、胃气不和、两胁胀痛、胸腹满闷、胃脘胀痛等证,以及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表现为胸胁胀痛等证。

方剂制剂

青阳汤, 本品(醋炒)、柴胡 (醋炒)、乌药、陈皮、延胡索、炮姜、木香、蒺藜、郁金、花椒子(打碎)。用治肝胀,肋下满而痛引小腹。

青皮散(《症因脉治》) :本品、大腹皮。用治气结腹胀,症见胸腹作胀,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

青皮散(《种福堂公选良方》) :本品、山甲珠、白芷、甘草、土贝母。为细末,温酒调服。用治乳痈初起。

大七气汤(《医学入门》) :本品、陈皮、桔梗、藿香、官桂、甘草、三棱、莪术、香附、益智仁、生姜、大枣。用治因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的积症,可行气散结。症见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脉弦等。

舟车丸(《景岳全书》) :黑丑(研末)四两、甘遂面裹煨、芫花、大戟俱醋炒,各一两,大黄二两、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五钱,轻粉3克。共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用法用量:空心温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现代用法:研未为丸,每服3—6克,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功效主治:行气逐水。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的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便秘,脉沉数有力。

青皮附方

治肝气不和,胁肋刺痛如击如裂者:青皮八两(酒炒),白芥子、紫苏子各四两,龙胆草、当归尾各三两。共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韭菜煎汤调下。(《方脉正宗》)

治心胃久痛不愈、得饮食米汤即痛极者:青皮五钱,延胡索三钱(俱醋拌炒),甘草一钱,大枣三个。水煎服。(《方脉正宗》)

治食痛、饱闷、噫败卵气:青皮、山楂、神曲、麦芽、草果。为丸服。(《沈氏尊生书》青皮丸)

治疝气冲筑,小便牵强作痛:青橘皮八两(醋炒),葫芦巴二两,当归、川芎、小茴香各一两(俱酒洗炒)。研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治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临时再服。(《圣惠方》)

治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青皮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朱震亨)

治伤寒呃逆: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

治乳痈初发:青皮(去瓤)、穿山甲(炒)、白芷、甘草、川贝母各八分。上为细末。温酒调服。(《疡科选粹》青皮散)

治疝气:青皮(炒**),小茴香(炒黄)。上为末,空心酒调服。(《众妙仙方》偏气方)

治妇人无故经水不行,腹胀如膨,非病,非孕,饮食如常,精神亦平者,此名气分:青皮四两,白术六两,砂仁一两。共为末,饴糖为丸,梧桐子大。每早空心服五钱,酒送。(《本草汇言》)

治伏梁:青皮(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巴豆(去皮)十五个(与青皮同炒干,去巴豆不用),羌活半两。上为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饮下五粒,未知,渐加至十粒。(《全生指迷方》伏梁丸)

安神调气,消食解酒益胃,不拘老人小儿: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穰拣尽),白盐花五两,炙甘草六两,舶茴香四两。甜水一斗煮之,不时搅,勿令着底,侯水尽,慢火烤干,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密收用。(《纲目》引《易简方》)

治腹肿大腹:陈皮一两,巴豆十粒,青皮一两(去瓤),甘遂三钱。上药同炒,去巴豆、甘遂,只以二皮为末。用莱菔子煎汤,候冷,临卧时调一钱匕,至中夜亦调服半钱匕。(《普济方》)

治小儿食积:青皮(炒黄)、干姜(炮存性)、五灵脂、莪术各一两。为末和匀,药末一两,肥巴豆去油一钱,研拌和,粳米饭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饥时米饮下。(《古今医统》五珍丸)

治干呕:青橘皮(汤渍,去白)、甘草(锉)各一两,木香半两,白芷一分,枳壳(去瓤,麸炒)、桂(去粗皮)各半两。先将甘草炒微**,后入诸药同炒褐色,捣罗为末。每服二钱匕,入盐沸汤点。(《圣济总录》青橘散)

治小儿赤白痢,脓血相杂、肚痛:青橘皮(去白,焙)、当归(净)、黄连(去须)、干姜(炮)各一两,厚朴(姜汁炒)、肉豆蔻各半两。上为细末,曲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乳食前。(《普济方》青橘皮丸)

治脚气久肿不消,或胀坠疼痛:青皮一二两,大枣肉二两。同煮,每日空心食枣肉十余枚,渐消。(《本草汇言》)

青皮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

气虚者慎服。

《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本草蒙筌》:"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6792 字) 展开全部内容

凡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的药物,称为理气药。中医理论认为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疏畅,如果某些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则出现气滞。气滞的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为主。由于气机阻滞部位的不同,又可表现出不同证候。如脾胃气滞可致脘腹胀痛、嗳气、呃逆、大小便失常;肝郁气滞常表现为胸闷胁痛、食欲不振,以及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出现咳喘等。气滞的症状在慢性胃炎、溃疡病、胆道疾病、慢性肝炎等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疾病中皆可见到。气滞的治疗原则是理气或行气。临床常用的理气药有陈皮、青皮、厚朴、枳实、枳壳、木香、乌药、香附、大腹皮、薤白、沉香等。现将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归纳如下:

(1)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①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有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如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乌药、厚朴、香附、木香等,此等药物均可降低实验动物离体肠管的紧张性,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其中以青皮、陈皮、枳实、枳壳的作用最为显著。青皮又强于陈皮,枳实强于枳壳。此与中医文献中所述破气药的作用比理气药强的论述是吻合的。以理气药为主制成的复方木香注射液(含广木香、乌药、枳实、黄荆子)对多种动物的离体肠管亦有抑制作用。根据陈皮、青皮、厚朴皆可对抗毛果芸香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管痉挛性收缩,而且在阿托品使肠管紧张性降低的基础上,枳实、青皮、陈皮仍能进一步表现抑制效应,以及从酚妥拉明能阻断复方木香注射液的抑制作用等实验资料分析,药物的解痉作用可能与α受体、胆碱受体及对肠管平滑肌的直接抑制有关。青皮、陈皮、枳实、枳壳中皆含有对羟福林,为一种α受体兴奋剂。有人认为对羟福林可能是这些药物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物质。《本草概要》中记述“青皮、陈皮有止气冲胸中,疗呕哕、反胃吐清水之效;枳实、枳壳能治心下痞急、气逆胁痛、呕吐、塘泄;厚朴主客寒犯脾胃,腹内雷鸣虚吼,具止呕吐、泻利、吐酸水之功;木香治壅气上冲,呕逆反胃、肠鸣、泄泻;乌药与香附均有止反胃、呕吐、泻利的作用。”从这些理气药的共同主证分析,均似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胃肠道运动亢进的现象:或为蠕动增加,或出现逆蠕动,或为张力过高,舒张不全等。本类药物具有的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缓解肠管痉挛的效应,为上述的降逆、止吐、止泻痢、除痛等治疗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②增强胃肠运动。已证明部分理气药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枳实、枳壳、乌药对在位肠管(胃瘘、肠瘘或麻醉动物在位肠)表现出兴奋效应,使胃肠运动节律增加,收缩加强。复方木香注射液灌胃给药亦能明显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肠内容物的推进。大腹皮与多数理气药抑制离体肠管的作用不同,能使肠管收缩加强,提高其紧张性。特别是采用分析肠鸣音的方法及在X线下直接观察药物对人体肠运动的影响,发现在临床用药剂量下,枳实可使肠蠕动波加深,蠕动节律有力。理气药的这种兴奋胃肠道的作用,有利于抑制的肠运动恢复,增强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临床应用枳实治疗胃下垂,用木香注射液及理气方药治疗胃肠胀气已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后多数患者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缓解。对腹部手术后患者恢复肠蠕动的效果亦佳。外科临床就以行气法作为急性肠梗阻的治则之一。枳壳等药或协同攻里通下药用于增强梗阻近端肠管蠕动,或解除痉挛性肠梗阻的平滑肌痉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的作用,木香健胃消食,厚朴治宿食不消。皆为治脾不健运,不饥食少,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理气药具有的这种健胃、助消化作用,可能与药物中含有的挥发油有关。有人认为陈皮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佛手、厚朴、木香、乌药、沉香等所含挥发油口服后对胃肠亦具有局部作用。实验中观察到乌药有增加消化液分泌的作用。但对病理性胃酸增加,如大鼠结扎幽门所引起的实验性胃溃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的理气开郁方(木香、枳壳、陈皮、郁金、柴胡、白芍、甘草)可降低溃疡发病率,使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与总酸度降低。厚朴酚也有抗大鼠应激性溃疡和拮抗中枢性胃酸,分泌的作用。

(3)利胆作用:实验证明,不少理气药如沉香、香附、陈皮、青皮、枳壳有不同程度提高大鼠分泌胆汁的能力,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青皮、枳壳并能增加胆汁中胆酸盐的含量,沉香则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这些作用对维持机体正常消化功能,防止胆固醇结石发生,可产生有利影响。胆道手术后病人,服用理气方(白芍、陈皮、木香、枳壳)能显著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和降低胆囊压力。本类药物增强利胆功能的作用有助于对其治疗胸胁胀满、黄疸等肝郁症状的疗效,做出解释。

(4)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木香、青皮、陈皮、佛手、香附还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有些药并能缓解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报道芸香科11种理气药中青皮、陈皮的平喘效价较高,临床初步观察也有一定疗效。支气管哮喘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以及变态反应有关。理气药,如木香既能直接扩张支气管,又能抑制迷走神经中枢;枳实有抗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这些皆与药物的平喘作用有关。

(5)其他作用:

①升压,抗休克。枳实、枳壳、青皮、陈皮对麻醉动物均可产生明显的升压效应。枳实、陈皮并有收缩血管、兴奋心脏的作用。枳实的升压有效成分,现在认为除对羟福林外,尚有N-甲基酪胺。临床已应用枳实注射液治疗感染中毒性、心源性、药物中毒性、脑出血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均有一定疗效。中医古代文献未见理气药有类似升高血压或抗休克的记载,此等近代研究成果,为传统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②有调节子宫的作用。枳实、枳壳能兴奋子宫。香附有直接抑制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可使痉挛的子宫肌松弛,并有微弱的雌激素样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重订严氏济生方》:香棱丸 21 香棱丸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26 备注 27 摘录 3 《济生》卷四 31 方名 32 香棱丸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附注 4 《丹溪心法》卷三 41 方名 42 香棱丸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5 《瑞竹堂方》卷一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6 《婴童百问》卷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万氏家抄方》卷五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杏苑》卷四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简明医彀》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诚书》卷十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香棱丸 1 拼音

xiāng léng wán

2 《重订严氏济生方》:香棱丸

21 香棱丸的别名

仙方香棱丸(《卫生宝鉴》卷十四)、香壳丸(《玉机微义》卷二十)。

22 处方

木香 丁香各15克 京三棱(细锉,浸一宿)枳壳(去瓤,麸炒)青皮(去白)川楝子(锉,炒)茴香(炒)各30克 蓬术(细锉)30克(用去壳巴豆30粒同炒,巴豆**,去巴豆)

23 制法

上等分,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似朱砂阱极细为衣。

24 功能主治

治积聚,症块,痰癣。

25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炒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不拘时候。

26 备注

方中京三棱、枳壳、青皮、川楝子、茴香原无份量,现据《卫生宝鉴》卷十四补。

27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3 《济生》卷四 31 方名

香棱丸

32 香棱丸的别名

仙方香棱丸、香壳丸、仙方香壳丸

33 组成

木香(不见火)半两,丁香半两,京三棱(锉细,酒浸1宿)、枳壳(去瓤,麸炒)、青皮(去白)、川楝子(锉,炒)、茴香(炒)、蓬术(锉细)1两(用去壳巴豆30粒同炒**,去巴豆不用)。

34 功效

破痰癖,消症块。

35 主治

五积,痰癖症块,冷热积聚。

36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炒生姜盐汤送下,温酒亦得,不拘时候。

3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研极细为衣。

38 附注

仙方香棱丸(《卫生宝鉴》卷十四)、香壳丸(《玉机微义》卷二十)、仙方香壳丸(《济阳纲目》卷四十一)。

4 《丹溪心法》卷三 41 方名

香棱丸

42 香棱丸的别名

香积丸

43 组成

三棱6两(醋炒),青皮3两,陈皮3两,莪术(炮,或醋炒)3两,枳壳(炒)3两,枳实(炒)3两,萝卜子(炒)3两,香附子3两(炒),黄连1两,神曲(炒)1两,麦芽(炒)1两,鳖甲(醋炙)1两,干漆(炒烟尽)1两,桃仁(炒)1两,硇砂1两,砂仁1两,归梢1两,木香1两,甘草(炙)1两,槟榔6两,山楂4两。

44 主治

五积六聚,气块。

45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白汤送下。

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

47 附注

香积丸(《明医指掌》卷四)。

5 《瑞竹堂方》卷一 51 方名

香棱丸

52 组成

京三棱1两,广荗1两,青皮1两,陈皮(各锉碎,醋煮,焙干)1两,萝卜子(炒,别研)1两,缩砂仁1两,白豆蔻仁1两,沉香1两,木香1两,半夏曲1两(炒),神曲(炒)1两,麦糵(炒,另研)1两,阿魏半两(别研),香附子(炒去毛)半两,乌药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荜澄茄半两,槟榔半两,良姜半两。

53 功效

消食快气,宽中利膈,化痰。

54 主治

食积。

55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5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神曲、麦糵末打糊,研入阿魏,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婴童百问》卷五 61 方名

香棱丸

62 组成

木香2钱半,丁香2钱半,槟榔(去脐)2钱半,枳壳(炒)2钱半,甘松2钱半,使君子(去壳)2钱半,神曲(炒)2钱半,麦糵(炒)2钱半,京三棱(煨)5钱,蓬莪术5钱,青皮5钱,陈皮5钱,香附子(炒)5钱,胡黄连1钱。

63 主治

小儿积气发热,肚腹膨胀,肢体瘦弱,饮食不滋肌肤。

6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

7 《万氏家抄方》卷五 71 方名

香棱丸

72 组成

川楝子(炒)1两,茴香(炒)1两,蓬术1两,木香5钱,三棱5钱。

73 功效

温脾消积。

7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姜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杏苑》卷四 81 方名

香棱丸

82 组成

香附8两,三棱(醋浸)4两,蓬术(醋浸)4两,陈橘皮4两,青皮4两,良姜4两,干姜(各炒微黄)4两,唐球(晒干)4两。

83 主治

停滞寒物不消,或饮食积聚泄泻。

8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米饮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 《简明医彀》卷三 91 方名

香棱丸

92 组成

三棱4两(醋炒),青皮2两,陈皮2两,蓬术(煨)2两,枳实2两,萝卜子2两,香附子2两,厚朴2两,黄连1两,肉桂1两,神曲1两,麦芽1两,山楂肉1两,槟榔1两,益智1两,干漆(炒烟尽)5分,木香5分,砂仁5分,桃仁5分。

93 主治

五积六聚,二焦痞塞,痃癖诸积。

9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生姜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诚书》卷十 101 方名

香棱丸

102 组成

木香1钱半,丁香1钱半,大茴香(炒)1钱,枳壳(炒)1钱,青皮(炒)1钱,三棱(煨)1钱,蓬荗(切片,同巴豆7粒炒豆赤色,去豆)1钱。

103 功效

消积聚症块。

104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

古籍中的香棱丸 《医宗金鉴》:[卷四胎前诸证门]肠覃石瘕证治

香棱丸32肠覃石瘕气血分,寒客肠外客子门,二证俱如怀子状,辨在经行经不行石瘕吴萸汤最效,肠覃香

《妇科心法要诀》:[卷三胎前诸证门]肠覃石瘕证治

香棱丸肠覃石瘕气血分,寒客肠外客子门,二症俱如怀子状,辨在经行经不行。石瘕吴萸汤最效,肠覃香棱丸若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三积聚门]药方

蜜丸梧桐子大,淡盐汤下,如上法。济生大七气汤、香棱丸俱治。五积诸剂(《济生》)大七气汤治一切积聚,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二证治提纲]附∶证治赋

术丸、和中丸、大安丸、保和丸健脾消食,香谷丸、香棱丸、积气丹、妙攻丸、消块丸破积除症。木香枳壳丸疗

《妇科心法要诀》:[卷三胎前诸证门]胎前门汇方

药 名:青皮

拼 音:qingpi

英文名:green tangerine peel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熟的果皮或幼果。

功 效:疏肝破气,散结消痰。

主 治: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①《本草图经》:“味苦。”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③《会约医镜》:“味苦辛微酸。”

入肝、胆经。①李杲:“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②《汤液本草》:“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气虚者慎服。①《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②《本草蒙筌》:“老弱虚赢,尤宜全戒。”③《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药物配伍:配人参、白术、芍药、青皮,可防损伤真气。配柴胡,疏肝破瘀;配芍药,疏肝破气、柔肝止痛;配厚朴、槟榔,辛散温通。

别 名:青橘皮(《品汇精要》)、青柑皮(《本草求原》)。1、福橘:又名:绿橘、红橘、大红密橘、漳橘、红柑、扁柑、玉林柑、大红袍、朱砂柑、潮洲柑。2、朱橘:朱红橘、赤密橘、迟红、旱衙橘、朱红、了红。

处方名:青皮、炒青皮、酒青皮、醋青皮、青皮炭等

处方中写青皮指生青皮。为原药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炒青皮为净青皮用麦麸炒至**,略带焦斑入药者。

酒青皮为净青皮用黄酒喷洒拌匀,待吸尽,再用文火微炒入药者。

醋青皮为净青皮用米醋喷洒拌匀,待吸尽,再用文火微炒入药者。

青皮炭为净青皮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喷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破气之力减弱,但具消食化滞和胃之功。

商品名:四花青皮:又名花青皮、四花皮、四花青、四开青、四青、四开、四开青皮、四化青皮。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去瓤肉,即成四花青皮。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

个青皮:又名均青皮、小青皮、个青。中等以下幼果不剖开,整个入药者。

青皮子:又名扣青。最小的幼果整个入药者。属于个青皮。

药用部位:以上植物的未成熟或幼小果实的果皮(青皮),成熟果实的果皮(橘皮、橘红、橘白)、果皮内层的筋络(橘络)、种子(橘核)、根(橘根)、叶(橘叶)均可药用。

动植物资源分布:1、福橘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福建。2、朱橘 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以下有几种同种药属:福州密橘分布浙江;黄岩密橘,分布于浙江;天台密橘分布于浙江;乳橘,分布于江西、浙江,甜橘分布于广东。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 (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拉丁名:药材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viride原植物福橘 citrus tangerina hortettanaka 或朱橘 c erythrosa tanaka

炮制方法:青皮: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醋青皮:取青皮片,用醋拌匀,待醋吸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微带焦**,取出,晾干。(每青皮片100斤,用醋15斤)

考 证:出自《珍珠囊》。

生药材鉴定: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 c wilsonii tanaka(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c chachiensis hort(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熟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原植物参见“甜橙”、“香橼”、 “柑”等条。显微鉴定: 粉末:淡灰**。①中果皮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壁大多不均匀增厚,厚2~7μm,于角隅处特厚,有的可见少数孔沟,细胞中含淡**无定形或类圆形橙皮甙结晶。②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 约至14μm,壁薄;气孔副卫细胞7~9个。③草酸钙方晶存在于果皮薄壁细胞中,双锥形、菱形、柱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15μm,长至22μm。另可见导管、管胞及油室碎片。本品以个匀、皮色青黑、果皮厚、坚实、香气浓郁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各种青皮均含挥发油,且多含黄酮甙等。

中药化学鉴定:见枳壳、枳实。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枳壳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普济方》卷三九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4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55 加减 56 制备方法 6 《鸡峰》卷十七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卫生总微》卷十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保命集》卷下 81 方名 82 枳壳汤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87 附注 9 《朱氏集验方》卷六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11 《麻症集成》卷四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治疹全书》卷下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4 《一盘珠》卷十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5 《诚书》卷八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16 《症因脉治》卷三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7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8 《苏沈良方》卷三 181 方名 182 枳壳汤的别名 183 组成 184 主治 185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186 制备方法 187 附注 19 《普济方》卷一八五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0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济总录》卷十三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241 方名 242 枳壳汤的别名 243 组成 244 功效 245 主治 246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47 制备方法 248 各家论述 249 附注 25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8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29 《圣济总录》卷十一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29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枳壳汤 1 拼音

zhǐ ké tāng

2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枳壳汤

21 处方

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锉)各3克 大腹皮19克(锉)百合 牵牛子(炒)赤茯苓(去黑皮)各30克 赤芍药 桑根白皮(锉)各9克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阴干)15克

22 制法

上九味,粗捣筛。

23 功能主治

治大便不通,腹胁胀满膨闷,食欲不振。

2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以通为度。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3 《普济方》卷三九三 31 方名

枳壳汤

32 组成

枳壳(去瓤,炒)、青皮(去瓤)、木香、丁香、当归、缩砂仁、陈皮(去白)各等分。

33 功效

宽中进食。

34 主治

小儿脾胃不和,癖积胀满。

35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烧盐汤调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41 方名

枳壳汤

4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芍药1两,人参1两,黄耆(锉)1两,木通(锉)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鸡骨(醋炙)1两,大黄(锉,炒)1两。

43 主治

产后乳结核,或成痈肿,发热疼痛。

4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5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51 方名

枳壳汤

5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5两,栀子仁7个,豉(微炒)2合,大黄(锉,炒)2两。

53 主治

乳石发动,干呕。

5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晚后各1次。

55 加减

壮强者,加大黄1两。

5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 《鸡峰》卷十七 61 方名

枳壳汤

62 组成

皂角黄仁半两,枳壳半两,青皮半两。

63 主治

肠风痔疾。

6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米饮调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 《卫生总微》卷十四 71 方名

枳壳汤

72 组成

枳壳1两(去瓤,麸炒),干姜半两(炮),甘草半两,前胡(去芦)1两,木香1两,半夏1两(汤洗7次)。

73 主治

小儿痰实壮热,心膈烦闷,气不调顺,不早治恐生惊痫者。

7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小盏,加生姜3片,陈皮1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 《保命集》卷下 81 方名

枳壳汤

82 枳壳汤的别名

枳壳散

83 组成

枳壳(麸炒,去瓤)3两,桔梗3两,黄芩1两半。

84 主治

久痰胸膈不利,上焦发热者,胸前热结,口噤不语,右脉沉滑。

85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日早用2两半,水3盏,煎至2盏,匀作3服,午时1服,申时1服,临卧时1服。3日7两半服尽,再服生半夏汤。

86 制备方法

上锉。

87 附注

枳壳散(《症因脉治》卷一)。

9 《朱氏集验方》卷六 91 方名

枳壳汤

92 组成

枳壳半斤(面炒,去瓤),绵黄耆半斤(洗)。

93 主治

远年近日肠风下血。

9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常汤调下,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101 方名

枳壳汤

102 组成

枳壳、射干、升麻、生地、黄芩、前胡、金银花、连翘、大黄(炒)、甘草节、犀角汁(临服加之)。

103 主治

熛疽。因肺经受热,疽发于两手五指头上者。

10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2钟,煎1钟,1日3服。

11 《麻症集成》卷四 111 方名

枳壳汤

112 组成

枳壳、川朴、大黄、甘草、紫草、木通、陈皮、生地、楂粉。

113 主治

食积气滞下痢,误食猪肉,喘胀气急,泻如败卵。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121 方名

枳壳汤

12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3分,甘草3分,胡椒1分,人参1两。

123 主治

产后霍乱吐利,厥逆不食。

12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 《治疹全书》卷下 131 方名

枳壳汤

132 组成

枳壳、陈皮、厚朴、山楂、杏仁、苏子、大腹皮。

133 主治

疹后误服参、耆,喘急腹胀者。

14 《一盘珠》卷十 141 方名

枳壳汤

142 组成

枳壳1钱,大黄1钱,甘草5分。

143 主治

麻疹便闭。

15 《诚书》卷八 151 方名

枳壳汤

152 组成

槟榔、枳壳、防风、橘皮、木通、紫苏、赤芍药。

153 主治

惊痫陡作。

15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16 《症因脉治》卷三 161 方名

枳壳汤

162 组成

枳壳、苏梗、桔梗、陈皮、甘草。

163 主治

肠痹,中气壅闭,气逆上冲而喘者。

17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171 方名

枳壳汤

172 组成

枳壳、陈皮、厚朴、大腹皮、甘草。

173 主治

痘疹误服参、耆,喘急腹胀。

18 《苏沈良方》卷三 181 方名

枳壳汤

182 枳壳汤的别名

桔梗枳壳汤、枳壳桔梗汤、枳桔汤

183 组成

桔梗1两,枳壳(炙,去瓤)1两。

184 主治

伤寒痞气,胸满欲死。

185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1升半,煎减半,去滓,分2次服。

186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187 附注

桔梗枳壳汤(《活人书》卷十八)、枳壳桔梗汤(《得效》卷十一)、枳桔汤(《症因脉治》卷四)。

19 《普济方》卷一八五 191 方名

枳壳汤

192 组成

枳壳2两,滑石2两,甘草1两。

193 主治

胸痹,胁下秘结。

19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用冷臭橘叶7片同煎,温服。连进3服即解。

20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201 方名

枳壳汤

20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白术1两,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203 主治

伤寒后,心腹气滞胀满,不能饮食。

20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股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 《圣济总录》卷十三 211 方名

枳壳汤

21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2两,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213 主治

劳风,涕唾稠粘。

21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221 方名

枳壳汤

22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黄耆(锉)2两,芎1两半,丹参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槟榔(锉)1两半,芍药1两1分,黄芩(去黑心)1两1分。

223 主治

肠痔肿痛生核,或发寒热。

22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2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3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231 方名

枳壳汤

23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滑石半两,大腹皮(锉)半两,甘草(炙,锉)3分,青橘皮(去白,切,炒)3分,络石根3分,紫苏茎叶3分,朴消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冬葵子3分,前胡(去芦头)1两,赤芍药1两。

233 主治

伤寒后,小便不通,脐腹痛,气胀,攻上喘促。

23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葱白3寸(切),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241 方名

枳壳汤

242 枳壳汤的别名

枳壳散、枳壳煮散

243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京三棱(炮,锉)1两,干姜(炮)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甘草(炙)半两,益智仁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木香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蓬莪术(锉)2两,槟榔(锉)2两,桂(去粗皮)2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244 功效

顺气宽中,消散积聚。

245 主治

上焦有寒,胸膈满闷,背膂引痛,心腹膨胀,胁肋刺痛,食饮不下,噎塞不通,呕吐痰涎,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气烦闷,及痃癖积聚,惊忧恚气。

246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煎至8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247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8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三棱气味苦平,入足厥阴;橘皮气味苦辛微温,入手足太阴;益智仁气味辛温,入足太阴;莪术气味苦辛,入足厥阴,与三棱同功;槟榔气味辛温,入足太阴、太阳;肉桂气味辛热,入足厥阴;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明;厚朴气味苦辛微温,入手足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脾;青皮气味苦辛温微酸,入足厥阴;木香气味辛温,入脾;肉豆蔻气味辛温,入足太阴、阳明;佐姜、枣和荣卫。此宽中顺气之方,能治五种积气,三焦痞塞,心疼腹胀,痃癖诸症,使中宫之气流畅,勿令不宣也。

249 附注

枳壳散(《本事》卷三)、枳壳煮散(《证治宝鉴》卷九)。

25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251 方名

枳壳汤

25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苦参1两,甘草(生,锉)1两,灯心2小束(切)。

253 主治

风痰心痛,每食粘滑等物,即吐清水,痛连胸背不可忍者。

25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加盐半钱,茶末半钱,去滓温服,食后再服。以篦子于喉中引令吐,吐定更服,以痰尽为度。吐后宜服茯苓汤。

2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6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261 方名

枳壳汤

26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桔梗(去芦头,炒)1两,人参1两,前胡(去芦头)1两,桂(去粗皮)1两,槟榔(微煨,锉)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半。

263 主治

痃气腹胀,两肋急满,不能饮食,头痛壮热,身体疼痛。

26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枣大(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271 方名

枳壳汤

27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3分,黄连(去须,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甘草(炙,锉)半两,阿胶(炙燥)半两。

273 主治

濡泻,暴下不止。

27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1日2次。

2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8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281 方名

枳壳汤

28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甘草(炙,锉)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干姜(炮)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283 主治

久冷痢。

28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2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9 《圣济总录》卷十一 291 方名

枳壳汤

29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3两。

293 主治

风瘙痒。

294 枳壳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2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枳壳汤 《妇人规》:[上卷胎孕类]安胎

证,宜凉胎饮、保阴煎之类主之。若但热无虚者,如枳壳汤、一母丸、黄芩散之类皆可择用。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内伤泄泻

黄芩柴胡青皮龙胆草木通甘草丹皮生地当归白芍药清胃汤升麻黄连山栀甘草《症因脉治》元朱丹溪公元1279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喘

嗽,五味子汤。喘渴,靥后余毒不除,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钱氏法,喘而腹满,大小便涩者利小便,不瘥者,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喘

嗽,五味子汤。喘渴,靥后余毒不除,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钱氏法,喘而腹满,大小便涩者利小便,不瘥者,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

……

治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青皮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朱震亨)

治伤寒呃逆: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

治乳痈初发:青皮(去瓤)、穿山甲(炒)、白芷、甘草、川贝母各八分。上为细末。温酒调服。(《疡科选粹》青皮散)

治疝气:青皮(炒**),小茴香(炒黄)。上为末,空心酒调服。(《众妙仙方》偏气方)

治妇人无故经水不行,腹胀如膨,非病,非孕,饮食如常,精神亦平者,此名气分:青皮四两,白术六两,砂仁一两。共为末,饴糖为丸,梧桐子大。每早空心服五钱,酒送。(《本草汇言》)

治伏梁:青皮(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巴豆(去皮)十五个(与青皮同炒干,去巴豆不用),羌活半两。上为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饮下五粒,未知,渐加至十粒。(《全生指迷方》伏梁丸)

安神调气,消食解酒益胃,不拘老人小儿: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穰拣尽),白盐花五两,炙甘草六两,舶茴香四两。甜水一斗煮之,不时搅,勿令着底,侯水尽,慢火烤干,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密收用。(《纲目》引《易简方》)

治腹肿大腹:陈皮一两,巴豆十粒,青皮一两(去瓤),甘遂三钱。上药同炒,去巴豆、甘遂,只以二皮为末。用莱菔子煎汤,候冷,临卧时调一钱匕,至中夜亦调服半钱匕。(《普济方》)

治小儿食积:青皮(炒黄)、干姜(炮存性)、五灵脂、莪术各一两。为末和匀,药末一两,肥巴豆去油一钱,研拌和,粳米饭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饥时米饮下。(《古今医统》五珍丸)

治干呕:青橘皮(汤渍,去白)、甘草(锉)各一两,木香半两,白芷一分,枳壳(去瓤,麸炒)、桂(去粗皮)各半两。先将甘草炒微**,后入诸药同炒褐色,捣罗为末。每服二钱匕,入盐沸汤点。(《圣济总录》青橘散)

治小儿赤白痢,脓血相杂、肚痛:青橘皮(去白,焙)、当归(净)、黄连(去须)、干姜(炮)各一两,厚朴(姜汁炒)、肉豆蔻各半两。上为细末,曲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乳食前。(《普济方》青橘皮丸)

治脚气久肿不消,或胀坠疼痛:青皮一二两,大枣肉二两。同煮,每日空心食枣肉十余枚,渐消。(《本草汇言》)

青皮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

气虚者慎服。

《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本草蒙筌》:"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上一页 1 2 3

健脾理气选陈皮

每个中医师治疗胃胀都有自己的偏好,总的来说健脾理气我喜欢用陈皮,不喜欢用枳实,或者枳壳。

这是因为陈皮是理气药中,极少数有健脾作用的中药。

陈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茶枝柑,大红袍,温州蜜柑,福橘的干燥成熟果实。陈皮辛,苦,温,它的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理气药中,无论枳实还是川楝子,久服都有破气之虞。破气是什么感受?我用下来的感受就是,患者不想吃饭,吃不下饭,厌食,所以如果不是急性期应激,我一般是不会用枳实的。而陈皮真的可以长服,久服,不会伤脾,反而能够健脾。

除了陈皮,在理气药中,木香也有行气,止痛,健脾的功效,所以,陈皮和木香算是一对绝配,值得长期拥有。

急性胀痛选枳实

枳实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甜橙的干燥幼果,它能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它的力量是非常强的,可以强力破解留气、气塞、气痞等气被“密闭”起来的“气滞状态”,堪称药力猛烈。

所以在一些重剂中我们会用到这个药,例如治疗阳明腑实证,可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中就有枳实;可攻下少阳兼阳明之实邪的大柴胡汤中也有枳实;在治疗心下痞塞不通连及胸胁,胸中痹而满痛的枳实瓜蒌薤白桂枝汤时也看可到枳实。

可见枳实不仅仅可以作用于腹部,它还可以作用于胸部,作用于心下,作用于胁肋,作用于一切气被密闭的地方。

将枳实炒过之后,它的力量会平缓一些。

而当枳实再长大一些,接近成熟时,我们把它晒干,就叫枳壳了。枳实小则性苦而速,枳壳大则性和而缓,它的功效是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这和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年幼时,就容易“冲动”,容易“愤怒”,年纪大了,喜欢的就是“岁月静好”了,脾气也会缓和一些。

无论枳实还是枳壳都是破气行痰之品,脾胃虚弱者和孕妇均不适宜使用,如《得配本草》所言,久服,会损真元,出现我上面说的“破气”、“厌食”等症状。

肝气郁结选佛手和青皮

一般来说,经常胃胀的人情绪也不太好,若兼有肝郁气滞的症状,例如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或者有咽部异物感等等,所以,这时便是佛手和青皮出场的时候了。

佛手和陈皮一样,是芸香科植物。

从物种看从物种看,两者很相近,都是芸香科植物,所以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药性也差不多,都能理气,燥湿,化痰,药性呢,都是辛,苦,温。

不过从传统的用药习惯来看,它们也有一些差别。

中药是用四气五味治病,比起陈皮,佛手还多了一个味道,就是酸。

而辛,甘,酸,苦,咸在中医临床运用时可以和五脏联系起来,所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酸能收,能涩,能生津,能入肝,补肝,所以很多酸味的药,例如乌梅,五味子等等就常被用来治疗肝病,佛手也是一样。

所以比较起陈皮,佛手多了一个疏肝的功效,而且一般来说,通则不痛,所以佛手既然能够疏肝,也就能治疗胸胁胀痛,能和胃止痛。

当然佛手总体的性子比较和缓,若症状再重一些,就得启用青皮了。

青皮就是橘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它味苦,辛,温,可以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青皮行气的力量比陈皮强得多,当然相应的,健脾的力量就会比陈皮差一点,这个事情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中药,所以得讲究一个相辅相成。

青皮若用醋制,还有一定的疏肝止痛的作用。陈皮,青皮合用,肝胃两调,能疏肝、理气、止痛,算是治疗肝胃同病力量很强的一对药。

古籍中的搜风润肠丸简介

处方沉香槟榔木香青皮(去白)萝卜子(炒)槐角(炒)陈皮(去瓤)枳壳(炒,去瓤)枳实(麸炒,去瓤)三棱(煨)木通各15克郁李仁(去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