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越鞠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越鞠丸 41 方名 42 越鞠丸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与主治 45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46 方解 47 临床运用 471 加减法 472 使用禁忌 48 现代适应证 481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82 慢性肝炎 483 慢性胃炎 484 肋间神经痛 485 胃肠神经官能症 486 胆石症、胆囊炎 487 妇女月经不调 488 痛经 49 越鞠丸的药理作用 49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9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493 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494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95 对子宫的作用 496 抗炎、抗氧化作用 410 各家论述 411 歌诀 412 出处 5 《口齿类要》方之越鞠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出处 6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越鞠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出处 7 越鞠丸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性状 75 鉴别 76 检查 77 含量测定 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4 测定法 78 功能与主治 79 用法与用量 710 贮藏 711 版本 8 越鞠丸药品说明书 81 药品名称 82 药品汉语拼音 83 性状 84 越鞠丸的主要成份 85 越鞠丸的功能主治 86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87 注意事项 88 越鞠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89 备注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越鞠丸 越鞠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yuè jū wán

2 英文参考

yueju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ueju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越鞠丸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丹溪心法》卷三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具有行气解郁之功效。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证,但以治疗气郁为主,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精神抑郁症、痛经,以及偏头痛、低血钾等有六郁见症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越鞠丸成药药典标准。

4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越鞠丸

该方剂具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胃肠道既能促进消化功能又能抗溃疡;对中枢神经及内分泌功能有一定调控作用,君药和臣药有一定雌激素样作用,故可以用来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但如果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最好配合现代医学疗法:抗幽门螺旋杆菌药+抗酸药+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该方剂只有栀子对肝、胆疾病有治疗作用,故对急、慢性肝炎最好再加味其他有关治疗肝炎的中草药或配合西药治疗。对胆系感染疾病配合抗生素及外科治疗。由于有两味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能对痛经、月经不调有治疗作用。[1]

41 方名

越鞠丸

42 越鞠丸的别名

芎术丸(原书同卷)

越曲丸(《松崖医径》卷下)。

43 组成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2]。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3]

香附6g、川芎6g、苍术6g、神曲6g、栀子6g。[4]

44 功效与主治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越鞠丸具有行气解诸郁之功效。主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堵胀,吞酸呕吐,饮食不消。

越鞠丸功能行气解郁[5]。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症[5]。

45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2]

上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g,每日2次。或作汤剂,水煎服。[3]

46 方解

越鞠丸所治郁证系由肝脾气机郁滞,以致气、血、痰、火、食、湿等相因成郁。人以气为本,气和则病无由生。若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因素,均可引起气机郁滞。气滞则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升降失常,运化不行,故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症。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或郁久化火。脾运失司,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故气、血、火三郁责在肝(胆);湿、痰、食三郁责在脾(胃)。病虽言六郁,但侧重于气郁为主。治当宜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畅,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4]

越鞠丸方中以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之功;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共为臣佐药。痰郁多由脾湿所生,亦与气、火、食有关,气机流畅,诸郁得解,则痰郁亦随之而消,此亦治病求本之意。[4]

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栀子清热除烦,以治火郁[5]。本方着重于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痛闷可除[5]

47 临床运用

越鞠丸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凡是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症为主的都可以使用。[3]

471 加减法

若气郁偏重,可重用香附,酌情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力;若血郁偏重,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等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力:若湿郁偏重,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利湿;若食郁偏重,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化滞;火郁偏重,重用山栀,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泻火;若痰郁偏重,酌加半夏、瓜蒌以化痰。[3]

472 使用禁忌

越鞠丸所治诸郁均属实证,若为虚证引起的郁滞,则宜配伍补益药,不可单独使用[3]。

48 现代适应证

越鞠丸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而有六郁见症者,可加减使用[6]。

481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均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修复过程中,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因素,继而发生溃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性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浆膜层,血管溃破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灼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周期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局部轻压痛。[6]

482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慢性肝炎多由乙、丙、丁3型肝炎急性期转变而来,凡病期超过半年,或乙、丙、丁3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或虽病史不明,但肝病理组织学或症状、体征、B超检查符合慢性肝炎均可定为慢性肝炎。由于肝脏肿大,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炎症、肝小叶坏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肠道瘀血,可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及胸胁胀满等症状。[6]

483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又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有3: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该菌有鞭毛,对胃黏膜穿过能力强,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强烈炎症反应;该菌细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共同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②饮食和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及缺乏水果蔬菜等增加了胃炎的易感性。③自身免疫,患者血中存在壁细胞抗体,攻击壁细胞,导致胃黏膜病变。④其他因素如含胆汁及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酗酒、某些食物 等或单独或与幽门螺旋杆菌协同导致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6]

484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多数由细菌、病毒感染,创伤,肋间神经肿瘤或神经根、脊髓部位感染或肿瘤压迫所致,临床表现为胸部之沿神经分布的刺痛或灼痛。[6]

485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并不是胃肠的器质性疾病,而是由于患者神经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疑病或癔症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而每次发病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6]

486 胆石症、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或细菌性炎症。胆道感染与胆石症互为因果关系,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瘀滞,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又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胆囊管梗阻,胆囊肿大,压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进一步发展为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如果反复发作,胆囊中脓液进入胆管和胰腺管可引起胆囊炎或胰腺炎,也可引起胆囊穿孔,或穿破到十二指肠等器官形成胆囊胃肠道内瘘。[6]

487 妇女月经不调

妇女月经不调包括若干疾病,但主要是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包括:①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机体受内部或外部因素如精神紧张、代谢紊乱、气候骤变等影响,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或靶细胞效应异常而致月经失调。子宫内膜主要表现为:组织脆性增加,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至修复困难、凝血与纤溶异常,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②排卵性月经失调,是由于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主要病理是子宫内膜腺体呈分泌不良,间质水肿不明显或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另一种是由于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或溶黄体机制异常引起的黄体萎靡不全,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期可延长达9~10日,且出血量多。[6]

488 痛经

痛经是指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而剧痛晕厥。这是一组综合征,包括功能性(原发性)痛经。第一是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第二是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这里重点叙述原发性痛经。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血液中PGF2α、PGE2含量明显升高,二者是花生四烯酸脂肪酸的衍生物,在月经周期中,分泌期子宫内膜PG浓度较增生期为高,月经期由于溶酶体不稳定,释放各种溶解酶而破坏细胞膜,使子宫内膜细胞溶解,释放PGF2α、PGE2,二者可使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甚至痉挛性收缩而出现痛经;另外,痛经也与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造成子宫供血不足,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贮, 疼痛神经原有关;原发性痛经还与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个体的痛阈有关。无排卵性子宫内膜因无孕酮 ,所含PG浓度甚低,一般不发生痛经。[6]

49 越鞠丸的药理作用

[7]

49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香附挥发油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疟原虫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臣药苍术水煎剂对结核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腮腺炎病毒、HIV、流感病毒、黄霉菌及支原体等具有杀灭作用。川芎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伤寒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栀子水煎剂对金**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有抑杀作用,且可抑制柯萨奇B3病毒的增殖。

49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香附可抑制肠管收缩,使肌张力下降,收缩幅度降低。臣药苍术水煎剂能明显促进肝蛋白合成,对肝细胞损害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苍术酮对叔丁基过氧化物诱导的DNA损害及肝细胞毒性有抑制作用;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其丙酮提取物能明显促进胃肠运动,其水溶液则对十二指肠平滑肌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抗乙酰胆堿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作用,而对弛张后的胃肠平滑肌有轻微增强收缩作用;苍术含有大量维生素A,并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其所含氨基己糖对胃黏膜有直接保护作用,对胃肠黏膜维持正常结构及修复起到重要作用。川芎能抑制小肠收缩,同时含有维生素A,对胃肠黏膜有修复维持完整的作用。神曲含有酵母菌、酶类、维生素B复合体,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栀子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对肝组织坏死、胆管周围炎和片状坏死等病理变化有明显保护作用;并可降低异常升高的ALT、AST及胆红素,可促进胆囊收缩及胆汁排泌;其水提取物可抑制胃酸分泌,对动物有显著的泻下作用;栀子乙醇提取物低浓度对肠管有兴奋作用,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栀子可促进胰腺分泌,降低胰酶活性,对胰腺细胞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均有稳定作用,能使胰腺细胞结构、功能趋于正常。

493 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香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安定作用,同时能提高动物的痛阈值,具有镇静、镇痛作用;香附醇提取物具有解热作用,效价是水杨酸的6倍;香附挥发油有雌激素样作用。臣药苍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大剂量呈抑制作用,最终可导致呼吸麻痹;其煎剂有降血糖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苍术所含β桉叶醇对烟堿(N)受体有阻断作用,可降低肌肉紧张性。川芎嗪可透过血脑屏障,脑干中的含量约为大脑的4倍;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改善脑膜微循环障碍;可有效地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激活,纠正循环中花生四烯酸主要代谢产物的平衡失调,抑制缺血后血浆β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因子4(PF4)和血栓烷B2(TXB2)的升高,使脑缺血后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啡肽AI13含量降低,因而对脑缺血性损害有改善和防治作用,对脑水肿有一定治疗作用;川芎挥发油少量对大脑活动有抑制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和脊髓反射中枢机能也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对大脑及脑干的抑制作用加深,以致延脑各中枢和脊髓反射机能受抑制;川芎煎剂能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延长,并能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可降低卵巢内PGE2含量,降低假孕大鼠血中孕酮含量,抑制卵巢HCG/LH受体特异结合:所含阿魏酸对免疫系统具有一定调整作用,可提高γ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对60Co、γ射线及氮芥所形成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通过免疫调整可反射性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川药嗪能增强单核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及ANAE检测的阳性百分率,促进SRBC抗体的形成。栀子醇提取物有镇静、解热和镇痛作用。同时该方剂中苍术含复合维生素B,川芎含有维生素A、叶酸,神曲含大量维生素B复合体,这些维生素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也具有营养和调节功能。

494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香附所含总生物堿、苷类、黄酮类、酚类化合物的水溶液有强心及降低血压的作用。臣药苍术可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延长不应期,保护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的功能而具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川芎煎剂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川芎及其提取物能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川芎嗪是α1受体阻滞剂,能增加心肌内cAMP水平,抑制Ca2+内流,减轻心肌细胞内Ca2+超载,减少心肌缺血时细胞凋亡;川芎嗪注射液能增加机体内源性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有防治作用;并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川芎嗪及川芎总堿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可显著改善微循环,同时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和抗动脉硬化。栀子提取物则对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有抑制作用,大剂量可引起心肌损害,栀子煎剂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增强延髓副交感神经中枢紧张度而发挥持久的降血压作用。

495 对子宫的作用

君药香附对子宫有抑制作用,使其肌张力降低、收缩力减弱,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其所含α香附酮不仅能抑制未孕子宫自发性收缩,同时能抑制缩宫素引起的子宫收缩,有雌激素样作用。而川芎浸膏可使子宫收缩增强,直至挛缩,大剂量反使子宫麻痹。二者对子宫的作用究竟谁占优势,是产生收缩还是抑制收缩,从本方剂能治疗痛经来看,推测乃川芎剂量较大时则产生抑制收缩作用,故可治疗妇女痛经。同时川芎嗪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与香附均有增强雌激素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痛经和月经不调的机理。

496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香附有抗炎作用。臣药苍术丙酮提取物有较强的抗缺氧能力,苍术的某些化合物对5脂氧化酶(5LOX)、环氧化酶1(COX1)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抗氧化作用。栀子也有抗炎作用,栀子提取物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等炎症的各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川芎所含阿魏酸钠对DMN释放的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对水溶液体产生的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同时有直接捕获自由基的作用,还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等抗炎作用。

410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则郁舒矣。

2《删补名医方论》:以气为本,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故用香附以开气郁,苍术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五药相须,共收疏解五郁之效。

411 歌诀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3]

412 出处

《丹溪心法》卷三

5 《口齿类要》方之越鞠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 方名

越鞠丸

52 组成

苍术(炒)、神曲(炒)、香附子、山楂、山栀(炒)、抚芎、麦芽(炒)各等分。

53 主治

《口齿类要》方之越鞠丸主治六郁牙齿痛,口疮,或胸满吐酸,饮食少思。

54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滚汤送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调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

56 出处

《口齿类要》

6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越鞠丸 61 方名

越鞠丸

62 组成

香附、山栀、半夏、神曲、川芎、郁金、胆草。

63 主治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越鞠丸主治妇女思想无穷,所欲不遂,带脉不约,发为白*。

64 出处

《女科切要》卷二

7 越鞠丸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

越鞠丸

Yueju Wan

72 处方

醋香附200g、川芎200g、炒栀予200g、苍术(炒)200g、六神曲(炒)200g

73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74 性状

本品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7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分泌细胞类圆形,内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醋香附)。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苍术)。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炒栀子)。

(2)取本品3g,研碎,加乙醚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药渣备用,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苍术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深绿色斑点。

(3)取川芎对照药材05g,按[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鉴别](2)项下乙醚回流提取后的药渣,挥尽乙醚,加乙酸乙酯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3ml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20:14: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磷酸(9:91: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nm。理论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50W,频率25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炒栀子以栀子苷(C17H24O10)计,不得少于50mg。

78 功能与主治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暖气吞酸。

7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710 贮藏

密封。

7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8 越鞠丸药品说明书 81 药品名称

越鞠丸

82 药品汉语拼音

Yueju Wan

83 性状

越鞠丸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84 越鞠丸的主要成份

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等。

85 越鞠丸的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暖气吞酸。

86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87 注意事项

1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越鞠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越鞠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越鞠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越鞠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88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89 备注

三结交为经穴别名,指关元穴。《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结交 [ 最后修订于2017/2/18 20:05:44 共48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水源为经穴别名。指水泉。《外台秘要》:“水源即水泉。”水泉为经穴名(ShǔiquánKI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水,水液;泉,水泉。肾主水。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跟骨内侧面。有通经调血、疏利下焦的作用。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详见百科词条:水源 [ 最后修订于2015/5/14 15:20:04 共2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

《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黄帝内经》:“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又言:“一剂药,七服,病好或病不好,不再服。再服则伤气伤血伤脏……”又言:“善治者,治皮毛,内务大病,病在皮毛,首选外治,慎言内调。”

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灸法、针法、推经点穴法、刺血法、刮法、罐法等)成为无药治病之术的根本大法。

《扁鹊心书》: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张仲景不信艾灸,但是到了晚年他相信艾灸了,灸五百壮的话,人的皮肤不就被烧焦了嘛?死人灸二三十壮皮肉就会被烧焦,但是活的人不会,人身体有营卫之气有真气护卫着,气血也在流通,所以不会焦枯,但是死人这些都已经不在流通,如果一个人真气(已经没有元气)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效果了

扁鹊论艾灸

神医扁鹊:“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如肿瘤、伤寒、疽疮、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贫血症、哮喘、大三阳、银屑病、癫痫等诸多中药、西药难以见效症,使用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意思是说:许多大病,旧病,慢性病、要命的病等如果不及时艾灸,等到元气虚脱耗尽之时,再来艾灸也没有效果了,来不及了;如果能早点艾灸,自然能给身体补充到阳气,可以保命了。世人使用艾灸三五十壮,就急着要求疗效,要痊愈,要健康,三五十壮只能痊愈轻微疾病,治疗大病、要命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李时珍论艾灸

《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论艾灸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或: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意思是说:以救治自己的心情救别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患者,言语是真诚的,用真诚救人的心情救助别人,这个道理是千古不灭的真理,不怕天下人不相信。

《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综合之,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幼皆可。

艾灸还擅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艾灸: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艾灸:升提阳气、回阳救逆

艾灸可以提升阳气。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艾灸: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有温养补虚的作用。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以下人士,如需艾灸要谨慎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仅针对传统艾条施灸,灸大夫隔物灸仪系列除外)。

8、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晕灸了怎么办?

艾灸中突然出现晕灸(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让其平卧,喝一杯白开水或糖水能很快缓解。

艾灸的灸量和时间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艾灸最佳时间

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艾灸常用保健穴

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风门、命门、肾俞、涌泉。

艾灸常见病症

亚健康症状缓解

如疲乏无力、心情低落、烦躁抑郁、胸闷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等。

可艾灸:神阙、足三里、关元。

免疫力低下

抵抗力低下,稍不注意就发烧感冒。

可艾灸:足三里、风门、关元。

女性痛经

遵循调补气血,温养冲任的原则。

可艾灸: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

更年期综合症

如出现喋喋不休、喜怒无常、盗汗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可艾灸: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总之,只要辨别体质,善用艾灸,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总是有一些人在说“哎呀,我艾灸后某某地方发痒,发凉,发胀,艾灸后我的毛病好像加重了,艾灸后有上火现象,怎么回事啊?不会灸出问题了吧,艾灸不会不适合我吧”“能不能一边泡脚一边艾灸啊?能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艾灸啊?”为什么我灸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出现返病现象呢?是不是艾灸对我没有用啊?

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禁忌,灸感,返病现象应该加以了解。不了解艾灸,出现一点点本是正常现象的反应就大惊小怪,心里发慌,那不如不做!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注意事项一

1、艾灸功效很多,研究证明艾灸可调理400多种疾病,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薰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并安静身心,使气在全身均匀流通以达四肢末梢。

4、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日常养生灸,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5天,停10-15天;切忌长期想不起来灸一次。

5、艾灸的过程中,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些都是正常,因为各人体质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复能力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艾灸见效的时间。所以艾灸没有固定的见效标准。只要你按要求正确的坚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调理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

6、艾灸前、后都喝一杯温开水(绝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艾灸过程中禁止吃东西。灸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况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于体温的热水尽短时间内洗完。

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7、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调理效果。

8、有些人施灸后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出现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9、有些人艾灸过程中会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10、月经期间不要灸;如果打算怀孕,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时候就不要艾灸了(这点主要是防止在艾灸的过程中已经怀孕,本人却不知道,还在继续灸,特别是就腹部,腹部高温对胎儿是有影响的!)

艾灸注意事项二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禁忌

艾灸的五个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其他禁忌

1、持续发烧之病人,禁灸;

2、孕妇,禁灸;

3、皮肤发炎红肿溃疡部位,禁灸;

4、皮肤过敏者、皮肤超敏感者,禁炙;

5、激烈运动后,禁灸;

6、饭后1小时内禁灸(该点不绝对,如果吃的很少,完全没有饱腹感,则可以半小时后就可以灸);禁止一边艾灸一边吃东西!

7、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8、没有自控能力的人,禁自行艾灸!

9、术后伤口没复原者,禁灸。

艾灸的灸感

艾灸要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阶段人体出现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灸感”。

灸感,是人们在做艾灸时自我所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效果。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也许有的人灸1、2次就出现灸感,有的人灸1个疗程还没出现灸感,人体本来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根据别人的灸感来断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

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所以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这只能由施灸者自己去感受了。

艾灸的返(排)病现象

有人问“为什么我没有返病现象呢?艾灸对我没效果吗?”

在我们用艾灸调理疾病的时候,会有50%以上的人,会有返病现象发生。(注意!只是50%以上的人会出现,并不是100%的人都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艾灸的排毒通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体内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如果艾灸出现上火的情况,想快速达到祛火的目的,那么先停下来艾灸,借助于食物来达到降火的目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常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每天要多喝白开水,或糖盐水,也可以降火;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绿豆汤、西瓜、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取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6、调理理念是,调理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7、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8、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9、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0、月经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月经上有上述反应。

11、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很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艾灸穴位如何选取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中医·痛经痛经(dy enorrhoea、dy enorrhea)为病名。是以经期、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腹痛,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为常见症的月经病。由情志所伤,六*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所致。以青年未婚妇女较为多见。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经前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等。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见于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后者见于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见于肿瘤及卵巢囊肿等压迫生殖器官病变中。两类痛经,均可参照辨证论治。痛经的病因病机痛经多由受寒饮冷、情志郁结、或禀赋不足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若情志不舒,或寒客胞宫,致气滞血瘀,经气涩滞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胞宫失养,不荣则痛,均可发生痛经。气血瘀滞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寒湿凝滞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肝郁湿热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气血亏虚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实证实证多因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虚证虚证多因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虚,以致冲任气虚血少,胞脉失养;或禀赋素弱,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行经后精血更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痛经。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

详见百科词条:痛经 [ 最后修订于2018/4/17 14:52:40 共1357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越鞠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越鞠丸 41 方名 42 越...
点击下载
上一篇:吴伟斌的介绍下一篇:名词解释楚辞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