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中国玉米的起源朝代和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中国玉米的起源朝代和历史),第1张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开始引入我国进行种植。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

玉米在哪个朝代传入中国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开始引入我国进行种植现在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玉米、马铃薯都是在明朝中后期引入我国的

刚刚进入我国的时候,玉米也没掀起什么波澜,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

因为玉米相对于传统的大豆来说并未表现出太多的优势。并且玉米在我国的推广速度非常之慢。

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

史料记载,直至乾隆中叶,我国的玉米才逐渐扩大了种植区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出现。

但是虽然玉米面积有所普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户而言不过是多了一种夏粮种植选择而已。

对于我国的农业格局来说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应该说,在很久的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的夏粮种植格局来说,还是被大豆所主宰。

随着玉米的逐步深入推广,现在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

引入玉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①逐步得到推广

玉米对于我国农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对于杂交玉米的推广。这个影响显然就比之前大的多了,其直接颠覆了我国夏粮作物的种植格局

②种植效益

由于杂交玉米产量提升十分显著,种植效益非常高。不仅受到农民青睐,从政府层面也直接为农民推广宣传。

这种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快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原先大豆就被玉米所取代。

毕竟这个时候的农民来说种植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还要依赖种植取得收益

③超越大豆种植

传统大豆在领先了5000年的历史后,被杂交玉米迅速的在短短数十年迅速超越,原先领域于世界的大豆种植业也逐步走向了没落。

④产量高更好的解决粮食温饱问题

因为玉米的产量比大豆高出太多,在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没有足够的粮食就要闹饥荒,社会也就无法稳定。

因此,在杂交玉米出现后,快速的推广种植也就不奇怪了。因此说,玉米的出现对我国产生的影响直接改变的是种植结构。

而目前来说,青储玉米、水果玉米这些玉米的出现,也在改变着我国饲料及国人饮食结构

明朝时期。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祖先在美洲,1492哥伦布从古巴带回玉米,这种当时这种很稀奇的植物。中国本不产此物,某些电视剧让唐代,宋代人家院子里挂上玉米棒子,那是胡扯。玉米据说是1512年传入中国。(我在后面会专门讲述)。有一种推断说是,中国最早发现了美洲,证据就古代史书中记载扶桑国。扶桑就是玉米。现在我把记述扶桑国纪录附上

  梁书卷54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无兵甲,不攻战。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

  我不知道专家是怎么推断的,”扶桑叶似桐”,玉米叶和桐叶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不得而知。说它初生如笋倒有一定道理。但以次认为扶桑就是玉米,有些专家未免有些武断。有人认为扶桑国就是日本,(后来很多时候以扶桑指代日本)但是日本也没有两万余里,唐代日本派遣遣唐使,坐船走南线,快着三日可达中国。两万余里,这么远就有人认为是美洲。还有的人郑和下西洋到达美洲,这更叫人匪夷所思。我自我认为这不大可能是美洲,首先扶桑这种植物不可能是玉米,再个当时美洲没有成熟文字体系,印第安人没有文字,玛雅人的文字是天书没几个人懂。

  哥伦布把玉米带回西班牙,西班牙把玉米带到全世界。西班牙占据吕宋(菲律宾),很可能玉米从吕宋(伴随而来的还有梅毒,围城里方鸿渐曾经为此做报告)。资料里说中国最早对玉米记述是嘉靖39年(1552年)《平凉县志》里,当时叫它番麦(和番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甚罕,说明当时种植人很少。因为是新引进品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推广就有一个新名字,除了番麦、玉蜀黍、西天麦(好笑,象是唐僧带过来一样),还有包谷、苞谷、六谷、腰芦等名字,(至于其它叫发大家可以贡献几个)。当时引进来是多用来做副食品。后来由于它适应性强,且容易栽培,春玉米又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早,易于填补青黄不接时候空白,因此很快成为山区地区农民的口粮,后来逐渐扩散到平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玉米栽培大为发展,超过栗成为第三大粮食作物,(前两位稻、麦)。

  玉米现在多作为饲料使用,当然也开发甜玉米等新品种食用玉米。请问世界上玉米吃法对多地方是在那里,是在墨西哥(不愧为玉米的故乡)。玉米还有重要一条做爆米花,三十年代的美国就是爆米花加**的时代,看**吃爆米花是当时一种时尚。

  当然玉米也可以酿酒,山区很多地方就以玉米酿酒。湖北西部有些地方玉米酒就很不错。

  上面有的人提到吃玉米面的时代,那个时代谁没吃过玉米面,那时是有的地方是60%粗粮,40%杂粮。玉米在那个时代人已留下深刻影响。

  窝窝头也称窝头,是过去劳动人民的主食品种 ,用玉米面 加少量“起子”(即小苏打)或食碱蒸成,因底部有凹窝得名。加枣儿蒸制叫枣窝头,调入红糖的称糖窝头,加入葱和盐的称咸窝头。过去一般百姓只有年节待客或收获小麦季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面馒头,平常都得吃窝头。当然有些人为了调换口味,偶尔也吃些窝头,现在超市也卖玉米窝头,严格来说不叫窝头,因为它没有窝,它加入麦面吃起来就没有那么粗糙。过去窝头可是比较粗糙,是越嚼越多让人难以下咽。老舍先生就是吃窝头长大,所以他的作品就贴近民众,相比而下徐志摩、林语堂、胡适等就了好多庸俗气。

  61,62年粮食困难的时候,我们老家人用麸子(麦子磨面后剩下皮,现在一般用来喂猪)和萝卜在一起蒸窝头,由于没有黏性只得捏成一团一团的。就是这都是好东西,那时我们那里人什么吃了,树皮,草根,玉米叶就差没吃人了。

玉米是一种我们现在常吃的食物,其口味鲜美,老少皆宜,而且可以作为主食煮着吃,也可以当菜炒着吃,算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作物。而这种从海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经历饥荒的年份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了很多饥民,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也间接地维持了当地的稳定。说它是一种功勋作物也不为过。那么这样一种原产地为南美洲的作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又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呢?

在我国有关玉米的历史,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 出现的,这个足以证明玉米的出现只会在这一年之后。那么这个样子就比较好判断了,1492年在中国是大明王朝明孝宗弘治五年的时候。而哥伦布在航海之前,其身上有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 ,希望开展两国间的贸易之类的事情。但是经过了南美洲的哥伦布发现了玉米,并在滞后携带了相当数量的玉米种子随之远航。

玉米流传到中国的时间和途径目前有几种说法,第一个就是哥伦布带到欧洲以后,经过推广种植,通过欧洲到中国成熟的贸易体系,由欧洲传到印度,再由印度到了缅甸最后落户中国西南地区。那个时候这种记录的时间点比较精确,资料源自明嘉靖年河南省的《襄城县志》中,当时的玉米名字叫“玉麦”。 

还有一种说法是玉米是经过古时的西域经过新疆地区传入我国的,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地方记录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在嘉靖三十九年甘肃的《平凉府志》一文,对“番麦、西天麦”的讲解和定义, “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还是明朝嘉靖年间,这次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了玉米的外观,特征的记录,是最早的一次。

还有一种呢就是最典型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这个种子是哥伦布经过东南亚地区的时候,经过当地人民的传播,由福建广东沿海走水路传播进我国的。但是目前看来这个说法无法得到相关的记录佐证,但是就传播途径的便利性来看,水路无疑是最快最方便的。但是具体时间不可考,根据哥伦布船队会过得时间来分析,从水路传播再快也要在几年以后,也就是说,这个玉米的传播时间,也还是在明朝。

根据目前三种传播时间和传播途径综合来看,玉米大概率是在明朝嘉靖年间传播进入中国的。但是是否早于嘉靖年间就不清楚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东西传播进入中国,拯救了不少的饥民,还是要感谢哥伦布船员的。

最早的玉米起源于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区,玉米是自从明代传入我国。

15世纪末到达加勒比群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继续沿用了当时土著人对玉米的称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却并不起源于加勒比地区,而是在同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区。

玉米原产于美洲,十六世纪辗转传入中国。

史学界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线不外以下三条途径:

一是由西班牙传入麦加,在由麦加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一是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由缅甸传入我国西南地区;一是由欧洲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入我国。

扩展资料:

早于公元前 8000 年在墨西哥城湖底已存在玉米花粉核,玉米的祖先是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和原始的有稃爆裂野生玉米。

1492年11月4日,哥伦布在今天被称为古巴的岛上登陆。

他们遇到了印第安人,后者热情地向他们馈赠了一些礼物,他们知道那些礼物—烟草与玉米—是神圣而奇妙的东西。

在那个岛上的海地印第安人口语中,用来称呼玉米的单词是“梅斯”,就这样,这两种重要的植物被传人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

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玉蜀黍 1 拼音

yù shǔ shǔ

2 英文参考

corn

3 注解

玉蜀黍

释名 玉高粱。

气味 (米)甘、平、无毒。

主治

(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

附方 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古籍中的玉蜀黍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三谷豆部]杂草

无毒玉蜀黍主调中开胃○根叶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本草纲目)名玉高粱地(李时珍曰)

《本草分经》:[同名附考]谷类

即高粱,一名芦,俗名蜀秫,又名芦粟。玉高粱一名玉蜀黍。黑豆小者名马料豆。龙瓜粟一名子,又名鸭爪粟。

《饮食须知》:[卷二]谷类

,可以红酒。《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粟米味咸性微寒,即小米也。生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中)

茎油麻茎名麻)陟厘(侧梨石发水衣水苔石衣水绵)玉蜀黍(玉高粱)蜀黍(蜀秫芦粟荻粱芦水稷高粱)野狼尾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玉蜀黍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拉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玉米是美洲作物,于明朝传入中国。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中国玉米的起源朝代和历史)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开始引入我国进行种植。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据18世纪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