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六大名著,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另外的两个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六大名著,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另外的两个是什么?,第1张

 提取码: tfa6 

民间关于古代名著的说法流传的并不是现在“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当时的六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以及《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一)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讽刺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吴敬梓对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的事物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表现了他的可贵的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思想和他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成就。这是一部具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的古典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作者吴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面。他的祖先做官的人很多,但他的祖父在功名上并不得意,他的父亲也只是一个“拔贡”,做了几年县教谕以后丢掉了,从此家道就衰落了。由于他轻视功名,无意“上进”,又性喜交游,轻视钱财,在他父亲死后,他很快地就把家产化光,穷得连饭也吃不上,要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过活。这种剧烈的生活变化,却正是使他比较能够接触现实社会和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条件之一。

 但是,要了解吴敬梓表现在作品中的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思想和在艺术创作上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来源,仅仅从他自己的家庭出身和生活变化着眼,那还是不够的。而必须更进一步去分析一下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必须知道他在当时所受到的思想影响。

 大家知道明朝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的贪欲日增,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日益残酷。农民身受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的重重剥削和压榨,陷于极端贫困和痛苦的境地,因而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不断起来反抗,多次地举行起义。另一方面是工商业逐渐发达,除家庭工业及独立的手工业者以外,全国并普遍地存在着各种作坊和手工工场,据古籍的记载,明万历时期已存在着原始资本家和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织工、染工和矿工——即雇佣工人。与工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研究著作,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在明末也已开始出现。商业随着工业的发展,自然也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大都市计有三十多处,对外贸易也日渐发达,特别是广州一个港口。

 自然,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虽然迅速发展,但大陆腹地,特别是虽然迅速发展,但大陆腹地,特别是西北地区,经商还是十分落后,所以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广大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级矛盾。然而除了这个主要矛盾外,我们却也不可忽视当时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显示出来的另一种矛盾,即城市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对于新兴的经济势力和逐渐增长起来的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统治者是十分害怕的。它一方面利用封建特权实行垄断(当时大规模的工商业,都是官办的,为皇帝所有),加重工商业税,严禁下海通商;另一方面还对工商业者进行直接的掠夺。这自然引起了工商业者的愤恨和反抗,因而不断发生了城市市民与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冲突。

 这些社会矛盾的发展,特别是农民的起义,大大动摇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明末李自成的起义,甚至一举灭亡了明朝。

 满清统治者进关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初入关时是到处烧杀劫掠,形同匪盗,因而田园荒芜,城市空虚,农业和工商业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以后社会的生产力虽逐渐恢复,但满清统治者又对农民加紧了剥削和压榨,对工商业者实行了严密无比的垄断政策和闭关政策,以延长和巩固它的血腥统治和垂死的封建制度。然而汉族人民的反满斗争,却从来没有断过。在康熙年间,除郑成功、李来亨、朱一贵等人领导的大规模斗争以外,还有不少零星的武装起义;雍正和乾隆年间反满斗争继绩发展与扩大,特别是在下层群众中产生了许多的秘密结社,如:“三合会”、“哥老会”、“白莲教”等,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总之,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是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的,特别是在满清统治了中国以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结合了起来,更显得斗争的剧烈。在激烈的社会斗争和民族矛盾中,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如顾炎武(亭林)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他们反对宋元以来的理学家只尚空谈,不重实践。而提倡“身体力行”;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反对科举制度,认为八股的流毒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厉害得多,因而他们的思想中是包含着明显的民主主义因素的;这在当时来说,当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同时,他们又都是民族斗争的实际参加者,而且是很英勇坚决的战士,始终都不曾被满清政府所收买和利用;他们那种凛然的民族气节,在当时发生了相当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农民反封建斗争和中国人民反满斗争的日趋剧

 烈、资本主义因素的日渐增长,封建社会的日益腐朽和动摇,有进步内容的学术政治思想的兴起和发展、自然都在某一方面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吴敬梓的思想;他那样地仇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的事物,反对科举制度,憎恨八股时文,轻蔑功名富贵。那样地不满满清的官僚统治和文化政策。都不是偶然的,正是表现了他的民主主义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当时进步思想对于他的影响。

 明白了吴敬梓的家庭出身、时代背景以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来分析《儒林外史》的思想性,人民性,因为《儒林外史》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是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历史产物。

 (二)

 《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的,充分显示出了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入和讽刺的天才。它所接触的面很广,对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烂,对于满清统治者的残暴和阴险,对于当时士大夫阶级散中科举、追求功名的丑态都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有力的抨击。但是他主要的揭发对象和攻击目标,却还是科举制度及其所形成的社会风气。鲁迅先生说吴敬梓“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实在是很概括地说明了吴敬梓的主要战斗方向和《儒林外史》的中心思想。

 吴敬梓所以选取这个主题,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由于害怕汉人反杭,极力要扑灭人民的民族思想和爱国精神,所以对于读书人除了实行高压政策和恐怖政策——焚毁书籍,大兴以外,还提倡程朱理学,奖励考据学派,开设博学鸿词科,编纂大部头书籍,以及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藉此来收买人心,笼络士子,统制文化,阻止进步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而其中为害最大,流毒最深,收效最著的羁靡政策,就是罪恶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小学生看官方版的《儒林外史》更适合。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官方版的《儒林外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简单易懂,不会因为其中的难以理解的精妙道理而使小朋友们感到困惑或无从下手,另外,官方版本中对部分重要故事还添加了彩色插图,对小学生阅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儒林外史版本好。

1、儒林外史涉及的人物众多,儒林既有真正的儒者,也有混迹其中的渣滓。

2、简爱是一曲女性自立自强勇敢成长的颂歌,小说更多一份浪漫理想的气息。

3、儒林外史让读者自己去寻找自己心仪的人物,简爱则引领读者一步步感知主人公美丽的心灵世界。

4、儒林外史更贴切现实生活,接地气,适合阅读,意义深远。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 吴敬梓像

  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

  作品概述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他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世界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50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儒林外史》

作者 吴敬梓 国籍 中国

时代 清代 作品类型 古典名著

作品评论

中国的白话长篇小说,自《水浒》、《三国演义》等不朽巨著问世以后,在知识分子及市民阶层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小说铺陈历史,演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成为明清二代普遍的文化现象,小说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但后世作品,除了不多几部能与《水浒》、《三国》并驾齐驱外,大多数在反映社会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划上没有很令人满意的成就。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1735)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魃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卧闹草堂刻本评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由此可见,《儒林外史》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正因为如此,考据家们曾经把书中的人物一一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相比照,推断出书中人物的艺术原形。还有人特地跑到茶馆中去体验现实,名之为“温习《儒林外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与伟大。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这种体制,对清晚期小说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等,均模拟《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版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刊本。此后有清汪浦礼阁本、艺古堂本、苏州群玉斋本、申报馆排印本等。这次排印,是以卧闭草堂本为底本,依其它各本改正了个别错字。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为了让大家有进一步的了解的章节里的内容。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儒林外史第二回主要内容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儒林外史第二回主要内容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夏总甲推荐周进在薛家集学堂做馆。

 王举人在庵里避雨,大吃大喝,周进只能吃老菜叶、喝白开水。次日雨住,王举人走了,他替人家打扫鸡骨头等。

 周进因没巴结夏总甲,被辞馆失业。随姐夫金有余到省城做买卖。周进参观贡院。见了号板,一头撞去,不省人事。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 文章 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3]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 方法 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 故事 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儒林外史版本情况

 中华书局《儒林外史》封面 《儒林外史》版本,按回数分,一共有4种版本的说法:50回本;55回本;60回本;56回本。其中,何为真本,历来各有不同意见,但至20世纪末,专家学者大体厘清原貌,一般认为原著系56回。故2011年版《辞海》“儒林外史”条已直接标明是“五十六回”,并未录他说。各版本情况如下:

 第一种,50回本的说法,始自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六的《文木先生传》,谓“《儒林外史》有50卷”,该说流行于道光、咸丰年间,今人仍有人袭其说,但是从来未见50回本存世,该本可谓并不存在。第二种,55回本,最早来自清代金和在群玉斋本《儒林外史》的“跋”,该跋称,吴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扬州府教授时有刊刻行世的55卷(55回),且金和还认为第56回“幽榜”(编辑者注:即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无意义,是伪作,于是删去;然而金和所称金兆燕时的55回本,却一直不见,只有被他删去“幽榜”的55回本。第三种,60回本,该本只有一种,即增补齐省堂本,最早的是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后面的4回是居世绅(笔名东武惜红生)所增。

 原著56回本,一共有8个本子,现见最早是卧闲草堂刊本,1803(清嘉庆8年)刊印,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据此出影印本。另有:注礼阁刊本、艺古堂刊本、潘世恩抄本(编辑者注:学界一般称“潘氏抄本”,现上海图书馆有藏)、群玉斋活字本、申报馆排印本、申报馆巾箱本、齐省堂增订本(编辑者注:齐省堂有56回本与60回本,为区别,前者一般称“56回齐省堂本”)。

 今本情况,解放后出版的排印本90%以上都是55回本,是不全的。而以祖本56回卧闲草堂本为底本的刊行出版的有:《儒林外史》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版,1995年版;《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此评本以卧闲草堂本作底本,以潘氏抄本等多种刊本为校本和参校本,予以分段、标点,在此基础上重新批评;还有《儒林外史》,中华书局1972年版、2009年版;等。

1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2 毛笔书法草书千字文欣赏

3 绿野仙踪主要内容

4 八股文的主要内容

5 有关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

6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300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