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去天坛,但是你了解天坛吗?天坛里的12大秘密,鲜为人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总去天坛,但是你了解天坛吗?天坛里的12大秘密,鲜为人知!,第1张

天坛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坛建筑群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

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必不少小伙伴儿应该都去玩过吧~

但是,你们知道吗?

天坛里面还藏着不少很神奇的秘密哦~

1、天坛为何盖的有点歪?

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这条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前门、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几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几大建筑都压在了这条中轴线上。但是,可以明显发现:天坛的位置有点偏,在中轴线往东一点。

要知道,天坛和故宫一样,都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会儿的北京城,还没有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作为北京独一无二的祭祀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完全可以在故宫附近挑个压着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南二环边上。

那么,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偏偏选在了南边,又不建在中轴线上呢?

其实,这其中的根源不在于永乐皇帝和天坛的设计者们,而在于天上的太阳。因为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所以天坛就被古人选在了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

2、祈年殿为何一圈都是门?

祈年殿绝对算是天坛里的一个360°无死角明星建筑,因为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祈年殿长得都一样,一圈都是门,打开后四边都有穿堂风。可是,它为什么会被建成这样呢?

另外,《明会典》(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明确记载了大祀殿(祈年殿初名)在1420年天坛建成之初是一座矩形建筑。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重圆形尖顶建筑呢?

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由于明武宗死后无嗣,所以作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就被张太后(明武宗之母)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破格提拔成了皇帝,也就是说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朱厚熜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是天意如此,便号召群臣翻阅古籍寻找证据,没想到还真被他搬出了不少“礼数”。比如,天坛在永乐皇帝建造之初叫天地坛,于是他便在北京城的北边、东边和西边分别盖了地坛、日坛和月坛,以分担天坛祭祀的压力。

同时他还按照“天圆地方”的说法,把天坛的主要建筑都建成了圆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圆形的大享殿。在设计大享殿的时候,他参考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祭祀建筑“明堂”(一个一圈儿开窗、四面通风的独特建筑),最后将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一圈儿开门、四面通风的三重圆顶建筑(PS:祈年殿于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依原样重建)。

3、祈年殿为何是三檐攒尖式?

前面,我已经解释了祈年殿的屋檐是圆形的原因——嘉靖皇帝为证明自己的皇位正统+受“天圆地方”学说影响。那么,祈年殿为什么要建成三檐攒尖式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先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和等级。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两类:正式和杂式。其中,正式主要包括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和卷棚式,等级依次降低。另外,重檐的建筑等级要高于单檐。而杂式则主要包括攒尖式、盝(lù)式和十字脊式,它们都没有等级之分,比较少见。

知道了这些,再来回答上面那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要知道,皇帝来天坛祭祀是来“敬天礼神”的,虽说能够让孔夫子跟他平起平坐(故宫太和殿和孔庙大成殿都是重檐庑殿式,等级一样高),但是“天子”在面对天上神灵时,还是要以天为敬的,这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等级要比皇帝更高一筹。所以祈年殿用的是三重屋檐,比太和殿还多一重。

但是,虽说上天是最尊贵的,但是谁知道皇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就连祁同伟都想胜天半子,难道皇帝就不想吗?而祈年殿用三檐圆形攒尖式,就巧妙地规避了建筑等级问题。既表达了对上天的敬意,体现了天人合一,又因为攒尖式没有等级,所以在人间的建筑等级还是太和殿最高,皆大欢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

4、圜丘为何是秃顶?

圜丘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据史料记载,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举行,开始祭祀时间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还没亮的时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寒冬腊月的凌晨,皇帝带着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圜丘坛祭天大典上瑟瑟发抖……由此可见,祭天大典不是一件什么舒服事儿,建造一个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那么,为什么圜丘坛依然被建成了露天的呢?

原来,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这些祭祀活动,都是要在祈年殿里举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须是屋下祭。

而圜丘坛却成了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但是,嘉靖皇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便没有建造屋顶。而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连清朝的各个皇帝也沿袭了这个规矩,把祭天的仪式安排在了圜丘坛上。

5、皇帝祭天时为何住在西厢房?

天坛里的斋宫是历位皇帝来天坛祭天时的住所。永乐皇帝建造天坛之时,天坛还算在城外,所以为了保护好皇帝,便在斋宫的外面特意修了一条御河。因此斋宫有个外号叫“小紫禁城”。

斋宫在天坛西路,也就是天坛的西部,估计大家也都在上图看到了,这座相当气派的建筑在天坛的方位格局简直不能再惨了,位置偏僻不说,还是个坐东朝西的西厢房,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怎么能住这种地方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天坛是祭天的场所,皇帝要对老天爷称臣,自称天子。老天爷坐北朝南,皇帝退居到天子之位,只能坐西朝东了。

天坛是个讲礼的地方,按照从老天爷开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坛的地位确实不算太高。紫禁城里的琉璃瓦是金**的,而斋宫虽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却是一水儿的青绿色。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皇帝也只能屈尊和平民老百姓一个住房待遇了。

6、天坛为何只设钟楼不设鼓楼?

去过天坛的小伙伴儿,看到这个问题,多半会一脸懵逼。什么?天坛里竟然还有钟楼?在哪?我去的时候怎么没有看到?难道我去的是假天坛?!

其实,这座钟楼就在上面所说的“小紫禁城”斋宫的东北角。由于它的位置比较偏僻,在天坛公园的最西侧,再加上它不包括在天坛联票所含的景点之内,需要另外单独购票,所以绝大多数小伙伴儿在逛天坛的时候都会将它忽略。

大家都知道,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如影随形的亲兄弟,往往都会同时出现,比如北京的钟楼和鼓楼,再比如西安的钟楼和鼓楼。那么,为什么天坛里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呢?难道是因为它曾经存在过,然后被外力摧毁了?!

不然。其实从一开始,天坛里就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有一句成语叫“晨钟暮鼓”,而作为皇家祭祀建筑的天坛,只设钟楼,不设鼓楼,则是有着只取“晨钟”,舍弃“暮鼓”,寓意皇帝永生之意。

除此之外,在祭祀礼仪中,钟声比鼓声传得更远,可以让更多的百姓听到,有着“击钟聚众”之用,所以钟比鼓在祭祀时地位更加重要。其实,除了天坛之外,北京的地坛和历代帝王庙也都是只设钟楼,而不设鼓楼。

7、七星石为何是八块石头?

七星石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但是,在上图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七星石的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所以七星石实际上是由八块石头组成的。那么,七星石为什么是八块石头呢?

关于这个,有一种说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置的七块镇石,寓意泰山七峰。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表明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小石,寓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相比之下,我更认可第二种说法。七星石之所以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为我国古人不把北斗七星当作勺子,而是把它当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史记·天观书》: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天坛作为祭天之地,玉皇大帝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摆成北斗七星状就解释得通了。

而第八块小石头,它在七星石中的方位,刚好对应着天上开阳星的辅星(我国古人看它距离开阳星不远,于是便把它叫做“辅”),这说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非常准确,这样一颗比较暗的辅星,都没有被落下。所以很有可能,古人一开始设置七星石的时候就是搁的八块。

8、丹陛桥上的路怎么走?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任何走上这座桥的游客,想必都会被中央那条稍微凸起的石板道所吸引。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条路并非皇帝祭天时所走之路,而是只有宦官才能走的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大有学问。其实丹陛桥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着皇帝的步步高升,所以丹陛桥其实是一条“升天之路”。

而桥面正中央的那条石板路就是所谓的“神道”,而右侧为“御道”,左侧为“王道”。祭天之时,王公大臣走王道,皇帝走御道,而宦官则走神道。之所以宦官走神道,是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所以必须走中央,而皇帝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御道。

除此之外,皇帝在登上丹陛桥之前还必须先在桥东的具服台漱洗更衣,甚至明朝皇帝到此还要脱掉鞋子,以表示不将丝毫微尘带到神坛之上。

9、天坛祭祀的是什么神?

很多小伙伴儿都下意识地认为天坛跟地坛一样,都是一个坛。其实不然,天坛其实是圜丘坛和祈谷坛两坛的总称。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回音壁等,而祈谷坛内的主要建筑则是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除此之外,圜丘坛和祈谷坛供奉和祭祀的神祇也不一样。

圜丘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穹宇,内供奉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另外东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云师之神、雨师之神、雷师之神、风伯之神。

祈谷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乾殿,同样主要供奉的是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

10、天坛哪里体现了“天”的内涵?

天坛的特殊性体现在一个“天”字上,所以天坛中的建筑在细节上处处为这个至高无上的“天”服务。

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圜丘,它无论在尺度上还是在构件的数量上,都集中并反复使用了“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那么,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呢?因为我国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

圜丘坛与“九”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它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被称作“天心石”。从中心面向外, 3 层台面每层都铺有 9 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从第 1 环的 9 块到第 9 环的 81 块,中层从第 10 环的 90 块到第 18 环的 162 块,下层从第 19 环的 171 块到第 27 环的 243 块。3 层总计 378 个 9 ,共 3402 块,象征“九重天”。

11、天坛体现了古人的哪些天文观?

天坛的围墙俗称天地墙,北边为圆形,象征地象,南边为方形,象征天象,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天文观。

祈年殿的殿正中有 4 根通天柱,象征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 12 根金柱,象征着一年的12 个月。外层有 12 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 12 个时辰。中、外层相加共 24 根柱,象征着一年的 24 个节气。三层相加共 28 根柱,象征着周天二十八星宿。

除此之外,顶部还有 8 根童子柱。三层加顶部共计 36 根柱,象征着三十六天罡星。而祈年殿东边的七十二连房则象征着七十二地煞星。

圜丘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第一层每面栏板 45 块,四面共 180 块,由 20 个 9 组成。第二层每面栏板 27 块,四面共 108 块,由 12 个 9 组成。第 3 层每面栏板 18 块,四面共 72 块,由 8 个 9 组成。三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 360 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 360 度 ,也就是一年中的 360 天。

12、天坛内适合散步的五条小路

天坛内有很多非常适合散步的小路,这里我只给大家推荐其中五条。

银杏路:在皇乾殿和北天门之间,两排总共23棵,不管是夏天还是秋天都非常漂亮。

古柏路:在丹陛桥西侧,26棵古柏排成一列,路边有可供休息的座椅,旁边是古柏林,不管是散步还是休息都非常惬意。

丁香路:在月季园与古柏林之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从,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非常少见。丁香路就在这片丁香林中间。

国槐路:在天坛西天门至古柏路之间,两排高大的国槐在半空交接,下面一片荫凉,坐在路边的座椅上,看着满眼碧绿,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内坛环路:沿着祈谷坛的围墙,有一圈小路,这就是内坛环路了,沿途红墙绿瓦、青松古柏。逛完祈谷坛之后,避开人潮,来这里走一走,也挺不错的。

主要有两种学说,大小宇宙说和人副天数说。

一、大小宇宙说

哲学家阿尔克迈翁就提出过人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人体结构是世界构造的反映。而毕达哥拉斯也曾把人的灵魂系统看作是天体系统的摹本。科学史家丹皮尔认为,柏拉图相信宇宙是一个有形体、有灵魂、有理性的机体,他不但把人与宇宙做了类比,还据此推演出大宇宙的性质、结构与人体结构的相互关联。

后期斯多葛派认为,整个世界由一个绝对的力量统治着,这力量就是太阳,因为太阳是大宇宙的心脏,就如心脏是人这个小宇宙的器官和统治者一样。古罗马时期的新柏拉图派也深信天空的星球会影响地球上的人类。

这种大小宇宙的观念不仅影响着古希腊罗马,而且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甚至到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还相信星球的力量对地球和人发生影响。这种理论还认为,人的生理与地球上的物理一样,人体包括血液、骨髓、黏液、唾液、眼泪及其他润滑液,与地球的各种液体相似。

二、人副天数说

他与大小宇宙说虽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前者的“天”是含混而又有意志的,所谓“天意”是其基础。而后者的大宇宙、小宇宙都是具体的,能够具体到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太阳、月亮,对应到人的血液、头发、体液、四肢及各个器官。

第二,前者是讲人“副”天数,这个“副”是“符合”之意,虽有对应的意思,但却不仅仅是对应所能涵盖的,如人有五脏,以对应天的五行,但五行的木、火、土、水、金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且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对应,至于天人之间的感应更是如此。

“天方地圆”和“天圆地方”两种说法都存在。天方地圆这是古人对于天地形状的一猜想,古人因在地上行走觉得地永远是方的,四面都能看到天认为天是圆的,所以有了“天圆地方”这一猜想。现代人已经证明了是天不是圆的而是无限大,而地球乃是圆的,所以可称之为天方地圆。

古人把微观状态下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测量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这就是古人讲的“天时”,所谓天时者,是指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

由于这种能量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因此古人讲“天圆”,用来描述时间的特点。同时古人讲方位时,用“四面八方”来描述,也叫“地方”。“天圆地方”就是讲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讲宇宙的真实面目,体现了老祖宗智慧的时空观念。

上图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那个智慧门里面还吊了一个球。

这个学校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募集资金7亿,顺德区政府投3个,花了10亿搞出来的大学,建校初衷就是为了填补顺德没有高等学校的空白。

智慧门

智慧门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学院的中轴线上,与大门遥相呼应,美的大道与环湖大道于此交汇。智慧门左沐浓绿小园之氤氲,右含碧波一水之灵气,前承大门博大之胸怀,后启学子孜孜之善学,是学院文化景点的代表。

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专家设计的智慧门蕴含丰富的科技和文化内涵。智慧门上通天宇,下连厚土,内涵碧波,面向四方,是通向世界的主体之门。门中的“天圆地方”、“世面”、“菩提相伴树”、“卦向步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诠释;以中国古代技术史上最为精妙的稳定构造熏香球为原型,铸成门内的智慧之心,隐喻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永恒追求。

1、“天圆地方”

智慧门的顶部,为空心圆形,象征天是圆的;底部,有一方池,象征地是方的。这是我国古代用“天”与“地”表示的宇宙观。

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与大自然抗争,经常仰首观察天象的变化,根据太阳东出西落的运行规律,朴素地认识到天是一个圆形的盖状形式;根据太阳绕地平线起落的规律,认识到地是方型的;天在上,地在下,天是圆的,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而大地是方的,就像棋盘,中心是洛阳一带(大禹时“王”所在的中心),日月星辰随着天盖而不停地运动。《周髀算经》中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又说:“天像盖笠,地法复盘,天离地八万里。”这一伟大的认识高度地概括了天与地的生存形态,这是中华民族先民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认识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宇宙观,成为后世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依据。

2、智慧球

所谓智慧球,采用我国古代技术史最为精妙的稳定构造熏香球为原型而制成的,并赋予现代的文化内涵。智慧球采用两层镂空的球体,模拟熏香球结构,里层球体固定,外层球体可转动。由于结构的关系,只能采用模拟方法,以电机带动外球转动,并赋予现代的文化内涵,筏喻自然界虽然千变万化,但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永恒追求不变。

在我国古代,民间从西周起就有焚香除臭、熏烟灭虫的习惯,他们把香草放在一个特殊的盒子里燃烧,但有时会引起火灾。到了汉代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初,长安宫廷巧匠丁缓发明了一种称之为“被中香炉”的仪器,它由多个金属圆环组成,香炉置于最内层的一个机环中心。这样,“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 公元前140年司马相如写的《美人赋》中描绘了一个迷人的场景:“金鉔熏香,铺帐低垂”(金属环内含有燃烧着的香)。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不仅避免了火灾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讲求卫生,在炉体内放入香草,引燃香草后,熏香被褥。

这种香炉制作非常精巧,外面镶嵌着美丽的花卉图案,成为妇女的宠物,有的做成烤手的“火笼”,有的用一条链子配带在身上,不仅夜间能用,白天还可以挂在内衣或腰带上,使满身生香。宋代的皇家仪队就有执香球者。根据文献记载,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寿,孝宗至德寿宫问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随行,除了法驾、大乐、架乐等人外,还有仪仗鼓吹,仪仗有二人各执一香球,香云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妇女乘车出行时,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贵妇袖中自持小香球,于是车过驾经之处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唐代以后,称这种香炉为“香球”、“滚灯”;现代工程学上称它为“常平支架”、“平衡环”;在物理学上也称为“回转仪”、“陀螺仪”。

古代中国人遵循熏香球的这种平衡原理,把它用在节日舞龙灯的“灯球”上,乾隆《杭州西湖志》(公元1734年)提到,装上“连锁轴”,其中有纸灯笼,不管在街上怎样踢,怎样滚动,里面的灯火也不会熄灭,因此称为滚灯。后来,又发展到装在马车上,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史》的巨著中,就讲过这种车子。由于车子里装了这种常平架,即使行走在崎岖的路面上,躺在里面的达官贵人也不会感到颠簸。

熏香球中的平衡环和平衡架构造,还为陀螺仪的构造提供了参考。公元8世纪时,中国航海家利用这种技术装配罗盘,使航海成为可能。在今天,这项技术更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及其它方面。

3、菩提相伴树

智慧球表面图案采用古代菩提相伴树的图案制作而成的,菩提树意为智慧树。

据传说2500多年前,即约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悉达多)诞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城蓝毗尼园,即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他喜欢思考,在郊游中看到老人引发他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慨叹,看到病人唤起他对于人不论贵贱、无分男女都要因病而痛苦的感慨,看到死人激发了他对生命若草、变幻无常的感伤。于是,他来到泥连禅河边丛林中参访修道的人,求真学道,过一天只吃一粒粟米一颗芝麻的苦行生活,历六年之久。

六年的岁月即将过去了,悉达多悟到:如果用苦行获得解脱之道,那么人们就会误认为只有饥饿才是得道的原因,这样的话,就会使人只在形式上做功夫,而不必去关心内在的宁静,最终永远无法得到解脱的结果。于是,悉达多决定走接受正常的饮食,然后成道的道路。他接受了一位牧牛姑娘送来的乳糜,恢复了力气之后,来到一株繁茂的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思考解脱人生烦恼之道。是夜,他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悟彻宇宙人生大道而成了佛陀。释迦牟尼成佛之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其下得道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也即“智慧”。

4、卦象步汀:取自中国道教“天地山水”、“水火相济”、“阴阳和合”之意,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天地山水”:天地山水对人类的生存起着极大的作用,不仅是人类衣食的来源,也是人类艺术创造的源泉。

“水火相济”:水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国人看来,二者在相互平衡、各得其所的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阴阳和合”:《老子》一书认为,整个宇宙大至日月星辰,小到一草一木,都有阴阳之分,如男女、雌雄、正反、内外、屈伸、往来、动静、语默、善恶等,在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之中,又呈现出一幅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的运行有序、和谐发展的生动图景。阴阳和合的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本根”、“灵魂”和“基因”,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悲欢离合的心理特质、阴晴圆缺的思维习惯、以柔克刚的认知方式、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变化循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并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乃至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

5、世面:智慧门四面门楣上的16个圆孔,是中国传统门体建筑的部件,后来引申为“世面”,意为一个人的涉世经历。我们现在说一个人阅历多,见识广,就说他“见过世面”。

6、内涵碧波:智慧门中的玻璃文碑似四只大手,托扶着智慧球;池水则融合了古人“智者乐水”的思想;象征顺德政府、人民及海外侨胞兴教助学的良好氛围,它也预示着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技术人才的摇篮。

7、智慧门的四个方向:表明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十二级大台阶,表明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级小台阶,表明二十四个节气。

总去天坛,但是你了解天坛吗?天坛里的12大秘密,鲜为人知!

天坛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坛建筑群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 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必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