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皮有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丹皮有什么作用?,第1张

丹皮作用如下:

丹皮

1

清热凉血

丹皮性寒,味苦而兼辛,善透泄血中伏热,凉血而除无汗之骨蒸,用于热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血热吐血衄血等,常与生地常用;与青蒿、地骨皮同用,可用于热病后热伏阴分、夜热早凉。

2

活血化淤

丹皮辛苦微寒,清热中有散血之功,丹皮进入身体后能很好的降低毛细血管的粘稠性,帮助抑制体内血小板的淤积,具有好想活血化瘀的作用。

3

消菌抗炎

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都是有抗炎作用的。而且丹皮煎剂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4

抗凝

丹皮水提物及芍药酚均能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A2,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凝作用,从而也能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5

调节脂质代谢

丹皮和其含的丹皮酚、芍药甙对于肾上腺所致的脂细胞的脂肪分解是有着抑制作用的;而且丹皮的水提物可以增加脂细胞中的葡萄糖生成脂肪,特别是增加胰岛素所致的葡萄糖生成脂肪。

6

镇静镇痛

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有着镇静、降温、镇痛的功效,因此使用丹皮是具有镇静、催眠、镇痛的作用。

7

解挛

研究表明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对乙酰胆碱引起的的豚鼠离体回肠的强烈收缩有显著的解痉作用;而且丹皮中含有的芍药苷对于肠道平滑肌也是有显著的解挛作用的。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5个月小儿,腹泻两个月,曾检查大便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口服阿莫西林冲剂125毫克,每日三次,每次一包,司米达每日三次,每次半包,共18天,之前肌注过阿莫西林针剂三天,6针。现仍有腹泻,呈泡膜样,有时每日4-5次,有时2次,复查大便常规,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及巨噬细胞,改口服肠炎宁及司米达,症状时好时坏。还加上推拿治疗,怎么办。

解析: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腹泻性疾病,有人一腹泻就用止泻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正确。中医认为,同是腹泻,致病机理却各不相同,应该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慢性腹泻——参苓白术丸

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慢性腹泻的临床主要表现:反复发作的腹泻及腹部隐痛,其腹泻不甚剧烈,常与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或者脾胃受凉有关。

伴有食欲不振,气短乏力,面色缺乏光泽。腹泻日久则营养物质大量丢失,可以导致贫血等不良后果,因此不能等闲视之。由于久泻伤及人体正气,尤其与腹泻密切相关的脾胃更易受伤,因此慢性腹泻中有很大一部分为虚性腹泻。对于这部分病人推荐试用参苓白术丸健脾化湿进行治疗。

参苓白术丸组方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人参、白术、扁豆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功能;另一方面白术、茯苓等又能健脾化湿,减少腹泻次数。中医认为脾虚则易生湿,湿重则泄泻,因此健脾益气化湿就是本方治疗的精髓所在。此外,对于伴有脾胃虚寒,表现为胃部怕冷,大便稀溏,不能进冷食者,可以加用香砂养胃丸合并治疗。而久泻伤肾,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每日晨起腹泻,俗称五更泻者,合用四神丸以温肾健脾。

急性腹泻——葛根岑连汤

葛根、黄岑、黄连炙、甘草

急性腹泻是夏季常见的疾病,治疗腹泻的药物也成为很多家庭常备药。中药治疗急性腹泻的经典方剂就是葛根芩连汤,它出自著名的中医古籍、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用来治疗湿热所致的腹泻和痢疾。

从葛根芩连汤的组成来讲,葛根、黄芩、黄连以清热利湿为主,并能升清止泻。所以在选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时就要抓住“湿、热”两点。所谓“热”主要表现为发烧、口干、口臭,大便后 灼热,小便发黄等;“湿”则相对抽象一点,主要表现是大便黏腻不爽,有排不尽的感觉,医学上称之为里急后重感,或者大便里有白色脓样物,不思饮食,舌苔厚等,如果患者的病情大致符合上面所描述的症状,则可以认为是“湿热”所致的腹泻。

值得一提的是,葛根芩连汤早期服用有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患者腹泻的时间较长,腹部怕冷,或者进食稍凉的食物就出现腹泻,这一类症状都不适用本药治疗。在发病期间,应该坚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免加重肠胃的负担。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还应该多喝糖盐水。

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

白术、炒白芍、防风、炒陈皮

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腹泻常见病因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岁—50岁为多,工作忙碌、精神紧张容易诱发本病,属于职业人士高发的疾病。本病的特点是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但肠道功能失调,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黏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有效的疗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肠易激综合征不妨试一试痛泻要方。原来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肝郁脾虚”,肝郁则气机郁滞,不通则痛,而肝郁又与情绪紧张不舒畅很有关系;脾虚则不能运化食物,造成腹泻。因此采用疏肝健脾为主要疗法,痛泻要方就是代表方剂。

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4味药组成(剂量6∶4∶4∶3),方中以白术为主药,功能健脾燥湿;白芍能柔肝缓急止痛,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防风能散肝郁;陈皮理气疏肝健脾。四药合用,起到很好的疏肝健脾之功效。

很多人都知道,脾胃的好坏决定消化好不好,而消化系统不好,则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不足,长此以往,会变生百病。所以,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总结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确指出,脾胃不好则生百病。

而由于其自身功能等原因,脾胃也是身体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饮食不慎,情志所伤,外界环境的湿、热等邪气侵扰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其中,在脾胃病中,以消化不良较为常见。

近十几年来,有调查发现,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在这些人群中,以上腹胀满、餐后饱胀为主,嗳气为最常见症状。

其中,脾胃虚弱是很多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病因,近期有朋友问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一吃东西就胀,应该怎么办?”今天这期文章就和大家聊聊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调理脾胃。

脾胃虚弱的表现:

脸色泛黄

脾胃功能失常,运化食物的功能减弱,营养不足血液减少,就会出现泛黄的脸色。最初时,可能因为轻微的脾胃而面色淡黄,若没有及时处理,渐渐由淡黄成为“萎黄”,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脾的气和津液均不足而引起。

若是面色发黄且有虚肿,与萎黄相反是黄胖的表现,这是脾虚又有湿邪的表现。一个人的脸色发黄,同时,皮肤暗淡无光,不够明亮,也不太润泽,基本就可以说明有脾虚了。

嘴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唇四白就是嘴唇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约1毫米宽。如果唇色白变得不明显,肯定说明脾胃功能变差了;如果唇色白特别的干黄,意味着脾胃功能衰退十分严重;若是发黑发青,甚至会危及生命。

腹泻

脾胃虚弱的病程比较长,泄泻有时轻,有时重,而且时好时坏。大便稀溏,颜色淡而且没有臭味,会夹杂着没有被消化掉的食物残渣,而且很容易在吃过东西之后出现腹泻的情况,吃多了还会腹胀、大便多。

之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要与脾胃的重要功能有关,脾胃二者主要主持饮食水谷的消化,其中,脾主运化水谷,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脾胃的运化与受纳功能、升清降浊功能,则可以将饮食水谷等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输送到全身各处。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之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通常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而脾胃虚弱,则运化受纳无力,升降功能也会减弱,日久导致脾胃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生“痞满”之证,甚至因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充养胃腑,则“胃虚而萎”,并波及他脏。

临床实践也表明,脾胃虚弱是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恰如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强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虚弱的人由于脾胃不能运化饮食水谷,故水谷之精无以化为气血,内不能养脏腑,外不能充肌肤,脾胃虚则脏腑皆虚,形体日损,所以常有胃胀、胃痛、嗳气、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眩晕、消瘦、便结或便溏、舌淡等症状表现。

脾除了主运化饮食水谷外,还主运化水湿。脾虚则可导致水不化津,积聚于体内而生湿生痰,形成痰湿之症,而痰湿既属于病理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痰湿产生后又会反过来遏制脾气,使得脾气不升,脾阳不振,也即形成所谓的“湿困脾”之症。

临床实践表明,嗜食肥腻、辛辣、甘甜之品,或饮食不规律,或嗜酒等原因引起的胃肠动力不足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胀不舒或胀痛不适,食少,伴身重困倦,或有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多胖大,苔白等“湿困脾”症状。

另外,湿热中阻脾胃也是引起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其脾胃易虚弱,一方面,体内水液运化功能减弱,易酿为湿浊;另一方面,年老体弱,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更易感外邪,而不论是内湿,还是外湿,均易困遏脾气,日久蕴而化热,形成湿热之症而致病。

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幽门螺杆菌就被认为是一种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入侵人体,患者除了有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外,通常还多有头身困重,肢体乏力,小便黄赤,口苦吐酸,舌红苔黄腻等表现。

正如上面所讲,在很多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多为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往往又会导致痰、湿等病理要素。所以,在实际调理时,应注重辨证论治,结合自身的病程长短、症状、以往病史等资料制定合适、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案。

大多数消化不良的患者初期多为脾胃虚弱所致,故应以健脾养胃,恢复脾胃的纳运功能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根据实际辨证加减调理。病情发展,脾胃气机升降失和,则治以理气化浊,调节脾胃升降之枢机,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枳实消痞汤、半夏泻心汤加减调理。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由于脾胃虚弱,水湿运化无力,痰、湿、热化生,所以,这个时期常存在本虚标实的现象,这一阶段的治疗不能急于求功,应该脾胃同治,气血并调,虚实兼顾;调理脾胃的同时,也要祛痰湿、湿热。

脾胃疾病辩证用药

脾胃虚寒证

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 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脾胃气虚

精神疲惫,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阴虚火旺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头昏,腰酸乏力等 。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 龟芪参口服液、玉盘消渴片。

4、湿困脾阳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可用茵陈五苓散 、 葛根芩连汤。

有利脾胃的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七、脾胃问题要多科学运动

脾主四肢,适当的 体育 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 体育 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 健康 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为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今天,我们来聊聊 什么是正气、什么是邪气?。

什么是正气

对中医学有一定了解的人肯定听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它出自中医古籍《素问》,意思是说,只要身体强健,就不会被疾病打倒。

“正”与“邪”在中医学里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和具备的抵御疾病的能力,而邪气,则是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

正气充盈于,人体之内,连绵运行,能够推动生长发育,也能够调节脏腑功能。精、血、津液的化生和呼吸的运作,都与正气是否充盈息息相关。

正气与邪气的对抗决定了人体的 健康 状况。邪不压正,那么疾病自然得到康复,人体健壮有力;正不胜邪,人就会一蹶不振、 难以复原。

正气分化到各个脏腑,便构成了脏腑经络之气。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不息,令各个脏腑的功能正常运转,推动全身的精血津液代谢输送,完成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由此可见,在中医学的概念里,正气堪称人体生命之气,它决定了疾病是否会发生、疾病的具体表现和预后是否良好。

充足的正气运行于经络之间,推动人体各个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展开,完成生命活动。

譬如一个人正气强盛,那么即便有邪气入侵,体内的正气也能够奋起相拼,往往会表现为实证。而如果正气衰弱,那么邪气就很容易长驱直入,深入脏腑,虚证就此发生。同时,正气的衰微会导致精血运行失常,发生郁结,形成各种淤血、结石等病症。

什么是邪气

再来说说邪气。所有的致病因素都可以称为邪气。邪,听来就令人害怕,然而有些邪气原本并不能令人发病,只是在人体虚弱时候才会造成麻烦。

01

气候变化而生的“正邪”

譬如四时之正气,就是四季正常的气候也可以因为人体状态不佳而致人生病,这样的邪气就被称为正邪或者正风,发生的疾病常常较浅。常说的感冒就是这一类病症。《灵枢》在讨论疾病起源时候就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

有些人体质特别好,就算淋场雨、受个风,也不会有不舒适的情况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一次降温后就会病倒,这就是同样的外界因素与强弱不同的正气相搏产生的不同后果。

02

正气虚弱而生的“内邪”

除了所谓的“正邪”,人自身正气虚弱会导致“邪”从内而生。譬如因为经络之气不能很好地推动精血津液等的代谢,脏腑功能就会随之失常,发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邪,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心肺功能失调,人就会感到心悸;脾胃虚弱,那么消化就会出现问题,要么大便溏泻,要么大便秘结;肾的功能一旦衰弱,那么人体的水代谢就会发生紊乱,出现水肿或者脱水,多尿或者少尿。

03

需避而远之的“虚邪”

虽然正气的强盛有利于我们维持 健康 ,但正气毕竟不会产生特异功能,有些邪气已经远非人力可以抵挡。这时候,避而远之、小心行事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虫兽咬伤、刀斧造成的外伤、中暑溺水、毒物侵害等意外事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回避这样的伤害,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总而言之,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正气是否强盛,决定了人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压倒邪气;而邪气的性质与轻重,则决定了具体病情的走向。除了避免意外伤害,我们能做的就是扶持自身正气,令正气充盈,邪气自然无法作祟。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澄品中医 陈诗洁医师胀气是门诊很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轻微者可能只是吃饱后些微胀气,打嗝或排气即可缓解;严重的常会胀到没有胃口,甚至导致疼痛睡不着觉,或是整天懒懒不想动,因而大大影响生活品质。 这种情况常常好发于坐办公室的上班族、需久坐念书、考试压力大的学生以及三餐不定时,常需应酬的外食族。除此之外,用餐习惯的不正确也会导致胀气的发生,常见的像是吃饭狼吞虎咽、一边用餐一边聊天说笑、处在压力的情况下用餐,或是晚上太晚用餐等都容易造成一肚子闷气。 (编辑推荐:治不好的胃痛、胀气!医师:你该挂的可能不是肠胃科) 胀气的部位若是在上腹,属于胃胀气者,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称之为「心下痞」,其定义为胃脘部的满闷不舒,又称为「痞满」。古籍:《丹溪心法‧痞》提到「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胀气的形成大多与脾胃中焦气机不畅有关,脾主升清,胃主降,一升一降,使体内气机运行顺畅,若是脾胃虚弱,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就会导致气机阻塞,因而产生胀气。 (编辑推荐:常常胀气,胃下垂了吗?做做「消化操」让肠胃变轻盈!) 除了脾胃本身的功能失调外,压力及情志因素所导致的气机逆乱,升降不利,肝失调达,亦会加重胀气的症状,因此治疗上也需要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着手。 胀气常见证型与治疗方药 1 饮食积滞型 主要症状胸腹满闷,阻塞不舒,伴随恶心呕吐,或有胃食道逆流,大便不通,肚子胀满按之痛甚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治则消导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澄品中医 陈诗洁医师胀气是门诊很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轻微者可能只是吃饱后些微胀气,打嗝或排气即可缓解;严重的常会胀到没有胃口,甚至导致疼痛睡不着觉,或是整天懒懒不想动,因而大大影响生活品质。 这种情况常常好发于坐办公室的上班族、需久坐念书、考试压力大的学生以及三餐不定时,常需应酬的外食族。除此之外,用餐习惯的不正确也会导致胀气的发生,常见的像是吃饭狼吞虎咽、一边用餐一边聊天说笑、处在压力的情况下用餐,或是晚上太晚用餐等都容易造成一肚子闷气。 (编辑推荐:治不好的胃痛、胀气!医师:你该挂的可能不是肠胃科) 胀气的部位若是在上腹,属于胃胀气者,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称之为「心下痞」,其定义为胃脘部的满闷不舒,又称为「痞满」。古籍:《丹溪心法‧痞》提到「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胀气的形成大多与脾胃中焦气机不畅有关,脾主升清,胃主降,一升一降,使体内气机运行顺畅,若是脾胃虚弱,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就会导致气机阻塞,因而产生胀气。 (编辑推荐:常常胀气,胃下垂了吗?做做「消化操」让肠胃变轻盈!) 除了脾胃本身的功能失调外,压力及情志因素所导致的气机逆乱,升降不利,肝失调达,亦会加重胀气的症状,因此治疗上也需要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着手。 胀气常见证型与治疗方药 1 饮食积滞型 主要症状胸腹满闷,阻塞不舒,伴随恶心呕吐,或有胃食道逆流,大便不通,肚子胀满按之痛甚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治则消导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2 肝郁气滞型 主要症状胸腹满闷,阻塞不舒,伴随心烦易怒,胀气部位扩及两胁肋,时常叹息,此类患者常处于压力大的环境当中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消滞 方药柴胡疏肝汤合越鞠丸加减 3 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胸腹满闷,阻塞不舒,症状时好时坏,没有胃口,食不下咽,腹部热敷可使症状较为舒缓,平时容易疲倦,大便偏软甚至腹泻 治则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减少胀气的生活保健 少吃容易导致胀气的食物 :碳酸饮料、面包、蛋糕等甜食,乳制品及豆制品,十字花科蔬菜;如:高丽菜、甘蓝、花椰菜等,以及含大量淀粉的地瓜、芋头、马铃薯等根茎类,摄取时可分次食用,避免同时间把上述容易产气的食物一起吃下肚。此外,高油脂及炸物比较难以消化,容易因停留在肠道时间长而使较多气体产生。 (编辑推荐:高胀气低胀气食物有哪些?医师2张图帮你揪出产气凶手) 饮食习惯 方面应细嚼慢咽,避免边吃饭边说话,用餐时保持心情平稳,尽量不要边处理公事边用餐;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最好能在八点之前用餐完毕。 适度运动 ,可帮助肠道蠕动,也可以纾解压力,减少由压力产生的胀气不适。 作者简介:臻观中医与澄观中医拥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师阵容,中医内科、妇儿科、皮肤科 、过敏体质调理及埋线减重、抗衰老调理都累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臻观/澄观中医诊所粉丝专页、 澄观中医诊所-台中分院粉丝专页、 臻观/澄观中医诊所网站

丹皮有什么作用?

丹皮作用如下:丹皮1清热凉血丹皮性寒,味苦而兼辛,善透泄血中伏热,凉血而除无汗之骨蒸,用于热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血热吐血衄血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