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武功县为啥叫个“武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陕西的武功县为啥叫个“武功”?,第1张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104万亩,人均 099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铁路、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9℃度,极端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94℃。全年无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量17169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量9924万立方米。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武功,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关中米粮仓”之称,全县水浇地3722万亩,占耕地的907%,人均09亩。近年来,我县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争取省、市补助资金,先后实施了25个市、县级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净增加耕地407491亩。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2002年粮食总产186万吨,农业总产值377亿元。曾先后荣获小麦单产全国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蒜、辣椒、玉米皮编织也很驰名。

工业主要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医药、锅炉、服装等为主,全县共有各类企业1600多户。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北线与中线横贯东西,普乾公路沟通南北。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通信邮电延伸到乡村,形成以明线短波为主的部分电缆、微波组成的通讯网。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儒学大师张载在县城南关外绿野亭讲学,从学者甚多。明、清时本县书院有多处,有名者绿野、有邰两处,还设有社学、义学15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一所,初等小学堂一所。建国初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1所。到2003年,全县有职业学校2所,高级中学5所,初级中学26所,小学195所。在校学生95994名,是1949年的10倍多,学龄儿童入学率 998%,中小学教职工5660人。

建国前县城有一所文化馆,建国后先后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公司、剧团、书店等6个县级文化事业单位。全县还有13个乡镇文化站,140个村文化室,250个广播室,59个**放映队,24个民间自乐班、管乐队。有文化艺术创作组13个,秦腔协会1个,戏校1所,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中心,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的群众文化活动网。

武功县名胜古迹较多,有丰富的文物宝藏。1988年全县有各类文物点150处,其中古遗址47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余处,石刻碑碣50多个。报本寺塔、城隍庙、苏武墓等10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到1990年底,全县出土文物共1780余件,珍贵文物有商代的乳丁纹簋、蝉鼎和玉钅戊 ,西周的驹父盨盖、戈祖已尊,战国的信安尹,北宋的金棺银椁,唐代的金碗、鎏金鱼纹银耳杯。

《咸阳·武功县·圪塔庙遗址》陕西名胜简介

在武功县圪塔庙村。圪塔庙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位置在圪塔庙村渭河北岸之第二台地上。其范围:北至圪塔庙村之南,东距杜家坡400米,南北为250米。

圪塔庙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铁路、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9℃度,极端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94℃。全年无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量17169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量9924万立方米。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武功,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关中米粮仓”之称,全县水浇地3936万亩,占耕地的894%,人均105亩。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2002年粮食总产186万吨,农业总产值377亿元。曾先后荣获小麦单产全国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蒜、辣椒、玉米皮编织也很驰名。

工业主要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医药、锅炉、服装等为主,全县共有各类企业1600多户。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北线与中线横贯东西,普乾公路沟通南北。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通信邮电延伸到乡村,形成以明线短波为主的部分电缆、微波组成的通讯网。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儒学大师张载在县城南关外绿野亭讲学,从学者甚多。明、清时本县书院有多处,有名者绿野、有邰两处,还设有社学、义学15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一所,初等小学堂一所。建国初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1所。到2003年,全县有职业学校2所,高级中学5所,初级中学26所,小学195所。在校学生95994名,是1949年的10倍多,学龄儿童入学率 998%,中小学教职工5660人。

建国前县城有一所文化馆,建国后先后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公司、剧团、书店等6个县级文化事业单位。全县还有13个乡镇文化站,140个村文化室,250个广播室,59个**放映队,24个民间自乐班、管乐队。有文化艺术创作组13个,秦腔协会1个,戏校1所,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中心,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的群众文化活动网。

30年代中期,西北农学院在本县杨凌建成,武功遂成为全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至1990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188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561人,初级职称3485人,农民科技人员164人。获国家级(含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级成果奖12项,市级成果奖7项,县级成果奖149项。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后,经过4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保健组织。到1990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8个,医务人员876人,与1949年相比,机构增加了28倍,人员增加了125倍,病床由1952年的10余张增加到752张。有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92人,乡医及卫生员646人,村卫生室350个。

武功县名胜古迹较多,有丰富的文物宝藏。1988年全县有各类文物点150处,其中古遗址47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余处,石刻碑碣50多个。报本寺塔、城隍庙、苏武墓等10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到1990年底,全县出土文物共1780余件,珍贵文物有商代的乳丁纹簋、蝉鼎和玉钅戊 ,西周的驹父盨盖、戈祖已尊,战国的信安尹,北宋的金棺银椁,唐代的金碗、鎏金鱼纹银耳杯。

武功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甲午战争后,本县张仲良、焦易堂、李向荣等一批有识之士参加了辛亥革命,成立武功民团。民国六年(1917),又组建了民军。1925年成立了武功地区第一个农民自卫武装组织——硬团。1927年春,***员吴德印、马忠孝、姜崇德受党组织派遣,在本县组建了共青团皇甫村特别支部和河道、南可两村的农民协会。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皇甫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之后中国***在武功相继建立了3个支部,5个党小组,在城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武功支队、游击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为武功解放做出了贡献。抗美援朝期间,全县146万人在“拥护和平宣言”上签名,246名青年报名参军,捐款6659亿元(旧币)。半个多世纪来,全县有17340余名青年参军服役,有1300余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武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古时,有“教民稼穑”的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有赤心报国、流放北海19年忠贞不屈的中郎将苏武;前秦时,有写出“超今迈古”的织锦回文诗的才女苏蕙;西魏时,有才华出众、改革时弊的苏绰;明代有博学多才的状元康海;清代有关西夫子、海内名儒孙景烈;民国时期,有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焦易堂。2002年,武功籍的专家、教授等高级科技人员有127人;地、师级以上行政干部47人;省级以上劳模34人;考入大专院校学生5100余人,研究生93人,出国留学生26人。

近年来,武功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生机勃勃。 1997 年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和“全国农村物价管理”先进县称号, 1999 年通过省、市“普及实验县”评估验收,并获得全省“社会治安模范县”称号; 2000 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先进县; 2003 年 12 月再获全国 “双拥” 工作“二连冠”和全省“四连冠”。如今,勤劳智慧的武功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 “抓住两大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实施东扩西连,推进一体两翼,加速四化进程,构建经济强县”的方针,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到 2004 年末,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1615 亿元,同比增长 13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35084 万元,同口径增长 10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058 元,较上年净增 160 元;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 388 ‰,全县经济发展,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在人类迈入 21 世纪的辉煌时刻,后稷教稼圣地将会变得更加富饶,更加壮丽!

代家乡

1、代家乡位于县境北部,与乾县接壤,面积3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29020人,耕地43850亩,人均156亩。代家是个农业大乡,全乡经济主要以种植、养殖和乡村企业为主。小麦、玉米、油菜一直是主要作物,年产量约23万吨,苹果、“二牛”、药材、苗木花卉等也成特色产业。另外鸡、猪、羊存栏分别是20万只,12万头、1100尾。全乡现有建材企业8个,加工制造业4个,个体私营业13个。特别是制药、锅炉辅机已成规模,产品远销西北5省区。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1元,财政收入1714万元。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现有初中1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6093人。韩坡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43人,耕地面积186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主导产业以发展“二牛”和繁育小麦良种为主,年人均纯收入1586元。

这是演义里的说法,此言是演绎了司马懿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效果。这是罗先生一贯的手法,其实,史实远没有那么悬。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

《诸葛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年)春,诸葛亮帅军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

这已经说得很清楚,诸葛亮出兵到了武功,开始屯田,做为长久驻军的打算。但到了秋天,就因病而逝,大军也就撤退了。

诸葛亮已经越过了秦岭,把势力推进到了渭河南岸,想长久驻军,也没有打算进一步讨伐魏国的意思。

这里司马懿说得也很清楚:诸葛亮如果有勇气的话,就应该兵出武功,沿着北山东进;如果他西上五丈原,则我各路人马就不会有战事。

果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由此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想争夺渭水南原,但却不向阳遂发兵,其意图已经很明确。”

究竟诸葛亮是啥意图,司马懿没有明说,结果一颗流星就从天上坠落下来。司马懿断定诸葛亮不行了,不久就会撤军班师。果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病逝,蜀汉随即就班师撤军。

五丈原,在今天的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处的五丈原镇。而岐山县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也就是说三国时期的五丈原还不是岐山县的地盘。

武功县隶属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市,武功县的设置,却要早的很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郡县,将原周朝京畿内地的邰地分为武功,大致范围就是今天郿县和岐山的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之后,基本延续这一设置。从此看来,汉末三国时期,五丈原就属于武功县。

明确了这个地理位置,就清楚五丈原与武功相距很近。

《诸葛亮传》明确记载,最后一次北伐就是进攻武功,没有五丈原一说。

之所以在司马懿的传记中,有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预测,还是武功与五丈原地理位置的分布有关。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而武功具体指的是县治所在地,在渭河以北。

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水,依北山东行,占据武功,那就是准备进攻咸阳、长安的态势。司马懿方面就必须要在渭河北岸、长安等方向阻止诸葛亮大军进犯;而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渡过渭河,仅在南原驻扎,就没有企图进犯长安的打算。由此,司马懿断定北岸不会有战事。这是由双方战略意图决定的,根本不存在演义中所说的司马懿判断的魏军危与安的问题。

司马懿真实的意思是,诸葛亮驻军五丈原,就说明诸葛亮不想与魏军决战,魏军没有战事自然不会有危险。如果诸葛亮进攻武功,就说明诸葛亮要与魏军决战,就必定有战事,就得辛苦大家与诸葛亮打一架哦,这不是说魏军就危险了。

如果魏军这么菜,那诸葛亮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不会去进攻魏军吗?

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司马懿也清楚,诸葛亮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不打都省心。诸葛亮在耍心眼,让孙权进攻曹魏,自己在等待机会。

炎帝,根据传说中说到,他是上古时期统领于姜姓部落,也被人们称呼赤帝、烈山氏,也是被传说为他跟和黄帝一起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传说中的炎帝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长着人身牛首,并且头上有长长角,出生于烈山石室,后来成长于姜水,非常有圣德。

炎帝从小就特别聪明,生下来三天会说话,第五天就能走路了,三岁就知道农耕的事情了。他的部落最早是在现在陕西岐山的东部那块。也是发明了农耕,学会了种植五谷,建立了农贸市场,用棉麻纺布布,还会制造五弦琴,发明弓箭弓,烧制陶器等。

为我们国最初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的的休养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发明了日日,学会了辨认星星座,白天与黑夜的划分,划分了日历,每个月为30天,每年的11月做为冬至。

扩展资料: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2、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3、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4、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5、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6、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炎帝

陕西的武功县为啥叫个“武功”?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