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才女排名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排名
中国两千年辉煌的封建王朝,自然才子佳人如星光璀璨。
No10谢道韫
谢道韫,谢安侄女,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另有一篇《泰山吟》诗传世。虽细推敲并无其他过硬佳作支持。代表作:《登山》: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No9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No8 柳如是
柳如是,明代著名才女,秦淮八艳之首,曾与当时两大著名诗人陈子龙、钱谦益切磋过武功,虎视群雌,不让须眉。明亡,跳江殉国。
柳如是(1618~1664 ),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盛泽镇人,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劝钱殉节,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钱面有难色,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传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如是墓在常熟虞山脚下钱谦益墓西,墓碑文"河东君之墓"。
No7 卓文君
一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让卓文君这位才华卓绝的古代美女子,走入我们的视线。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其浪漫事迹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只提两点:擅琴,曾跟夫君司马相如合作过名曲《凤求凰》;能诗,中国最早的五言诗《白头吟》即出自其手。
后人评价打油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
No6 班昭
班昭的才,来源于其贵族家庭。她可谓名门闺秀,家学渊源,曾助其兄大史学家班固续完《汉书》。
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女诫》七篇,集三卷。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其兄班固在即将成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继续替忘兄完成了编写,获得了极高的评价。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邓太后临朝听政。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后以寿终。
No5 蔡文姬
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其传奇经历不再赘述,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
作《胡笳十八拍》: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No4 卫铄:卫夫人,中国第一位女书法家。
卫铄,即卫夫人(272-349年),字茂漪,东晋著名女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族祖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楷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的堂妹),有名当代。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大量艺术理论的总结,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No3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朝女诗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一带)人。上官仪孙女。巾帼首相第一人,继承了祖父的全部才华,擅长诗文,天分极高。上官仪获罪后被没入宫中,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在郑氏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仪凤二年(677年),以聪慧得幸于武则天,颇能诗,武后称帝时,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
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女皇连连惊呼:“此女绝非凡!”。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颇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道:“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仍未逃脱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No2 管道升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瑶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著名才女。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册封魏国夫人。元延裆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负盛名,世称管夫人。
管夫人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元仁宗尝将,管夫人及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管夫人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后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我侬词》全文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和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秋深帖》应该是赵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写。从字迹上看,《秋深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其行书特点相契合。专家推测,可能是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頫觉得属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究竟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No1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南宋时期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据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善文学。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南渡后,词人李清照的生活困顿。
李清照丈夫于1129年8月18日(农历)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卒年不详,但至少在1151年后。
自宋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摹勒《淳化阁帖》后,全国各地辗转传刻,遂遍天下。著名者有二王府本、绍兴国子监本、大观太清楼帖、淳熙修内史本、泉州本、北方印成本、乌镇张氏本、福清李氏本、世堂本、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等等,卷帙类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帖、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等,稍加损益,卷帙亦异。其他琐琐者又数十家。令人遗憾的是以上宋代《淳化阁帖》原石均已佚失。现存《淳化阁帖》刻石仅有三种:
①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肃王府遵训阁本”(俗称“肃府本”),当时刻帖石五套。现存帖石两套于西安碑林,半套存于溧阳
②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陕西费甲铸按肃府初拓本摹刻一部,置于西安碑林(俗称“西安本”或“关中本”)
③溧阳虞氏本,乃明肃府本五套刻石之一,现存江苏溧阳县甓桥镇虞氏宗祠(俗称“溧阳本”)。
但近日《淳化阁帖》无宋代刻石传世的共识被杭州文澜阁旧址新近发现的《淳化阁帖》刻石打破。此套《淳化阁帖》刻石目前放置在杭州孤山路二十八号文澜阁旧址(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所在地),此阁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淳化阁帖》刻石就存放在大院西侧碑廊内,碑廊建于一九九四年,内设碑墙两堵,自南而北纵向延伸,墙外用玻璃框保护,中间为《浙江藏书楼碑记》隔开。坐南一堵碑墙镶嵌《淳化阁帖》刻石四块和《清啸阁帖》、《左璞堂帖》、明清墓志杂石等,其中《阁帖》四块仅见单面(见图四),其背面镶嵌明代墓志数块。坐北一堵碑墙镶嵌《淳化阁帖》刻石二十一块(按:由碎石拼配者作一块记数),能见刻石正、背两面(一面面朝东,一面面朝西,见图五、六)完整刻石长一○二厘米,宽二九厘米。
据资料记载,这套刻石在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由张燕昌(芑堂)从西吴旧家为孙仰鲁(寿松主人)购得。一九三三年孙氏后人侯康先生将帖石捐赠给浙江图书馆,当时曾有整套帖石拓片流传,浙图至今还保存有一套当时帖石拓片。解放后,这套帖石逐渐淡出了文物工作者的视线,“文革”中帖石又遭受一定程度损坏缺失。一九九四年有识之士在浙图红楼走廊内发现这批刻帖,建议保护陈列,遂建碑廊储之。
对帖石版本过去一直无法识别,一般视为明清刻石别本,二○○四年春,笔者携《肃府本》前往对照,亦无果而返。二○○六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施安昌先生用故宫博物院新印《懋勤殿本淳化阁帖》进行了比对,认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就出自这套刻石。此事立即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如果确定的话,浙江图书馆《淳化阁帖》刻石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汇刻帖的原石,其意义非同寻常。这一宋代刻石的重新确认是近年来碑帖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能为帖学研究带来最原始的刻石信息。
要鉴定此套刻石的刊刻年代,需要对现存残石的刊刻内容、卷版标号、卷尾刻款、残石的材质、石花纹理、石裂纹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令人遗憾的是,一九九四年修建碑廊时对《淳化阁帖》刻石上墙陈列是比较盲目的,未经细致核对,排次极为混乱。我们面对的是一套排列错乱颠倒的刻帖,好比一幅搅混的扑克牌,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有必要先对刻石进行编号排次,编号原则“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现编号如下:
坐南单面刻石四块,命名为“单一”、“单二”、“单三”、“单四”。
坐北双面刻石二十一块,其中面东向者,依次命名为“东一”、“东二”……面西向者,依次命名为“西一”、“西二”……
经一石一帖地核对统计后(参见附录),我们发现浙江图书馆收藏《淳化阁帖》现存刻石二十五块(四十六面),保存了《淳化阁帖》原本的五分之三强。卷版标号有三种样式,例如:“五五”(纯数字版号,前为卷号,后为版号),“甲六”(天干数字混和编号),“十卷九”(卷字编号)。卷尾淳化三年刊刻题款后尚有大量余地(见西七石后),但未刻任何题刻信息,从中我们可知,当年刊刻此帖时,就未加刻摹勒时间、地点、摹刻人名等鉴定要素。虽然为进一步鉴定带来难度,但是未刻刻款这一条信息,就能排除宋代一些有刻款的《阁帖》,例如:淳熙修内史本,其卷尾楷书题作“淳熙十二年乙巳岁二月廿五日修内史恭奉圣旨摹勒上石”字样。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严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中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侯,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侯,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至、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力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附: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国家级珍贵碑帖
00515 萧敷及敬太妃墓志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馆
00516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17 魏元丕碑 东汉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8 范式碑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9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0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21 皇甫诞碑 (唐)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2 李思训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唐开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23 大智禅师碑 (唐)杜昱撰文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郭卓然摹勒并题 □慈敏 张昂等
镌 唐天宝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0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1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2 瘗鹤铭 (南朝梁)华阳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书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73 龙藏寺碑 (隋)张公礼撰文 隋开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树镛跋 上海图书馆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贞观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学图书馆
00575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6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7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578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
00579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馆
00580 郎官石柱记 (唐)陈九言撰文 张旭书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贞跋 上海博物馆
00581 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并书 李旦篆额 唐天宝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驿记 (唐)李勉撰文 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军碑 (唐)崔铉撰文 柳公权正书 唐会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584 许真人井铭 (五代)徐铉撰文并书 十国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585 水头镬铭 (宋)黄庭坚撰文并书 邢肃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0696 (开皇本)兰亭序 (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 隋开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697 争座位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行书 唐广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绍基跋 上海图书馆
00698 十七帖 (晋)王羲之草书 唐大历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699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00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馆
00701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馆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03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704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5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6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贞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0 兰亭续帖上下册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张斛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图书馆
00713 绍兴米帖 (宋)米芾书 赵构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14 历代钟鼎款识法帖 (宋)薛尚功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楼苏帖 (宋)苏轼书 汪应辰辑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庐山陈氏辑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8 忠义堂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书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韩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书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聂子述辑 南宋绍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图书馆
00722 凤墅帖 (宋)曾宏父辑 张节摹勒 欧阳信明 欧阳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5 宝晋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640 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蒋祖诒跋
上海图书馆
01641 曹辅墓志 (宋)杨时撰文 陈渊书 囗经篆盖 翁文模镌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642 孔宙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154
01643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644 赵清献公碑 (宋)苏轼撰文并书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707 集古印谱二卷 (明)顾从德辑 明隆庆钤印本 开封市图书馆
01708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泰州市图书馆
01709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0 杨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杨元祥辑 明万历十五年(1587)钤印
本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
钤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3 罗氏古今印薮不分卷 (明)罗龙文辑 明钤印本 安徽省博物馆
01714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传(秦)李斯篆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717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8 伊阙佛龛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并书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1837 乐善堂法帖 (元)赵孟頫书并绘 顾信摹勒 吴世昌 茅绍之镌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838 真赏斋帖 (明)华夏辑 章文镌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宫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万历刻钤印本 南京图书馆
01842 方元长印谱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统■辑 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钤印本 湖北省图书馆
01843 郑弘佑印谱一卷 (明)郑基相篆刻 明崇祯六年(1633)刻钤印
本 安徽省图书馆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排名
本文2023-10-10 22:47: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