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典籍的简称代表内容--四书、五经、六艺、六书、四史、二十四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古代文化典籍的简称代表内容--四书、五经、六艺、六书、四史、二十四史,第1张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

包括: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四史,其实就是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属于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巨著。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起自<<史记>>,结于<<明史>>,所以又称为<<钦定二十四史>>;民国时期加<<清史>>,成为<<二十五史>>;全目录如下: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25.清史(赵尔巽等撰)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1、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

2、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3、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

4、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

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扩展资料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dài)、“锿”(āi)是形声字,“凹”、“凸”、“氹”(dàng)是指事字,“畑”、“奀”(ēn)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关于传统六书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其改造如下;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汉字的 “六书”理论即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

“六书说”依据小篆分析汉字结构,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许慎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

也有局限性。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分别提出 “三书说”理论,对传统 “六书”有所突破,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后代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批评。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它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书”最早出现于 《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时 “六书”并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分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生命力极强大的意音文字。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样:“人类社会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文献记录而过度到文明时代的。”

在汉字的起源问题上存在多种学说,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在这诸多学说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记事图画说,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来自记事图画,都是客观事物的绘制。为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汉字的源头只有一个——记事图画。

对于汉字的结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慎采用“六书”说,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也采用“六书”说,但具体名称却与许慎的不同,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郑众在《周礼解诂》中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唐兰先生是主张“三书”说的,分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类, 这对传统“六书”来说是进步的,但并不细密。直到王凤阳先生才以写词法为纲,造字法为目,分为形象写词法,象声写词法和形声写词法三类。

古代文化典籍的简称代表内容--四书、五经、六艺、六书、四史、二十四史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