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中医达人,归脾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的异同和药效比较~~
你好…
你说的这三种药都作用于中焦脾胃,如你所说,对脾胃虚寒有所裨益,但是,三者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归脾丸的功效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脾虚运化不及,以致血虚不能养心所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面色少华、气短乏九,常见舌淡薄,苔薄,脉细弱。从方药组成上就可以看出,本方用了补气药(白术、黄芪、人参),含四君子汤的成分,并用了安神药(茯神、远志、酸枣仁),养血药(龙眼肉、当归)。
补中益气丸的功效是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表现为乏力气短,食少腹胀,脏器下陷,特殊用法用于气虚发热!本方所用药以补气为主,佐以陈皮行气。
理中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呕吐,畏寒肢冷等。其用药以补气药加温中的干姜,专于治疗中焦虚寒证。
综上所述,真正对中焦虚寒作用最大的是理中丸,其次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对脾胃虚寒没有太大疗效,临床上不可能有人用它治疗中焦虚寒证!补中益气侧重的是补气升阳,而非温中散寒,所以,若用于脾胃虚寒,疗效肯定是不行的。
补中益气丸主要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等症状适合。
归脾丸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是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都可以用于脾虚引起的倦怠乏力现象,但是补中益气丸以脾气虚为主,后者以脾阴虚为主。而你属于胃强脾弱所以以养阴为主为宜,适合归脾丸治疗。
文章导读
有不少朋友反映,面对人参健脾丸和人参归脾丸这对药,经常会搞混。到底这两个药有什么区别?临床又该如何选择呢?
先来看一下二药的组成。
1 人参健脾丸
组成:人参25g、白术150g、茯苓50g、山药100g、炙黄芪150g、陈皮50g、砂仁25g、木香125g、酸枣仁(炒)50g、远志25g、当归50g。
2 人参归脾丸
组成:白术(炒)160g、茯苓160g、炙黄芪80g、党参80g、炙甘草40g、远志(制)160g、龙眼肉160g、酸枣仁(炒)80g、当归160g、大枣(去核)40g、木香40g。
从组成上看, 二药都用了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当归养血;木香行滞 。
区别在于, 健脾丸中用山药助参、芪健脾,陈皮、砂仁,助木香行滞。归脾丸中用龙眼、大枣助枣仁养血安神 。
再从剂量上看, 健脾丸重用黄芪、白术、山药补气,归脾丸重用白术、茯苓、当归、远志、龙眼肉,突出气血双补安神 。也就是说,两药大体相近,但 健脾丸更偏于补气,归脾丸则突出气血双补 。
所以,如果一个人出现典型的脾气虚表现,比如 疲乏无力,懒得说话,心慌气短,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等 ,可以考虑用人参健脾丸。如果是以上 脾气虚的程度相对较轻,但同时又出现了失眠多梦,眼睛干涩,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等血虚表现 ,人参归脾丸就是更好的选择了。
本文节选自:“天下无疾”微信公众号
无疾学社,专注中医爱好者教育。无疾学社,中医路上与您一路同行!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常感觉自己脾虚了,因为 疲倦乏力,四肢酸沉,不想动弹,而且吃饭也吃不下,还常常忧虑操心,伸出舌头也是有一圈的牙齿印, 那么这些也正是脾虚之后,所给我们身体上带来的一些不适表现,所以很多人发现自己有这些问题,觉得自己脾虚了,那就应该补脾,是不是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可 为什么有些人反应,我吃了归脾丸,反而效果不好呢?甚至还有上火的迹象,口腔溃疡、喉咙干、嗓子疼,甚至还引起了便秘的问题,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就和 大家详细说说。
所以,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就是使用归脾丸的最佳时机 ,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说明书,功效主治这一块,就是: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如果你是湿气重,就不适合了,而且脾虚之后,之前也有给大家介绍过,还会出现多种情况,比如, 按照脾虚发展的过程,往往还会有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湿气重,以及痰湿困脾,最后可能才是心脾两虚的情况, 所以这时候,你如果还简单的认为自己脾虚了,就盲目的补脾,是非常不合适的。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以下4种情况,要注意分清楚 :
气代表的是一种能量,是推动脾胃运化的一个关键点,所以脾气虚了之后,没有了这种能量,人就会 乏力、气短、不想动 ,而且气虚,运化无力,水湿代谢出现问题, 大便也会开始不成形,常常腹痛、腹泻 等等。那如果你也出现了这些情况,首先就要考虑 健脾益气 ,应该怎么办? 四君子 就是首选。
这样的人,常常就会 怕冷,尤其是不敢吃凉的,要不然就会肚子痛、腹泻,拉肚子 。那这时候, 温补脾阳 就是我们调理的关键,-像是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小建中 等等,会非常不错。
这样的人除了会 腹泻、大便不成形之外,湿气重浊黏腻,整个人也会觉得头重如裹、小腿酸沉无力 ,脾胃也越来越差,气血生成不足,那整个人也会看起来 面色枯黄、发白,没有精神。 所以这时候才要 健脾祛湿、行气化湿 ,这时, 参苓白术散、香砂平胃丸 或许会更适合我们。
尤其是早上起床 ,容易吐痰,大脑昏沉、还容易腹胀、四肢困重,胸闷,神疲倦怠 等等 ,这时候,像是 二陈丸、温胆汤 ,化痰祛湿会非常不错。
所以 你是属于哪种情况?脾虚又到了哪一阶段了呢? 脾虚,一定不要再盲目地补脾了。
希望大家一定要分清自己的情况, 到底是在脾虚的哪个阶段,然后再对症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才会有不错的调理改善作用。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当出现脾虚湿困时,应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或者减少、清楚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资,而中成药就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那么有哪些中成药可一健脾祛湿呢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
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状的具体用药,且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③有任何不明白之处,请在私信及评论区留言,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
如果有10个老年人去看中医,那么最少有5个会被诊断为脾虚,粗看以为是庸医的敷衍,实际上这是事实。
中医所说的“脾”,是消化、吸收、 代谢等多功能的总称。脾对人体犹如土地长养万物代谢等多功能的总称。
脾对人体犹如土地长养万物一般,中医称它为“后天之本”,这与它的两个致虚因素有关:一 个是劳倦, 一个是忧思。前者伤身,后者伤心,而这两点是人生难以摆脱的早在金元时期,中医就强调“脾 气一虚,百病丛生”。
那么脾虚,都有什么症状呢?
1、 皮肤
脾主气血化生,主肌肉,病色为黄。肌肉的无力和肤色的萎黄都是脾虚之相。在女性身上多体现为面容的不紧致以及平胸垂臀,男性则面色蜡黄,皱纹增多。
2、 慢性疾病
脾虚无力可以延展到各个内脏器官,中老年人常见疲劳、肥胖或瘦削、便秘或便溏等。由于无力推动气血运行,代谢产物容易堆积在血管壁上,脾虚者也比他人易患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3、 四肢表现
脾气虚者还容易表现为四肢不温,不论四季变化,四肢总是感觉冰凉,这也和血液灌注不足有关系。
现如今,市面上很多调理脾胃的中成药,而其中比较出名的两种,一种是归脾丸,另一种是补中益气丸,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患者该如何选择?我们接着往下看
归脾丸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组成,方子看似简单,但方剂组成却大有学问。
·看似补气实则补血
初看方剂,多是补气的药物(党参、木香、茯苓、炙甘草、黄芪),这与补血有何关联?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的关系就像白天与黑夜,是互生的。如果气不足,单单补血也只是“表面功夫”。因为血之化源不足,怎么补血没有气,都是没有后劲。
·心脾同补,气血同生
归脾丸中的龙眼肉、酸枣仁、当归都是养血的药物,尤其宁心安神的远志,更是起到心脾同治的疗效。要想养血,就要宁心,否则思虑过度,易损耗心血。心血补足了,血就会更好地流转全身。
归脾丸是治疗脾不统血的一个主要方剂,而中药新用,如今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以下5种病症:
1、 失眠、心悸
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等还伴有面色发黄,若有以上症状多因脾虚而起。中医认为,人之气血的来源,是脾胃,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胃受虚弱则血液无法化生,所以会血虚。归牌丸中有四君于汤作为垫底,补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方子里面的木香还可以助党参、黄芪补气,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
2、 脾虚腹泻
由于脾胃虚弱,出现大便时溏、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等,可用归脾
丸补气健脾。
3、 抗抑郁
抑郁症大多由于情志失调、肝部气滞所致。肝郁则易伤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日久而致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或长期思虑太过,烦及心脾,心神失养,神所主,最终形成心脾虚。
4、 气虚崩漏
妇女因气不摄血,血海不固,致成崩漏之征,出现骤然血崩或淋漓不绝,色淡红,质清稀;或精神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等,可用归脾丸补气摄血。
5、 病后失调
病后调理不当容易出现心脾两虚,患者多表现为头昏眼花、倦怠无力、心悸、面色无华等,可用归脾丸补气生血。另外,若身体虚弱而脾虚,容易出现头昏神疲、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脉虚弱无力等症,可以用归脾丸缓解病症。
归脾丸主要适应症为脾虚,而对于实证如感冒、气滞血瘀、脾虚湿重等及外感性疾病,如风寒感冒、感染性腹泻、上火牙龈肿痛等,由于归脾丸为大补之药,用于实证,非但不能减轻病情,反而会越补越严重。
谈及脾虚补气,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方子: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组成药物是:炙黄芪、党参、 炙廿草、炒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其中黄芪、党参是中药里的补气“药对”,配上炙甘草、炒白术等补脾健脾的药,最补脾气; 当归和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能帮助脾胃升提清气。
可不要小看这个气,“人活一口气”,气提起来了,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千般作用”:
但由于补中益气丸由大量甘温药物组成,不适宜于恶寒发热表证及 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也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高血压患者慎服。服药期间出现头痛、头晕或皮疹、面红 ,以及血压上升,应立即停药。
那么 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两者有何区别?
老中医解释: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虽然两者皆可补气,但因成分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别。 归脾丸的功效主要是补血和健心脾,而补中益气丸的功效则倾向于补中益气和健脾润肠道。 如果患者发现类似症状,不知两者作何选择,建议及时找专业医生咨询,以免耽误病情。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序言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请教中医达人,归脾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的异同和药效比较~~
本文2023-10-10 23:01: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