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十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十脉 1 拼音

shí mài

2 英文参考

ten vesse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十脉为经络分类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王冰注:“……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古籍中的十脉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五]气穴论第五十八篇

也。此虽不及脾络,而脾络已在其中。内解泻于中者,十脉。解,音蟹。解,散也。泻,行也。十四络脉,外合孙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

二皮部络也袁刻作并注皮部十二络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解,别也。其诸络脉别者,内泻十脉也。十脉,谓

《素问识》:[卷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十二。而分属于五脏。故可解泻于中。左右各五。故云十脉。高云。十四络脉。外合孙络。则有三百六十五会。内

《灵素节注类编》:[卷三营卫经络总论]经解

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此言针治去邪,当泻其孙络之血也。孙络三百六十五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根结为经络部位名。根,根本,是经气始生的腧穴或部位 ;结,归结、布散,是经气归结的腧穴或部位 。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结在头面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这对腧穴分类和辨证取穴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论足六经的根结部位,后人据此,增加手六经根结。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经脉以四肢末端的井穴为根,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为结,用以说明四肢与头面胸腹之间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根结的具体部位,详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手三阴三阳的根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没有记述。后《针经指南》又概括为“四根三结”,将手六经包括在内。

详见百科词条:根结 [ 最后修订于2015/11/27 18:31:16 共223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脉诀》为脉学著作。宋·崔嘉彦撰《脉诀》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一卷。撰年不详。作者鉴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习诵。崔氏论脉以“浮、沉、迟、数为宗”,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明·李言闻曾予补订,改名《四言举要》,李时珍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83/maijue/indexs《王叔和脉诀》的简称《脉诀》为《王叔和脉诀》的简称。一卷。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特点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脉诀刊误》(元·戴起宗)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92/maijuekanwu/indexs《脉诀汇辨》(清·李

详见百科词条:脉诀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8:08:07 共11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十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十脉 1 拼音 shí mài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