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纸是什么
在云南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美丽地方——丽江这里是东巴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也是吸引许多人前来探秘的地方在神秘的东巴文化里,东巴纸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东巴艺术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纸张,有人说它是世界上罕有的千年不坏的纸张
作为东巴经的物质载体,厚重坚实的东巴纸颇引人注目中国各地造纸,使用的原材料大略可分为三类:一是韧皮植物如大麻、黄麻、亚麻、苎麻和藤;二是木本植物如楮、桑、青檀等的树皮;三是禾本科植物如竹、芦苇、稻和麦的茎杆等理论上,最好的造纸原料是纤维发达的棉花和麻类,但它们还肩负纺织的重任,为人类提供布料生存毕竟比文明重要,没有哪个民族将棉花作为主要造纸原料汉唐时期,麻纸曾经如日中天,接着被更廉价的树皮纸取代芦苇与稻草的纤维太短,只能制造品质较差的草纸所以最常用的造纸原料是树皮和嫩竹,生产出皮纸和竹纸
绝大多数树皮不适合造纸我国曾大规模用于造纸的树皮,只有桑科植物楮树与桑树,榆科的青檀楮树即构树,在古籍里又称毂树,历来为我国楮皮纸的主要原料;青檀是高级书画纸宣纸的主要原料适合造纸的还有瑞香科植物,闽粤地区曾以栈香和雁皮造纸;日本学者富田淳发表文章称,2002你那日本三之丸尚藏馆对王羲之《丧乱帖》进行修复,判明其纸料为雁皮55%和楮45%的混合纸可见我国唐初就己使用雁皮造纸
这里提到的雁皮,就是瑞香科荛花,也是东巴纸的主要造纸原料奇怪的是,在中国本土,树皮柔韧的瑞香科植物在造纸方面始终不大流行我读张秉纶、方晓阳、樊嘉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和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两种巨著,发现他们都没有提及瑞香科植物在中国纸史中的作用
然而瑞香科植物十分重要日本人以雁皮为主造出了著名的和纸;受日本影响,台湾用雁皮造高级宣纸在西藏,瑞香科狼毒成为藏纸的主要原料与藏族比邻而居的纳西族,也许受了藏纸的影响,选择了同属瑞香科的荛花造纸
荛花是一种落叶小灌木,高约1米,树干只有拇指般粗细它是有毒植物,像漆树一样,能让接触者的皮肤过敏,红肿麻痒有人称东巴纸为毒纸当然制成纸张后,毒性就消失了,但对于蠹虫仍然具有威慑力,保存数百年的东巴经很少发生虫蛀
其次,东巴纸的制造过程相当独特,混合了浇纸法和抄纸法两大造纸方法的特点
造纸的程序虽然复杂,原理却很简单:采集富含纤维的植物,通过浸沤、舂捣、蒸煮等方式去除杂质,做成纸料;再用一个网帘(纸帘),将悬浮于水中的纸浆过滤变成薄片;最后将薄纤维层拿去烘干或晒干东巴纸的制造程序大体也是这样
什么是浇纸法呢就是把做好的纸料直接浇注在纸帘上,滤去水分,然后将纤维薄片连纸帘一起拿去晒干,每张纸帘每次只能造一张纸所谓抄纸法,是把许多纸料倒在一个水槽里,使用活动纸帘,每荡起一张纸料,就将纸帘上的纤维薄层反转卸下,叠放到湿纸堆上,反复使用多次湿纸堆经过压榨水分,再逐一分离,拿去烘干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造纸使用抄纸法,南亚次大陆和我国藏族、傣族则使用浇纸法
纳西族造纸,也使用水槽和活动纸帘,但水槽里并没有纸料,每次只将一张纸的纸料浇注在纸帘里,借助水槽中漫过纸帘的清水荡匀纸料,然后提起滤水这是典型的浇纸法然而,他们并没有把纸帘连同湿纸拿去晒干,而是将湿纸倒扣在一片木板上,再把木板端到太阳下晒干,腾空的纸帘又可以去制造下一张纸从纸帘可以反复使用的角度看,显然它又具有抄纸法的特点
最后,东巴纸的生产时间很短,从砍树到出纸大约一个星期,与竹纸宣纸动辄半年一年相比,速度飞快但因为生产方式原始,造价还是非常昂贵据东巴纸专家陈登宇先生测算,每做一锅,仅可煮干皮5公斤左右,最多可得25cm×60cm规格得东巴纸60张,需要砍伐原料树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花费工时最少7天解放前,50至60张规格为50cm×60cm的东巴纸,需要用一头羊去交换如今因为原料稀缺,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丽江满街出售的所谓东巴纸旅游纪念品,绝大部分并非荛花制造
制好的东巴纸呈牙白色,因为属于皮纸,植物纤维极好,所以非常柔韧;因为用浇纸法,每张纸单独放料,所以非常厚实,可两面书写;又因为生产周期短,纤维较粗糙,至今仍无法解决印刷难题有时人们会在最后增加一道用石头砑光纸面的工序
有种象形文字叫东巴文,也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因为本质上这算是某种图画,所以我个人觉得还算不错。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它的存在基于历史,也确定了现在。也是很多人都在认为一切都是在证明还活着象形文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先赠与后代的艺术。
东巴象形文字的起源是从东巴教初期,纳西先民才开始接受并使用的,形象属于一种古老的图画,主要用于书写东巴经典集,在民间少数也会有这样的文字出现,现在也是。(所以看到这种文字请不要惊讶,很正常)
这种文字看起来活灵活现。比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画)远处的太阳和山脉,大地,水和农田在近处,根据个人喜好添加各种动物,还有一些其他题材:农耕、歌舞等人类活动场景也可以画,类型很广几乎全部简单的文字都可以用来形容。活灵活现、固定性等这都是东巴象形文字的魅力,很吸引眼球。
这种东巴象形文字的讲述,动物类尤为繁琐,几乎就是画出来形状和特征。与其说是实用的,不如说是装饰的。仍在学习或写作东巴的人,正怀着继承或保护的心情学习和传播。然而,东巴并不是出生地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随处可见。它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融入了生活,政府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仍在进行。例如,大多数企业的牌匾将专门写在东巴,甚至在公共汽车牌照上。在日常生活中去当地的传统民居,贴上许多用东巴写的对联。
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意义非凡的存在。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还是一种生活。代表了以前也代表了现在。体现了从前的悠然生活,也体现了现代的传统。
东巴谷属于丽江人文景观的著名风景区。
象形文古国
东巴古籍文献是用一千四百多个世界唯一活着象形文字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目前存留二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巴古籍文献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世界记忆遗产。
2003年8月30日,波兰格但斯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国丽江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三项世界桂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东巴谷浮出视野
曾经深藏的东巴谷由此向世人翻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鼓,北依玉龙雪山,南邻丽江古城。通达条件极为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灵魂浴场
万物有灵,木石有情,东巴谷融谷、峡、洞、石、树、水之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缩影,也是灵魂之浴的天然浴所。
保护与传承
东巴谷将以保护为宗旨,完整保存一切东巴文化遗存。同时将设立东巴文化传承中心,设立东巴文化论坛,开展东巴文化仪式展演。
东 巴 文 化
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一种原始多神教,信仰万物有灵。它是在纳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与后来传入丽江的藏族“苯”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意译为智者,这些“智者”知识渊博,能画、能歌、能舞,具备天文、地理、农牧、医药、礼仪等知识。他们书写经文使用的文字是一种“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的古老文字,称“东巴文”。他们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的继承者和传播人。换言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其中东巴象形文字是被誉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作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一个世纪以来,先后有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瑞士、波兰等国家的学者,前来收集、调查、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最早把纳西族东巴文化公诸于世的是法国人太伦拉科佩伦,他把一本东巴象形文经书抄本收入所编的《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书,于1894年在伦敦出版。1913年,法国学者巴克(BOCOT)教授,把自己收集到的纳西族东巴文及调查见闻编写成《LESMSOS》一书出版。在众多的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学者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学者李霖灿和美国的学者洛克。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原来是从事绘画艺术的。当他来到纳西族居住的丽江玉龙大雪山,接触了纳西东巴文化后,便毅然放下画笔,学习和研究起东巴文化,写下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标音文字字典》、《么些研究论文集》等重要著作。美国的学者洛克,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来到中国研究植物,他在纳西族地区居住了二十多年,收集了大量的东巴文化资料, 写出了许多研究东巴文化的著作,其中《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上、下册)已成为研究东巴文化的重要著作。洛克被称为西方研究东巴文化的鼻祖。八十年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学者,出现了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热潮,研究成果逐年递增,一个国际性的纳西东巴文化学正在形成。东巴经书是东巴文化的核心和内涵。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东巴文化的过程中,也收集了相当数量的东巴经书,作为研究的资料。目前世界上收存有约三万册东巴经书。其中一万册左右收藏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有两万册收藏在台湾、南京、北京、昆明、丽江、中甸等地。除了在本土中国以外,国际上收藏东巴经书最多的是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等共存有七千八百三十六册。
由于东巴经是用原始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般人不易释读,所以,东巴经一直被视之为“天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翻译东巴经典的这项工程。在东巴老先生的配合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工程,译稿已陆续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它的出版,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神秘的东巴文化,也将对纳西东巴文化学的形成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宇,[1]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种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或译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始终保持着图画的特征,但又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在丽江、中甸、维西等县纳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国内外有不少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著作。《东巴经》比较完整地记载着反映纳西族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其数量质量都很惊人。他不仅对后来纳西族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大大丰富了祖国各民族的神话宝库。许多神话的篇幅都比较大,如已整理发表的《创世纪》、《黑白之战》等[2],都长达二千多行。 从这些神话里,我们看到了古代纳西族独特的各种各样的神,如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星宿神、善神、恶神、男神、女神、雷神、风神、云神、山神、水神、土神、石神、 铁神、智慧神、灵巧神、善良神、丰盛神、测量神、度数神、胜利神、五谷神、畜牧神等等。当然,也还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在这个神的世界里,不仅各种神的形象迥然不同,就是神的行事也具有不同的风趣,说明神话的绚丽多采。
东巴文化简介:东巴画
古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五个艺术品特性,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东巴画是东巴文化重要内容之一,有木牌画、纸牌画、布卷画和经文画几类。东巴画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 东巴画中,以布卷画《神路图》最为有名。《神路图》一般长达十四米多,宽二十六厘米左右。分为地狱、人类世界、自然天国、天国四个部分,画面色彩鲜明、艳丽,人物造形生动、个鲜明,既受藏传绘画艺术影响,又具有纳西族传统风格和特色,是东巴绘画艺术中的珍品。 《神路图》主要用于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中,描述了死者亡灵要经过的地狱、人间、自然界、天堂等各阶段的具体场面,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东巴文化简介:东巴舞蹈
东巴舞蹈是指东巴教的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 东巴舞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 东巴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教经典中有专门记述东巴舞蹈的舞谱《舞蹈教材》和《舞蹈来历》,这两部教程称为“蹉姆”,意为舞蹈的规范或舞蹈的调式。详细记录了60多人舞蹈的跳法。《东巴舞蹈》具体记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等等,是世界上唯一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舞谱。《东巴舞蹈》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的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的极难得的经典。 在东巴教八大类的神坛祭祀道场中,除了“祭天类”的祭祀道场外,其它的七大类神坛祭祀道场里,皆要跳东巴舞蹈。 远古纳西先民祭祀时,东巴祭司为病者招魂,模拟一些驯服的动物的动作,背着彩羽、白灰篮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满天飞扬。在那时先民的观念里,通过这些舞蹈奉承和献媚于术神,认为术神也会像人一样能够被舞蹈激发得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取悦于神,使神感激人的祭祀,达到佑人的目的。东巴舞蹈,除了向术神祈求的舞蹈以外,还有驱斥术神的舞蹈。东巴祭司在神坛对术神跳镇慑驱斥的舞蹈时,头戴“老鹰毛帽”,插着鹰翎,模拟老鹰的动作舞蹈。在纳西族《鹏术之争》的故事里,老鹰是能够制伏术神的精灵,它搭救人类出困境,是纳西先民的守护神,是先民崇拜的真象。东巴舞蹈在表现悦神和斥神的舞蹈时,也承传了民间传统的以歌唱伴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数东巴舞刚健柔婉、明快舒放、变化灵活,保持着淳厚而典雅有致的特色。东巴舞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动作规范构成的风格特色,在丽江地区的舞蹈中独树一帜,在省内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也是十分特殊的。东巴舞蹈是纳西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及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神舞;二是鸟兽虫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战争舞;五是踢脚舞。东巴舞反映的是纳西族历史上随畜迁徙,以鸟兽为邻的原始生活,是纳西族精神文化的一种反映。纳西族的东巴舞蹈,有老鹰舞、大鹏舞、孔雀舞、白鹇舞、大象舞、青龙舞、白马舞、牦牛舞、白额黑犏牛舞、大脚赤虎舞、飞龙舞、马鹿舞、豪猪舞、刺猬舞、山羊舞、金色巨蛙舞、等多种模拟动物的舞蹈,还有鹰翅舞、鹰爪舞、降魔舞、灯舞、荷花枝舞、火把舞等法器舞蹈。
东巴文化简介:东巴艺术品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雕塑艺术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时参考的模型,已收集到三十多件。东巴们都有一双具有艺 术灵性的巧手,个个能雕会塑,所雕出的各种神木偶,有的似凝神沉思,有的像举手远眺,有的张口欲鸣,形貌古怪。东巴木偶则头戴法帽、胸挂神珠,端坐自如,轮廓粗犷,线条刚劲。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动物的面偶, 它用青稞面或大麦面捏,总计约有两百个之多。
面偶一般须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头天晚上捏制完成,一个东巴一夜能捏出上百个。每个面偶都有固定形象,神态各异。在仪式活动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坛上,鬼面偶放于下方鬼寨中。同一类型的鬼面偶,其形状也互有差异,如生有蛇头、鸡头、牛头、马头、羊头等等。此外还有用泥捏塑的泥偶。这些泥面偶都是东巴信手捏制,一气呵成的,有单纯明快的审美特点。东巴面偶、泥偶和木偶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不注重去刻画形象外部的逼真酷似,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如眼睛就似随意凹陷的两个洞,嘴巴的轮廓也只似微张的一条缝,从局部看显得十分简单,但如果从整体看,整个造型给人 一种活灵活 现的神态,从并不维妙维肖的外形中透出一种内在的生命精神。 这些神灵偶像的造型自然浑朴,神态天真憨稚、普通平和,使人到亲切,全无神灵那种道貌岸然、威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敬畏感,有的还显现出一种滑稽的意味,其人情味、世俗生活气息十 分浓郁,造型也完全是山民村夫那种纯朴的气质格调。在东巴文化艺苑中,还出现了东巴文字和神灵鬼怪形象的木刻雕板。东巴制作木刻雕板的目的主要是想用来拓印,这为广泛传播东巴文化艺术作品创造了一个条件。
纳西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个支系,主要生活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云南丽江地区为主),为母系社会。按最近统计人口为约308万人(2000年)。纳西族这个名字是一个比较新的名字,但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中国古代羌的一支,在汉朝时也被称为牦牛夷或摩沙夷。语言文字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它有两种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宗教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东巴教,这是一种多神的宗教,主要的经典是《东巴经》。也有部分信仰藏传佛教。姓氏纳西族以前没有姓氏,后贵族赐姓木,平民多姓和。现在纳西族约有90多个姓氏。特色饮食吹肝、粑粑、米灌肠服饰纳西族妇女一般穿着宽大布衣、戴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的圆形红军帽)、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根白色背带在胸前交叉,一般有7个白色圆形装饰,俗称“披星戴月”。纳西族 东巴文化的神奇异彩(图)
刻有象形文的石墙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个被世人称之为“象形文古国”的纳西人生活区域内,纳西人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象形文字不但创造了一种辉煌的古文明,而且丰富了纳西族乃至中国的古文化。7月28日,生活报踏访56个民族的记者在对纳西族进行采访时深深感到,纳西人始终在为拥有这一独特的文字而骄傲。有资料显示,纳西族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象形文的民族。
80%的居民使用纳西语纳西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在纳西人当中,约有80%的居民使用纳西语,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先民,生活在汉、白、藏、彝等民族之间,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字。
相传,古时有一天,突然发大水,只有一个叫崇忍利恩的人劫后余生,与天神知劳阿普的女儿衬红裹白一见钟情。衬红裹白带领崇忍利恩上了天堂,但知劳阿普坚决反对这门婚事,而且想出了杀害崇忍利恩的主意。知劳阿普让崇忍利恩赤脚过刀梯,让他在一昼夜砍伐完99片森林,一昼夜烧光所砍伐的树木,一昼夜在被砍伐的99片森林的地上撒下种子,一昼夜把撒下的种子再如数收回等。但知劳阿普没有想到崇忍利恩是9位开天男神、7位辟地女神的族系,他是连翻99座山不知道疲倦、连涉77条深谷不需要歇息的族系后代,任何人打不死也不会被征服。当知劳阿普所有的伎俩都用完后,只好将女儿嫁给崇忍利恩。于是,崇忍利恩夫妻二人来到地上过着耕牧的生活。不久,他们就有了恩恒三兄弟。这三兄弟长大后,却不会说话。后来,经过祭拜天父天母后,三兄弟才会说话,但他们的话语却各不相同,大哥说的是藏语,后来发展成如今的藏族;老二说的是纳西语,并逐渐发展成纳西族;而老三则讲白语,而后发展成为白族。传说虽然过于浪漫,但说明纳西语与白、藏等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图画象形文字有了语言才会形成文字,纳西族特有的文字叫人称奇。当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时,眼前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会让您目不暇接。不过在欣赏之余,记者发现,许多工艺品上面都刻画着类似于甲骨文的图案,小到风铃、首饰,大到运动鞋、T恤衫上面都能找到这种图案,甚至在丽江古城的城墙上同样能够看到类似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像漫画中的人物,有的像古朴的房屋,有的像耕牛,有的像刀具。纳西人告诉记者,这就是纳西族的文字——象形文,也有人将其称为东巴文或东巴象形文。东巴象形文字究竟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定论。纳西族的传统宗教是东巴教,东巴教信徒的名字叫东巴。在东巴教的发展过程中,东巴先后刻制了象形文字和音节文字,并用这些字书写了东巴教的经书。因此这些文字被称之为东巴文,这些经书被称之为东巴经。在古老的纳西人心目中,东巴能知晓天地,能测祸福,能降鬼驱邪,能求吉祥祛除灾难。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传教士走进了纳西族生活的区域时,发现了这个古老的民族竟然在使用象形文字,于是将纳西族的生活区域称为“象形文古国”。当这个发现被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纳西语中,他们将这种象形文称之为“森究鲁究”,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迹”或“木与石的记录”。木与石是纳西东巴教中寓有深奥宗教含义的两种神秘的象征物,木是女性创世创物的神——沈的象征,而石则是男性创世创物的神——董的象征。古老的纳西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规矩和知识都是由这两个神创造出来的,并将他们认定是智慧和世界本原的开启者。所以,直到现在,这种东巴文字仍在木制品或石制品上最为常见。
http://wwwshiboxiucom/sp11asp
东巴谷文化传承
东巴文字
在丽江旅游,几乎每个景点都离不开东巴先生东巴文字,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3个民族已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讲26种语言,有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而纳西族的 东巴先生东巴文字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由一千四百多个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目前存留二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古至今,世界上以成千上万卷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一个民族千百年辉煌文化的,只有纳西族的“东巴经”。东巴文是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意为“木石上的痕迹”,说明这种文字产生的年代很早(具体年代无考证),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巴”纳西语意为“祭司”,以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他们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象形文古国
东巴古籍文献是用一千四百多个“世界唯一活着象形文字”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目前存留二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我国的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及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巴古籍文献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世界记忆遗产
2003年8月30日,波兰格但斯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 雪山下的东巴谷国丽江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三项世界桂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丽江东巴谷
东巴谷浮出视野:曾经深藏的东巴谷由此向世人翻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谷,北依玉龙雪山,南邻丽江古城。通达条件极为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东巴谷位置:
位于云南玉龙雪山脚下,距丽江十五公里 ,是一个自然生态大峡谷,为远古造山运动时期撕裂的一个断裂谷。
长度:
谷长90公里,里面峭壁悬崖鬼斧神工,山洞林立森然如梦,再杂以各种钟乳、枯藤、怪树、奇石、珍禽、鸣鸟、飞瀑,被当地人发现后称之为东巴谷,纳西语叫“裸美落”,汉语是好大一个谷的意思。
走进东巴谷
迎面看到的就是一个略为宽大的东巴广场和它背后狭长的“匠人街”。
广场上歌舞不断,衣裙斑谰
神采飞扬的各民族姑娘小伙热情地载歌载舞,欢迎每一位来到东巴谷的游人,令这原本幽静的山谷成为了一个绚丽的欢乐谷。
东巴谷的主街是匠人街
这里是原始商贸的集货买卖地,街两边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院落,都是充满民族特色的店铺,各种首饰、皮毛、药材琳琅满目,东巴经院里一个个文雅、端庄的东巴先生专心地读书写字,而那一墙的东巴象形文字则像现代抽象作品一般富于装饰效果。
景点地理:
东巴谷浮出视野:
曾经深藏的东巴谷由此向世人翻开了神秘的一页。东巴谷,北依玉龙雪山,南邻丽江古城。通达条件极为优越,是目前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
灵魂浴场:
万物有灵,木石有情,东巴谷融谷、峡、洞、石、树、水之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缩影,也是灵魂之浴的天然浴所。
以上仅供参考
执行 许文昆 纳西族的东巴舞蹈,不仅古老且有很高的技巧,更为难得的是,遗存的东巴经中还有一种用古代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录的舞谱。由于这是一种接近于图画的文字,所以有关舞蹈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现场舞蹈的图录,直观而形象。这些舞蹈至今犹存,健在的老东巴尚能按谱起舞。
结缘纳西族东巴舞谱
第一次接触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是5年前。在丽江金沙江边大具的一个乡村中学操场上,我见到纳西东巴尹林森正在把他潜心多年才画完的一卷长长的东巴神路图展开晒太阳,画卷从球场的一头延伸到另外一头,还剩粗粗的一卷没地方展开。之后东巴尹林森坐在屋檐下的背阴处抽着旱烟斗,一脸满足的神情。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过的最长、最精彩的画作。神路图是用尹林森自己制造的东巴纸画的,图中的人物、动物、山水都栩栩如生,讲述着纳西东巴文化中各路神仙的精彩故事。
再次见到东巴图谱是在今年的9月,丽江连日阴雨后刚刚放晴,我在古城发呆多日后总算盼来了晴天,便早早地跑到黑龙潭公园去拍日照金山。可太阳出得老高了还是不见玉龙雪山从云层中露出真面目,无奈只好打道回古城。走到公园大门口时听到从后山上传来阵阵鼓锣的声响,想想无事可做就回去探个究竟,这一去便有了故事。
黑龙潭山上是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所在地,往左沿着一条竖有东巴木牌画和刻有一些东巴文字的石块向上走,就来到了发出锣鼓声响的地方――东巴文化鉴定展示中心。几个老东巴正手把手地教几个身着东巴服装的年轻人跳东巴舞,不时还会让他们停下来看看放在地上的图谱,这些图谱极像我5年前在大具见到的东巴神路图。突然想起来,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世界记忆文化遗产”的殊荣,我曾在这套书的第100卷中见过与放在地上的图谱类似的舞谱。
独一无二的图画象形文字舞谱
纳西族舞谱在纳西语中叫“蹉姆”,意为舞蹈的规程、模子,是纳西族古老宗教东巴教记录和传授跳神舞蹈的仪式程序、内容、跳法的专门经书,也是东巴教巫师(亦称东巴)自幼必习的重要经典之一。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体图画文字一一东巴文编写,记舞方法规范易懂,动作过程交代清晰,舞名、类别、场位路线、特殊造型、技巧、乐舞器用法、仪式程序等标示具体简明。有专家考证,东巴舞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画象形文字舞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舞谱之一;它具体记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等等,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极难得的经典。
1980年,丽江图书馆管理员周耀华等人首次在馆减中发现了两种“蹉姆” (各一本),其中所记的舞蹈,和现在尚存的老东巴们所跳的舞基本一致。后经各方面的努力,又在民间发现3种“蹉姆”,至今一共5种东巴舞谱现世:其中的《跳神舞蹈规程》在1980年发现,记录表现各类神的舞蹈25个,表现动物的舞蹈6个;《祭什罗法仪的规程》是老东巴杨万勋在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舞谱,分甲、乙两种本,甲本完善,是老本,共记62种舞蹈跳法,以神舞为主,动物舞次之,最后谈及祭东巴教祖丁巴什罗法仪的详细过程,是目前所知“蹉姆”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版本。乙本是甲本的副本,为后人所抄,不完全;《舞蹈来历》是在1980年发现的,所记以动物舞为主,神舞次之,共44个舞蹈,叙述简略;《舞蹈的出处和来历》则由老东巴和耀光在1983年捐献给国家,共记舞蹈17个,神舞居多,杂少许动物舞,详略不同;《舞蹈规程》原是丽江龙蟠区中村的经书,1984年由国家征集,共记舞蹈22个,神舞与动物舞各半,有详有略。这5种舞谱,前4种为清代抄本,最后一种可能是民国抄本。据调查,《跳神舞谱规程》在清代初年已流行于世,其他几种与此近似。
东巴舞谱编制的基本法则是象形文字加示意、描述。以象形文字(东巴文)、标音文字(格巴文)和舞蹈专用符号组成涵义完整的句子,一句一义,说明舞蹈的名称、舞姿、步法、动作、乐器、舞器使用方法、方位以及出场者次数等内容。舞谱在实际运用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说来,详细的谱句谱段严格按谱跳,简略的谱句谱段从简跳,或按师傅传授的习惯跳法跳。
眼前的几位老东巴正在把东巴舞谱中的舞蹈传承给纳西族年轻人,老东巴教得认真,年轻人学得辛苦。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用数码相机一通狂拍,晚上在笔记本电脑上查看,很容易就从照片中找出东巴舞谱中描绘的动作。
东巴舞谱内容丰富,有模仿动物跳的,有模拟神跳的。由于东巴教是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又盛行于山区,所以神多,动物也多,舞蹈语汇丰富。东巴舞已具有相当水平,能表现较复杂的情节内容。如表现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的《什罗蹉》舞蹈,就有较完整的故事内容: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战胜恶鬼把他从腋下生出来,接着表现他学走路、刺扎着脚、和恶鬼斗争、从天上带领360个教徒到人间来(包括见丁巴什巴、迎丁巴什罗等),以及他的最后一个老婆是妖魔,开始不知道、知道后把她杀死的情节等。每一个情节有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舞蹈动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规范,有自己的组合规律。每套动作开始和结尾的动作和图形基本上是固定的,高潮时出现所要表达内容的典型动作。表现《什罗蹉》、《优麻蹉》(护法神)的舞,多肃穆庄严、刚劲有力,动作粗犷、目光有神、具有战斗性,多有找鬼、压鬼、杀鬼等动作,动物也多为老虎、大象、牦牛、狮子、飞龙等。表现女神跳动的舞则柔和优美,内在的韧性和呼吸等韵律比较突出,舞蹈者右手拿鼓、左手拿板铃,动物多为孔雀等,另有花舞、灯舞则更具有女性舞蹈的特色,动作优美,图形多变,组合规律与《什罗蹉》等均不相同。
甲波拉玛茸高塔第14代东巴传人和丁巴
现场展演的老东巴和丁巴在《郎久战神舞》中担任领舞的角色,他头戴一顶插有野鸡羽毛的大盖帽,随着鼓锣的节奏抖动着身体,眼神中透着通神的神情,一招一式都跳得十分认真。地上的舞谱将《郎久战神舞》记作:“向前进三步,原地转三圈,向后退三步,原地转三圈,向左跨三步,原地转三圈,向右跨三步,原地转三圈。”和丁巴将上述限定表现得舒展大方、游刃有余,其中的过渡动作均是弱拍踮起脚尖,强拍落下足跟,有时还以双膝有节奏地上下颤动作为舞蹈的韵律。与东巴经中大量存在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东巴舞蹈中虽然大多数是表现神跳的内容,但实质是神的形象、人的气质,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动物的形象、人的气质。因此和丁巴演绎的东巴舞谱虽然属祭祀性舞蹈,但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卸了装的和丁巴在家里十分随和,没了东巴的那身行头,家乡的土布衣服穿在身上更显洒脱,他帮妻子在火房(厨房)中有说有笑地打打下手。见我跟出跟进问东问西的,老人开始还有点腼腆,用他的话说,他的“汉话一点点”,于是我们就用汉话一点点地交谈了起 来,有时急了他会把和利军叫来做翻译。
原来,和丁巴是四川木里县依吉乡麦洛村东巴世家甲波拉玛茸高塔第14代东巴传人。据他说,他们家在解放前是麦洛村一带有名的东巴世家,家里既无田又无地,仅靠做东巴的一点微薄收入来养家糊口,所以解放后划成分时把他们家划入了贫下中农。和丁巴6岁时开始跟着爷爷布不次里和东巴师父豪梅学习东巴文。一开始他觉得东巴文字十分有趣,跟画小人似的:小人跳了、小人跑了、小人打猎了,都是画画而已。后来要他背诵一本接一本的东巴经文,这些小人符号让他烦了,和丁巴就经常借故放牛,不去师父豪梅家学习东巴文和东巴祭祀中的仪规。爷爷知道后总是揪着他的耳朵把他送到师父家去。慢慢地和丁巴可以跟着爷爷、父亲和师父在一些简单的祭祀活动中跳东巴舞中的配角舞蹈了。从那时开始,和丁巴从小伙伴的眼神中看出了羡慕和佩服的神情。15岁时,和丁巴已是村中小有名气的东巴,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人请他去跳东巴舞,他开始有了一份微薄的收入添补家用。
文革一开始,和丁巴的家就受到了冲击,爷爷,父亲都被批斗了,说他们都是牛鬼蛇神,不劳动,整天装神弄鬼、骗吃骗喝地忽悠劳动人民。和丁巴也受到了影响,不准他再从事迷信活动,规定他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分最重的活让他干――扛电线杆让他扛粗的那头,开山炸炮让他去点火。后来跑马帮最苦,就让他去马帮,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地往返于四川西昌、云南丽江的崇山峻岭之间,驮运粮食局、供销社、人民公社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因过去做过东巴的那档子事,所以马帮中苦的累的活计他只好去争着抢着干,久而久之就被推选当上了马帮里的马锅头。
时间一晃就是13年,这期间和丁巴一次也没当着其他人的面念过东巴经文、跳过东巴舞,哪怕是面对最亲密的朋友。有时马帮的马丢失了,或是在森林中碰到大雾天辨别不了方向,和丁巴就会一个人跑到远远的山梁后面,背着人念一些祈福、求平安的东巴经,有时还真的灵验,丢失的马找到了,浓雾也散开了。后来因为他表现好,就让他当麦洛大队改田改地专业队的大队长,把村里大块的山地改成梯田种水稻。山高风寒,他怕梯田中的水稻秧子长不好,也偷偷地念过东巴经文,可就是不灵,收回的稻谷还没有撒下去的种子多。
再后来包产到户,和丁巴家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7亩土地,一家人像对待小媳妇一样地精心照料,产的粮能填饱肚子还略有节余,和丁巴也有空闲来摆弄他藏在家中那些东巴文了。他画的东巴神轴画、抄的东巴经文居然还有人找上门来购买――丽江的纳西文化研究所、博物馆、木府、玉水寨都收有他的藏品,和丁巴开始有了零花钱。
新世纪伊始,和丁巴被丽江的一个表演艺术团选中,第一次干起了领工资的工作,在丽江古城里写写画画的,每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和丁巴在丽江黑龙潭山上的东巴文化鉴定展示中心从事纳西东巴舞的传承、展演工作,徒弟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让他过得有滋有味。他说: “能传承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精髓――东巴舞蹈,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豪门小东巴和利军的舞谱人生
在《大鹏鸟舞》中,和利军担任领舞,他把大鹏神鸟的神韵表现得惟妙惟肖,舒缓中蕴藏着刚劲。舞谱中记载:“要跳白海螺大鹏神鸟舞时,朝前走五步,抬着手,晃三次身子,朝前边晃三次身子,回身晃三次身子,手抬在背后,晃三次身,朝前跳一跳,转上一个圈,转回身来蹲一蹲,朝着前边再走步。”他说:“东巴舞谱中所示意的舞蹈动作,不但动作的姿势和次数一目了然,而且还有明确的方向性。这使后代东巴们能够依据记录,准确无误地进行祭祀舞蹈。”
和利军是丽江三坝东坝茨恩底村人,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东巴世家,和利军是这个家族中的第17代东巴传人。在李国文写的《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东坝东巴的章节里,我看到了有关和利军奶奶的爷爷杨阿展东巴的记载: “东坝茨恩底村人。生年不详。据和正华老人述,杨阿展属他爷爷辈人,解放前去世,终年81岁。据此可以推测,杨阿展属百多年以前的人。先生个子高大魁梧,性情十分暴躁。东巴水平非常高,对东巴的读、写、画、跳、卜以及法事道场,无不精通,是茨恩底乃至整个东坝非常有名的东巴。”杨阿展有两个儿子,二儿子杨高塔是和利军奶奶的父亲,也是个东巴。和利军的奶奶名叫阿润命,当地人都叫她地主阿润命,其家族拥有东坝地区最大的土地、无数的牦牛和五个马帮队。地主阿润命把家里的皮革,种植的鸦片和粮食用马帮驮运到下关。在下关马帮分成两路,一路把皮革、鸦片继续运往昆明,去换取洋布、洋油等日用品运回家乡去换取更多的皮革;一路在下关把东西换成茶叶、盐巴、布匹等物资,沿丽江、中旬北上,沿途把货物贩卖到拉萨,再从拉萨买回氆氇运回东坝又换成粮食、牲口。如此循环,财源广进。
“土地改革时,地主阿润命(我奶奶)家的财产变成了一张没收清单。”和利军一脸笑意地对我说起了他家的故事:“我是地主阿润命三儿子的儿子,自生下来起就只能上山放牛、下山背柴,想学东巴的事提都不敢向父亲提起。1983年我9岁时候,祖父和阿顾嘎东巴被邀请到丽江参加东巴、达巴座谈会,会上说政策落实了,东巴文化需要抢救,希望到会的各位东巴、达巴们该传承的要传承,该培养的要培养。我祖父回来后,便收了邻近4个村里东巴的后代做格巴弟子(徒弟)。祖父在文革时被批斗怕了,不敢收我做徒弟。我从小都在火塘边睡觉,祖父教书时我就躺在火塘边,第二天那些被教的格巴弟子一个都记不住所学的内容时,我却能把睡梦中听来的经文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山上放牛时玩游戏,我把在火塘边学来的东巴经文对着大山大声背诵出来,无意间被邻村的一个大东巴墨阿五九听到了。他非常吃惊,认为我是学东巴的料,就去找我祖父,想收我为格巴弟子,被我祖父拒绝了。墨阿五九不敢公开教我,从此他就在我放牛时偷偷教我东巴文字,用棍子在地上写写画画的,慢慢地我学会了许多东巴文字,会画好些东巴图画。1989年我祖父过世后,墨阿五九才正式收我为他的格巴弟子,我成了家族中最年轻的东巴传人。”
当我问到他做东巴后有什么收获时,和利军的脸上透着得意的神情:“我在我们村子里不显眼,村里还有四个60至70岁的老东巴,大大小小的祭祀场合都轮不到我。但是我在我师父的村子里却很有名气,有许多老人都想听我诵经,看我跳东巴舞。有一次村中举行法会,大东巴墨阿五九推举我当了大法师主持祭祀。这一次我主持的祭祀把东坝大队十个村子都轰动了,仪式中的一切都按规仪来做,好多老东巴记忆有些模糊了,东巴舞中的细节记不清了。我却记得滚瓜烂熟,东巴舞跳得很好。后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祭祀都让我来主持了。”
说到东巴舞和东巴舞谱,和利军更是来了精神:“1983年以后,我奶奶叫人把我家藏在山洞中的经书取出来时,大多数都烂掉了,只有四本还算完好。其中有一本是我们家族的家谱,一本是东巴舞的舞谱,另外两本是占卦的经文。那本东巴舞谱有25套动作,都是些图画,文字很少,一般人很难看懂。好在离我家半天路的果堆村有一个老东巴叫威那布若,他的东巴水平一般,但东巴舞跳得一流。我每天就带上两个粑粑、一瓶散装的老白干酒,再带着舞谱去找威那布若学图谱中的舞蹈。他会跳,我会看,四个月我学会了图谱中的所有舞蹈动作。后来我儿子病了,没有钱让他住院,我就把祖传的舞谱卖了约两头骡子的价钱让儿子住院。现在你看到的这套东巴舞谱就是我根据那本老舞谱临摹的。”
告别时,和利军又带我看了他写的许多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末了他总是会在结尾处写上一句“东巴和利军昨晚一夜没睡,字写得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但是没有错误”之类的话语。看得出来,和利军对他写画的东巴象形文字和东巴舞谱非常满意。
2003年8月,丽江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简称“东巴古文献”。少数民族档案。,保存在丽江东巴文件研究所。东巴古籍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司即东巴使用的宗教典籍,有近一千种古籍,它们分别应用于东巴教各种仪式。
本文2023-08-04 15:31: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