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做的食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五谷杂粮做的食物,第1张

山东元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解答:古人所称的“五谷”是一种泛指,并不局限于五种。五谷杂粮是个“大家族”,诸如有籼米、秫米、小米、玉米、荞麦、黑豆、蚕豆、红豆、绿豆及甘薯等等,各种粗细粮豆均属五谷之类。五谷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主食,尤以大米、小米最为重要。

大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去餐馆,米饭都是必不可少的。大米的主要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类、钙、磷、铁、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维生素B2等,它提供了人们饮食中27%的能量和20%的蛋白质,同时也是人体所需维生素B1、核黄素和烟酸的营养佳源。

中医认为,大米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中医上还有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之说。其中黑粳米晶莹柔润,营养丰富,含有16种氨基酸及铁、钼、锌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要高。

吃法:将大米加水或煮成饭的做法是最简单的方法,其煮粥最养人,老幼皆宜。也有将大米粉碎了做米糕、米线、卷粉的。广东的米粉是把米磨成浆后,平摊在笼屉里蒸出来,然后淋点植物油卷起来,用刀切成一段段的,放点生抽和香油蘸着吃。

其中黑米最适合秋冬季滋补。《本草纲目》记载:黑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在秋冬季,无论煮粥还是煲汤,均是一种滋补佳品。

糯米又叫江米,营养十分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

中医认为,其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主要功能是补中益气、暖脾胃的作用,能够补养人体正气,最适合在秋天和冬天食用。《本草经疏》说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

因其香糯黏滑,故常被用以包粽子或熬粥等风味小吃,深受喜爱。李时珍说:“糯稻,其性粘,可以酿酒,可以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汤,可以炒食。”

如糯米红枣粥,能养胃补虚,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

但要注意的是因为糯米性粘滞,是有一定收涩作用的,所以难以消化,多食可助湿生痰,损伤脾胃,故糯米不宜多食。

自清代以来,玉米就俗有“珍珠米”美称,也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德国著名营养学家指出,在当今被证实的最有效的50多种营养保健物质中,玉米含有钙、谷胱甘肽、维生素、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7种。中医认为,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主治腹泻、消化不良、水肿等症状。

煮鲜嫩的玉米棒吃,口味浓香,质轻易于嚼,糯玉米和甜玉米都是上选。

烤玉米是煮熟的玉米棒子穿在木棒上在炉火上烤出焦色,有的还撒上调料粉,口味很好。玉米面饺子、包子、馅饼也是很适合食用的。

欧洲人更是总结出了科学的吃法:

一是玉米饼。将蒜粉、黑胡椒、芹菜等掺在玉米面中,用西红柿汤调和,可降低胆固醇。

二是玉米粥,中国人也普遍食用。

三是用玉米粒做玉米羹汤、沙拉,既美味又有营养。需注意的是,吃玉米时务必要把胚尖全部吃进,因为玉米的许多营养都集中在这里。

豆煮玉米是一种印第安吃法,将新鲜的玉米粒和黄豆按3∶1的比例混合,加入几匙黄油,倒入清水,再加适量的盐和胡椒,用小火慢煮,直至水分熬干即可食用。

小米又名粟米,其粥营养丰富,因此俗有“代参汤”的美称。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1等营养,所含蛋白质、脂肪均高于大米、面粉。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

中医认为,小米性味甘咸,微寒,具有和中健脾除热,益肾气补虚损,利尿消肿的作用。而用小米制成的锅巴(以焦厚不糊者为佳)性味甘平,功能补气健脾,消积止泻。用小米糠制成的小米糠油又有祛风、杀虫、止痒、收敛的功效。

小米的吃法有三:

一是熬粥。

二是煮饭。

三是磨成小米面蒸着吃。

这三种吃法,各有各的滋味,但以煮粥吃最好。小米熬粥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全面,有“代参汤”之美称,尤适宜食欲欠佳、肠胃不好以及贫血的人食用。

泄泻患者可以用小米50~100克,淮山药15~20克,大枣5~10枚。共煮粥服食。日常食用还可和豆类一起煮粥,将小米、紫米、玉米、红豆、绿豆、花生豆、红枣一起煮熟至黏稠状即可。

古书记载,五千年以来,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就已培育出高粱品种,并大面积种植生产,是非常古老的食物。

高粱米,自古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长”的美誉,还被人们称为“铁杆庄稼”。其中所含的脂肪、铁的含量比大米多;含有的单宁,有收敛固脱的作用。

中医认为,高粱味甘性温,具有和胃、健脾、消积、温中、涩肠胃、的功效。

对于小儿消化不良导致的食积,有个验方是在锅里放点食物油,然后将高粱面炒熟,可以适当加点白砂糖和芝麻,用水调成糊。

黄豆是我国的特产,而且被誉为“植物肉”和“绿色的乳牛”。为什么黄豆会获得如此称号呢?

这是因为黄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在500克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1000多克瘦猪肉或1500克鸡蛋或6000克米饭的蛋白质含量。

黄豆还能提供延缓机体老化的维生素和皂甙。近来专家又发现黄豆中含有“植物固醇”,和胆固醇的作用相似,可用来制造激素和细胞膜的成分。但是“植物固醇”不沉积于血管壁,在肠道中先于胆固醇而被吸收,所以对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阻碍作用。黄豆因其铁、钙、磷含量高,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和易患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以及缺铁性贫血患者,更年期妇女非常适宜食用。中医学认为,黄豆性味甘平,入脾、大肠经,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宽中、下气利大肠、润燥消水的功效。

要注意的是大豆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产生过多的气体造成胀肚,故消化功能不良、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应尽量少食;患有严重肝病、肾病、痛风、消化性溃疡、低碘者应禁食;患疮痘期间不宜吃黄豆及其制品。

广为流传的食疗方便是黄豆炖猪脚汤,能够很好满足孕期妇女的营养需求,还能有助于通乳。贫血患者还可以将其与猪肝一起食用。

黑豆又名乌豆,是大豆的一种,其性味甘平,入心、肝、肾经。《本草纲目》中曰:“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黑豆中含有大豆皂草甙、染料木甙等物质,有解表清热和滋养止汗作用。

推荐食疗方:黑豆鲤鱼汤

主要原料:鲤鱼1条,黑豆30—50克。

制作方法:先将鲤鱼去鳞及内脏,将黑豆放入鱼肚中缝合,用水煮熬至鱼烂豆熟成浓汁。

效用说明:利水消肿。适宜于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常,致阳气不充、水液潴留而引起头面四肢及脘腹肿胀、小便不利、畏寒喜暖等症。

甘薯是一种常见且经济实惠的营养保健食品,尤以胡萝卜素含量极为丰富,是粮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甘薯中含有一种由胶原和粘液多糖类物质组成的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粘蛋白,这种粘蛋白有助于保持心血管壁的弹性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呼吸、消化系统以及关节腔、浆膜腔也有很好的润滑作用。

甘薯还有一个特点是它属于“生理碱性”的食物,富含钾、钠等元素,而米、面、肉、蛋等都属“生理酸性”食物。因此,甘薯同这些食物共同食用,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甘薯中丰富的植物纤维素能增加粪便体积,而且吸水性好,可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

中医学认为,甘薯性平味甘,功可“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本草纲目拾遗》)。在日本和我国的一些长寿区和长寿村,调查研究发现,当地的人们把甘薯作为主食,常年不断地食用。因此甘薯又被誉为“健身长寿”食品。

由于甘薯的淀粉颗粒较大,进入人体胃肠道以后刺激胃酸分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引起腹胀、打嗝、吐酸水,所以,吃甘薯要蒸熟煮透,也可把切好的甘薯先放在淡盐水中浸泡十分钟再蒸煮,或与米、面以及豆类食物共煮。

反胃痛、反胃、便溏者忌吃。

肠燥便秘患者,可以煮红薯数个,去皮蘸蜂蜜吃即可。

花生,俗称“落花生”。我国古代就有传说,花生具有滋补益寿、长生不老之功,而被人们誉为“长生果”。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常吃花生能养生,吃了花生不想荤。

花生和大豆一样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油料作物。其蛋白质含量可高达30%左右,其营养价值可与动物性食品鸡蛋、牛奶、瘦肉等媲美,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花生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比例适宜。还含有丰富的脂肪、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维生素K,以及钙、磷、铁等元素。经常食用花生确能起到滋补益寿作用。

花生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花生仁“味甘气香,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运者宜之”。食之可以起到开胃、健脾、润肺、祛痰、清喉、补气等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乏等症。

据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认为花生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使人体肝脏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并能增强其排泄功能,因而能降低胆固醇,并对预防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民间还有“生花生健胃、煮花生润肺、炒花生保肝”的说法。花生水煮营养最高。《滇南本草》说花生“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腹内冷积肚疼”。而炒花生仁或用油炸后吃,会使花生红衣中所含的甘油酯和塞醇酯成分被大量破坏。醋泡花生被称为“天仙配”,因为花生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但毕竟脂类含量高、热量大、有油腻感,而经醋中的多种有机酸中和后,既解腻又生香。

此外,花生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因此,可作为血小板减少和肺结核咯血、泌尿道出血、齿龈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的食疗。

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如保管不当,极易受潮霉变,产生致癌性极强的黄曲霉素,因此,对已霉变的花生米,不应再吃。

芝麻,俗称“脂麻”、“胡麻”、“油麻”。原产于非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芝麻带到我国,故称胡麻。因含脂肪较多,又称脂麻。

芝麻作为食品和药物,均被广泛应用。古籍书中对它有很多记载。《神农本草经》说芝麻主治“伤中虚羸,补五脏,益力气,长肌肉,填髓脑”。《明医录》说它具有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等功效。晋代的葛洪说,芝麻“能使身面光泽,白发还黑”。芝麻的这些功用已被现代医药理论和实践所证实。

据测定,芝麻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每百克芝麻含蛋白质219克,脂肪617克,钙564毫克,磷368毫克;特别是铁的含量极高,每百克可高达50毫克。因此,古人说芝麻能“填精”、“益髓”、“补血”,其根据也在于此。此外,芝麻还含有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芝麻所含的脂肪,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芝麻中含有的丰富的卵磷脂和亚油酸,不但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补脑,增强记忆力,而且有防止头发过早变白、脱落及美容润肤、保持和恢复青春活力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芝麻是一种滋养药,有补血、生津、润肠、通乳和养发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和头晕耳鸣等症。研究发现,芝麻还含有抗氧化的元素硒,它有增强细胞抵制有害物质的功能,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芝麻分黑白两种,“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黑芝麻润下,白芝麻调肺。食用黑芝麻,能滑肠治疗便秘,并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

芝麻的常见食用方法是休闲食法、加入面食食用、凉拌菜佐料、烤制食品、油炸食品佐料、元宵馅佐料、蘸糖葫芦。吃芝麻最好压碎后再吃,不仅有股迷人的香气,更有助于人体吸收,因为芝麻皮不容易消化。

《全国中草药汇编》:陈仓米拼音名ChénCānɡMǐ别名老米来源禾本科陈仓米OryzasativaL,为入仓年久而色变的米。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理脾助气,调胃止泻。主治脾虚胃弱,精神不振,烦渴久泄。用法用量03~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陈仓米出处出自《食性本草》。1陶弘景:陈廪米,此今久入仓陈亦者,汤中多用之,人以作醋酒,胜于新粳米。2《本草衍义》:陈廪米,今《经》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为复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陈者性皆冷,频食之,令人自利,与《经》所说稍戾,煎煮亦无膏腻,入药者,今多用新粟米。拼音名ChénShēnɡMǐ英文名storericeforalongtime,oldrice别名陈禀米、陈米、火米、老米、红粟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经加工储存年久的粳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sativaL原形态稻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性味甘;淡;平归经胃;大肠;脾经功能主治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主脾胃虚弱;食少;泄泻反胃;噤口痢;烦渴用法用量内服:适

详见百科词条:陈仓米 [ 最后修订于2009/12/7 23:53:47 共151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粳米为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为禾本科粳稻的种仁,又称大米,一般呈椭圆形颗粒状,较圆胖,半透明,表面光亮,腹白度较小。粳米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历史已有6900多年,粳米饮食文化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特产之一。

详见百科词条:粳米 [ 最后修订于2010/12/7 22:26:14 共37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粳米如下:

其实古人也是吃大米的,我们常说的五谷“稻,黍,稷,麦,菽”里不就包含了水稻吗,只是水稻在经过了人们几千年的栽培改良之后,早已不是最初的品种,尤其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得如今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那么古人吃的米到底都是什么呢?其实在古代,人们的主食就是开头说的五谷,而古人吃的米当然也就包含在这五谷当中,下面我来一一介绍给大家。

“稻”就是水稻,经过处理后就是人们吃的大米。据考古发现,大约在一万三千年前的湖南与江西地区人类就开始食用水稻了,只不过那时候还处在旧石器时代,没有磨制石器,只有打制石器,所以人们应该是直接咀嚼水稻原谷,并没有掌握对水稻进一步加工的技术。直到1973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储存完好的稻谷,以及大面积用稻秆,稻叶和木屑等构成的堆积层,经农史学家多次抽样鉴定认定这些稻谷是人工栽培的水稻,由此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食用水稻的国家。

而“稻谷”也成了河姆渡文化的标志性发现。后来随着种植工具以及水稻培育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如今的水稻无论从形态,口感哪一方面都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但究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由于水稻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很高,水稻的种植区域一直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以北方为中心的古代,水稻并不像小米,小麦那么常见,所以大米在当时是贵族阶层的专属食物,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的。

“黍”就是黄米,是产于北方的一种粮食。在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山西万荣荆村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都发现了种植黍的证据,距今约有8000年前。黄米可以用来酿制黄米酒,制作糕点等,而用黄米制作的黄米馍馍是陕北一些地区过年必备的年夜饭。当然了在古代,尤其是磨制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黄米和小米,小麦一样都是以蒸食为主。《诗经 魏风》中也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的诗句。可见在古代北方黄河流域,黍是一种很常见的主食,但由于黄米不利于消化,所以人们慢慢就不将黄米作为主食了。

“稷”又称“粟”,脱壳处理后就是我们常吃的小米。这个我们都很熟悉了,我国种植粟已经有7000之久,小米和黄米我现在也分不大清,因为无论外观还是颜色都很相似,从表面上看的话黄米貌似比小米颗粒大一些,在古代,小米也基本都是蒸着吃。

“麦”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小麦,磨成粉之后可以做馒头,包子,面条等面食。我国小麦种植的历史比黍和稷要晚的多,大约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最初小麦和小米一样,都是蒸着食用,后来随着石磨技术的改进与发展,食用小麦的方式逐渐由蒸食转变为面食,据有关学者推测,我国最晚在西汉便有了将小麦磨成面粉制成面饼的技术。而到了宋朝,面食大行其道,基本取代了蒸食,在宋人的记载中由面粉制作的面食竟然多达几十种。《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类似现在的馒头。

“菽”就是大豆,主要就是黄豆,可以加工成豆腐等各种豆制品或者炼油。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由于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丰富的蔬菜可供人们挑选食用,所以大豆除了蒸食之外,还经常被用来做成酱,尤其是行军打仗,士兵经常自备豆酱,既方便携带又方便食用。

总的来说,古代人们吃的米有大米,小米,黄米,小麦之分,起先由于磨制技术不发达,这几种作物的食用方法都很单一,就是直接蒸食(其实在古代大多数的食物都是蒸食的,所以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中蒸器种类很多),后来随着种植技术和石磨工具的发展,小麦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渐渐取代小米,黄米等谷物成为了人们的主食,再后来人们改良水稻,使得水稻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就形成了如今小麦和水稻平分秋色的局面。

槐花为中药名,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豆科植物槐 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体轻。气微,味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槐米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2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捻即碎。气微,味微苦涩。

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能。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有杀酶保苷的作用。其清热凉血作用次于生品。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涩性增加,以凉血止血力胜。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疮出血等出血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槐米 [ 最后修订于2017/5/1 10:18:35 共51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五谷杂粮做的食物

山东元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解答:古人所称的“五谷”是一种泛指,并不局限于五种。五谷杂粮是个“大家族”,诸如有籼米、秫米、小米、玉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