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繁体字和印章有认识的吗?附图片求解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繁体字和印章有认识的吗?附图片求解答,第1张

第一张图:(从右往左念)

蠡波复翻 绮罗呈凤彩

管风重兴 锦绣耀龙章

范蠡三江月 范蠡烟波

夷吾一座风 夷吾高风

司马文章重 少伯蒙风

元龙品格高

印章:子鑫

第二张图:印章为“张葆廷图”

第三张图:

陶朱富

经济重华于协帝

夷吾风

商有被泽之美人

经营有被泽

货殖济重华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上下结构

古 拼音:gǔ 注音:ㄍㄨˇ 部首:口 部外笔画:2 总笔画:5 五笔:DGHG 田字格中的“古”字

仓颉:JR  郑码:EDJ  笔顺编号:12251  四角号码:40600 [1]

编辑本段释义

〈名〉

(1)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2) 同本义 古、故也——《说文》 大古冠布——《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 以是为近古也——《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 慨长思而怀古——《文选·张衡·东京赋》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书·康诰》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 务光是也—— 清· 黄宗羲《原君》 (3) 又如:远古(遥远的古代);古字(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古器(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古代乐器);古货(古代货币);古贤(古代贤人) (4) 古代的事物,特指先哲的遗典、道统古代的典章、文献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唐· 韩愈《师说》 宽至雒阳,复从 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汉书·丁宽传》 (5) 又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古谊(古代典籍之义理);古逸(指未加纂辑的古诗文等) (6) 古人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诗·郑风·女曰鸡鸣序》 (7) 又如:古老上人(古人);古义(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古节(古人立身的节操);古谊(古贤人之风义) (8) 天 天为古——《周书·周祝》 曰若稽古——《书·尧典》 其于中古乎——《易·系辞传》 (9) 又如:古帝(指天帝);古后(先王,前代帝王) (10) 古体诗的简称如:古风(古体诗每篇字数不拘,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讲平仄,用韵亦较自由;五言古;七言古 (11) 古巴的简称如:中古建交 (12) 象声词如:古剌剌(旗子飘动或甩鞭的声响);古鲁鲁(古鹿鹿形容物体转动;也指腹内肠子蠕动或液体喷出的声响);古都都(多形容水不断涌出的声响)

〈形〉

(1) 久远;古老 ——用来指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 古,久也——《玉篇》 逝不古处——《诗·邶风·日月》 古训是式——《诗·大雅·烝民》 今之于古也——《吕氏春秋·长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唐· 杜牧《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承湘南亲友》 (2) 又如:古文明;古王朝;古堡(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古渡(古老的渡口);古始(远古);古礼(古时的礼制) (3) 质朴如:古穆(古朴凝重);古峭(古朴端肃;古朴简劲);古健(古朴雄健);古常(古朴寻常) (4) 奇特,不同凡俗;执拗 (5) 又如:古执(固执古板执拗);古董(方言比喻顽固守旧的人);古涩(形容文句古奥难读) (6) 旧,原来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古诗十九首》[1]

编辑本段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编辑本段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

◎ 古奥 gǔ’ào 古雅陈旧,深奥难懂(多指诗词文章) ◎ 古板 gǔbǎn (1)固执守旧,不灵活 脾气古板 你瞧他那古板样子,从不说一句笑话 (2) 墨守成规 只不过是个胆小而古板的小家伙,像个鼹鼠似地整天提心吊胆 (3) (表情)死板,呆板 (李宝堂)又把脸恢复到原来那么一副古板样子—— 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 古北区 gǔběiqū 全北区(大陆动物地理区之一)划分的一个亚界,包括欧洲、亚洲北部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北 ◎ 古刹 gǔchà 年代久远的寺庙 燕然对古刹,代郡隐城楼—— 南朝陈· 徐陵《出自蓟北门行》 ◎ 古厝 gǔcuò 古老的房屋 这座古厝名为“摘星山庄” ◎ 古代 gǔdài (1) 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 大洪灾,就是古代也是有过的 (2) 历史分期指原始公社制时代和奴隶时代通常把奴隶制时代称古代,封建社会称中世纪 ◎ 古代 gǔdài 过去,年代已久远 古代神话 ◎ 古道 gǔdào (1) 传统的正道今通称不趋附流俗,守正不阿为古道 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邮里逐鸡难,亦无党也——汉· 桓宽《盐铁论·殊路》 (2) 古朴 古道热肠 忠厚古道 (3) 古旧的路径 踏上石子铺的古道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唐· 李白《忆秦娥》 ◎ 古道热肠 gǔdào-rècháng 解人之困、急人之难的行为古道形容古人仁厚;热肠形容热心 先生,难得您这般古道热肠,恭敬不如从命了 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官场现形记》四十四回 ◎ 古典 gǔdiǎn (1) 古代的典章制度 与其附会古典,不如恪守成规 孝明皇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后汉书·扬雄传》 (2) 古代典籍 垂情古典 (3) 古代典故 他写诗好用古典 (4) 古代流传下来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事物 (5) 超越时代时尚,其优越性为大众所公认的作品 (6) 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学 (7) 遵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法则的作品 ◎ 古董 gǔdǒng (1) 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也作“骨董” 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水浒传》六十六回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拿来主义》 (2) 称不合时代潮流、思想固执的人 死不开窍的老古董 ◎ 古都 gǔdū 古时的都城 古都新貌 ◎ 古方,古方儿 gǔfāng,gǔfāngr 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 ◎ 古风 gǔfēng (1) 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也指质朴的生活作风 这个山村的人衣冠简朴,古风犹存 (2)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 ◎ 古怪 gǔguài (1) 稀奇怪异 一种古怪的美 (2) 奇怪指明显地异乎寻常,偏离一般,非正常 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西湖漫笔》 ◎ 古冠 gǔguān 由向上斜立着若干星角的环形带构成的冠状物——亦称“东方冠” ◎ 古国 gǔguó 历史悠久的国家 文明古国 ◎ 古话 gǔhuà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话 ◎ 古画 gǔhuà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人所作的绘画 ◎ 古籍 gǔjí 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可供后人研究、参考 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为青年学习古籍提供了方便 古籍整理 ◎ 古记 gǔjì (1) 记载以前所发生过的事的书 (2) 指旧闻或故事也叫“古记儿” 说笑话儿,讲古记儿 ◎ 古迹 gǔjì 古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迹,多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 名胜古迹 ◎ 古今 gǔjīn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 古今中外 gǔjīn-zhōngwài 古代、现代、中国和外国;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古今中外兼容并包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了攀登科学的高峰,虽几经周折,但毫不气馁,终于取得了成功 ◎ 古井无波 gǔjǐng-wúbō 比喻对外界的影响没有反应,毫不动情来源于唐朝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唐· 孟郊《烈女操》 ◎ 古劲 gǔjìng [书法、绘画等] 古朴而雄健有力 篆书古劲 ◎ 古旧 gǔjiù 旧时,仿古,古色古香 ◎ 古来 gǔlái 自古以来 古来如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 李白《将进酒》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清· 林觉民《与妻书》 ◎ 古兰经 Gǔlánjīng 伊斯兰教的经典阿拉伯语“古兰”的原意为诵读根据伊斯兰教的传说,《古兰经》是安拉对穆罕默德的真实语言集录但从内容分析,它是七世纪中叶写定,至八世纪初又作过修改它是伊斯兰教义、教规和神话的汇编为了在斋月诵读,共分 30 卷,一月中每天读一卷 ◎ 古老 gǔlǎo (1) 古雅而不同时俗 古老的传说 (2) 年老;苍老 古老之人无所闻知 (3) 形容书画文章等苍劲朴实,有古人风格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 ◎ 古里古怪 gǔligǔguài 怪异、奇特 他说起话来古里古怪… ◎ 古历 gǔlì 过去的时代所用的历法,现在指农历 ◎ 古貌古心 gǔmào-gǔxīn 形容人的相貌和性情具有古人的风格比喻忠直的人 ◎ 古朴 gǔpǔ 古老而质朴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中国石拱桥》 古朴典雅的东方艺术 ◎ 古气 gǔqì 古老质朴的方式、风气等 ◎ 古腔古调 gǔqiāng-gǔdiào [wardour street] 对古老形式作虚假模仿 古腔古调的英语 ◎ 古钱 gǔqián 古人使用过的货币 ◎ 古人 gǔrén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 古色古香 gǔsè-gǔxiāng 形容书画、器物、陈设或建筑具有古雅的风味 古色古香的器皿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第二次考试》 ◎ 古尸 gǔshī 古人的尸体,从古代一直保存下来 ◎ 古诗 gǔshī (1) 古代的诗 (2) 诗体名即古体诗按古代格律写的诗,与绝句、律诗等近体诗相对而称 ◎ 古时 gǔshí 过去了的时代,系指古代 ◎ 古式 gǔshì 与某一历史时期有关或属于该时期的风格、样式;(源于或模仿某一特定时期的风格古式家具) ◎ 古书 gǔshū 古代的著作 ◎ 古玩 gǔwán 可供玩赏的古董器物 古玩收藏家 若到人家里,见了那好古玩好器皿,琴棋书画,……教那伴当们借将来——《元曲选·武汉臣·生金阁·楔子》 ◎ 古往今来 gǔwǎng-jīnlái (1) 古代逝去,今世到来,也含有将来之意 自然这块玉到底有些来历况且你女婿养下来就嘴里含着的古往今来,你们听见过这么第二个么——《红楼梦》 他们为振兴中华的献身精神,使我想到:古往今来,凡是真正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 (2) 亦作“今往古来” ◎ 古为今用 gǔwéijīnyòng 弘扬古代的精粹,使之成为现今有用的东西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去对待文化遗产 ◎ 古文 gǔwén (1)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或异—— 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 (2) 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 (3)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4) 汉朝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 古文字 gǔwénzì 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 ◎ 古文字学 gǔwénzìxué (1) 又称“古学”后世称为小学 (2) 研究古代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等规律及其释义诠注的一门科学 (3) 对于古代书写方式(包括碑铭文)的研究;对古代作品的辨认和鉴定(如根据其词源或时期) ◎ 古物 gǔwù (1) 古代文物或较早历史阶段的文物 (2) 一般指一百年以前(按美国习惯法指1830年以前)的艺术品、家具或装饰品 (3) 过去某一时代的残存物,可以从其现场保留的一些特征加以识别 ◎ 古昔 gǔxī 古时 ◎ 古稀 gǔxī 称人年七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古稀之年 ◎ 古训 gǔxùn 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 问他为什么,他总是说古训如此 ◎ 古雅 gǔyǎ 雅致而有古典风味(多指器物或诗文) 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警察和赞美诗》 ◎ 古谚 gǔyàn 从古相传的俗语 中国有句古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古意 gǔyì (1) 古代的风格趣味;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 “摘星山庄”每天摩托车来来去去,损及古意 (2) 追念古代的人、物、事迹的情意 长安古意 ◎ 古音 gǔyīn (1) 古代的语言及发音 汉语的古音系统 (2) 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 ◎ 古远 gǔyuǎn 古老;久远;很久以前 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内蒙访古》 ◎ 古语 gǔyǔ (1) 古代的词语 书中个别古语加了注释 (2) 已废弃或旧式的措词、习语 (3) 古话 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 ◎ 古筝 gǔzhēng 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 ◎ 古装 gǔzhuāng 古代式样的服装(与“时装”相对) 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宋· 欧阳修《丰乐亭小饮》 ◎ 古拙 gǔzhuō 古老质朴,不加修饰 五经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牛弘《献书表》 书法瘦劲古拙[1]

古注的内容 古书注解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从释词注音到点明章旨,从说明典故出处到考辨名物制度,从分析句读到提示语法,凡是注释者认为有可能产生阅读障碍或理解困难的地方,无不进行注释或疏解。概括地讲,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解释词义 词义是理解语意的基础。因此,古人注释古书一般都是从注解词义开始的,解释词义也就成了古书注解的基础工作。古书的旧注对词义的解释与字典辞书的解词释义不同,它对词义的解释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它所解释的是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即词的具体义或临时义。古书旧注的释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释词,二是在串讲句意中释词。另外,古注在解释词义时,还注意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1、直接释词 就是直接拿出原文中的词语进行解释。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的毛传:“泚(zǐ),鲜明貌;沵(nǐ)沵,盛貌。”郑笺:“鲜,善也。”都是直接释词。有时,古注中对同一字词有不同的解释,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对“殄(tiǎn)”字的解释就有两种:毛传:“殄,绝也。”郑笺:“殄当作腆(tiǎn),腆,善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决定取舍。 2、串讲中释词 有时古注并不对某词直接注释意义,而是在串讲句意中注释词义。例如《诗经·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中的“仪”字,毛传并没有单独拿出来注释,而是在串讲句意中解释“无礼义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仪”解释为“礼仪”。 3.辨析同义词 古注在注释单词时,还注意同义词的辨析。例如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4.注释虚词 古注主要是注释实词,有时也注释虚词。例如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就是对虚词“焉”的注释。 (二)古书的注解,常常在解释词义以外,还要串讲一下文句的大意。 文意赖词义而显,词义在文意串讲中而明,二者互为补充。例如《诗经·邶风·新台》毛传:“水所以洁污垢,反于河上而为*昏之行。”郑笺:“伋之妻齐女来嫁于卫,其心本求燕婉之人,谓伋(jí)也,反得籧篨不善,谓宣公也。籧(qú)篨(chú),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故不能俯也。”都是串讲文意。“疏”以下内容更是以串讲文意为主。或串讲正文之意,如疏解“新台至不鲜”;或串讲注文之意,如疏解“传:‘籧篨不能俯者。'” 古注串讲文意,有时相当于对上文的翻译或改写,有时则是点明或阐发正文的言外之意。如《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前一“言”字之后的注文就是对原文的翻译,而后一“言”字之后的话则是点明诗句的含意,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有的学者(特别是宋代学者),在串讲文意的过程中寄寓或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对这一类的古注,我们在参阅时须细心体察,这里不再举例。 (三)正字注音 “正字”即纠正错别字。古书在历代的传抄、刻印过程中,文字往往有讹误,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意,古注常纠正这些错误。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郑笺“殄(tiǎn)当作腆”,即是正字例。 古注中注音的方式很多。早期的注音除用读若法外,多采用直音法。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泚(zǐ),音此”、“污,音乌”等都是采用的直音注音法。后来的注音多采用反切注音法,或直音、反切并用。上例《诗经·邶风·新台》中就是直音、反切并用,不复举例。 (四)分析篇章 古汉语中篇、章的含意与今天不同,“篇”大于“章”。如《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下面分许多章。而每一章又是独立的,并无关联,所以“章”又不同于今天的“段”。篇章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是文章表达思想的脉胳。因此古书的注解在解词释句之外,有的还解说章旨,分析篇章结构。尤其是东汉出现的章句体注释,在串讲文意中往往夹有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并且每章之后有“章旨”来点明此章的主要内容。例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 (五)补证史实 补证史实也是古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补证史实的目的是为使人能更清晰、更完整地了解文章内容。例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杜预注:“昭王,成王之孙。南巡守,涉汉,船坏而溺。周人讳而不赴,诸侯不知其故,故问之。”孔颖达疏:“旧说皆言汉滨之人,以胶胶船,故得水而坏,昭王溺焉。” (六)指明典故出处 用典是古人写文章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汉代以后的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典成风。注解这些作品时,有必要注明典故出处。唐代李善给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作注时,就是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例如: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礼记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自《礼记》(见《礼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转引郑玄对这个词的注释。对“列”字,则转引《说文》的解释。 (七)说明名物制度 古代文献反映着古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其中自然有许多关于社会制度、民间习俗、器物工具等等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切也都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前代的名物制度等,后人势必越来越感到生疏以至于很难弄懂了。因此解释名物制度也就成了古书注释的内容之一。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注文把古代的兵车制度交代得很清楚。 《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杜注:“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孔疏:“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乃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 又“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下孔疏:“若君亲在军,则君当车中,御者在左,勇力之士在右。” 了解古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有关名物制度,实际上是读懂古书更高层次的要求。仅仅是扫除文字上的障碍,还只能说粗知古书。因此古注中比较详细的部分,往往是补充史实或考辨名物制度。

“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

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

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刻本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石印本指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 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体字,易于辨认。

影印本:分线装和平、精装两种形式。过去的影印本,大都采用线装,保持中国古书古雅的特色;但当代的趋势,要求影印的古书采用平装、精装的形式,这样价格可以低廉,又便于插架。影印的古籍也可以加以断句或校勘,有部分影印的古籍已是断句本或校勘本。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的石印文献,内容以古籍为多,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通俗小说、唱本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商务印书馆石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石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地图、画刊、报刊和时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影印图书大约有3种方式:珂罗版影印,石印,胶印。工序基本上都是先照相,而且是依原本照相。影印本在古籍中很普遍。

-刻本

-石印本

-影印本

古书的结构是:古(上下结构)书(独体结构)。

古书的结构是:古(上下结构)书(独体结构)。拼音是:gǔshū。注音是:ㄍㄨˇㄕㄨ。词性是:名词。

古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古书gǔshū。(1)古代的著作。

二、引证解释

⒈指古文尚书。引《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⒉泛称传世的古籍。引晋葛洪《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宋曾巩《<列女传目录>序》:“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於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⒊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引唐张怀_《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⒋指古人手书。引元虞集《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_见也。”

三、国语词典

古代的典籍或著作。

四、网络解释

古书古书的读音是gǔshū,英文是[greyrecord;ancientbooks],含义是古代的著作。

关于古书的近义词

旧书

关于古书的反义词

新书

关于古书的诗词

《浮生杂咏·圈点古书非易事》《学诗·燕说谈古书》《宿云岩·古书万卷积成蠹》

关于古书的诗句

调挠遵古书万古书虫有叹声含咀犹能味古书

关于古书的单词

illumination

关于古书的成语

乱点古书掉书袋书呆子古色古香书生气尽信书不如无书

关于古书的词语

书生气乱点古书书呆子蠹书虫五车书掉书袋中书君

关于古书的造句

1、佶屈聱牙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2、佶屈聱牙的古书对青年人实在不易理解。

3、在欢乐甜蜜的春雨中,你能听到春的歌声。霏霏的春雨,诉说着淅淅沥沥的故事,听来总让人想起线装古书中的诗句。它染绿了原野,染红了桃林,染白了梨园。在春雨的亲吻下,小草偷偷探出了头,在春水的洗浴中,花儿悄悄地妊娠。

4、我喜欢创作,但偏被强迫去啃古书,真是味如鸡肋。

5、为古书作注要尊重原意,万万不可借题发挥,郢书燕说,妄事穿凿。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古书的详细信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